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病例:患者女,31岁,因吞咽时胸骨后疼痛20d入院,发热38℃左右.伴口腔溃疡、右侧肩胛部酸胀、疼痛,严重影响食欲,在家自服复合维生素B、抗生素(具体不详)等药物,但疗效不佳。7d前退热,但疼痛症状无好转。3d前静脉点滴青霉素等药物。但治疗无效,遂至我院就诊。既往14d前足月顺产一女婴。平素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史,无生殖器溃疡史,无反酸、烧心史,无关节炎史、光过敏史等,无经常口服非甾体抗炎药(NSAID)和应用糖皮质激素史。

  • 标签: 食管 贝赫切特氏综合征 病例报告
  • 简介:尽管碘过敏试验阴性,但泛影葡(含碘造影剂)仍可能在应用过程中出现各种程度不一的副反应,这主要与造影剂本身的理化特性有关.现将我科静脉注射泛影葡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报道如下.

  • 标签: 影胺 泛影 胺过敏性休克
  • 简介:泛影葡作为静脉肾盂造影时常用的造影剂,所产生的副反应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其常见的副反应轻者为全身发热,恶心、呕吐、荨麻疹等,重者为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本文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发现不同推注速度对泛影葡副作用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关系,现总结如下。

  • 标签: 泛影葡胺 副反应 常见 喉头水肿 静脉肾盂造影 过敏性休克
  • 简介:目的探讨口服76%复方泛影葡24小时后腹部平对粘连性小肠梗阻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否可作为一个可靠指征。方法对171例无绞窄情况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了本研究。40ml76%复方泛影葡+40ml蒸馏水口服或经胃管注入。4、8、16、24小时拍腹部平。如果4小时腹部平升结肠显影,后序平无需再拍。结果24小时内造影剂到达结肠120例(70%),这些病人均成功地进行了保守治疗。51例病人24小时内造影剂未到达结肠,49例进行了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结论24小时内结肠显影的病人均成功地进行了保守治疗。提示口服复方泛影葡后24小时造影剂未到达结肠者需急诊手术治疗。

  • 标签: 复方泛影葡胺 粘连性小肠梗阻 肠绞窄 保守治疗 药理作用 临床疗效
  • 作者: 张颖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3-06-23
  • 出处:《家庭药师》2023年第11期
  • 机构: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四川彭州611930
  • 简介:目的:探究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时使用多潘立酮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入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4例为对象,按照数字表抽选分组的方式划分对照组(32例,按照常规方案治疗)和观察组(32例,服用多潘立酮治疗)。对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分析。结果:对比腹胀、腹部烧灼、恶心嗳气以及上腹部疼痛症状改善用时,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整体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时服用多潘立酮进行治疗,可以促使患者对应症状迅速得到改善,提升对该部分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恢复。

  • 标签: 多潘立酮片;功能性消化不良;腹胀
  • 简介: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四联、三联活菌治疗老年慢性腹泻的临床价值。方法纳人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作者两院就诊的80例老年慢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腹泻缓解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髙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后IgA、IgG含量髙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髙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周后IgM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老年慢性腹泻疗效优于三联活菌,可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缩短腹泻缓解时间,安全性髙,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三联活菌片 老年 慢性腹泻
  • 简介: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对复方鳖甲软肝治疗乙型肝炎的论文进行分析。方法纳入“以慢性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肝硬化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口服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试验组加用复方鳖甲软肝治疗”的临床随机试验,使用Revman软件对治疗前后血清纤维化标志物的变化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521篇发表论文中析出符合要求的论文8篇;Meta分析提示,在治疗12个月后,与对照组比,复方鳖甲软肝治疗患者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和IV型胶原的降低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对应的权重均数差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80.62μg/L[-127.77—33.47],52.02μg/L[-81.60—22.45],72.26μg/L[-109.6—34.92],53.84μg/L[-91.65—16.03],上述P值均小于0.05。结论复方鳖甲软肝治疗乙型肝炎患者能够有效降低血清纤维化标志物。

  • 标签: 乙型肝炎 复方鳖甲软肝片 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 META分析
  • 简介:DII4/Notch1信号通路是肿瘤血管形成、血管发育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其在消化道血管发育不良(AGD)中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沙利度常用于治疗AGD所致的消化道出血。目的:探讨DII4/Notch1信号通路在消化道AGD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沙利度的干预机制。方法:收集不明原因反复消化道出血、经胶囊内镜和(或)小肠镜检查确诊为AGD的患者25例和因AGD致消化道出血接受沙利度(100mg/d.疗程4个月)治疗者10例,1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以ELISA法检测血清DII4、Notchl浓度。结果:AGD组血清DII4、Notch1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DII4与Notch1间呈正相关(r=0.900,P〈0.01)。沙利度治疗前后,AGD患者的血清DII4、Notch1浓度无明显改变;根据性别和疗效进行分层分析,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II4/Notch1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消化道AGD的形成.沙利度对该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不明显.

  • 标签: 血管发育不良 胃肠出血 受体 Notch1 Delta—Like配体4 沙利度胺 治疗
  • 简介:目的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型和肠道5-HT表达等方面探讨枸橼酸莫沙比利分散治疗C—IBS疗效机制。方法应用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枸橼酸莫沙比利分散治疗前后5一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型和肠道5-HT的表达.并进行临床症状的临床评估。结果C—IBS组基因频率分别为:S/S:50.3%,S/L:24.9%,L/L:24.8%。与对照组相比,C-IBS组有较高的S/S基因频率。C—IBS组S/S、S/L、L几基因组治疗前5-HT表达率与治疗后各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S/S、S/L组组患者的每周排便次数均明显高于L几组:S/S组和S/L组患者每周大便性状平均分数均低于L几组:对于腹痛/腹部不适,3组基因型比较无差异;S/S组和S/L组患者腹胀症状缓解较L几组患者显著。治疗后,3组基因型患者总有效率分别地S/S:83.0%,S/L:71.0%,L/L:40.O%,差异有显著性。结论SIS型患者的SERT蛋白低表达。5-HT堆积,使5—HT4受体发生适应性下调或去敏感,可能与临床症状和药物疗效有关。

  • 标签: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5-羟色胺转运体蛋白基因 5-HT 枸橼酸莫沙比利分散片
  • 简介: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心理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是目前中国使用最广泛的抗轻中度焦虑抑郁的药物。目的:系统评价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辅助治疗中国FD的疗效。方法: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检索有关比较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组)与常规药物(对照组)治疗FD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Jadad量表行质量评分,应用RevMan5.0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983例FD患者。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R=1.40,95%CI:1.33—1.47,P〈0.05)。亚组分析显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多潘立酮、西沙必利和莫沙必利的疗效均优于相应对照组(P〈0.05)。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常规药物可明显提高FD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功能性消化不良 META分析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快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时间段为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患者中选取67例快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3例、34例,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给予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心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心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心室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结论:给予快室率房颤伴心力衰竭患者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室率及心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值得借鉴。

  • 标签: 胺碘酮 美托洛尔 快室率房颤 心力衰竭 效果 安全性
  • 简介:背景:CD4^+CD25^+T细胞是一种免疫调节细胞,CD4^+CD25^+T/CD4^+T比值在免疫调节中起主要作用,并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对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CD4^+CD25^+T细胞的影响。方法:33例缓解期UC患者分为UC对照组和UC治疗组,后者予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并设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行症状和内镜评分,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肠黏膜中CD4^+CD25^+T细胞和CD4^+T细胞比例,以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BMC和肠黏膜中Foxp3mRNA含量。结果:UC对照组症状和内镜评分与UC治疗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C对照组患者PBMC中CD4^+CD25^+T/CD4^+T比值显著增高(P〈0.05),肠黏膜中CD4^+CD25^+T/CD4^+T比值显著降低(P〈0.05)。与UC对照组相比,UC治疗组患者PBMC中CD4^+CD25^+T/CD4^+T比值显著降低(P〈0.05),肠黏膜中CD4^+CD25^+T/CD4^+T比值显著增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三组间PBMC和肠黏膜中Foxp3mRNA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缓解期UC患者CD4^+CD25^+T/CD4^+T比值发生改变,表明免疫调节功能出现异常。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使CD4^+CD25^+T/CD4^+T比值恢复正常。

  • 标签: 有益菌种 结肠炎 溃疡性 免疫 T淋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