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1 个结果
  • 简介: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是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明显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难治肾病综合征(refractornephroticsyndrome,RNS)是指对激素抵抗、依赖和经常复发的肾病综合征病例[1]。激素依赖是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撤药过程中NS复发2次或2次以上者;激素抵抗是指应用泼尼松足量(1mg·kg-1·d-1)治疗达6个月以上而无效者。RNS临床上比较常见且治疗效果不佳,若不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可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如何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减轻激素和细胞毒药物的副作用,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学认为湿热之邪,属六淫合邪,兼具湿邪和热邪之,病势缠绵,反复发作,符合RNS病程特点。

  • 标签: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从湿热论治 临床综合征 激素抵抗 减少复发 激素治疗
  • 简介:狼疮肾炎(LN)是继发性肾脏病导致终末期肾衰的常见病因之一.根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肾穿刺病理活检资料,LN占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81%,其病理改变以细胞外基质的积聚、肾小球、肾小管、血管及间质的损害为特征,而炎症和免疫异常参与肾病的发展.

  • 标签: 狼疮性肾炎 霉酚酸酯 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剂
  • 简介:难治肾病综合征(RNS)是多病因、频复发、激素依赖和耐药及病情迁延的一种小儿常见病,临床治疗颇为棘手.我院自1992年以来采用环磷酰胺(CTX)、强的松、保肾康联合治疗RNS,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共观察43例,随机分为两组:(1)治疗组(加CTX)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3岁5例,3~7岁11例,7~14岁7例.对照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3岁3例,3~7岁10例,7~14岁7例.均为住院患儿,符合1981年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与临床分型.两组病人中,单纯肾病综合征27例,肾炎肾病综合征16例.激素耐药19例(48%),频复发15例(35%),依赖9例(23%),以上三种状态,激素副作用明显者,强的松改为隔日晨起顿服.

  • 标签: 环磷酰胺 治疗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难治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性质及程度采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盐酸氮介,环磷酰胺,霉酚酸酯)及结合中药的方法治疗39例难治肾病综合征。结果糖皮质激素联合抑制剂及结合中药可使患者的尿蛋白减少,血浆白蛋白升高(P<0.01);完全缓解率72%,部分缓解率23%,使糖皮质激素依赖者可减少剂量。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以及中药辅助治疗对难治肾病综合征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 标签: 联合治疗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来氟米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方法34例难治肾病综合征患者给予来氟米特负荷剂量50mg/d,共3d,继以30mg/d维持剂量治疗,联合泼尼松0.8~1.0mg·kg^-1·d^-1为起始剂量,6--8周开始逐渐减量或尿蛋白减半时逐渐减量,治疗第2、4、8、12和24周各随访1次,临床观察尿量、浮肿、体重、血压等,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监测血、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肝功能,血脂及肾功能。结果来氟米特治疗12周完全缓解率47.1%,总有效率为75.3%(25/34),24周完全缓解率为50%,总有效率为79.2%(19/24)。治疗后12、24周尿蛋白均有明显下降(P〈0.01),血清白蛋白(ALb)显著上升(P〈0.01),肾功能无明显变化。可逆脱发、感染为最常见副作用。结论来氟米特联合糖皮质激素可用于缓解治疗难治肾病综合征,临床安全和耐受尚可,但其长期的安全和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来氟米特 肾病综合征 难治性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难治肾病综合征是指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具备下列任何一项者:(1)肾病综合征患者按正规激素治疗缓解后半年内复发2次或1年内复发3次以上;(2)经激素治疗获得缓解,但在激素撤减过程中或停用激素后14d内复发者;(3)规范化激素治疗无效的肾病综合征[1]。是目前临床治疗最为棘手、预后较差的肾病。其中以膜肾病为代表。

  • 标签: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激素治疗 主任医师 冯志荣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急性肾衰竭
  • 简介:对于北美及欧洲的男性,除了非黑色素瘤的皮肤癌外,前列腺癌已经成为了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并且其死亡率也仅次于肺癌^[1-2]。在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3]。对于前列腺癌患者,无论其病灶是局限型或是已出现转移病灶,抑制体内雄激素的水平长期以来一直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前列腺癌患者 治疗药物 难治性 去势 转移病灶 非黑色素瘤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膀胱不同部位注射A型肉毒素(BTA)治疗难治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有效和安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15.2)、CochraneLibrary(1996~2015.2)、Embase(1974~2015.2)、CNKI(1994~2015.2)、万方数据库(1989~2015.2)、CBM(1978~2015.2)数据库,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RCT,包括248例患者,注射部位有三种:膀胱体、膀胱体+膀胱三角、膀胱三角。Meta分析结果显示:膀胱三角+膀胱体注射方式与膀胱体注射方式相比,治疗成功比[RR=1.57,95%CI(0.79,3.12),P=0.20]、尿失禁减少次数[WMD=-6.47,95%CI(-14.21,1.27),P=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尿动力学参数中第一排尿感时膀胱容量(VFDV)变化前者效果优于后者[WMD=33.80,95%CI(3.27,64.340),P=0.03],但其余尿动力学参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膀胱三角注射方式与膀胱体注射方式相比,治疗成功比[RR=0.52,95%CI(0.07,3.75),P=0.52]、尿失禁减少次数[WMD=1.03,95%CI(-0.35,5.11),P=0.62]、尿动力学参数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纳入5篇文献中均未报道膀胱三角区注射导致新的膀胱输尿管反流的病例。结论肉毒素A膀胱体、膀胱体+膀胱三角和膀胱三角三种注射方式治疗难治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和安全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症 肉毒素A META分析 荟萃分析 膀胱三角区
  • 简介:目的:探讨环孢素A(CsA)与环磷酰胺(CTX)对难治肾病综合征(RNS)的疗效比较。方法:2005年3月~2009年8月难治肾病综合征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使用CsA治疗的患者作为CsA治疗组,使用CTX治疗的患者作为CTX治疗组。CsA组起始剂量1.0~1.5mg/kg,血药浓度调整在100~150ng/L。CTX组1.0g/次,1次/月,累积量不超过8g。观察两组蛋白尿、血浆白蛋白、肾功能变化情况及不良副作用。结果:(1)CsA组缓解率为59.2%(42/71),其中23.9%(17/71)完全缓解;CTX组缓解率为50%(28/56),其中19.6%(11/56)达完全缓解。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17,P〉0.05)。(2)MN型肾病患者,本研究中CsA组总缓解率78.6%(33/42),完全缓解率为45.2%(19/42);CTX组总缓解率为48.5%(16/33),完全缓解率为21.2%(7/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80,P〈0.05)。(3)毒副作用:CsA组血压升高9例,6例Scr上升,肝功异常4例,高尿酸血症3例,肺部感染2例,占32.4%(23/71);CTX组6例肝功能异常,4例白细胞减少,7例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4例合并肝功能异常),1例血尿,总共占32.1%(18/56)。结论:CsA与CTX对RNS患者的疗效总体无明显差别,但对MN,CsA疗效可能优于CTX,但维持时间及维持剂量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环孢素A 环磷酰胺
  • 简介:难治肾病综合征一般是指激素依赖型和激素抵抗型的肾病综合征,约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39.9%~53.8%,既往传统治疗方案多给予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CTX)、环孢素(CsA)等治疗,但仍有部分无效,普乐可复作为新型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因其作用强,不良反应少,越来越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器官移植术后。我科应用普乐可复联合激素治疗6例难治肾病综合征患者,有明显疗效,报道如下。

  • 标签: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联合激素治疗 普乐可复 临床观察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容量负荷与营养状态的关系。方法通过超声测量下腔静脉直径(inferiorvenacavadiameter,IVCD)评价容量负荷状态,以超过健康志愿者下腔静脉内径P95且下腔静脉塌陷指数〈40%定为容量超负荷,将120例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患者根据以上标准分为容量正常组(normalvolume,NV组,33例)和容量超负荷组(overloadedvolume,OV组,87例),采用改良的主观整体综合评价法(ModifiedQuantitativeSubjectiveGlobalAssessment,MQSGA)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并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价容量负荷与MQSGA的关系。结果OV组与NV组相比,OV组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升高[OV组72.41%(63/87),NV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轻度营养不良发生率较低[OV组5.75%(5/87),NV组51.52%(17/33)]、中度营养不良发生率也较低[OV组21.84%(19/87),NV组48.48%(16/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NV组患者MQSGA为(13.64±3.19)分,OV组患者MQSGA为(24.37±5.0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MQSGA与容量负荷呈直线回归关系(回归系数b=2.466,P〈0.01)。结论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与容量负荷相关,容量超负荷组严重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明显增加,随着容量负荷增加,营养状况更差。改善容量超负荷有利于纠正患者营养不良。

  • 标签: 血液透析 容量负荷 营养状态
  • 简介:在晚期或复发性前列腺癌的治疗中,间歇雄激素阻断(IAD)治疗正逐渐成为持续雄激素阻断治疗(CAD)的替代选择。尽管在转移前列腺癌患者中,IAD的优势并未明确,但对于其他无转移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该方法可作为标准治疗选择。本文介绍了IAD应用相关的问题,包括患者选择、治疗和随访周期。

  • 标签: 间歇性雄激素阻断 持续性雄激素阻断 前列腺肿瘤
  • 作者: 张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泌尿科学
  • 创建时间:2022-09-13
  • 出处:《东方药膳》2019年第23期
  • 机构:毕节市中医院,贵州毕节551700
  • 简介:目的:分析羟氯喹联合泼尼松治疗老年难治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老年难治肾病综合征患者分组对照组和干预组,均28例,分别实施单一羟氯喹治疗和羟氯喹联合泼尼松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结果。结果: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肾功能指标得知,干预组的血清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白细胞计数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不良反应率几率低于对照组,分别是7.1%和21.4%。分析和对比两组案例的总有效率情况,干预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是92.8%和71.4%。结论:针对老年难治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实施羟氯喹联合泼尼松治疗,整体上有重要的作用,缓解了患者的不良症状,值得借鉴和实施。

  • 标签: 羟氯喹;泼尼松;老年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 简介:目的观察间歇内分泌治疗与持续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分析27例采用间歇内分泌治疗和29例采用持续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发生激素非依赖或疾病进展为观察终点,比较两组患者进展至终点时间,生活质量评价以量表EORTCQLQC30及子量表QLQPR25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持续内分泌治疗组平均治疗期20.4个月,最低PSA平均值为0.025ng/ml;间歇内分泌治疗组第一周期,平均治疗9.7个月,间歇8.7个月,最低PSA平均值为0.026ng/ml。间歇内分泌治疗组平均进展时间为26.6个月,持续内分泌治疗组为22.4个月,两组生存曲线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体生活质量、治疗相关症状等方面评分均无差异。结论间歇内分泌治疗对比持续治疗在延迟疾病进展至激素非依赖时间上没有益处,但能缓解患者经济压力。在不良反应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上两组比较无差异。

  • 标签: 前列腺癌 间歇性内分泌治疗 生活质量
  • 简介: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具有操作简便、对中分子毒素清除效果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等优点,且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进步,腹膜炎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接受CAPD治疗的患者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电解质紊乱,尤其低血钾已成为影响CAPD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回顾分析2007年10月至2009年4月我院CAPD患者的血钾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标签: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 临床意义 血钾浓度 透析患者 CAPD治疗 血流动力学影
  • 简介: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MHD)患者热休克蛋白70(HSP70)检测与炎症状态的关系。方法将MHD患者92例根据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为2组:非炎症组(hs-CRP〈3mg/L)58例;炎症组(hs-CRP≥3mg/L)34例。检测2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血白蛋白(Alb)、hs-CRP、血红蛋白(Hb)、HSP70、铁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结果尿毒症患者血清HSP70与hs-CRP、IL-6、TNF-α、铁蛋白等炎症指标无明显相关;与Hb、Alb、总胆固醇等营养指标也无相关。非炎症组透析前HSP70水平较低,透析后迅速升高(P=0.013);而炎症组透析前后的HSP7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1)。结论炎症状态可能是导致炎症组HSP70升高的原因;但HSP70不能反映MHD患者是否存在慢性炎症状况,也不能反映其蛋白质营养状态。透析前、后HSP70水平检测可反映机体抗应激反应能力。

  • 标签: 尿毒症 肾透析 HSP70热休克蛋白质 炎症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通脉口服液对维持血液透析(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干预作用,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少死亡率的目的。方法:选取80例MHD患者,根据患者SGA评估营养状态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处理;通脉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口服通脉口服液1支,每日3次,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体重指数(BMI)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变化;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胆固醇(TC)等营养状况;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通脉组治疗后Hs-CRP、IL-6均低于治疗前(P〈0.05),BMI、TSF等,以及血红蛋白(Hb)、Alb、TRF、TC、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通脉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脉口服液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MIA综合征,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对改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有一定意义。

  • 标签: 通脉口服液 炎症 营养不良 维持性血液透析
  • 简介:目的:探讨永久深静脉置管与动静脉内瘘患者在营养状态、透析效果及并发症的差异。方法:对64例维持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其中永久深静脉置管21例,动静脉内瘘患者43例的营养、透析效果指标,以及近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永久深静脉置管患者与动静脉内瘘患者相比,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钾(K+),钠(Na+),氯(Cl-),钙(Ca2+),磷(P3+),铁(Fe3+),透前透后BUN、Cr及UA,心胸比大小,KT/V,URR及PCR值无明显差异。永久深静脉置管患者血流不畅的发生率高于动静脉内瘘患者(7.74%vs0.64%,P〈0.001),永久深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动静脉内瘘患者(1.43%vs0.17%,P〈0.001),永久深静脉置管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与动静脉内瘘患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内瘘难以建立的血液透析患者尤其是心功能差和/或血管条件差患者,永久静脉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方式。

  • 标签: 永久性深静脉置管 动静脉内瘘 透析效果 营养状态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