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验室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建立判断发生死亡的风险评分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其中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病例数据用于建立死亡风险模型,2014年1~6月的病例数据用于模型的验证。以入住PICU首次血清N-末端脑钠素原(NT-proBNP)、乳酸、WBC计数、血糖、心肌酶谱(CK、CK-Mb、LDH、Mb)、PCT、CRP检查结果作为分析指标,通过受试者特征工作(ROC)曲线,筛选出曲线下面积(AUC)〉0.7的实验室指标,确定各项指标的最佳界值。以Logistic回归分析各项实验室指标对预后的影响,以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各项实验室指标的β值作为原始赋分,同时对β值取整后作为简化赋分,建立风险模型并验证,考察不同总评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362例数据纳入死亡风险模型的建立,男230例(63.5%),女132例,年龄(24.0±14.8)个月,死亡25例(6.9%);验证数据共171例,男111例(64.9%),女60例,年龄(24.3±13.5)个月,死亡11例(6.4%)。1血NT-proBNP、乳酸、WBC、血糖、心肌酶谱和PCT的ROCAUC均〉0.7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T-proBNP、乳酸、WBC和血糖是死亡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30.67(3.64~258.68)、5.22(1.22~22.33)、10.04(2.12~47.53)和10.56(1.88~59.27)。3WBC〉16.5×109·L-1、血糖〉7.8mmol·L-1、NT-proBNP〉10ng·mL-1、乳酸〉3.2mmol·L-1、NT-proBNP1.3~10ng·mL-1分别赋2.31、1.65、3.42、2.36和1.98分,简化赋分分别为2、2、3、2和2分。4使用原始赋分和简化赋分,以验证数据预测死亡的ROC曲线AUC均为0.99;简化赋分以4分为界值时其预测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5.6%。结论4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简化赋分对预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预后有较好价值,总评分≥4分的患儿应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重症手足口病 风险评估 预后
  • 简介:目的提高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死亡病例预警症状和体征早期甄别能力。方法复习文献穷尽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表现,临床诊断EV71感染重症病例时开始观察,死亡病例进入本文分析,以首次发热作为EV71感染起病零时点,系统记录症状和体征出现的时间,统计死亡前(特别是6、12、和24h)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进行神经系统定位。结果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5家参与医院住院并系统观察记录了54例EV71感染重症死亡病例,男31例,女23例,5岁以下53例,发病至死亡时间中位数78.5(6~432)h,120h内死亡43例(79.6%),4项一般指标均被记录(发热、皮疹、咽峡炎和流感样症状),余89项观察指标中7项未被记录到。除一般指标外,起病至36h出现的症状体征有8项:特异性指标(1项)、运动障碍指标(6项)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指标(1项);~48h症状体征增加了25项:运动障碍指标(16项)、意识障碍指标(1项)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指标(8项);~60h症状体征增加了15项:运动障碍指标(11项)、意识障碍指标(1项)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指标(3项)。出现超高热、顽固休克、深昏迷、超高心率和持续超高血压者,神经系统定位主要在延髓和部分下丘脑,6h内死亡;出现眼球共济失调、呼吸共济失调、咽反射减弱/消失、肺渗出、呼吸节律异常和血压升高者,神经系统定位于交感神经、中脑与延髓,12h内死亡;出现焦虑不安、疲倦思睡、肢体抖动、惊跳、呕吐、皮疹、发热者,距离死亡超过24h。结论EV71感染死亡病例临床表现具神经系统定位意义,及时甄别死亡前预警症状体征对降低EV71感染病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肠道病毒71型 症状体征 病程 定位 儿童
  • 简介:目的了解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患儿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1例死亡病例临床资料和尸检结果,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男性,1岁4个月,以咳嗽和发热起病,起病1d后即出现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采用WHO推荐的RT-PCR法和国家流感中心推荐的分型方法,患儿咽拭子结果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次气管抽取物培养均为肺炎链球菌。予机械通气等治疗无好转,入院第4天死亡。尸检结果显示:病变主要在肺脏,大体可见大片状实变,灰褐色,质韧;胸膜粘连广泛。镜下显示肺弥漫性肺泡间质增宽,大部分肺泡可见透明膜形成,肺泡有炎性渗出,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肺泡上皮肿胀,有巨细胞形成,部分肺泡塌陷闭合,小部分肺泡扩张融合;细支气管和支气管黏膜见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局灶黏膜糜烂。脑、心、肝、脾、肾、肾上腺、胰腺和胃肠道病理改变不明显。结论本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患儿上呼吸道症状突出,病情进展快。病理改变主要在肺脏,以炎症渗出、炎细胞浸润和肺透明膜形成为主。死亡主要原因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循环衰竭。

  • 标签: 甲型H1N1流感病毒 儿童 临床 病理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在危重新生儿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NICU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胎龄〉28周或出生体重〉1000g,且存活时间〉6h的危重新生儿。以患儿入住NICU为研究起点(0h),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行动脉血气分析并测定血乳酸水平;在治疗6h再次观测上述指标,计算6h乳酸清除。以痊愈出院或死亡为研究终点,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以6h动脉血乳酸清除分为高乳酸清除(乳酸清除≥10%)组和低乳酸清除(乳酸清除〈10%)组。分别比较各组间的病死、NCIS评分、6h血乳酸清除、血乳酸水平和pH差异。组内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126例危重新生儿进入分析,其中男74例,女52例。进入研究时平均日龄(2.54±2.9)d,平均胎龄(33.5±3.9)周;出生体重(2281±816)g。存活组102例,死亡组24例;高乳酸清除组96例,低乳酸清除组30例。存活组6h血乳酸清除(32.3%±12.2%)显著高于死亡组(18.3%±1.9%),t=3.41,P〈0.05;高乳酸清除组病死(9.4%,9/96例)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组(50%,15/30例),χ2=22.5,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组和低乳酸清除组0hNCIS评分、动脉血乳酸水平和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6h血乳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C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h血乳酸清除可以作为危重新生儿预后判断的一个良好指标,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血乳酸清除与预后的相关性提供了线索。

  • 标签: 新生儿 乳酸 血乳酸清除率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3179例便秘患儿直肠肛管测压结果,探讨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在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作者所行直肠肛门测压的3179例患儿检查资料,并与钡灌肠以及术中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HD患儿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诊断符合为95.66%。在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阳性,而临床症状和体征符合HD的病例中,后经X线钡剂灌肠和直肠黏膜活检确定为常见型HD5例,短段型HD3例,特殊型HD1例。结论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可能存在假阳性,对假阳性病例建议重复检测,以降低漏诊

  • 标签: HIRSCHSPRUNG病 反射 异常 诊断
  • 简介:目的分析遗尿患儿在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两种不同情况下尿流和残余尿测定结果的差异,为临床应用尿流测定来判断遗尿患儿膀胱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对来本院就诊的102例原发性遗尿症患儿(男性60例,女性42例),在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时分别进行尿流和残余尿测定,比较两种情况下尿流参数(排尿量、排尿时间、最大尿流)及每次残余尿量检查结果。结果初始尿意时测得患儿最大尿流为(15.5±8.2)mL/s,残余尿量为(2.9±5.9)mL;强烈尿意时测得患儿最大尿流为(19.9±9.7)mL/s,残余尿量为(5.2±6.9)mL;初始尿意与强烈尿意下最大尿流和残余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尿流随尿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尿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最大尿流反而有下降趋势。男性与女性在初始尿意时的最大尿流和残余尿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强烈尿意时,男性的最大尿流显著低于女性,(18.5±8.2)mL/svs(24.2±12.5)mL/s(P〈0.05),而残余尿量没有差异。结论遗尿患儿在初始尿意和强烈尿意下尿流-残余尿测定结果有显著差异,遗尿患儿进行自由尿流测定时不宜过度憋尿,临床上分析尿流及残余尿测定结果时要考虑尿意状态和排尿量对尿流测定参数的影响。

  • 标签: 遗尿 初始尿意 强烈尿意 尿流率 残余尿
  • 简介:目的通过调查获得上海市卢湾区青少年2型糖尿病(T2DM)患病及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对上海市卢湾区12所中学,共10442名(男5319名,女5123名)中学在校生进行晨尿尿糖筛查,对尿糖阳性者进行尿糖复查,并进行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以确诊糖尿病。对确诊的糖尿病患儿进行糖尿病临床分型诊断,并收集T2DM患儿家族史、出生史、既往史及喂养史等资料。统计上海市卢湾区青少年T2DM患病并分析其高危因素和基本特征。结果第1次尿糖阳性者为125名,第2次尿糖阳性者为15名;发现T2DM患儿5例,其中男3例,女2例,11~14岁2例,15~19岁3例;随机抽取其中1所中学,同时进行OGTT检查,空腹及2h血糖达糖尿病诊断标准者2例,且与尿糖筛查结果相符;T2DM患病为47.9/100000,男性为56.4/100000,女性为39.0/100000,各年龄组T2DM患病:11-14岁为44.1/100000,15~19岁为50.8/100000;筛查出的T2DM患儿抗体检查(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及胰岛素抗体)结果均阴性;本次筛查出的T2DM患儿体重指数均属肥胖或超重范围,且均有T2DM家族史。结论上海市卢湾区青少年T2DM患病较高,且随年龄增大呈增高趋势,女性患病较男性低,肥胖及有糖尿病家族史是青少年T2DM的高危因素。

  • 标签: 2型糖尿病 患病率 高危因素 青少年
  • 简介:目的 探讨父母带菌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根除后1年再感染的影响。方法 对经13C尿素呼吸试验(13C-UreaBreathTest,13 C-UBT)监测HP已经根除的反复腹痛患儿26例及其父母进行3,6,12个月门诊随访并复查13C-UBT。结果 患儿组3,6,12个月仅1例再感染HP,HP再感染均为3.85%,而同期父母组HP带菌分别为80.8%,84.6%,84.6%。结论 儿童HP根除后年再感染很低,其父母亲HP带菌对儿童HP根除后1年再感染影响不大。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家庭感染 再感染 儿童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DD(disposablediapers,DD)是指一次性纸尿裤(尿不湿)、尿片、尿垫等婴幼儿用品。本研究回顾性调查婴幼儿尿不湿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对3~6岁儿童排便功能障碍患病及排便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我国广东省深圳市和河南省郑州市6个区30个幼儿园的6030名3~6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是否使用DD和使用时长、是否可独立完成排便及开始时间、是否存在排便功能障碍(便秘、大便失禁、直肠脱垂等),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不同DD使用情况儿童排便功能障碍的患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使用DD和未用DD组患儿自主控制排便的年龄。结果本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146份,DD使用率87.9%(4522/5146)。使用DD组和未用DD组患儿自主控制排便年龄分别为(31.13±9.62)个月和(27.18±8.9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04,P〈0.001);调查发现共有337名儿童有排便功能障碍,患病为6.54%,其中使用DD组的患病为7.08(320/4522),未用DD组患病为2.72%(17/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P〈0.001)。377名排便功能障碍患儿中,便秘201名(259.64%),大便失禁93名(27.60%),直肠脱垂43名(12.76%)。随DD使用时长增加,排便功能障碍患病呈现升高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59,P〈0.001)。结论学龄前儿童排便功能障碍常见,出生后长期使用DD和缺乏排便训练是学龄前儿童排便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应引起社会关注。

  • 标签: 排便功能障碍 回顾性研究 儿童
  • 简介:目的在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的发起下,国内十余家大型医院于2005年1月始进行了为期近两年的《早产儿脑损伤》多中心协作研究。该文报告我国10家三级甲等医院近两年对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的调查结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期间,各参加单位对所有胎龄〈37周的早产儿在生后7d内常规进行初次床边头颅B超检查,以后每隔3—7d复查一次,直至出院。结果10单位共出生或收住早产儿4933例,总PVL发生为2.3%(112/4933),囊性PVL发生为0.3%(16/4933)。分别为Ⅰ级PVL85.7%(96/112),Ⅱ级PVL12.5%(14/112),Ⅲ级PVL1.8%(2/112),无Ⅳ级PVL。4家妇婴医院的早产儿PVL总发生非常显著低于6家综合性或儿童专科医院(1.4%vs.2.8%)(χ^2=10.284,P〈0.01)。与发生囊性PVL相关的可能高危因素为阴道分娩和机械呼吸。结论该调查数据基本可以反映我国主要大城市早产儿PVL发生的情况。提高对PVL尤其是非囊性脑室周围自质损伤的超声识别,是今后临床要大力加强的重点。

  • 标签: 早产儿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发生率 多中心研究 中国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病和妊娠初期增补叶酸的预防效果。方法对1992年1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全部活婴31470例,进行先心病前瞻性调查;调查1996年8月1日至1998年7月31日7445例活产婴儿的母亲孕前1月至孕后3月内增补叶酸情况与先心病的发病关系;调查1994年6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出生的217例先心病的母亲妊娠初期增补叶酸情

  • 标签: 新生儿 先天性心脏病 患病率 叶酸
  • 简介:目的探讨NICU中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亲母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质量改进前组)以及实施母乳质量改进措施后的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质量改进后组)资料。对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亲母母乳喂养情况(喂养、喂养量、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质量改进后,亲母母乳喂养和喂养量均明显增高,母乳强化剂添加时间、静脉营养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均较改进前提前,喂养不耐受的发生较改进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亲母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可提高NICU亲母母乳喂养,改善早产儿消化系统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质量改进 母乳 极低出生体重儿 超低出生体重儿
  • 简介:目的调查中国小学生夜间遗尿患病及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于全国城市学龄儿童睡眠状况研究,抽样方法为多级随机整群抽样。发放问卷23791人,21755人返回的问卷符合质量控制要求。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中国小学生遗尿的患病;以是否遗尿为因变量,《儿童一般生活质量评估调查问卷》25个条目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遗尿与非遗尿儿童生活质量各条目的差异。结果中国小学生遗尿患病为4.6%,调查的9个城市遗尿患病以武汉最高(7.4%),上海最低(3.3%)。中国小学生遗尿男女生之比为1.51:1。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遗尿与常常被人责骂(除父母、老师外)、常常伤害他人、常常生病和常常被老师责骂等生活质量因子具有正性关系;遗尿与通常有很多好朋友、常常帮助他人、通常认为父母是爱他的和通常用功学习等生活质量因子具有负性关系。结论基于问卷调查的中国小学生遗尿患病为4.6%,遗尿与儿童生活质量中环境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遗尿症 患病率 生活质量 睡眠
  • 简介: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去乳糖奶粉治疗3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并回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获得去乳糖奶粉治疗幼儿急性腹泻的RCT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以治疗失败、腹泻病程为主要结局指标,以体重增加量为次要结局指标。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RR及其95%CI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差(MD)及其95%cI表示。结果共检索到339篇文献,14篇RCT文献进入Meta分析。3篇文献未报道具体的随机分配方法,5篇文献结果数据不具完整性,2篇文献存在选择性报告结果,1篇文献有高度的其他偏倚来源。漏斗图检验未见显著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失败去乳糖奶粉组显著低于含乳糖奶粉组,RR=0.46,95%CI:0.35~0.60,P〈0.00001,其中包含重度脱水患儿亚组的RR=0.38,95%CI:0.27~0.54。腹泻病程去乳糖奶粉组显著低于含乳糖奶粉组,MD=一0.95d,95%CI:一1.15~一0.74d,P〈0.00001。去乳糖奶粉组治疗急性腹泻体重增加不明显。结论在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的基础上,去乳糖奶粉可降低幼儿急性腹泻治疗失败,缩短腹泻病程,特别是重度脱水的急性腹泻幼儿的治疗失败。如果有更新、更多的高质量临床试验可进一步补充证据。

  • 标签: 腹泻 肠炎 去乳糖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标准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对川崎病(KD)冠状动脉瘤(CAA)发生的影响。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0年6月。纳入标准治疗方案(大剂量IVIG+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对KDCAA发生影响的相关文献。依据KD诊断标准、研究设计、冠状动脉影像学随访时间和冠状动脉检查是否采用盲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及其95%CI表示。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7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均为英文文献,其中4篇为RCT文献,3篇为回顾性对照研究。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评分2分3篇,5分1篇,6分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标准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可显著降低CAA的发生(RR=0.34,95%CI:0.13~0.89)。由于纳入文献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进行亚组分析,显示研究设计(RCT和非RCT)、样本量(〈100和〉100)、糖皮质激素的类型(泼尼松龙和其他)是异质性产生的原因。RCT研究及样本量〉100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标准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未能显著降低CAA的发生(RR分别为0.79和0.73,95%CI分别为0.43~1.43和0.42~1.28)。标准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可显著降低IVIG再治疗(RR=0.48,95%CI:0.32~0.72),显著减少发热天数(WMD=-1.66d,95%CI:-2.58~-0.73d),对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无显著影响(RR=0.87,95%CI:0.35~2.16)。结论现有证据提示标准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未能显著降低CAA的发生,可减少IVIG再治疗和发热天数。

  • 标签: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 糖皮质激素 META分析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阿司匹林
  • 简介:1项目负责人曹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VibhutiShah、ShooKLee: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MountSinai医院;王卫平:复旦大学100,40,20,10]2资助者本研究方案获得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MedicalBoard,CMB)资助(项目编号:No.14-194)。3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Evidence-basedPracticeforImprovingQuality,EPIQ)方法介绍20世纪60~90年代,随着产前激素、新生儿呼吸支持等围生医学的进展,发达国家早产儿死亡明显降低[1~5]。

  • 标签: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质量改进 感染发生率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试验方案 随机对照
  • 简介:目的定量评价早产儿补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能否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等的发生。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CohraneLibrary、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获得早产儿补充LCPUFA对NEC、BPD、严重感染(败血症)和病死影响的RCT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8月27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以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作为效应指标。采用RevMan5.3软件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结果15篇RCT文献(n=2658)进入Meta分析。13篇文献JADAD评分5~7分,2篇文献〈5分,总体偏倚风险不大。Meta结果显示,早产儿补充与未补充LCPUFA组的NEC、BPD、严重感染(败血症)和病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RR及其95%CI分别为1.16(0.73~1.83)、0.94(0.79~1.13)、1.13(0.93~1.37)和1.15(0.56~2.36)。以胎龄行亚组分析,胎龄≤32周早产儿补充和未补充LCPUFA的NEC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2(95%CI:0.19~0.96),BPD和严重感染(败血症)发生在胎龄≤32周早产儿补充和未补充LCPUFA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补充LCPUFA不能降低BPD、严重感染(败血症)的发生和病死,可能降低胎龄≤32周早产儿NEC发生

  • 标签: 早产儿 二十二碳六烯酸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败血症 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