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导致严重脑血管功能损伤后高病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献报道,一旦出现MODS,患者病死率高达60%~70%[1].近年来,随着MODS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各种炎症介质致病作用逐渐被临床医师认识,连续性血液净化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探讨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CVVH)预防重症功能损伤MODS发生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重症脑功能损伤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 CVVH 预防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心衰病人脑组织血氧含量及血氧变化波形相关性.方法用Runman仪检测慢性心衰病人、心功能正常的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人及正常人的组织血、氧含量及血氧变化波形,并进行分析.结果慢心衰病人与对照组相比血氧含量及血氧波形相关系数均降低(P<0.01).结论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人脑组织低含氧与血氧波形相关系数异常可作为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参数之一.

  • 标签: 近红外光 无创检测 慢性心功能不全 脑组织 血氧含量 血氧变化波形
  • 简介:目的对淀粉样血管病(CAA)和小动脉玻璃样变的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以期了解不同的病理机制.方法利用ABC法对10例CAA、8例脑血管玻璃样病变和8例非病患者尸检标本的小动脉壁血管间质以及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对照组小动脉β-A4为阴性,Ⅰ、Ⅲ、Ⅴ型胶原呈阳性反应,Ⅳ型为弱阳性.病例组CAA患者中层细胞外间质β-A4为阳性,Ⅳ型胶原和层蛋白纤维型胶原明显阳性,外层改变轻微.结论CAA细胞外间质淀粉样物质异常沉积,层蛋白和Ⅳ型胶原堆积及纤维型胶原缺失;小动脉玻璃样变则是各型胶原层蛋白异常堆积于小动脉中层,且肌动蛋白减少.

  • 标签: 脑淀粉样血管病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细胞外基质
  • 简介:大面积脑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传统内科治疗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达80%,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能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但是否需同时行颅内减压术,切除前颞叶或坏死组织方面尚有争议.作者总结25例大面积脑梗死并发疝形成患者手术治疗的经验,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大面积脑梗死 手术治疗 并发 去骨瓣减压术 颅内减压术 致残率高
  • 简介: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7例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X刀治疗,动静脉畸形团大小为5~40mm.87例中单独接受X刀治疗55例,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32例.治疗周边剂量17~30Gy,平均22.6Gv,等剂量曲线70%~90%.随访时间6~96个月,平均53.4个月.结果单独接受X刀治疗的动静脉畸形患者,41例完全闭塞,9例部分闭塞,5例无变化;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26例完全闭塞,3例部分闭塞,3例无变化.两组患者完全闭塞67例(77.01%),癫痫完全缓解7例(26.17%),头痛、头昏症状缓解18例(38.30%),再出血2例,症状性放射性脑水肿6例.经治疗后,完全缓解2例,遗留神经功能障碍4例.结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是动静脉畸形的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 标签: X刀 治疗 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内栓塞
  • 简介:灵(Fonzylan)为近年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血管舒张药,化学名丁咯地尔(Beuflomedil),其盐酸盐供药用.我科1996年10月至1997年5月,应用活灵治疗41例老年缺血性疾病病人,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活脑灵 老年人 脑血管疾病 疗效 副作用
  • 简介:<正>脑血管病发病后,由于血循环障碍,常常损害植物神经中枢,引起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出现一些特殊的临床并发症,可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心综合征就是其中的一种。因此,它的诊断对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及恢复有重要意义。急性脑血管病时,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对心血管系统,尤其是心肌有一定

  • 标签: 脑-心综合征 心电图
  • 简介:目的研究深低温停循环(DHCA)长程时间窗90min期间行间歇性一侧颈动脉顺行辅助灌注保护液(IUACP)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0~15kg实验小猪22只,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6只,18℃不停循环90min,不加灌注保护液;阳性对照组8只,18℃停循环90min,不加灌注保护液;实验组8只,18℃停循环90min,IUACP灌注1,6-二磷酸果糖+氧和冷晶液保护液.采用改良开胸体外循环法建立猪DHCA模型,转流降温至鼻咽温18℃时停循环90min,分别在停循环期间、降温和复温时加用脑保护液间歇灌注,观察各组动物的血流量、生理指标变化、神经血红蛋白的表达和电镜下海马组织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组血流量在IUACP辅助下由(22.2±2.5)ml·min-1·100g-1上升到(38.5±2.6)ml·min-1·100g-1.空白对照组检测到少量神经元形态学改变,阳性对照组可以观察到严重的神经元损害,电镜下发现海马CA1区线粒体肿胀,而实验组线粒体形态正常,突触有大量囊泡聚集,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神经血红蛋白表达上调,c-FOS蛋白表达增加.结论1,6-二磷酸果糖+氧和冷晶液是一种较好的保护液,DHCA90min内IUACP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深低温下的氧耐受可能源于神经血红蛋白有较好的携氧保护的作用.

  • 标签: 脑保护液 灌注 辅助 深低温停循环 DHCA 血红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的CT和MRI影像特点。方法8例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患者行MRI检查,其中7例行CT扫描,对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特征性征象。结果8例患者中,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共有9个,其中6个位于横窦,3个位于上矢状窦。病灶在CT影像中均表现为低密度影,其中3个有钙化灶。9个Tl加权像为低信号,1、2加权像为高信号,7个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上为低信号;4个增强后可见轻度或中度强化,以及充盈缺损;4个MR静脉造影影像呈附壁状充盈缺损征象。结论CT和MRl影像是诊断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的有效方法,特别是MRl影像能显示其特征性信号改变及与静脉窦的关系,对诊断更有意义。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蛛网膜颗粒
  • 简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检测底动脉血流速度时,存在着检测结果的差异.然而,这种差异除了受被检者本身的生理、病理及TCD仪器性能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操作者技术的影响.而导致操作技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受声角的不确定性.作者通过一种估计不同底动脉受声角的方法,了解受声角的大小及TCD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计算方法 脑底动脉 受声角 血流速度
  • 简介:自从生理学家His于1865年首先提出内皮这一概念后,人类对它的研究始终方兴未艾.新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并认为内皮功能失调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初事件即"启动子"[1].如今,遴选出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来评估血管内皮功能以及采取某种合适的方式来保护或挽救血管内皮功能将是心血管疾病防治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着重对血管内皮的功能及其评估方法、内皮功能失调的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内皮 一氧化氮 功能 评估
  • 简介:目的研究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对小动脉的保护作用及其与LA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患者常规行头部CT、MRI、TCD和MRA检查,评估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率、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大动脉闭塞性病变与LA的相关性。结果108例脑梗死患者中,LA的发病率为50.9%,伴有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LA发生率为38%,无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为65%,两者比较P=0.004,而伴有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隙性梗死患者LA发病率为36%,单纯腔隙性梗死患者为73%,两者比较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与高龄(P=0.0001)、腔隙性梗死(P=0.004)明显相关,是L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梗死患者LA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9384)。结论高龄是脑梗死患者LA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腔隙性梗死与脑梗死患者LA间的关系支持小血管病变是LA发生的最主要发病机制,而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存在对于小血管有保护性作用。

  • 标签: 痴呆 血管性 发病率 脑梗塞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92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心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ACVD患者心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3.01%,大部分心综合征患者在ACVD两天内发病,多数于两周内随病情改善而好转;心脏损害的表现主要为心电图的复极异常、心律失常以及心肌酶谱不同程度的升高。出血性卒中、近中线结构的损害及意识障碍的患者并发心综合征发生率更高。结论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特定部位受损导致对心脏神经支配紊乱,神经、体液调节障碍,血管病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有关。应对ACVD加强心脏监护,积极诊治心综合征。

  • 标签: 脑血管障碍 心肌梗塞 心律失常 心电描记术 发病率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入院时血浆钠素(BNP)浓度,分析其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肌坏死标记物肌钙蛋白Ⅰ(cTnI)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7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按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6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27例.同时从体检中心选择1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ELISIA方法检测ACS患者血浆BNP和cTnI浓度,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不同组别差异,并分析BNP与LVEF和cTnI的相关性.结果AMI组平均血浆BNP浓度明显高于UA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UA组血浆BNP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组BNP与LVEF呈负相关(r=-0.673,P<0.01),与cTnI呈正相关(r=-0.398,P<0.05).结论ACS患者入院时血浆BNP即明显升高,且各临床类型的血浆BNP水平存在差异,BNP水平不仅可以反映急性心梗患者心功能状态,而且也可以反映心肌坏死程度.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利钠肽 肌钙蛋白 心室功能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扎普司特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28只,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剂(PBS)组和扎普司特组,每组14只。参照改良的Koizumi等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局部缺血模型。经静脉分别注入PBS及扎普司特(10mg/kg)1ml,用激光多普勒流量仪连续测定缺血侧及对侧皮质局部血流量的变化;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皮质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后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扎普司特组缺血侧皮质的局部血流量较PBS组升高了30%±11%,而对侧没有升高;cGMP为(160±46)fmol/mg蛋白,与对侧皮质的(131±30)fmol/mg蛋白及PBS组的(106±29)fmol/mg蛋白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扎普司特组和PBS组大鼠的皮质梗死体积分别为(135±16)、(202±64)mm^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扎普司特通过提高脑缺血侧大脑皮质的cGMP而提高了局部血流量。

  • 标签: 脑缺血 局部血流 环GMP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组织含水量和外周血糖水平在大鼠脑出血急性期的变化规律,分析两者在脑出血急性期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42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脑出血组.采用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脑干~湿重法测定组织含水量变化,用快速血糖测定法检测外周血糖水平.结果手术对照组大鼠组织含水量和外周血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脑出血组大鼠在出血后12h、1d、2d、3d组织含水量和外周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织含水量和外周血糖水平在脑出血急性期均增高.结论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和外周血糖水平对脑出血急性期的病理过程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脑出血 血糖 脑组织含水量
  • 简介:目的探讨标记物^18F-FDDNP在断层扫描(PET)显像中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D)的价值。方法分别对7例AD患者(AD组)、6例血管性痴呆(VaD)患者(VaD组)及6例智能正常老年对照者(NC,NC组)进行^18F-FDDNPPET,显像,受试者分别在药物注射后5min、25min和45min采集图像。结果AD患者3个时段放射性清除情况与其他2组图像有明显的不同。药物注射45ndn后脑内放射性清除率较VaD组、NC组明显减低。结论^18F-FDDNPPET显像是诊断AD的一个有效的影像学指标。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Β蛋白 痴呆 血管性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 简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内溶栓治疗已成为公认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但该治疗方法仅限于发病3h以内的患者,且有较高的颅内出血发生率,治疗时间窗很窄,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只有一小部分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指导下的动脉溶栓治疗,能够确定是否存在可逆性缺血组织,使溶栓治疗适应证选择更科学,显著延长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提高血管再通率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研究表明,急性期全脑血管造影(DSA)所反映的脑血管闭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血管再通和血流灌注情况等诸多因素均与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对急性脑缺血患者全面、客观的血管造影分级对介入治疗适应证选择、预测血管再通率及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现就目前常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DSA分级标准进行综述如下。

  • 标签: 静脉内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全脑血管造影 治疗疗效 脑动脉闭塞 评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