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房间隔是先天性心脏病的好发部位之一,不少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是在房间隔部位完成的,如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aldefect,ASD)封堵术、卵圆孔未闭(patentforamenovale,PFO)封堵术等。尽管目前房间隔部位的介入治疗成功率较高,但临床仍面临诸多难点,现提出一些热点问题与思考。

  • 标签: 介入治疗 间隔部位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焦点 卵圆孔未闭
  • 简介:目的观察房间隔缺损的心电图表现,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1年5月-2015年9月我院彩超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的心电图与彩色多普勒超声(DED)的结果进行对比,回顾性分析心电图表现。结果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具有多样性,检验结果与DED检验结果的阳性吻合率较高。结论心电图对房间隔缺损患者的辅助诊断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心电图 临床意义
  • 简介:阿玲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以前从来就不知道自己有心脏病,但近日感冒发烧去医院看病,医生检查后,告诉她:她的心脏有杂音,需要去心脏专科医院就诊。听了医生的建议,她来到省医检查并咨匈,经过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省医黄医生告诉她:需要治疗!可以考虑选择非开胸的经导管介入封堵方法治疗。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介入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 医院就诊 检查后 感冒发烧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2例ASD患者均为继发孔型,男性5例,女性17例,年龄3~67岁,体重11~65kg,缺损直径8~32mm,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多孔ASD2例,轻度肺动脉压升高6例,均经股静脉途径应用国产封堵器行封堵术,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22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19例,3例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分流消失,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封堵器
  • 简介:间歇性房内传导阻滞的报告较多,但右房肥大注射西地兰后出现高耸P波和双峰P波及房室交接性心律实属罕见。患者男,5岁。因活动后气急3个月,发烧、咳嗽、气促6d收入院。体检:双肺可闻及小水泡音,心脏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肋下6cm,肝颈……

  • 标签: 间歇性结间束传导阻滞 间歇性房间束传导阻滞 病例报告 心电图
  • 简介:目的评估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aldefect,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us,PDA)的疗效.方法病例分为PDA组20例和ASD组16例.分别采用PDA及ASD封堵器(深圳先健产品)进行介入治疗.结果全部病人成功置入封堵器,无即时并发症出现.PDA组有1例术后发生封堵口移位,需外科手术取出.其余病例术后追踪无残余分流、溶血、降主动脉狭窄等并发症.ASD组术后3个月时,彩超显示有少量残余分流2例.6个月后,2例残余分流消失,无心律失常、栓塞及心房穿孔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追踪疗效满意.

  • 标签: 堵闭器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治疗 封堵口移位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植入封堵器治疗小儿多发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并对其短期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44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多发房间隔缺损的患儿[男14例,女30例,年龄4(2—14)岁]于X线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植入房间隔缺封堵器。术后复查经胸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线胸片评估初步疗效,并通过随访分析评估短期疗效。结果44例患儿中,39例为2孔房间隔缺损,5例为3孔房间隔缺损。大缺损直径为(13.0±4.7)mm,小缺损直径为(5.4±2.3)mm;缺损之间间隔长(5.1±2.4)mm;所选择封堵器大小为(17.7±5.7)mm。44例均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选择封堵器,5例植人2个封堵器,余39例植入一个封堵器,采用封堵器直径为(22±7)mm。封堵器植入均成功,在术中、术后及随访中所有患儿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3个月~1年,所有患者的封堵器位置良好,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心律失常发生。右心房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的(29.2±5.8)mm降至术后6个月的(25.6±4.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的(28.2±5.7)mm降至术后6个月的(24.78±5.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即刻及24h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有6例(13.6%,6/44)少量残余分流和10例(22.7%,10/44)有中量残余分流,1例(2.3%,1/44)(5mm)大量残余分流,成功率为75%(33/44)。6个月随访有3例(6.8%,3/44)患儿存在少量残余分流,6例(13.6%,6/44)存在中量残余分流,1例(2.3%,1/44)(4.1mm)存在大量残余分流,封堵成功率为84.1%(37/44)。一年随访时有2例(6%,2/33)患儿存在少量残余分流,2例(6%,2/33)存在中量残余分流(n=33),封堵成功率94%(31/33)。结论经导管治疗多�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图 经导管封堵
  • 简介:目的分析继发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后封堵器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7年在云南省多个介入中心行介入封堵治疗的继发型房间隔缺损患者1214例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封堵器与心脏大血管接触组(n=1030例)、封堵器与心脏大血管未接触组(n=184例)。封堵器与心脏大血管接触组又依据接触是否成角及封堵器有无相对活动分为相应亚组。结果全组共发生封堵器相关严重并发症6例(0.5%),其中封堵器脱落5例,主动脉右心房瘘1例;当封堵器与大动脉呈切线位接触且无相对活动时,封堵器相关严重并发症减少。结论建议根据不同的房间隔缺损选择适合的封堵器,封堵器释放前应关注封堵器是否与大动脉接触成角以及有相对运动。

  • 标签: 心脏缺损 先天性 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 并发症
  • 简介:目的评价床边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5例ASD适合介入封堵的病人,术中床边超声心动图测量ASD最大直径,与测量球囊测量ASD直径比较,指导封堵器封堵、释放等过程,并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是否影响周围结构功能。结果25例患者ASD直径床边超声心动图测量值为(20.52±1.53)mm,球囊导管测量值为(21.41±1.52)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患者全部一次堵闭成功,术后即刻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各瓣膜无病理性返流或原有返流加重,上、下腔静脉回流正常。结论床边超声心动图在ASD封堵术中能准确估测ASD直径,指导封堵过程,监测有无并发症发生,在ASD封堵术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标签: 床边超声心动图 房间膈缺损 封堵术
  • 简介:患者男,49岁。患冠心病3年,于2000年8月25日来门诊检查。图示Ⅱ导联,P波按序出现,可见3种P波外形。一窦P:有P1~3、8、9,宽0.11s,稍有切迹,高度正常,前峰稍高于后峰,峰距<0.04s。P-P0.70~0.74s(86~91次/min)。P-R间期0.14s,QRS呈qR型,宽度正常,伴ST段压低。②异位P′:有P′4、5、10,双峰明显,峰距达0.04s,P′4提前出现,联律时间……

  • 标签: 连发2次房性早搏 窦房间干扰 房内差异性传导 窦性心律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控制肺静脉释放法(双盘张开顺序法)操作技术经验在常规方法无法顺利堵闭的小儿房间隔缺损(arterialseptaldefect,ASD)病例中提高介入操作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当遇到房间隔缺损较大,边缘条件不佳时,应用改良控制肺静脉放置双盘装置封堵器法堵闭儿童ASD病例182例,男70例,女112例,年龄2~14(3.8±1.6)岁,体重9~48(22±11)kg.释放封堵器时先将左心房伞在左上肺静脉轻轻伸出,在左心房伞受肺静脉血管限制未完全张开时,迅速将右房伞在右心房侧打开,使左心房伞受重力和牵拉作用自动滑入左心房张开,左、右心房伞在房间隔两侧迅速成型站稳.堵闭术后1,3,6个月和1,3,5年进行持续临床追踪及随访,用超声复查.结果采用改良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成功率为98.4%(179/182),而改良前组成功率为68%(11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超声复查:肺静脉最高流速术前为:(0.5±0.2)m/s,术后:(0.6±0.2)m/s(P>0.05),堵闭术前后无明显变化.所有病例术后X线胸片无肺淤血改变.结论本项技术改良能明显提高介入治疗小儿ASD操作成功率,扩展手术适应证.未发现肺静脉梗阻等并发症.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 介入封堵术
  • 简介:目的用微创手术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其疗效观察.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18例,手术取右胸前外侧切口,于胸骨旁第4肋间切开3cm长切口,经肋间进胸,切开心包并悬吊,用APACSM房间隔封堵伞,于右心房壁与房间隔缺损对应处缝双荷包线,在右心房荷包线内切开右心房壁,将输送器插入心房内,通过房间隔缺损口直到左心房腔,在食管超声监视下,用推送杆释放出房间隔封堵伞.结果全部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40分钟,其中平均心内操作10分钟.患者住院5~7日,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检查堵片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食管超声辅助下房间隔缺损堵闭术是一种微创、安全、确切的治疗方法,病人恢复快,此手术方法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食管超声 房间隔缺损堵闭术
  • 简介:目的介绍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经验体会.方法常规全麻后,取仰卧位,自第3肋间水平至剑突根部做皮肤切口,正中锯开胸骨下段,达胸骨角水平,保持胸骨柄的完整,切开并充分悬吊心包,建立主动脉插管和上腔静脉插管、开始体外转流,然后行下腔静脉插管和套带,进一步完成心内纠治手术.结果32例均成功地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短,早期拔除气管插管,术后纵隔引流少,无并发症出现,达到了满意的美容效果,切口仅为平常的1/2~2/3.结论该术式安全、方便,具有创伤轻、并发症少、美观等优点,但技术要求较高.

  • 标签: 胸骨 体外循环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手术 心脏外科
  • 简介:目的总结经右腋下小切口封堵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手术经验,探讨其疗效、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市中心医院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缺损大小5~36mm.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在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做直切口,长度2~4cm,经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于右心房壁缝双荷包线并切开,通过输送导管在食管超声监视下释放房间隔缺损封堵伞.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无恶性心律失常和气栓发生;术后无脑部并发症.1例封堵伞脱落至右房,经原切口改行体外循环下手术;1例术后有2mm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随访残余分流消失.结论经右腋下小切口外科封堵是一种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有效手术方式,具有安全可靠、简便、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右腋下小切口 外科封堵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常规正中胸骨开胸直视下与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30例,分为15例开胸组行常规正中胸骨开胸直视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和15例胸腔镜组行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记录临床疗效相关数据。结果胸腔镜组的手术时间、SICU气管插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胸腔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开胸组(均P〈0.05),且术后4周恢复工作者的比例与开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死亡或严重并发症的出现。术后随访3个月两组均无残余分流等异常情况。结论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手术损伤较小,临床疗效较为理想,更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完全胸腔镜手术 正中胸骨开胸术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4例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均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或TTE监测下引导房间隔封堵器释放。所有患者于封堵术后3天、1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TTE及心电图检查。结果34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包积液,通过心包置管引流后积液逐渐减少最后完全消失,其余患者均恢复顺利。所有患者在术后3天、1个月、3个月复查TTE及心电图,均未发生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等情况。结论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ASD封堵术避免放射线,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手术。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