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1岁.因腹胀、疲乏8年伴皮肤黄染1月于2002年10月9日入院.经内科治疗无效,黄疸持续加重,出现陶土色大便,明显消瘦.于2002年11月6日施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中发现中等量腹水,肝脏明显增大,显著瘀胆,全肝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结节,质硬,紫褐色,右肝后叶有一约8.0cm×7.5cm×7.0cm大小肿块,紧邻第三肝门与周围组织粘连甚多,肝门见肿大淋巴结,从右肝内至肝外胆管、胆囊充满癌栓与陈旧性血块,胆总管直径约2.0cm,清除癌栓后见胆道粘膜轻度充血水肿,用5-FU反复冲洗胆总管.

  • 标签: 例原位 原位肝移植 肝移植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硝唑10d序贯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86例慢性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胃窦部快速尿素酶试验(RUT),^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均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6例,行10d序贯疗法.前5d应用雷贝拉唑20mg,Bid,阿莫西林1.0g。Bid。后5d雷贝拉唑20mg,Bid,克拉霉素0.5g,Bid,奥硝唑0.5g,Bid。对照组40例,应用雷贝拉唑20mg,Bid,克拉霉素0.5g,Bid,阿莫西林1,0g,Bid,10d。结果停药4周后复查胃镜RUT及^14C-UBT,两者均阴性,试验组41例,89.1%,明显高于对照组27例6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副作用发生率,试验组3例,6.5%,对照组12例,30.0%,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1)。结论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硝唑联合质子泵抑制药10日序贯疗法可以明显提高Hp根除率。

  • 标签: 阿莫西林 克拉霉素 奥硝唑 幽门螺杆菌 根除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TTVDNA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PCR扩增法分别合成Gla、G2b两种亚型的双链TTVDNA探针.应用两型探针对45例肝组织标本进行TTVDNA原位杂交检测,巢氏PCR法检测血清TTVDNA.结果31例血清TTVDNA阳性患者的肝组织TTVDNA均为阳性(100%).14例血清TTVDNA阴性的患者肝组织中TTVDNA阳性者7例(50%).慢性肝病患者的肝组织中TTVDNA散在分布在汇管区周围的肝细胞核内,肝癌患者TTVDNA则集中分布在肝癌细胞核内及癌组织周围的肝细胞核内.结论慢性肝病与肝癌患者肝组织中TTVDNA的感染状态存在一定差异.

  • 标签: 双探针原位杂交法 检测 慢性肝病 肝细胞癌 肝组织 TTV
  • 简介:本文简述了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方法和中医药有关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中药联合"三联疗法"可显著提高Hp根除率,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治疗新模式。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中药 三联疗法
  • 简介:卡络磺钠是外科手术后常用的止血药,效果好,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毛细血管断端的回缩作用。2003-04-19我科1例胃癌根治术后病人静脉点滴卡络磺钠时出现皮肤花斑,现将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胃癌根治术 静脉点 滴卡络磺钠 皮肤花斑 病例分析
  • 简介:光动力疗法是近10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肿瘤治疗新技术,具有并发症少、实施简便、可反复进行等优点,至今已进入临床扩展阶段。现就其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及护理体会简介如下。

  • 标签: 消化道肿瘤 光动力疗法 肿瘤治疗 护理体会 并发症
  • 简介:目的研究c—erbB—2和c—myc癌基因在胃癌组织中扩增的意义。方法应用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1例胃癌标本中c—erbB—2和c—myc的扩增情况。结果C—erbB—2和c—myc在胃癌中的扩增率分别为50.6%和67.9%。c—erbB—2基因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分化程度越差、浸润深度越深、淋巴结有转移,c—erbB—2基因表达率越高,而C—myc癌基因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两基因的扩增具有显著的相关性(x^2=7.26,P〈0.01)。结论c—erbB—2和c—myc扩增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因素,且两者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 标签: 胃癌 C—erbB—2基因 C—myc基因 原位杂交
  • 简介:目的观察左氧氟沙星短程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方法160例Hp阳性病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000mg,左氧氟沙星0.2g,呋喃唑酮0.2g,口服,均每日2次,疗程一周;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000mg,克拉霉素0.5g,口服,均每日2次,疗程一周,停药1个月后,应用14C-UBT法检测Hp的根除率。结果治疗组根除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根除率75%,P〈0.05。结论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四联疗法的Hp根除率高,毒副作用小,是根除Hp的理想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雷贝拉唑 左氧氟沙星 阿莫西林 呋喃唑酮 幽门螺杆菌 根除
  • 简介:目的观察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淤胆型肝炎患者38例,治疗组21例,对照组17例.两组应用肌苷、肝泰乐、门冬氨酸钾镁、甘利欣等治疗;治疗组在西药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湿退黄、活血化淤、解毒化痰的中药煎剂.结果治疗组黄疸消退平均时间为39.4天,对照组为54.3天,两组退黄平均天数有较明显差异(P<0.01),肝功能其它指标的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淤胆型肝炎疗效较单用西药治疗有明显提高.

  • 标签: 中西医综合疗法 治疗 淤胆型肝炎 肌苷 肝泰乐 门冬氨酸钾镁
  • 简介:目的探讨经消化内镜活检孔道将^125碘粒子植入到胃、结直肠腺癌组织内进行组织间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6例消化道腺癌病人,其中贲门胃底癌者2例,残胃吻合口癌者2例,直肠癌者l例,降结肠癌者l例。胃癌分期为Ⅱ期者2例,Ⅲ期者2例,结肠癌Dueks分期B2者2例。先在内镜下行肿瘤部分电切术,然后用特制植入器将4~15颗脚^125粒子种植到肿瘤组织内。每颗^125粒子的等效活度为0.9mCi(1Ci=1000mCi,lmCi=3.7×10^7Bq)。种植完毕后拍CT或x线片,检查粒子的部位、颗数,此后定期复查以评价疗效。结果6例病人经内镜活检孔道成功地将^125粒子植入进癌组织间。CT或X线片观察粒子分布良好。贲门胃底癌者1个T1/2后内镜可顺利地通过贲门,治疗有效率为66.7%。病人平均存活11.05个月(5.5--20个月),本组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用特制的植入器经内镜活检孔道能将仍I粒子顺利地植入到消化道腺癌组织间进行放疗。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消化道腺癌的新方法,且未见明显副作用发生。

  • 标签: 消化内镜 ^125碘粒子 组织间放疗法 胃腺癌 胃镜 结肠镜
  • 简介:目的评价在粤东地区采用10d序贯疗法与传统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Up)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经胃镜下胃黏膜Hp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或者^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的患者13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7例,采用10d序贯疗法治疗,即前5d口服泮托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bid,后5d泮托拉唑20mg+克拉霉素500mg+甲硝唑400mg,bid。对照组65例,采用标准三联疗法:泮托拉唑20mg+甲硝唑400mg+阿莫西林1000mg,bid,疗程7d。疗程结束后4周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者^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却。结果治疗组却根除率为94.03%,对照组73.8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粤东地区采用10d序贯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除率高于传统的7d三联疗法

  • 标签: 序贯疗法 三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
  • 简介:目前,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达3.5亿,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原因.对慢性HBV感染者来说,不论是自发的还是经抗病毒治疗后的HBeAg阴转,都可以减少发生肝功能失代偿的机会.对于HBV携带者,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往往很差.我们采用抗病毒加免疫四联疗法治疗HBV携带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抗病毒四联疗法 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疗效观察
  • 简介:背景:胰腺癌发病隐匿,进展迅速,预后极差。光动力疗法(PDT)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肿瘤治疗手段。目前关于PDT在体内靶向治疗胰腺癌的研究甚少。目的:探讨以量子点-RGD(QDs-RGD)探针为光敏剂的PDT联合吉西他滨对胰腺癌移植瘤裸鼠的治疗效应。方法:合成QDs-RGD探针,制备胰腺癌移植瘤裸鼠模型。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术观察QDs-RGD、QDs探针注射入模型裸鼠体内1、5、10、24h后的显影情况。取40只造模成功的裸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单纯光照组(激光630nm,120J/cm2,持续照射20min);PDT组(QDs-RGD0.5nmol+激光照射);吉西他滨组(吉西他滨50mg/kg);联合治疗组(QDs-RGD0.5nmol+激光照射+吉西他滨50mg/kg)。第18d处死全部裸鼠,取出瘤体,称重并测量体积,计算抑瘤率。结果:QDs-RGD注射1h后,肿瘤显影逐渐清晰,注射5h后显影达高峰,随后逐渐减弱。QDs于瘤体附近的聚集浓度明显低于QDs-RGD,注射10h后肿瘤部位已无显影。PDT组、吉西他滨组和联合治疗组的瘤重、瘤体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单纯光照组(P<0.01),其中联合治疗组又显著低于PDT组和吉西他滨组(P<0.05);对照组与单纯光照组间、PDT组与吉西他滨组间瘤重、瘤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吉西他滨组、PDT组的抑瘤率分别为70.5%、43.5%、37.1%。结论:以QDs-RGD探针为光敏剂的PDT联合吉西他滨能明显抑制裸鼠体内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为临床治疗胰腺癌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 标签: 胰腺肿瘤 光化学疗法 量子点 RGD序列 吉西他滨
  • 简介:180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分3组接受胶体次拘椽酸铋(CBS)合并的两联治疗。A组方案为CBS240mg,交沙霉素1000mg;B组为CBS240mg,强力霉素100mg;C组(对照组)为CBS240mg,羟氨苄青霉索l000mg。上述剂量每日2次,疗程2周。162例完成治疗后停药4周后胃镜复查。结果显示:A、B和C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69.6%(39/56)、16.3%(9/55)和43.1%(22/51),各组间的Hp根除率有非常显著差别(P<0.01或P<0.001):A、B和C组的十二指肠溃疡(DU)愈合率分别为86.9%(20/23)、60.8%(14/23)和75.O%(12/16),A组的DU愈合率显著高于B组(P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两联疗法 胶体次枸橼酸铋 交沙霉素 强力霉素
  • 简介: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及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中的疗效和性价比较。方法将135例经确诊为Hp阳性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8例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治疗;对照组67例采用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治疗。疗程结束后4周,记录患者症状改善程度、溃疡愈合率以及Hp根除情况。结果135例均完成治疗方案,溃疡愈合率、有效和Hp根除率治疗组分别为94.1%、100%和88.2%,而对照组分别为97.3%、100%和91.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费用上,治疗组是对照组的1/4。结论奥美拉唑、呋喃唑酮、阿莫西林三联疗法具有疗效高,依从性好、费用低,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标签: 奥咪拉唑 幽门螺杆菌 雷贝拉唑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