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转眼间,我们已经步入新世纪的第三年,于此时诞生,确为我国脊柱外科的一大喜事.值此创刊之际,笔者试图回顾脊柱外科的过去,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广大脊柱外科医生共勉.

  • 标签: 回顾展望 外科回顾 新世纪脊柱
  • 简介:脊髓空洞是指脊髓中央管室管膜内外有液体积聚且呈筒样串联,可以在颈髓或上胸段几个节段内发生,也可向上、下延展.脊髓空洞形成的最常见原因为枕大孔区畸形和小脑扁桃体下疝,即Chiari畸形,90%的脊髓空洞Chiari畸形有关.临床上脊髓空洞也可呈"特发性"而单独存在.脊髓空洞可伴发脊柱侧凸.在各种类型的脊柱侧凸中,脊髓空洞的发生率为4%~8%,而在脊髓空洞患者中,脊柱侧凸的发生率高达25%~85%.

  • 标签: 脊髓空洞 脊柱侧凸 Chiari畸形 发生率 室管膜 特发性
  • 简介:椎间盘退行性变是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特征性改变是髓核中蛋白多糖特别是聚合体含量下降、胶原类型的改变及伴随的水分的丢失.

  • 标签: 炎性因子 细胞因子 椎间盘 退变
  • 简介:近年来,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lcell,BMS)分化方向,及其调控机制在原发性、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机理中的意义引起高度关注。各种原因通过某种机制导致成骨细胞分化减少,脂肪细胞分化增加,脂肪细胞进一步刺激更多的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进而引起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偶联失衡,最终导致骨丢失和骨质疏松。因此,骨髓脂肪细胞生成及其调控机制的阐明,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髓脂肪细胞 成骨细胞分化 细胞分子生物学 骨髓基质干细胞 脂肪细胞分化
  • 简介:目的为了研究体成分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因体重BMD显著相关,体成分各个组成相加等于体重,而体成分为BMD的关系仍不清楚。方法随机选取206名16-52岁健康的男女性汉族人,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量BMD体成分,进行BMD体重,体成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体重,瘦组织(LTM)男女性的BMD显著正相关,脂肪组织(FTM)仅对女性全身,腰椎BMD起显著性作用。结论影响男妇女性BMD显著正相关,脂肪组织(FTM)仅对女性全身,腰椎BMD起显著性作用。结论影响男女性BMD的体成分中,LTM是主要因素,FTM仅对女性BMD有影响。本文较全面地研究了体成分BMD的关系。

  • 标签: BMD 女性 体成分 骨密度 体重 全身
  • 简介:机体长期高血糖状态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糖状态通过在体内的糖基化作用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形成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骨质疏松症等.高度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GlycosylateEndProducts,AGE)是这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机理在于AGE改变了部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1].令人关注的是,AGE也被认为是一种衰老分子,在健康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在组织中积累,参与衰老过程[1,2].由于糖尿病和衰老均可以导致骨质疏松,而AGE又能同时参与这两种疾病的病理过程,据此推测AGE有可能是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共同致病因素.

  • 标签: 高度糖基化终产物 骨质疏松 AGE AGE抑制剂 骨细胞生物学 骨微结构
  • 简介:一、破骨细胞破骨细胞(osteoclast,OC)是由单核/巨噬形成的一种多核细胞,细胞家族中的单核细胞祖细胞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多核细胞,巨噬细胞变成具有骨吸收能力的OC必须要有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osteoblast,OB)的存在[1].骨髓基质细胞/OB表达两个促进OC生成所必须的分子:一个是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colony-stlimulatingfactor,MCSF),另一个是激活核因子NF-κB受体的配体(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kappaBligand,RANKL)[2].在骨髓基质细胞和OB的存在下,M-CSF和RANKL分别OC前体细胞上各自的受体结合并诱导其分化为成熟的OC.

  • 标签: 破骨细胞 MAPK信号转导 OC 骨髓基质细胞 核细胞 OB
  • 简介:颈椎后路钢板螺钉是一种有效的颈椎固定技术,它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颈椎不稳、缺损,尤其是后柱的部分缺损.侧块螺钉目前在国内外获得广泛应用,颈椎弓螺钉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本文对其适应证、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颈椎后路钢板螺钉固定技术 颈椎弓螺钉 适应证 临床应用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多节段脊柱骨折(MSF)的诊断表述手术治疗.方法总结Scofix器械治疗的46例MSF,按ASIA分级、感觉运动评分、伤椎椎体中央高度及后凸畸形矫正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6例MSF,累及椎体100个节段,关键损伤部位骨折类型以爆裂骨折和骨折脱位为主(82.6%).平均随访2.5年.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病例的ASIA分级分别提高了1~2级,感觉运动评分行t检验,B、C级术前随访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完全性损伤病例(A级)的ASIA分级无改善,感觉运动评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但分别平均提高19.3分和15.9分.结论MSF的诊断表述应明确多节段骨折的关键部位及骨折的性质(按关键损伤部位排序)、脊髓损伤的程度,以便于临床比较;固定节段应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固定节段.

  • 标签: 多节段脊柱骨折 诊断 手术治疗 临床分型 脊髓损伤
  • 简介:目的:研究跟内、外侧皮神经支的体表定位及其足跟痛的关系.方法:解剖20例足踝部尸体标本,分别以内、外踝尖水平线以及内、外踝尖跟骨结节连线观测跟内、外侧皮神经支的体表定位.局部封闭跟内、外侧皮神经支治疗35例足跟痛患者,以'治愈'、'有效'、'无效'标准进行评判疗效.结果:跟内侧皮神经支体表定位:内踝尖连接跟骨结节内侧突后最突出处连线中点的稍下方;跟外侧皮神经支体表定位:外踝尖至跟腱后缘水平线中点稍下方;临床局部封闭跟内侧皮神经支治疗足跟痛的治愈率81.3%,而封闭跟外侧皮神经支的治愈率为41.7%.结论:跟内侧皮神经支卡压是产生足跟痛的主要原因,局部封闭跟内侧皮神经支治疗足跟痛有良好效果.

  • 标签: 跟内侧皮神经支 跟外侧皮神经支 足跟痛 体表定位 局部封闭 局部解剖
  •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方法自1994年7月~2004年7月共收治9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盘炎患者,平均年龄48岁,近期内均接受过腰椎间盘手术,其中2例使用椎间盘镜手术.全组患者血沉均升高(40~110mm/h),均经MRI检查确诊.6例症状典型,疼痛较重的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3例症状不典型,疼痛较轻患者予非手术治疗.结果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患者,疗效较好,症状缓解明显,保守治疗病程较长,病情常有反复,但一般预后良好.结论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经MRI检查可以作出诊断.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治疗.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炎 手术后并发症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神经根管狭窄是腰椎根性疼痛的常见原因,Jenis等[1]报道神经根管狭窄约占神经根受压因素的8%~11%,忽略或复发性的神经根管狭窄可能与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有关(failbacksurgerysyndrome,FBSS).Burton等[2]在回顾分析FBSS时认为,对侧方椎管狭窄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术中减压不充分,造成了60%患者术后出现症状和疼痛.自Lee等[3]提出了神经根管狭窄概念后,有不少文献报道了腰神经根通道功能解剖腰腿痛的关系.为了加强对该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减少FBSS的发生,本文对腰骶神经根管的解剖神经根受压的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解剖学 神经根受压 发病机制 神经损伤 神经根管狭窄
  • 简介:目的本研究通过定量CT进行骨密度的测定,分析随着年龄增加骨密度的变化,确定易发生骨折的骨密度标准值,即骨折阈值;并为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的深圳地区骨折患者男性60人,女性64人,通过X线平片确定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用定量CT(QCT)测量椎体横断面中部的松质骨结构,通过软件处理得到L1、L2、L3总的松质骨中骨矿(Ca—HA)密度数值(mg/cm^3)。结果①骨密度值年龄呈负相关,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随之降低,按P〈0.05确定易发生骨折的BMD阈值,男性为109.26mg/cm^3,女性为100.19mg/cm^3;②男性和女性间椎体、髋骨骨质疏松性骨折均有显著差别(P〈0.01)桡骨及其他部位骨折男性和女性间无差别(P〉0.05)。结论①男性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密度阈值为109.26mg/cm^3,女性为100.19mg/cm^3;②随着年龄的增大,骨密度的丢失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病理性骨折的病理基础,外力作用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诱因。

  • 标签: 定量CT 骨密度 骨折阈值 骨质疏松 骨折
  • 简介: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单节段双节段螺柱状Cage植入后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单节段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7例,双节段患者42例.对比两组间术后临床结果及放射学测量结果.结果单节段双节段Cage颈椎前路植入均具有良好的即时稳定性,在术后3月内均能够获得骨性融合,神经功能评价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远期放射学测量显示颈椎力线术中力线是否纠正有关,节段多少无关.结论双节段减压Cage植入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替代椎体次全切除术.

  • 标签: 颈椎 生理弧度 前路融合术 放射学
  • 简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较多见,发病年龄提前.传统手术方法是行后路椎板切开减压椎间盘切除术.但由于这种方式切口大,病程久,疼痛时间长,使许多本应得到及早诊治的患者放弃手术,采取拖延、回避的做法,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我科于2000年12月至2003年12月,引进德国枢法摸*丹历公司生产的MEDTM椎间盘手术系统行椎间盘切除术56例,传统手术方法的56例进行对照,发现采用该术式患者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后路手术 椎间盘镜 椎间盘切除 手术方法 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目的:探讨动力加压钢板海绵螺钉在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股骨粗隆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并行动力加压钢板海绵螺钉联合固定,术后随访8~72个月,分析研究其治疗效果.结果:52例病人全部术后随访,疗效满意,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6.3%(50/52),无髋内翻发生.结论:该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内固定可靠,取材经济,手术时间短等优点,特别是老年病人,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粗隆部骨折 内固定 动力加压钢板 海绵螺钉 治疗
  • 简介:骨质疏松症(简称OP)研究中动物模型选择的合适与否,不仅关系到实验研究的成败.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型动物是否能模拟出类似人类骨代谢过程中的各项变化,从而为人类OP的防治研究提供确切可靠的指标。要想回答“那种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最好”并非容易之事,实验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动物模型 OP 骨代谢 人类 模型动物
  • 简介: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基础,评价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2例分别采用了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或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病例,分析其术前影像学资料,探讨病理实质;根据术前、术后Frankel分级情况及影像学的变化,判断手术疗效.结果2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病例中,过伸型损伤16例(62.7%),退变性椎管狭窄15例(68.2%),先天性椎管狭窄4例(18.2%).前路手术患者随访见内置物无松动、脱落或断裂,固定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后路手术患者术后X线正位片显示无再关门现象.14例患者术后MRI检查显示,椎管容积扩大,颈髓受压缓解.3例术后脊髓功能无改善,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颈椎椎管狭窄是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重要病理基础,颈髓过伸性损伤是发生四肢瘫的直接原因.只要术式选择合理、手术操作正确,前、后路手术均能获得较理想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术后 手术疗效 患者 椎管狭窄 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