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静脉留置针(venousindwellingneedles)置入相关感染发生率,并分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后静脉留置针置入病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留置针相关感染发生率,分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纳入患者共计540例,留置针相关感染患者共计19例。年龄〉60岁,经常感冒,穿刺前白细胞低,不输注抗生素,操作人员年资≤1年为感染发生率高危因素(均P〈0.05)。留置针留置时间长短与感染发生率正相关(P=0.037)。结论静脉留置针相关感染高危因素为老年,经常感冒,穿刺前白细胞低,不输注抗生素,操作人员年资低,留置时间过长,使用过程中应尽量注意或避免上述危险因素。推荐留置针留置时间〈72h。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感染 相关性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引起肺部发生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organism,MDROs)与非MDROs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10月广西7所三甲医院发生的MDROs及非MDROs肺炎患者共518例,根据病原菌耐药性分为MDROs组268例,非MDROs组250例,比较两组患者MDROs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结果MDROs引起的肺炎占医院内肺炎的51.74%,ICU是MDROs院内肺炎感染的高发科室,占66.07%;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含量。1个月内2类以上抗感染药物使用史是患者发生MDROs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积极预防和干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合理使用现代诊疗技术和抗感染药物,有助于降低发生肺部MDROs和非MDROs院内感染的风险。

  • 标签: 多重耐药菌 肺部感染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70岁以上胃癌患者根治性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8年8月至2015年8月242例接受胃癌手术的70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可能影响短期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42例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发生率高(56.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96例,39.7%),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和切口感染。多因素分析年龄≥76岁、合并基础疾病、联合脏器切除、手术时间≥240min、术前血红蛋白〈80g/L是70岁以上胃癌患者的手术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高龄胃癌患者外科医师不要放弃根治机会,但要重视患者年龄、合并基础疾病的处理,提高手术技能,缩短手术时间,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和多学科协作,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高龄胃癌患者行胃癌D2根治术仍然是安全的。

  • 标签: 胃癌/外科学 高龄 危险因素 手术并发症
  • 简介:硬脊膜破裂(incidentaldurotomy,ID)在脊柱外科的整体发生率为1%-17%。颈椎手术硬脊膜破裂的整体发生率为0.5%-3%,其中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引起硬脊膜破裂和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0.5%-3%,对于有后纵韧带骨化的病例,发生率明显增高,为4.3%-32%。与后路手术相比,前路手术可能出现的创伤性操作会增加,

  • 标签: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外科手术 脑脊液漏 危险因素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发生放射性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江门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探讨影响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同期560例鼻咽癌放射患者共26例发生了放射性脑病,发生率4.64%(26/560);发生放射性脑病的患者中首程放疗患者23例,中位潜伏期30个月(6-69个月),好发部位为双侧颞叶。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射线种类、再程放疗、放化疗疗程、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射线种类、再程放疗、放化疗疗程、临床分期属于晚期是影响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鼻咽癌放射性脑病是一个多因素的结果,射线种类、再程放疗、放化疗疗程、临床分期是主要影响因素,放射性脑病影响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

  • 标签: 鼻咽肿瘤 放射疗法 放射损伤 放射性脑病 外照射
  • 简介:目的分析晚期肺癌化疗患者伴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晚期肺癌化疗伴静脉血栓栓塞症的53例患者(栓塞组)和晚期肺癌化疗未伴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60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对晚期肺癌化疗患者伴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患者的性别、病理分型、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及血小板计数上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吸烟史、D-二聚体上升及血黏稠度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筛选出的影响因素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吸烟史、临床分期为Ⅳ期、D-二聚体上升及血黏稠度升高属于晚期肺癌化疗患者伴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吸烟史、临床分期为Ⅳ期、D-二聚体上升及血黏稠度升高作为晚期肺癌化疗患者伴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应加以重视。

  • 标签: 晚期肺癌 静脉血栓栓塞症 相关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影响保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行腹腔镜下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保肛的相关因素并比较39例患者行新辅助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χ-2=4.521,P=0.033)、肿瘤距肛缘的距离(t=36.131,P〈0.001)、肿瘤直径(t=7.235,P=0.007)、局部浸润深度(χ-2=17.531,P〈0.001)和是否行新辅助治疗(χ-2=4.366,P=0.037)是影响保肛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OR47.59,95%CI2.262-1001.326,P=0.013)、肿瘤距肛缘的距离(OR539.28,95%CI15.165-19177.534,P=0.001)、局部浸润深度(OR0.005,95%CI0.000-0.124,P=0.001)和是否行新辅助治疗(OR0.019,95%CI0.001-0.601,P=0.024)是影响保肛的关键因素。低位直肠癌行新辅助治疗后对比治疗前:肿瘤直径缩小(P〈0.001)、肿瘤距肛缘的距离增大(P〈0.001)、局部浸润深度降低(P〈0.001)、淋巴结阳性率下降(P=0.020)。结论性别、肿瘤距肛缘的距离、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是否行新辅助治疗是影响腹腔镜下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因素。新辅助治疗能够使肿瘤降期,提高保肛率。

  • 标签: 腹腔镜 低位直肠癌 新辅助治疗 保肛术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并研究术后早期予以灌肠对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行胃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定义术后3日内肛门自主排气为早期肠功能恢复组,余为非早期肠功能恢复组。采用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逐步法)研究影响胃癌术后早期肠功能恢复的因素。按灌肠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及未灌肠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10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糖尿病、是否行腹腔镜手术、吻合方式、是否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和是否灌肠为早期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影响因素,结果证实是否行腹腔镜手术、吻合方式、是否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和是否灌肠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因素。比较三组不同灌肠情况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资料,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及未灌肠组患者术后自主排气时间分别为(3.61±0.83)d、(4.09±1.12)d、(4.58±0.91)d,P〈0.05,术后自主排便时间分别为(4.11±1.85)d、(4.96±1.52)d、(5.74±1.50)d,P〈0.05。而对三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总体并发症比较时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影响胃癌术后肠功能恢复因素为是否行腹腔镜手术、吻合方式、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和灌肠。灌肠有助于胃癌患者术后排气排便,但是否早期灌肠对肠道功恢复未见明显差异。

  • 标签: 胃癌术后 肠功能恢复 影响因素 灌肠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喉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影响VEGF阳性表达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喉癌患者(喉癌组)和80例喉息肉患者(喉息肉组)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喉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喉癌患者喉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情况,分析影响VEGF阳性表达的因素.结果喉癌组患者喉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85.0%,明显高于喉息肉组(40.0%)(P〈0.001);喉癌患者喉组织中的VEGF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年龄、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有无远处转移和有无血管癌栓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喉癌患者喉组织中的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和有无血管癌栓是影响喉癌患者喉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的因素.结论VEGF在喉癌患者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和有无血管癌栓密切相关.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喉癌 息肉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metastaticepiduralspinalcordcompression,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的生存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解放军307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的胸椎MESCC患者72例。收集每例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cooperativeoncologygroup,ECOG)评分、Tokuhashi评分(包括原发肿瘤特点、术前卡氏评分、内脏转移、脊柱外骨转移、脊柱转移瘤数目和Frankel分级)、确诊原发肿瘤和脊柱转移的间隔期、运动障碍出现的时间、受累椎体分布、连续性、病理性骨折、术后行走状态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等数据。运用单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各暴露因素组的生存状况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胸椎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结果随访结束时,72例中62例死亡,10例仍存活,中位生存期7.45(0.3~91.9)个月。5例(7%)术后1个月内死亡,47例(65%)术后1年内死亡,55例(76%)术后2年内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术前ECOG评分〈2分、Tokuhashi评分〉8分、确诊原发肿瘤和脊柱转移的间隔期〈24个月、术后可行走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的MESCC患者生存期均明显延长(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Tokuhashi评分、年龄、和术后行走能力是影响MESCC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Tokuhashi评分能很好地反映MESCC患者的生存预后情况,同时年龄、术后行走能力也是影响胸椎转移瘤MESCC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骨肿瘤 胸椎 脊髓压迫症 减压术 外科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17(G17)水平与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130例胃部疾病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患者血清G17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幽门螺杆菌IgG(HP-IgG)抗体滴度检测。分析血清G17水平的临床检测价值及与胃癌发生的关系。结果年龄﹥60岁,HP-IgG检测阴性,患有萎缩性胃炎(AG)以及胃癌(GC)患者,女性血清G17高于男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C、胃黏膜糜烂(GE)以及胃溃疡(GU)患者G17水平高于浅表性胃炎(SG)患者;对于HP-IgG检测阴性患者,GU、GC患者G17含量高于SG患者;AG、GE、GC及GU患者G17含量高于浅表性胃炎合并糜烂(SG-IM)患者;GU患者G17含量高于异型增生(GD)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胃疾病患者血清G17含量会受到性别以及HP-IgG感染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患者血清G17含量能够有效作为胃癌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在进行胃癌疾病筛查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价值,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血清胃泌素17含量 胃癌 癌前病变 SERUM GASTRIN 17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切除联合辅助放化疗对腮腺黏液表皮样癌的疗效及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80例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单纯手术组30例和术后联合放化疗组50例,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随访,以患者性别、年龄、病程、TMN分期、病理分型、手术类型、治疗方案、淋巴结远端转移等资料作为观察指标,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后联合放化疗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84.0%,高于单纯手术组5年生存率为63.3%(χ^2=4.422,P=0.035);生存分析显示术后联合放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90.6个月高于单纯手术组的69.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39,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T3~T4分级、低分化程度、单纯手术切除、合并淋巴结远端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型、治疗方案、淋巴结远端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辅助放化疗能够提高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病理分型、治疗方案、淋巴结远端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腮腺 黏液表皮样癌 放化疗 手术切除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经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几率。并且对各影响因素及各影响因素之间与股骨头坏死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138例65岁及以上的股骨颈骨折后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随访记录完整的116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将患者的性别、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作为相关影响因素,并运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116例平均年龄69.5(65-78)岁,平均随访11.5(5-24)个月。23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坏死率为19.8%。对未发生股骨头坏死患者Harris评分平均为(82.3±3.5)分,(73-93)分。股骨头坏死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对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影响显著。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经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率并未高于平均水平,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其中,患者的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明显相关。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坏死 老年人 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ofgastro-esophagealjunction,AEG)全胃与近端胃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2010年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40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临床效果及分析影响AEG复发的因素。结果全胃切除术组民切除例数、远端切缘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检出数均高于近端胃切除术组(均P〈0.05)。全胃切除术组在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胃液TBi1、胃液IBi1、胃液胆汁酸、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均短(低)于近端胃切除术组(均P〈0.05)。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术后血清CEA水平、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检出数目、R1切除例数是SiewertⅡ/Ⅲ型AEG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β=0.30~0.52),相对危险度1.91—3.12。结论全胃切除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的效果及术后生活质量均优于近端胃切除术。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手术 疗效
  • 简介:背景和目的化疗是不可治愈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治疗方案。对于具有一个单一不可治愈因素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姑息性胃切除术后加化疗能否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尚存争议。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姑息性胃切除术后化疗能否比单纯化疗在提高此类患者总体生存上更有优势。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44个研究中心。患者是年龄20~75岁的具有一个单一不可治愈因素的进展期胃癌患者,这些不可治愈因素包括有局限于肝(H1)、腹膜(P1)、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6a1/b2)的转移。

  • 标签: 进展期胃癌 随机对照研究 Ⅲ期临床研究 胃癌患者 胃切除术后 单纯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