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雌激素对血糖、血胰岛素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对绝经后女性冠心病(CHD)6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做75g糖耐量试验,测空腹、餐后1.2小时血糖,血胰岛素(INS)及血脂(ISI),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CHD组给予利维受(每片含7-甲异炔诺酮2.5mg)治疗12周,然后重复上述各项目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HD组血糖、INS及ISI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利维爱治疗后,血糖、INS、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较治疗前降低,而IS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水平升高,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雌激素替代治疗可以降低绝经后CHD患者的血糖、INS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IR),纠正脂质代谢紊乱。

  • 标签: 雌激素 血糖 血胰岛素 血脂 替代治疗 绝经女性
  • 简介:1资料与方法我院自2002年10月~2003年4月手术患者2180例.发生心律失常5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3岁.经过积极抢救,采取合适的抗心律失常方法,患者病情均稳定,疗效显著.本组5例患者中较为严重的1例为男性,61岁.在手术过程中突然出现心悸、头晕、胸闷、心前区疼痛,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电图表现为QRS波宽大畸形,时限为0.16s,其前无相关P波,频率为80次/min,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 标签: 围术期 心律失常 预防 治疗 手术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高血压病人术期心血管系统的稳定作用.方法:高血压术前病例90例被随机分为单纯全麻(G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GEA组)组,各45例.术中和术后5d内监测两组病人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两组病人的扩血管降压药用量.结果:GEA组较GA组血压下降明显,以收缩压降低为主(P<0.01).GEA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7.8%,较GA组(51.1%)亦明显下降(P<0.01).GEA组的扩血管药用量亦明显少于GA组(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病人术期循环功能有稳定作用,尤其适用于高血压病人的手术麻醉.

  • 标签: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循环功能 围术期 脉搏血氧饱和度 高血压病人 心率(HR)
  • 简介:目的探讨肺叶切除术对手术期心肌缺血(PMI)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杂种犬12只,犬重15~17kg.随机分为两组:冠状动脉狭窄组(A组,6只);对照组(B组,6只).两组犬均行开胸手术,但仅对A组犬制作前降支75%冠状动脉狭窄模型.1周后,两组犬均行右上肺叶切除术,术后6h大动脉放血处死犬.于右上肺叶切除前及术后6h分别行99mTc-MIBI心肌核素检查、血气分析、血常规及测定升主动脉和冠状静脉窦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的浓度变化,以冠状静脉窦与升主动脉ET浓度之差(△ET)代表冠状循环ET水平.结果心肌核素检查见A组由术前2个节段缺血扩大到术后7个节段缺血.B组术前及术后均未见明显心肌缺血征象.手术使两组犬血氧分压(PO2)及血氧饱和度(SaO2)均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A组犬冠状循环内△ET显著升高(P<0.01),B组△E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肺叶切除术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犬心肌缺血加重,其冠状循环内△ET浓度升高是导致PMI的可能机制之一.

  • 标签: 肺切除术 围手术期间 心肌缺血
  • 简介:体外循环技术的开展,给各类心脏病变的治疗,奠定了基础,但低温冷停跳主动脉阻断方式,可使全身及心肌氧代谢明显异常,尤其引起心脏超微结构和病理生理改变,致使机体组织产生一系列反应,导致心脏手术后并发症增多,病死率增加,已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 标签: 心内直视手术 氧代谢 手术期间
  • 简介: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麻醉和术期管理.方法择期OPCAB患者18例,ASA分级Ⅲ~Ⅳ级,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普鲁泊福、芬太尼、维库溴铵、异氟烷等行常温静吸复合全麻.术中应用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尼卡地平、山莨菪碱.结果18例手术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术期循环稳定,无麻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OPCAB的麻醉和术期管理的关键在于维持心肌氧供需的平衡,避免加重心肌缺血,同时要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麻醉 围术期 OPCAB 体外循环 ECC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心肌梗死(MI)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治疗时手术期心肌缺血及心脏事件发生的特点.方法分析35例老年MI患者非心脏手术的手术期临床病例资料.结果(1)术后15例(43%)发生心肌缺血,其中12例(80%)发生在术后1~3d,11例(67%)无临床表现.(2)6例术前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4例MI距手术时间间隔<3个月患者发生术后心肌缺血(P<0.05).(3)发生术后MI1例(3.0%).(4)MI距手术时间间隔<3个月的患者中,术后无再次MI及死亡发生.结论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术后早期易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术后再次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新近的心肌梗死并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证.

  • 标签: 老年人 心肌梗塞 围手术期 心肌缺血 心脏事件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手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机制,为预防手术期心血管事件提供防治依据.方法选择69例接受非心血管病手术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分为缺血组(23例)和非缺血组(46例),于入院时、术晨和术后第1天晨进行12导联心电图、血压、心率、体温、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同时观察心肌缺血症状,术中监测心电图.结果缺血组19例表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4例有症状;与非缺血组比较,缺血组患者术后的心率收缩压乘积(RPP,收缩压以毫米汞柱计算)、体温、AngⅡ、ET、cTnT、CK及CK-MB显著增高,而N0显著下降;缺血组患者术晨的RPP、AngⅡ显著高于入院时;术中RPP较术晨显著增加;术后RPP、体温、AngⅡ、ET、cTnT、CK及CK-MB显著高于术晨,而NO显著下降.结论手术期心肌缺血大部分为无症状心肌缺血,相关心肌损伤的血清标志物水平升高;手术期心肌缺血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血浆ET、AngⅡ增加,NO减少,上述异常可能为手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病机制.

  • 标签: 心血管疾痛 心血管外科手术 手术期间 心肌缺血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近4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老年患者急诊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期的急性谵妄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增加对这一组疾病的认识,减少高危患者的病死率。方法共检测AMI患者急诊PTCA86例,26例入选研究组。对其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入院后发生谵妄的患者评定谵妄的严重程度。结果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年龄、并发多种躯体疾病、心肺复苏和使用呼吸机使谵妄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本组患者中谵妄的发生率为25.7%。所有患者均为一过性谵妄,年龄越大,谵妄发生率越高,血氧饱和度、氧分压变化是预示谵妄发生与否的敏感指标。采用静脉持续注射地西泮或咪哒唑仑控制谵妄症状安全有效。

  • 标签: 心肌梗死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谵妄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