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成形术应用价值。方法术前18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均常规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并即刻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效果。结果本组18例16例一次性手术实施成功。1例术监测发现反流2级后再次实施成形后成功,1例术监测发现反流3级后改行二尖瓣置换术。结论食管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成形术具有非常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疾病 关闭不全
  • 简介:目前,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高龄老人占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这类人群具有特殊病理生理特点,又是冠心病高危人群.PCI是冠心病治疗里程碑,行PCI高龄老年人,其临床特点、疗效、安全性如何,值得探讨.国外已经开展相应研究[1-3].本研究回顾分析本中心PCI高龄老年人临床资料,以便对PCI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高龄老年人 临床分析 病理生理特点 高危人群 老龄化社会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STEAMI)患者在行直接皮冠状动脉介入(pe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前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ases-9,MMP-9)及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浓度与PCI治疗"无复流"关系。方法将发病12h内接受直接PCI治疗STEAMI患者92例分为"无复流"组(n=19)和正常血流组(n=73)。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MMP-9浓度;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troponinI,CTnI)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结果"无复流"组血浆MMP-9、hs-CRP、CTnI浓度均高于正常血流组[(73.18±16.52)ng.mL-1vs.(55.80±13.24)ng.mL-1,P=0.001;(16.52±3.25)mg.L-1vs.(10.34±4.56)mg.L-1,P=0.042;(9.53±4.14)ng.L-1vs.(6.48±4.29)ng.L-1,P=0.010]。"无复流"组血浆MMP-9和CTnI浓度呈正相关(r=0.290,P=0.008);血浆MMP-9浓度与hs-CRP浓度无明显相关性(r=0.018,P=0.872);hs-CRP浓度和CTnI浓度无相关性(r=0.139,P=0.209)。结论PCI治疗前血浆MMP-9、hs-CRP及CTnI浓度在理论上对预测PCI治疗"无复流"发生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基质金属蛋白酶-9 C-反应蛋白 无复流
  • 简介:目的探讨导管植入封堵器治疗小儿多发房间隔缺损可行性。并对其短期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44例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多发房间隔缺损患儿[男14例,女30例,年龄4(2—14)岁]于X线和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植入房间隔缺封堵器。术后复查胸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线胸片评估初步疗效,并通过随访分析评估短期疗效。结果44例患儿,39例为2孔房间隔缺损,5例为3孔房间隔缺损。大缺损直径为(13.0±4.7)mm,小缺损直径为(5.4±2.3)mm;缺损之间间隔长(5.1±2.4)mm;所选择封堵器大小为(17.7±5.7)mm。44例均根据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选择封堵器,5例植人2个封堵器,余39例植入一个封堵器,采用封堵器直径为(22±7)mm。封堵器植入均成功,在术、术后及随访中所有患儿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3个月~1年,所有患者封堵器位置良好,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心律失常发生。右心房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29.2±5.8)mm降至术后6个月(25.6±4.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28.2±5.7)mm降至术后6个月(24.78±5.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即刻及24h复查胸超声心动图有6例(13.6%,6/44)少量残余分流和10例(22.7%,10/44)有中量残余分流,1例(2.3%,1/44)(5mm)大量残余分流,成功率为75%(33/44)。6个月随访有3例(6.8%,3/44)患儿存在少量残余分流,6例(13.6%,6/44)存在中量残余分流,1例(2.3%,1/44)(4.1mm)存在大量残余分流,封堵成功率为84.1%(37/44)。一年随访时有2例(6%,2/33)患儿存在少量残余分流,2例(6%,2/33)存在中量残余分流(n=33),封堵成功率94%(31/33)。结论导管治疗多�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图 经导管封堵
  • 简介:近来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发生、发展及其所致并发症均有重要作用。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已成为ACS重要治疗方法,但PCI导管操作及球囊、支架置入过程也可能会导致粥样斑块破裂,且球囊、支架等本身作为异物均可诱导并加重局部炎症,促进血栓形成。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治疗方法 围手术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他汀 患者
  • 简介:目的评价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前、后左心房及左心室大小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11月到2012年12月临床及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术前及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诊,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心房内径(LA)、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患儿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房内径术后明显减小,并在随访持续下降,术后6个月达到平衡。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短期内下降,术后3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后左心室及左心房明显缩小术后6个月左心室功能及左心房大小恢复平衡。左心室收缩功能短暂下降,术后3个月能恢复到正常。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气囊封堵 超声心动图 心脏重构
  • 简介:目的分析导管封堵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4mm)短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大型PDA患儿疗效、并发症及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其中期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因素。结果成功植入封堵器49例(98%),其中46例(92%)应用PDA封堵器,2例(4%)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例(2%)应用膜周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术后3d内复查超声心动图:4例(8%)有残余分流;封堵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三尖瓣反流(tricuspidregurgitation,TR)及二尖瓣反流(mitralregurgitation,MR)均较术前缩小或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后主动脉收缩压及主动脉瓣反流(aorticregurgitation,AR)较术前增加或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后完成随访41例,随访率81.6%,位随访时间6个月(1~57个月)。残余分流率在术后3d、1个月、6个月分别为8%、4%、2%。术后1~6个月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后3d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年内随访:MR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R及T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11例患儿出现左肺动脉血流速度加快(1.5~2.1m/s),其中9例随访1年以上左肺动脉血流1.5~2.0m/s,4例随访3~5年左肺动脉血流速度1.5~2m/s,但左肺动脉至主肺动脉压差均≤20mmHg(1mmHg=0.133kPa)。无降主动脉狭窄。结论导管用封堵器治疗婴幼儿大型PDA(≥4mm)短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但对左肺血流速度增快患者需长期随访。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导管堵闭 疗效 随访 婴幼儿
  • 简介: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45例,行经桡动脉途径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45例患者,椎动脉开口置入球扩式支架43枚,椎动脉颅内段置入自膨式支架2枚,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20%,技术成功率达100%。围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颅内出血等并发症。与术前比较,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术后2~7d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P〈0.01)。总有效率93.3%。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24±8)个月,支架内再狭窄12例(26.7%),无与责任血管相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结论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支架 血管成形术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流动力学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 简介:目的评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对皮冠脉介入(PcI)术后患者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予前降支置入支架患者119例,依据血浆LDL—C/HDL—C比值将患者分为3组,随访1年,评估三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各危险因素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关系。结果①与LDL—C/HDL—C比值较低两组相比,比值较高组患者体重指数、女性患者百分率、吸烟人数及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hs—CRP)、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均明显升高,而HDL—C水平和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则较低(P〈0.05)。②第1组风险(HR)1.04,95%可信区间(c,)0.98-1.08,第2组HR1.16,95%C11.08-1.20,第3组HR1.27,95%C11.19~1.36(P〈0.05)。随着LDL—C/HDL—C比值升高,PCI术后1年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逐渐升高(P〈0.05)。③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提示,LDL—C/HDL—C比值对PCI术后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价值优于其他危险因素。结论LDL—C/HDL—C比值对PCI术后患者1年内心血管事件再发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血管事件
  •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危险因素及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1年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行冠脉造影术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并成功行PCI治疗青年女性(年龄〈45岁)患者31例(心绞痛18例,急性心肌梗死13例),选取同期住院行冠脉造影检查除外冠心病诊断青年女性22例为对照组,并选取同期住院诊断为冠心病青年男性患者52例为性别对照组,选取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50例为年龄对照组。观察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血脂、白细胞、血红蛋白、胆红素、尿酸等与冠心病发病关系。观察患者冠脉病变特点及PCI治疗效果。结果①与青年女性对照组相比,女性冠心病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明显增高(P〈O.05),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性别对照组相比,女性高血压比例高于男性患者(JP〈0.05),而吸烟比例低于男性患者(P〈O.05),两组间平均发病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女性患者甘油三酯水平高于男性患者(P〈0.05)。③女性患者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单支病变20例,双支病变9例,三支病变2例。所有患者定期随访,无严重出血、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支架内再狭窄及死亡。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是青年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青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多以单支病变为主,PCI治疗后预后良好。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青年女性 危险因素 预防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64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rizedtomography,CT)指导下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应用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术近期预后情况。方法将40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64排螺旋CT指导组。CT指导组在斑块CT值大于200HU时钙化病变行旋磨加药物支架植入,常规治疗组根据临床经验选择药物支架植入术或补救性旋磨术.观察两组患者12个月后临床预后。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VS.9.2%,P=0.739;1.5%vs0,P=0.249;3.9%VS.2.0%,P=0.382;7.3%vs5.6%,P=0.547)。两组支架内血栓总发生率及早、晚期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个月造影随访提示支架内及血管段再狭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但支架内最小直径及血管段最小直径常规治疗组均较CT指导组有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0.56)mmvs.(2.67±0.62)mm,P=0.032;(2.49±0.50)mmvs(2.57±0.57)mm,P=0.021)];而支架内管腔晚期丢失及血管段管腔晚期丢失cT指导组均比常规治疗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9±0.07)mmvs.(0.22±0.06)mm,P〈0.001;(0.22±0.09)mmvs(0.25±0.07)mm,P=0.003)]。结论通过无创64排螺旋CT了解钙化病变性质,提前合理分类,术中有效结合旋磨术及药物支架植入术,将有效提高即时手术成功率,减少不良并发症出现,是处理重度钙化病变较佳办法。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旋磨术 药物支架 冠状动脉斑块
  • 简介:目的总结右腋下直切口行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临床经验,探讨其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我们共完成79例右腋下直切口sJ,JL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年龄6个月至12岁,平均(7.4±3.3)岁,体重6.5-42.0(17.8±8.7)kg。其中房间隔缺损1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5例;室间隔缺损55例,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部分房室管畸形5例。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在不停跳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切口位于右侧第3肋间腋中线与第5肋间腋前线之间,皮肤切VI长度3.5-6.0(4.7±1.3)12111,第3或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行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单纯房间隔缺损采用心脏不停跳下手术,右心房切口修补房、室缺及三尖瓣成形。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1例因术后心内膜炎致室缺残余漏,再次正中开胸行室缺残余漏修补术。体外循环时间(63.4±18.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7.6±14-3)min,术后24h胸腔引流40-130(85.3±26.5)ml。68例患者术后未输血。全组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右腋下小切口直视心脏手术安全、可靠,可减少用血量,术后切口隐蔽美观,患儿及家属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椎广。

  • 标签: 微创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 手术治疗
  • 简介:自然生成糖类不像你所听说那样对身体有害,但有些情况下你要避免食用。

  • 标签: 果糖 食物 医学 标准
  • 简介:目的探讨社区缺血性卒后抑郁(PSD)与卒再发及死亡关系.方法于2003年1月-2006年12月,对北京5家二级医院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首次或二次缺血性卒急性期后3个月患者进行登记和基线调查.共登记1087例患者,其中1074例符合入选标准并完成抑郁自评量表检查.每6个月随访一次患者卒再发和死亡情况,随访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SD与卒再发及死亡关系.结果①基线调查时PSD患病率为49.9%(536/1074).轻度和、重度PSD构成比分别是52.2%(280/536)、47.8%(256/536).②在平均3.5年随访,卒累积再发率和总死亡率分别为12.9%和7.6%.③在对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卒病史、血脂代谢异常、体质量超标或肥胖进行调整后,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PSD患者死亡风险比(HR值)为1.66(95%CI:1.04~2.68),卒再发HR值为1.41(95%CI:0.99~2.01).轻度PSD是卒再发独立危险因素(HR=1.67,95%CI:1.02~2.24),而、重度PSD是死亡独立危险因素(HR=2.68,95%CI:1.61~4.46).结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缺血性卒患者有较高PSD患病率,PSD患者卒再发和死亡风险增加.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抑郁 预后 前瞻性研究
  • 简介:Meta分析可增加效应量强度,增强结果精确性,得出更加可靠结论,为临床提供参考信息;同时还可分析不同研究间差异甚至产生新假设[1]。

  • 标签: META分析 生存资料 风险比 应用 精确性
  • 简介: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和致残重要疾病之一,我国50%-70%脑卒中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残疾[1]。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脑卒中复发率在逐年上升,脑卒中30天内复发率3%~10%,5年复发率25%。40%[2]。

  • 标签: 老年 脑卒中 出院患者 家庭访视
  • 简介:在常温体外循环、氧合血心停搏液持续心肌灌注下行心脏手术,较易出现高钾血症。高钾血症对心功能恢复极为不利,必须及时处理。在临床工作,笔者曾遇到6例高钾血症,现就其原因及处理浅析如下。

  • 标签: 体外循环 高钾血症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患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治8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优质护理为分界点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文化方面的舒适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高对冠心病患者护理质量,满足住院患者身心需要。

  • 标签: 冠心病 优质护理 舒适度 护理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索军事训练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筛查方法。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物理查体、12导联心电图分析筛查,在960名士兵筛选出高危人群作为高危组(120例),从剩余士兵随机匹配正常对照组(120例)。比较两组士兵5000米跑步前、后(跑步前30rain,跑步后30min)血浆肾上腺素(EPI)、一氧化氮(NO)、高敏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ELISA法检测)。结果两组士兵运动后血浆EPI、CRP水平较运动前显著增高,血浆NO水平较运动前显著降低(P〈0.05)。运动后高危组血浆EPI和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11.1±10.3)ng/L比(101.9±12.5)ng/L,(33.9±5.8)ng/L比(28.1±4.1)ng/L],高危组NO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02.3±12.3)}xmol/L比(108.3±9.7)mol/L](P〈0.05)。结论本方法有助于对运动性猝死高危人群筛选,对预防运动性猝死发生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运动性猝死 一氧化氮 肾上腺素 高敏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