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合并冠心病心脏介入治疗的安全和可行。方法回顾分析本院7例血液透析合并冠心病患者在强化透析的基础上应用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支架植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单支病变3例,多支病变4例,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置放支架1~2个。死亡3例,病情改善4例。此4例术后心绞痛症状改善,肾功能无进一步恶化。结论血液透析患者中合并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可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较好,但对于同时有心肌酶谱升高者预后不良。

  • 标签: 肾透析 冠状血管造影术 支架
  • 简介:血钾紊乱是维持血液透析(简称MH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时甚至危及生命。MHD患者高钾血症的发病率约为10%,高钾血症相关死亡率大约为每年3.1/1000,约1/4患者因高钾血症需要紧急救治。而MHD患者也常并发低钾血症,但却很少得到关注。低钾MH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长期影响也少见报道。研究发现钾缺乏对高血压发病及相关死亡有重要影响。还有研究发现钾的摄取量与患者收缩期及舒张期血压都呈负相关,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血钾水平 临床分析 高钾血症 低钾血症 舒张期血压
  • 简介:目的:观察氯沙坦对维持血液透析(MHD)患者脑钠素(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伴有高血压的MHD患者48例,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氯沙坦组,安慰剂组每位患者每日口服安慰剂,氯沙坦组每位患者口服氯沙坦50~100mg/d,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3个月分别测定BNP水平.结果:与实验前相比,实验后1个月氯沙坦组BNP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92.4±238.9)pg/mlVS(618.5±243.6)pg/ml,P〈0.01],而安慰剂组无明显变化[(978.3±226.5)pg/mlVS(989.7±235.1)pg/ml,P〉0.05].结论:氯沙坦可降低MHD患者BNP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氯沙坦 维持性血液透析 脑钠素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初,当Scribner和他的同事研究出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技术和一整套制备透析液的装置后,血液透析才作为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替代治疗在世界范围开始应用。作为血液透析的关键环节之一,建立和维护血管通路的效能是血液透析医护过程十分重要的,一个理想的血管通路应当能够为血液透析提供足够的血流量,使用时间长,而且并发症少。除了选择合适的时机建立血管通路,并且能够选择最佳的方法和理想的部位制作血管通路,及时地评估血管通路的功能,必要时采用正确的方法解决血管通路并发症,才能更好维护血管通路的功能。

  • 标签: 长期血管通路 血液透析 慢性肾衰竭患者 通路并发症 世界范围 替代治疗
  • 简介: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进入血液透析治疗后,残肾功能逐渐降低,尿量逐渐减少。残肾功能的丧失是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总体死亡率均有影响。研究表明,各种远期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感染及透析骨病、淀粉样变等与残肾功能的丧失密切相关,而每保存1ml/min的肾小球滤过率可相当于每年减少25%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死亡风险。残肾功能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多样,本研究仅观察黄芪注射液对残余尿量的影响。

  • 标签: 血液透析患者 黄芪注射液 残余尿量 残肾功能 终末期肾衰竭 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目的观察烟酰胺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方法30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经停用其他磷结合剂2周后,患者(血磷〉1.5mol/L)每天口服烟酰胺500-750mg,观察8周。分别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和8周患者血磷、血钙、钙磷乘积、碱性磷酸酶、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和血脂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烟酰胺治疗4周后血磷水平、钙磷乘积和血全段甲状旁腺素明显下降,8周达到最低水平,8周后碱性磷酸酶明显减低(P〈0.05)。治疗前、后血清钙、白细胞数、肝酶、血糖和血脂均无显著变化。结论烟酰胺可有效控制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高磷血症,降低钙磷乘积和碱性磷酸酶,而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 标签: 烟酰胺 肾透析 治疗
  • 简介: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最常见、最有效、最简便的血管通路,能为患者血液透析提供足够的血流量,保证透析顺利完成,而终末期尿毒症行规律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脑病往往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谵妄、幻觉等精神症状,导致在透析过程中,依从差,容易造成针头脱出、血液外渗,甚至可因大量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传统多采用绷带进行固定约束.

  • 标签: 血液透析患者 精神障碍患者 尿毒症患者 固定夹板 应用 自制
  • 简介:目的比较蔗糖铁注射液与琥珀酸亚铁片治疗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探讨补铁的途径和方法。方法选择40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试验前检测每例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将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补铁组(20例)和口服补铁组(20例),4、8、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均升高,但静脉组比口服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上升速度快于口服组。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C反应蛋白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同时,静脉补铁较口服补铁能更快、更好地改善肾性贫血。

  • 标签: 贫血 肾透析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应用非透析治疗、不同腹膜透析剂量治疗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肾脏病5期的非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非透析保守治疗者20例,腹膜透析剂量4升/天者26例、6升/天者35例及8升/天者43例。随访观察1年,检查各项指标及肾功能的变化。结果随访1年后,非透析患者血压的控制较4升/天腹膜透析组差(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血钙水平低于4升/天透析组,血磷及甲状旁腺素水平高于不同剂量透析组。各组尿量及残余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腹膜透析各组尿量、肾功能及非透析组肾功能均较观察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各组之间肾功能下降的幅度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早期的腹膜透析治疗对患者钙磷代谢、蛋白质营养改善及血压的控制优于非透析治疗。腹膜透析治疗对残余肾功能的保护与非透析治疗相比未见明显优势,不同的透析剂量在1年的观察期内未显示对肾功能的影响。

  • 标签: 腹膜透析 肾衰竭 血清白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的致病菌和耐药性,及其与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69例次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致病菌与耐药性,探讨其与转归的联系。结果116例次培养阳性,培养总阳性率达68.6%,近5年高达87.7%。致病菌中G^+球菌占58例次(50%),G^-杆菌45例次(38.8%),真菌6例次(5.2%),G^+杆菌、G^-球菌及混合感染7例(6%)。G^+球菌中最常见为葡萄球菌(56.8%);G^-杆菌中大肠杆菌阳性率最高(62.2%)。从耐药性看,G^-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76.7%),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2.9%、3.4%)。G^+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利福平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2.1%、7.9%)。腹膜炎致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退出率为10.1%(17/169),以真菌腹膜炎为主。结论近5年本中心培养阳性率较高,及时采用血培养瓶留取标本很关键。G^-杆菌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而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宜作为抗G^+球菌的经验用药。真菌腹膜炎是导致腹膜透析退出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膜炎 细菌感染 抗药性
  • 简介:腹膜透析(PD)是维持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重要方法之一,患者及其家属经过严格训练掌握相应的操作要领后,可以在家中自己治疗,这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缓解医院工作压力、减少医疗费用等都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尽管腹膜透析技术在不断进步,但PD患者死亡率仍较高,透析后患者两年存活率仅为77%,而且国外文献提示PD患者的营养不良、慢性炎症和心血管疾病均是常见的并发症,

  • 标签: 腹膜透析技术 透析患者 死亡原因分析 慢性肾衰竭患者 心血管疾病 肾病患者
  • 简介:长期透析导管在8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于临床,由于其置管简单、可立即使用、没有血液动力学紊乱,皮下有一涤纶扣被组织生长包绕,使导管在皮下易于固定,形成自然的感染屏障,延长了导管的存留时间,成为在制作自体动静脉内瘘困难情况下的另一非常有用的选择,并已被普遍采用。长期置管部位可选择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最佳选择部位为右侧颈内静脉。

  • 标签: 透析导管 并发症 右侧颈内静脉 血液动力学紊乱 自体动静脉内瘘 置管部位
  • 简介:目的:比较新型长期导管Palindrome同以往长期导管非palindrome导管在透析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自2011年10月1日~2012年6月1日接受长期深静脉导管留置术的患者,选取其中采用Palindrome导管与相同手术时间的非Palindrome导管病例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尿素清除率(Kt/V)、尿素下降率(URR),导管相关感染及导管通畅率.两组感染及低流量发生率用次/1000导管日表示,比较用χ2检验.其他比较用t检验.结果:总手术59例次(59人),Palindrome导管组31例次,经右侧颈内静脉置管31例次(30人),经左侧颈内静脉置管3例次(3人);带管时间3~230d;发生感染2例次,平均感染率为0.37次/1000导管日;发生低流量1例次,平均发生率为0.37/1000导管日;拔管0例.普通长期导管组28例次(28人),经右颈内静脉置管24例次(24人),经左颈内静脉置管4例次(4人);带管时间1~219d;感染3例次,平均感染率0.83次/1000导管日;发生低流量2例次,平均发生率为0.6次/1000导管日;拔管2例.两组在感染、低流量发生率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alindrome组优于普通长期导管组.Palindrome导管反接时未发生流量不佳.Palindrome组在Kt/V、URR优于非Palindrome导管组(P分别0.01,0.02,0.03).结论:Palindrome导管是维持透析患者临床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术的较好补充选择,但是由于样本量小,尚需进行更大样本、多中心及更长时间的进一步临床观察.

  • 标签: 血液透析 长期透析导管 PALINDROME
  • 简介:目的探讨本中心腹膜透析(PeritonealDialysis,PD)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影响PD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方法肾内科腹膜透析患者69例,运用KDQOL-SFTMl.3(包括健康调查简表MedicalOutcomesStudyHealthStatusShortForm,SF-36和Kidneydiseasetargetarea,KDTA)生活质量量表调查,根据Hays方法进行评分。结果(1)男性PD患者与女性PD患者在KDTA和SF-36总分方面有显著差异。(2)每天透析剂量6000ml以上PD患者与每天透析剂量在6000ml以下的PD患者在KDTA和SF-36总分方面有显著差异。(3)PD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透析时间的长短明显相关。(4)40岁以下患者在KDTA和SF-36的总分方面与4(J岁以上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5)透析费用支付方式对PD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明显,医疗保险的PD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在KDTA及SF-36总分方面明显高于新农合的PD患者。结论影响PD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除医学因素外,非医学因素亦占重要地位。

  • 标签: 腹膜透析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70例尿毒症规律血液透析伴皮肤瘙痒患者,分为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HP/HD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高通量透析(HFD组)、普通血液透析(HD组)进行治疗。观察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血清甲状旁腺素等指标变化。结果HP/HD组、HDF组、HFD组治疗前后,血清PTH水平下降,皮肤瘙痒明显缓解;与H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高通量透析较普通血液透析能更有效的清除PTH,可有效缓解皮肤瘙痒等症状。

  • 标签: 尿毒症 瘙痒症 血液透析滤过
  •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液添加尿激酶对腹透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肾脏病(CKD4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在腹膜透析液中添加尿激酶,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SOD、MDA、ET、NO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用比色法测定健康对照组、对照组、治疗组血清MDA和SOD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测定ET的变化,NO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对照组、治疗组血清SOD活性降低(P〈0.05),NO升高(P〈0.05),MDA含量升高(P〈0.05),ET水平升高(P〈0.01)。对照组虽能够降低ET水平和NO,但未见SOD、MDA的变化,治疗组能够回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及对照组有明显差别(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降低ET和NO方面疗效更为显著(P〈0.01)。结论腹膜透析液添加尿激酶可通过降低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ET和NO水平,对CKD患者有治疗作用。

  • 标签: 腹膜透析液 尿激酶 内皮素 一氧化氮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