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采用AFCAS荧光药敏测试系统完成32例纤支镜活检标本的体外肿瘤药敏测试,并与MTT法相比较,考察测试方法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符合性。方法活检标本单细胞分离采用酶法消化。细胞标记采用双重荧光染色。AFCAS荧光药敏测试系统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活检标本测试成功率为91.4%(32/35)。与MTT法测试结果符合相关性0.945。临床符合率83.0%。结论AFCAS荧光药敏测试系统可以快速准确的完成小样本的肿瘤药敏测试,成功率高,特异性好,结果准确,具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活检标本 药敏测试 肿瘤 测试结果分析 体外药敏 MTT法
  • 简介: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体外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以筛选出敏感性较强的化疗药物。方法收集33例新鲜人胃癌标本,采用ATP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ATP-TCA),分别检测其对11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33份胃癌标本中,31份标本成功进行ATP-TCA检测,可评估率为93.9%。胃癌组织体外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敏感性自高到低依次为紫杉醇(PTX)、多西紫杉醇(DOC)、氟脲嘧啶(5-Fu)、顺铂(DDP)、丝裂霉素(MMC)、奥沙利铂(L-OHP)、阿霉素(ADM)、表阿霉素(EPI)、长春地辛(VDS)、长春新碱(VCR)和足叶乙甙(Vp-16)等。结论胃癌组织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相对较低,且存在明显个体异质性。ATP-TCA可为胃癌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胃癌 ATP生物荧光肿瘤药敏检测技术 化疗药物敏感性
  • 简介:目的建立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转基因小鼠肝癌模型,观察GFP蛋白在诱癌过程中荧光的变化。方法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A)/四氯化碳(CCk,乙醇/DENA诱导肝癌共20周,实验组50只和对照组10只均为GFP转基因小鼠。每周监测小鼠体重的变化;常规HE染色动态观察病理组织学;第4、12、16周处死小鼠取肝组织制作冷冻切片观察荧光表达,并以石蜡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第20周时处死小鼠取其肝肿物进行原代培养,观察肿瘤细胞中荧光表达和分布。结果实验组GFP转基因小鼠死亡15只,死亡率30%(15/50)。对照组10只小鼠未发生死亡。GFP转基因小鼠在诱癌的第4、12、16、20周依次出现肝炎,肝硬化、癌前病变和癌变等。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诱癌开始前、第4周、第12周和第16周肝脏组织的冷冻切片有GFP蛋白的表达,诱癌第20周肝肿物原代培养中肿瘤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有GFP蛋白表达。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GFP转基因小鼠肝癌发生的动物模型,可动态观察肝癌细胞中GFP蛋白的表达。

  • 标签: GFP转基因小鼠 肝癌模型 GFP蛋白表达
  • 简介:目的:研究膀胱肿瘤尿路脱落细胞的微卫星状态及其临床病理关系。方法:35例膀胱肿瘤尿液脱落细胞应用多重荧光PCR检测尿路的微卫星状态。结果:35例尿液样本:膀胱肿瘤组15例,有6例MSI-H,8例MSI-L,1例MSS,诊断阳性敏感度达93.33%;膀胱癌术后复查组6例,血尿及尿路上皮轻度异型组7例,正常体检组7例中,在血尿及轻度异型组发现1例MSI-L,其余均为MSS,阴性特异率达95%。结论:尿路脱落细胞的微卫星检测可作为膀胱肿瘤诊断和监测复发的有效非侵袭性检测方法。

  • 标签: 尿路脱落细胞 微卫星不稳定 多重荧光PCR
  • 简介:目的评价ATP生物荧光肿瘤药敏检测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卵巢癌新鲜瘤组织和腹水进行肿瘤细胞分离、原代培养,以ATP生物荧光体外药敏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结果ATP生物荧光法测定细胞数量具有相关性好(r=0.9981),量程宽(10-100000个细胞),敏感性高(最小检测10个活细胞)的优点,其检测结果与其他方法相比有较高的相关性。32例卵巢癌病人体外药敏结果表明,其整体预测值为90.6%;其中阳性预测值为94.7%,阴性预测值为84.6%,敏感性90%,特异性91.7%。各种药物体外药敏检测结果与临床资料基本相符。结论ATP生物荧光肿瘤药敏检测结果与临床疗效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该药敏检测方法对于筛选及临床应用新药,研究和确定新的化疗方案和治疗原则,评估联合用药方案,实现肿瘤病人的个体化化疗具有指导作用。

  • 标签: ATP生物荧光肿瘤药敏检测技术 卵巢癌
  •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荧光内镜对消化道肿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以自体荧光为技术基础的荧光内镜检查消化道肿瘤,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其诊断准确性。结果自体荧光内镜对早期癌的检出率为86.7%,对进展期癌的检出率为95.5%;其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总体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2%、94.0%、93.3%、94.8%和94.1%。结论自体荧光内镜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高敏感性,对检出形态特征不明显的病变较普通内镜有更大优势,易于发现肉眼难以识别的可疑病灶并确定其发生部位和范围,可精确指导活检,对提高早期癌的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消化道肿瘤 自体荧光 荧光图像 早期癌症诊断
  • 简介:功能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新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主要包括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及血氧水平依赖成像三种成像方法。同以往影像学检查只能依赖于被检查组织形态学的改变不同,弥散加权成像主要研究脑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情况,灌注加权成像主要研究脑组织血液动力学的情况,而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则可对脑内的重要功能区进行准确定位。所以,功能磁共振成像可对人脑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脑功能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可准确地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区别肿瘤组织成分、预测肿瘤恶性程度及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本文主要综述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方式的基本原理及主要临床应用,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此项检查技术的认识。

  • 标签: 脑功能 磁共振成像 脑肿瘤 诊断 影像学检查 弥散加权成像
  • 简介:目的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16、18的可行性,并探讨其对宫颈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确诊的宫颈癌患者140例,癌前病变10例,以及正常对照者35例.采用改良通用引物PGMY和PCR-反向点杂交法对宫颈活检组织进行HPV基因扩增与分型.应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血浆HPV16、18DNA水平,观察HPVDNA的感染率和病毒含量,分析其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在宫颈组织HPV16、18阳性患者中,血浆HPV感染率分别为57.9%和23.8%.随着宫颈癌临床病期的发展,血浆HPV16DNA检出率逐渐增加(P〈0.001),但病毒含量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277).血浆HPV18病毒检出率和病毒拷贝数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均无相关(P=0.609,P=0.512).结论血浆HPVDNA定量检测是一种可靠的实验方法,对宫颈癌的诊断和预后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宫颈癌 人乳头瘤病毒 血浆DNA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简介:目前,MRI因软组织分辨率高、无辐射及多平面成像等优势已成为脑肿瘤疾病的一种常规检查手段。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及磁场强度的增加,一些新的MR功能成像技术已开始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如磁共振波谱、脑功能成像、灌注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等,主要用于脑肿瘤之间及脑肿瘤与非肿瘤性疾病的鉴别、肿瘤的分级、指导外科术式的选择、放疗方案的制订等。

  • 标签: 脑肿瘤 磁共振成像 功能成像
  • 简介:目的:为了测定羟基喜树碱在人体内的血药浓度,建立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以测定兔血浆中羟基喜树碱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DiscoveryC18(15cm×4.6cm,5μm),流动相为柠檬酸缓冲液-乙腈-75nmol·L-1磷酸二氢钾(70∶23∶7),75nmol*L-1磷酸二氢钾中含1%三乙胺.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40℃,荧光检测波长为λex363nm和λem530nm.结果: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3.7656~1957.4468ng*mL-1(r=0.9993);提取回收率和方法回收率分别为80.90%~103.59%,102.72%~108.16%;日内RSD≤7.49%,日间RSD≤9.40%.最低检测限为5.2ng*mL-1.结论:主效渡相-荧光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操作简便,可用于羟基喜树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血药浓度监测.

  • 标签: 羟基喜树碱 血浆 荧光检测法 高效液相 RSD 血药浓度监测
  • 简介:多数文献报告,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细胞染色体可呈非整倍体性.FISH技术,尤其是双色FISH技术可用于分析胸腔积液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其中7、8、12号染色体超二倍体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FISH技术进行间期细胞遗传学分析方便、快速、敏感性高,在鉴别正常与肿瘤细胞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应注意采用严格的标准来排除背景非整倍体.

  • 标签: 荧光原位杂交 胸腔积液 超二倍体
  • 简介:背景与目的:5.氨基乙酰丙酸(5-ALA)荧光引导手术切除神经胶质瘤的基础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本文旨在探讨5-AM诱导C6胶质瘤内生性卟啉荧光随时间的动力学变化及卟啉在C6胶质瘤和正常鼠脑中的分布。方法:将C6细胞与5-ALA共培养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Ⅸ,PpⅨ)含量。经股静脉向C6/Wistar大鼠脑胶质瘤模型体内注入5-ALA后,使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6胶质瘤和正常鼠脑组织中卟啉荧光的分布。用鼠的冻伤皮质切片分析血脑屏障的破坏在卟啉产生中的影响。结果:体外C6细胞在加入5-ALA后1h检测到卟啉生成,主要集中在5~15h,11h达到高峰。C6胶质瘤切片荧光主要集中在注入5-ALA后2~10h,6h表现出最强荧光。肿瘤整体荧光呈斑片状分布,边界欠清楚。给药后对侧脑组织未检测到低水平荧光。给药后5h在皮质冻伤切片中检测到微量荧光。无瘤鼠脑组织在注入5-ALA后没有检测到荧光。结论:5-AM能诱导卟啉在C6细胞中积聚,其荧光表现是一个动态过程。5-ALA介导胶质瘤内生性卟啉蓄积与血脑屏障具有密切关系。肿瘤与正常脑组织具有不同荧光表现强度。可以为临床选择性应用5-ALA荧光引导胶质瘤切除术提供有益的指导作用。

  • 标签: 5-氨基乙酰丙酸 内生性卟啉 血脑屏障 荧光检测
  • 简介: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和PCNA的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量子点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芯片中端粒酶和PCN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和非癌变乳腺组织相比,端粒酶和PCNA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与高的病理分级(x2=4.419,P=-0.041)、高的TNM分期(x2=6.4315,P=-0.012)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与淋巴结转移也呈正相关(x2=7.783,P=-0.005)。PCNA表达在病理分级的Ⅲ级组明显高于Ⅰ~Ⅱ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x2=10.606,P=0.001);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未转移组(x2=71636,P=-0.006)。而且在乳腺癌中端粒酶和PC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r=0.368,P=-0.002)。结论端粒酶与PCNA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的进展相关,且二者有协同作用。

  • 标签: 乳腺癌 端粒酶 增殖细胞核抗原 量子点 免疫荧光
  • 简介:共振功能成像在肝脏应用主要包括弥散成像、灌注成像、波谱显像三方面。目前,弥散成像和灌注成像已广泛应用于肝脏肿瘤和弥漫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后疗效评价。波谱分析从探测活体组织化合物浓度入手,为肝脏疾病的更早期、更特异诊断和疗效监测方面提供了新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肝脏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进展。

  • 标签: 肝脏 诊断 疗效评价 磁共振功能成像
  • 简介:背景与目的:手术后肿瘤残余是影响胶质瘤患者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术中磁共振影像(intraoperativemagneticresonanceimaging,iMRI)导航手术,可达到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和保护神经功能的双重目的。本研究评估iMRI导航手术切除脑胶质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158例脑胶质瘤患者接受iMRI神经导航手术。结果:手术总耗时2.5~8.5h(平均5.2±1.5h)。图像质量优144例(91.1%),良9例(5.7%),差5例(3.2%)。iMRI扫描次数2~5次(平均2.5±0.7次),其中3次42例(26.6%),4次15例(9.5%),5次6例(3.2%)。39.9%的脑胶质瘤病例经iMRI发现肿瘤切除范围未达术前计划,仍需进一步切除。术后早期MRI证实肿瘤全切率达90.5%,术后严重致残率6.8%。无iMRI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iMRI实时影像导航手术治疗脑胶质瘤安全有效,可实时纠正术中脑移位误差,精确定位脑胶质瘤的影像学边界,定量评估手术切除范围,有效提高肿瘤切除率。

  • 标签: 脑移位 胶质瘤手术 术中磁共振成像 神经导航
  • 简介:脑胶质瘤的侵袭常沿着有髓神经纤维和血管基底膜途径进行。MR功能成像包括MRS、PWI和DWI.具有一定的分子成像的能力。MRS代谢物浓度变化可以明确瘤体和瘤周的代谢物变化。Cho/Cr值自近瘤周区向远瘤周区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NAA/Cr则有升高趋势.符合胶质瘤沿白质纤维自近向远侵袭性生长的特点。MRI灌注成像rCBV对胶质瘤分级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MRI弥散成像通过反映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特性反映脑内肿瘤的病理变化,常以扩散张量成(DTI)、表观扩散系数(ADC)和白质纤维柬追踪~(V13来间接反映胶质瘤的生物学侵袭性特点。MR功能成像在评价脑胶质瘤侵袭性上具有一定价值,临床医生应把传统MRI与多种功能成像技术联合应用来提高MRI对胶质瘤侵袭性的认识。

  • 标签: 脑肿瘤 磁共振功能成像
  • 简介:目的量化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invasive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MIS-TLIF)与传统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手术部位多裂肌的损伤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住院行单节段手术治疗的4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资料,行MIS-TLIF治疗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行TLIF治疗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并且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和腰椎MRI检查,通过MRI计算手术部位多裂肌净横截面积(leanmutifiduscrosssectionalarea,LMCSA)。结果术前VAS评分:MIS-TLIF组(7.41±1.30)分,TLIF组(7.40±0.9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0);术前LMCSA:MIS-TLIF组(698.85±116.09)mm^2,TLIF组(724.58±150.41)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6);手术时间:MIS-TLIF组(139.95±13.00)min,TLIF组(144.40±12.6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术中出血量:MIS-TLIF组(111.95±6.31)ml,TLIF组(252.85±13.47)ml,MIS-TLIF组小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引流量:MIS-TLIF组(56.05±5.54)ml,TLIF组(100.75±7.50)ml,MIS-TLIF组小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卧床时间:MIS-TLIF组(7.50±0.51)天,TLIF组(12.70±0.66)天,MIS-TLIF组小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周VAS评分:MIS-TLIF组(2.14±0.64)分,TLIF组(2.35±0.8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7);术后1周LMCSA:MIS-TLIF组(596.47±103.22)mm^2、TLIF组(523.16±70.64)mm^2,MIS-TLIF组大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两组术后1周VAS评分及LMCSA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MCSA变化率:MIS-TLIF组(-14.65±4.94)%、TLIF组(-26.59±6.84)%,MIS-TLIF组小

  • 标签: 腰椎 磁共振成像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能够反映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情况,探索病变内部的微细结构变化,因而逐渐被应用到乳腺癌的临床与科研中。小视野成像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模型这两种新的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乳腺癌诊断、疗效评价与预测、预后评估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小视野成像
  • 简介:目的:构建含MDR1基因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并检测其在朊蛋白高表达胃癌细胞系中的活性表达。方法:PCR克隆人MDR1基因启动子片段,通过亚克隆将启动子分别插入到pMD18-T载体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pGL3-Enhancer载体中,建立含MDR1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pGL-MDR1,并经测序及酶切确定扩增序列;脂质体基因转染法将pGL-MDR1转染入朊蛋白高表达胃癌细胞系SGC7901-PrP,并测定其荧光素酶活性。结果:PCR克隆出MDR1启动子经DNA测序证实序列正确,pGL-MDR1转染入朊蛋白高表达胃癌细胞系的荧光素酶活性,较转染入pcDNA3.1空载体细胞系相比升高3-5倍。结论:成功构建含MDR1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上调朊蛋白表达可激活MDR1的转录活性。

  • 标签: 多药耐药基因1 启动子 朊蛋白 胃肿瘤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温度图(temperature-map,T-Map)实时监控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focusedultrasound,HIFU)热消融羊离体腰椎间盘的可行性.方法取6列离体南疆黄羊腰骶段脊柱,在磁共振导航下,高强度聚焦超声从前方对其L2~S1椎间盘行定点辐照,剂量为350W,持续时间分别为20s、40s、60s、80s、100s、120s、140s、160s和180s,辐照过程中以磁共振成像温度图实时监控椎间盘前缘、后缘、髓核以及同水平脊髓的温度变化情况.结果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椎间盘过程中,磁共振成像温度图监测点的温度呈现逐渐升高,但升高的速度逐渐下降;辐照180s后,椎间盘前、后缘温度超过50℃,髓核中心温度超过75℃,硬膜前缘的温度不超过45℃.结论磁共振导航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系统中,高强度聚焦超声能提供足够高的温度,灭活羊离体腰椎间盘纤维环内神经感受器,并使髓核溶解、变性、萎缩;磁共振成像温度图可实时定点监控热消融区温度变化.本实验初步验证了磁共振成像温度图监控高强度聚焦超声热消融羊离体腰椎间盘是可行的,磁共振导航高强度聚焦超声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潜在方法.

  • 标签: 高强度聚焦超声 磁共振成像 温度图 腰椎间盘 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