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40 个结果
  • 简介:在正常情况下,除Ⅲ导联中ST可降低0.10mV以外,其他各导联中ST降低均不应大于0.05mV,超过此标准即为ST压低。临床上将其分为水平型、下斜型和下垂型等。以上表现均提示心肌缺血或者有其他器质性的损害。

  • 标签: ST段压低 机理 ST段降低 心肌缺血 Ⅲ导联 器质性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梗塞相关动脉(IRA)达心肌梗塞溶栓(TIMI)血流3级患者心电图ST回落程度,探讨ST回落与心肌损伤及心脏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在发病12h内接受直接PCI治疗后TIMI血流达到3级的STEMI患者115例,PCI术前、术后行心电图检查,观察ST回落情况,术前、后测定患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cTnT),术后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按照ST回落幅度(∑STR)不同,患者被分为两组:A组:∑STR〈50%,21例,为心肌灌注不良组,B组:∑STD≥50%,94例,为心肌灌注良好组;分析两组患者ST回落程度与CK、CK-MB、cTnT及LVEF的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IRA部位、病变血管支数,PCI治疗前TIMI血流分级、cTnT水平,发病到PCI时间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两组患者术前、后CK、CK-MB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3)术后A组cTnT水平明显高于B组[(1.30±0.43)μg/L∶(1.0±0.45)μg/L,P〈0.05];(4)术后A组LVEF明显低于B组[(44.13±4.83)%∶(47.93±5.23)%,P〈0.05]。结论: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塞直接PCI术后,TIMI血流达到3级,ST回落良好的患者,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程度较好,心肌损伤程度轻,左心收缩功能较好。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肌钙蛋白T
  • 简介:目的研究非ST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及aVR导联抬高幅度对冠状动脉左主干/支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06例NSTE-ACS患者的体表心电图QRS波宽度及aVR导联ST抬高幅度,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研究其对诊断左主干/支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相关性.结果QRS波宽度及aVR导联ST抬高是左主干/支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9.04(95%CI,4.88~16.7)、7.10(95%CI,4.91~76.2);QRS间期≥90ms和aVR导联ST抬高≥0.5mm预测左主干/支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8%、76%及88%、86%.结论QRS波增宽及aVR导联ST抬高是NSTE-ACS患者左主干/支病变较为灵敏的预测因子.

  • 标签: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左主干 三支病变 QRS波宽度 AVR导联 冠状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预后的相关因素及有效的治疗策略。方眩收集2001年1月~2010年1月资料完整的NSTEMI患者206例,随访≥6个月,以随访6个月和2年的预后分别为近期和远期预后,记录心血管事件,包括主要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和联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和(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应用Cox生存模型对影响预后的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42例完成6个月随访,共发生心血管事件20例,其中心源性死亡16例(11.27%)、非致死性心肌梗死4例(2.82%);93例完成2年随访,共发生心血管事件20例,其中心源性死亡15例(16.13%)、非致死性心肌梗死5例(5.38%)。影响患者班期预后的因素为年龄、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阿司匹林,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因素为年龄、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阿司匹林、早期PCI。结论NSTEMI患者预后不佳,年龄、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阿司匹林是重要的保护因素,早期PCI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预后 危险因素 阿司匹林
  • 简介: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始终追求的目标为早期、完全、持续心外膜血管再通以及微血管灌注恢复,以降低死亡率、再梗死、缩小梗死范围及改善左室功能,是STEMI患者治疗的基石[1,2]。近年来由于国内外STEMI治疗区域网络建立及院前急救转运系统和再灌注策略的完善[3,4],使梗死相关动脉(IRA)得以早期开通,同时由于直接PCI、补救PCI、溶栓后常规PCI及辅助抗栓治疗完善而使其最大可能达到快速、完全和长期持续冠状动脉(冠脉)再通。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再灌注治疗 STEMI 直接PCI 梗死相关动脉 辅助抗栓治疗
  • 简介:(5)医学名词和药物名称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尚未通过审定的,可选用最近版《医学主题词表》、《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中西药名以最近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题名及正文中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药品和化学试剂必须使用通用名称,并注明剂量、单位、

  • 标签: 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撰写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主题词表 稿件 医学词汇
  • 简介:所谓“危险角”并不是通常人说及恋爱时有第者的介入,成为危险角的意思,而是医学上经常遇到在面部皮肤长疙瘩的危险地方。这个地方没有截然解剖的位置.它的角通常是以双眉连成一线作为角的底边,与双额至下颌尖处为角形的另两边.这个虚构出来的角形地方常常称之为危险角。如果在那里长上疙瘩,危险程度很高,不可以丢心大意,特别不要用手挤压它,将疙瘩的小脓点挤出来。

  • 标签: “危险三角” 面部皮肤 危险程度 三角形 地方 疙瘩
  • 简介:数字执行国家标准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4位数字时,每3位数字一节,节间空1/4个汉字空。

  • 标签: 撰写要求 稿件 数字用法 阿拉伯数字 国家标准 出版物
  •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ST回落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11年1月~2013年9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急诊PCI治疗的150例STE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1h内患者心电图检查ST回落百分比是否>50%分为A组84例(ST回落百分比>50%)和B组66例(ST回落百分比≤50%),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h的心肌酶谱指标、术后2周心功能指标及术后1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术前及术后24hA组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T)测定值均显著的低于对应时间点的B组患者(P<0.05);术前,A、B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A组患者LVEF值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术前及术后24hA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测定值均显著的低于B组患者(P<0.05);术后1年A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累积发生率9.52%显著的低于B组患者的31.82%(P<0.05)。结论急诊PCI术后ST迅速回落(ST回落百分比>50%)的STEMI患者心功能及心肌酶谱指标恢复更好,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

  • 标签: 经皮冠脉介入术 急性 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墓碑形”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资料将28例心电图呈“墓碑样”改变的AMI患者作为观察组(A组),选取心电图ST呈常态改变的AMI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B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病变多发于前降支,除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外,心源性休克、AMI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3个并发症及病死率、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A组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T呈墓碑样改变的AMI患者近期预后较凶险。

  • 标签: 心肌梗死 墓碑样ST段抬高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危险因素.方法:102例急性NSTEMI患者分别检测QT离散度(QTd)、心肌钙蛋白Ⅰ(cTnI)、C反应蛋白(CRP)及心电图ST下移≥1mV数值,与其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相比较.结果:CAG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支病变组在QTd、cTnI、CRP及ST下移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依次P<0.01;P<0.05;P<0.01;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病史、QTd、cTnI、CRP及ST下移是N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1.401、1.632、2.041、2.322、2.102、1.310).有这些危险因素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这些因素的组(P<0.01或P<0.05).结论:高龄,糖尿病,QTd、cTnI、CRP异常及ST下移≥1mV可作为NSTEMI患者早期危险分层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肌梗塞 冠状血管造影术 QT离散度 C反应蛋白
  • 简介:顽固性心力衰竭(refractoryheartfailure,RHF)是指心功能Ⅲ~Ⅳ级(NYHA标准)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经适当而完善的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治疗及消除并发症和诱困后,CHF的症状和临床状态未能得到改善甚至恶化。治疗困难,病死率高。2000年6月-2003年8月我们采用上胸硬膜外阻滞(TEA)治疗RHF27例,收到较好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心力衰竭 硬膜外阻滞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统计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心内科住院治疗的96例STEMI患者,其中31例保守治疗为对照组,65例静脉溶栓治疗为治疗组,比较两组再通率、主要心血管事件、左室射血分数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再通率为分别为63.2%、15.6%(P<0.05),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8.8%、18.61%(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左室射血分数(EF)分别为53.6%、45.4%(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7.3%、6.5%(P>0.05)。结论静脉溶栓是治疗STEMI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静脉溶栓治疗 心血管事件 左室射血分数 再通率 对照组 住院治疗
  • 简介: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电图抬高的ST回降的幅度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描记88例AMI早期患者溶栓治疗后1h、2h、3h、1d、3d等时段的心电图,根据有、无早期(溶栓后2h)ST的恢复分为组:A组.ST基本恢复至等电线,即回降的幅度≥90%;B组,ST回降的幅度在50%~90%之间;C组.ST回降的幅度不到50%。比较组心肌酶、左心功能及住院病死率。结果:血清肌酸激酶(CK)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病死率.A组与B组、C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A组CK峰值低、LVEF高、预后好;C组则相反。结论:AMI早期溶栓后的心电图ST变化.有助于对临床预后的评估。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栓溶解疗法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胸硬膜外阻滞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作用。方法:对91例扩张型心肌病病人进行上胸硬膜外阻滞治疗1~2个月。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病人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95.60%,LVEF明显增加,LVEDD较前明显缩小。结论:胸硬膜外阻滞术治疗扩张心肌病效果显著。

  • 标签: 硬膜外阻滞 TEB 扩张型心肌病 DCM
  • 简介:目的了解温州地区中青年脑卒中的发病年龄变化,危险因素及病因学的流行现状,为疾控部门制定中青年脑卒中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02年至2007年间在我院脑科中心住院治疗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卒中类型和病因诊断。另统计我院该期间收治的所有脑血管病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卒中类型。分析中青年脑卒中在不同年龄的患病比例、疾病构成、危险因素及病因诊断。结果收集到符合要求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共计1740例,同期脑血管病住院患者共计9798例。脑卒中发病年龄集中于62.5±13.3岁,但中青年患者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中青年脑卒中男女比为1.63/1;41~50岁的卒中患者逐年增加。年龄为18~50岁的中青年脑卒中不同年龄疾病构成以脑出血最多见,其次为脑梗死。中青年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心瓣膜病、高胆固醇血症、颈动脉狭窄。但40岁以下患者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心瓣膜病、糖尿病。中青年出血性卒中的病因前位依次为高血压、动脉瘤、动脉畸形。结论41.50岁是中青年脑卒中的发病高峰期。高血压、糖尿病、心瓣膜病是中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动脉瘤、动脉畸形是中青年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

  • 标签: 中青年 脑卒中 脑梗死 脑出血 危险因素 病因
  • 简介:我国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塞(ST-elevationmyocardialinforction,STEMI)估计年发生率25/10万,其中直接PCI患者占5%。2010年8月,我国《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发表。2015年,《指南》将重新进行修订。编辑部特邀本刊副总编、《指南》制定参与者沈卫峰教授就《指南》要点做一简介。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治疗指南 诊断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直接PCI 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