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临床实验病理学杂志》(ISSN1001-7399CN34-1073/R),月刊,连续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库)、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及科技部中国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精准医疗被认为是继经验医学、循证医学之后的第三次医学革命,

  • 标签: 临床医学类 核心库 经验医学 核心期刊 省部级基金 临床医师
  • 简介:目的:探讨E-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的表达胃癌的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6例胃癌E-cad的表达.结果:正常胃粘膜上皮中E-cad全部表达.Ⅰ期E-cad的异常表达率为19.6%,而Ⅱ、Ⅲ、Ⅳ期的异常表达率分别是57.2%、62.1%和69.3%,Ⅰ期和Ⅱ、Ⅲ、Ⅳ期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伴有淋巴结转移者51例中异常表达为74.3%,而无淋巴结转移者40.2%,两者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在进展期胃癌中按肿瘤生长方式分组,结节型E-cad异常表达率41.2%,而溃疡浸润型异常表达率67.3%,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中分化胃癌E-cad异常表达率32.0%,而低分化胃癌E-cad异常表达率69.6%,两者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癌细胞浸润深度达粘膜、粘膜下层和肌层者E-cad异常表达率为30.1%、38.2%,而浸润至浆膜及浆膜外者异常率为67.3%,两者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胃癌组织中E-cad的表达癌组织分化、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结论:E-cad肿瘤的发生、浸润、转移有关,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物,对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 标签: 上皮型钙粘蛋白 胃癌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livercancer,PLC,简称肝癌)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动态变化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对2001~2010年在我院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1个月以上的42例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追踪观察。每隔2个月对患者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其中16例出现复发,26例未复发。同期检测10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复发组未复发组PLC患者术后CD3+、CD4+、CD8+T淋巴细胞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者T淋巴细胞较未复发组低,以复发时最为明显,未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的延长,复发组的CD4+和CD4+/CD8+的比值逐渐升高,CD8+、CD3+T淋巴细胞逐渐下降,而未复发组的CD4+、CD3+T淋巴细胞则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结论PLC患者术后普遍且比较持续地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影响肝癌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动态监测PLC患者术后的细胞免疫功能,可作为评估肝癌根治术后预后和潜在复发风险评估的指标之一。

  • 标签: 肝肿瘤 原发性肝癌 术后 细胞免疫功能 复发 相关性
  • 简介:或许有人会说,健康农业所生产的粮食,其产量不足以供应我们的日常所需,因此健康农业只不过是小范围内的事,是个别人房前屋后的娱乐而已,是落后地区残留的顽疾而已。现代化的大机械生产,由于其产量的丰裕和稳定,才是社会生产的惟一保证。

  • 标签: 农业 健康 落后地区 小范围 现代化 产量
  • 简介:背景和目的:听神经瘤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是目前被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例大型听神经瘤的患者进行术中面神经、三叉神经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监护。结果:术后仅1例出现轻度面瘫,并很快恢复,余颅神经和脑干功能保存良好。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护对大型听神经瘤手术的监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听神经瘤 手术治疗 神经电生理 心电监护 肿瘤
  • 简介:神经外科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微侵袭”阶段。现有的一些技术,如功能性核磁共振(functionalMRI,fMRI)、术中核磁共振(intraoperativeMRI,i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术中导航(neurosurgerynavigationsystem)等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指导病灶范围判断.但是这些基本都是解剖定位,而非针对神经功能的功能定位。而且,由于个体差异及病灶导致的功能重塑,使解剖定位亦出现困难。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intraoperativeneurophysiologicmonitoring,IONM)可以进行非常肯定的神经功能定位。本文就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技术在保护脑功能区的应用做一综述。

  • 标签: 术中 神经电生理监护 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腺淋巴瘤的术前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CDFI影像学资料进行病理学对照研究,并评价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价值。结果①MSCT双期增强扫描显示多形性腺瘤呈延迟强化表现、腺淋巴瘤呈延迟排空表现,且二者双期强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DFI显示腺淋巴瘤的血供较多形性腺瘤丰富,二者的血流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病理上多形性腺瘤组织内黏液样和软骨样组织间质丰富,血管结构稀少;腺淋巴瘤组织内淋巴样间质成分丰富,淋巴间质中和被膜内外均有大量血管分布。④CT延迟强化征象对多形性腺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67%、90.00%,延迟排空征象对腺淋巴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为90.00%、100%;CDFI对二者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0%、80.00%和80.00%、83.33%。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MSCT及CDFI影像学表现特征均与其肿瘤病理学基础相符;MSCT双期增强扫描较CDFI对二者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腮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化疗不良反应、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对80例胃癌化疗患者应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评估其营养状况,并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无营养风险组(NRS2002〈3分,n=42)及营养风险组(NRS2002≥3分,n=38),比较两组患者化疗不良反应、近期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无营养风险组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明显高于营养风险组(P﹤0.01);无营养风险组胃肠道、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及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营养风险组(P﹤0.05);无营养风险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营养风险组(P﹤0.05);无营养风险组患者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5个维度评分及总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营养风险组(P﹤0.01)。结论营养不良状况可能增加胃癌化疗患者不良反应,从而影响患者化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因此化疗期间应加强患者营养干预。

  • 标签: 胃癌 化疗 营养状况 化疗不良反应 疗效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Ⅲ型胶原比例的高低与其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科共收治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41例,其中男39例,女2例,年龄20~55岁,平均36.2岁;左侧23例,右侧18例。损伤部位:距离跟骨结节4.5~6.0cm。采用自行研制的微创跟腱缝合技术和器材进行手术治疗,伤后至手术时间为1~6天,平均2.2天,术中取断端局部横断面病理标本(距断裂位置〈0.3cm)做天狼猩红染色,计算每个患者跟腱胶原中Ⅲ型胶原的比例,并按照其比例高低分为四组:A组0%~25%,B组26%~50%,C组51%~75%,D组76%~100%)。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6.8个月,根据Arner-Lindholm评定法进行预后评分。结果四组终末随访预后评定均达到优良水平,但术后6个月却有明显差异,A组共10例,优5例,良2例,差3例,总体优良率70%;B组共14例,优11例,良3例,总体优良率100%;C组共12例,优10例,良2例,总体优良率100%;D组共5例,优1例,良2例,差2例,总体优良率60%;术后6个月随访功能评定,A组D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B组C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由同一组医师进行相同的手术及术后康复指导,四组患者自身跟腱Ⅲ型胶原的比例不同,可能会导致功能恢复速度和程度有明显差异,Ⅲ型胶原比例过高或者过低的患者恢复较慢。

  • 标签: 跟腱 急性病 腱损伤 胶原Ⅲ型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表达的变化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结肠癌组织标本110例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110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两组标本中的p-MTOR蛋白表达水平,分析p-MTOR蛋白表达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远期预后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p-MTOR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4.5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结肠癌组织中p-MTOR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肠癌组织中p-MTOR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28.33%)明显低于p-MTOR蛋白阴性表达患者(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4,P=0.004);TNM分期增高、发生淋巴结转移、浸润肌层、p-MTOR蛋白阳性表达是结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p-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并且患者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有关,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结肠癌 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 预后
  • 简介:目的通过对70例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分析,探讨其心理状态。方法70例患者均于根治手术后10天进行SCL-90问卷调查,中国健康常模组对照,分析患者心理状态。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后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结论手术后尽早进行心理干预有利于患者康复。

  • 标签: 乳腺癌 术后心理状况 心理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微信随访在胃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本科室行胃癌手术的患者,按照随访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随访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微信随访。使用微型营养评定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评估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营养状况。结果术后3个月试验组中患者营养不良和潜在营养风险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微型营养评定法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增高的均值、升高患者例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信随访方式可改善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

  • 标签: 微信 随访 胃癌 加速康复外科 微型营养评定 营养支持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慢性乙型肝炎、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1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例肝癌患者、258例正常健康人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结果: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癌患者中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血清免疫学抑制酸性蛋白的检测值慢性乙型肝炎、肝癌的预后有一定的关系,观察其动态变化可掌握病情变化。关键词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慢性乙型肝炎;肝癌

  • 标签: 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 慢性乙型肝炎 肝癌 LAP 肝细胞
  • 简介:背景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轴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变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不伴有其它系统的播散,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本文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月至2002年10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5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影像学资料和组织病理学特征。35例组织病理标本中来源于手术切除的32例,经手术活检2例,立体定向活检1例。结果:本组病例男19例,女16例,男女比例为1.2:1,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2岁。就诊时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肢体无力、瘫痪和神经精神症状,57%(20例)的患者病史短于4周,77%(27例)的患者病史短于8周。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本组35例共52个肿瘤,其中16例(45.7%)为多发性肿瘤。肿瘤多位于额部(14例)、颞顶部(7例)和基底节区(5例)。29例(83%)患者的主体肿瘤位于小脑幕上。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B细胞来源34例,T细胞来源1例。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组异质性肿瘤,侵袭性强,发病急,病史短,病情进展快。影像学特点为头颅CT平扫表现为等或高信号,注射造影剂后明显增强,肿瘤常发生于幕上大脑半球,易多发,极少发生出血、钙化或囊变。术前诊断困难,预后差。

  • 标签: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组织病理学 肿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004年5月~2008年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9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临床病理特点的不同.结果老年组有半结肠癌、直肠癌比例分别为23.5%(48/204)、49.O%(100/204),非老年组比例为14.6%(28/192)、60.4%(116/192).老年组DukesA、B、C期比例分别为9.8%、45.1%、28.4%,非老年组比例为3.6%、34.9%、45.8%.老年组高分化肿瘤比例为26.0%,低分化肿瘤比例8.3%,非老年组高分化比例10.9%,低分化比例27.6%.老年组合并息肉92例(45.1%),非老年组合并息肉25例(13.0%).非老年人相比,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有半结肠癌比例高,直肠癌比例低,临床分期早,组织分化好,结直肠息肉伴发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结直肠癌有半结肠癌比例高,生物学行为好,结直肠息肉伴发率高,应重视结肠镜检查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 标签: 老年患者 结直肠癌 临床病理学 结肠镜检查
  • 简介: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手术常规改良根治手术术后患者心理社会状况的差异。方法:应用临床心理问卷(EPQ,SCL-90)评定经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在人格特征、应付方式及心身健康状况,共35例;并与40例经常规改良根治手术患者相比较。结果:保乳手术组术后SCL-90除恐怖因子外其他因子评分均高于改良根治手术组,具有显著性差异;EPQ评分中N分、消极应付方式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E分、积极应付方式均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PL分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保乳手术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的心理社会状况有改善作用。

  • 标签: 乳腺癌 心理状况 保乳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鼻朗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器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后预防鼻窦炎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入组5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试验组(放疗加用鼻朗生理性海水组)26例,观察放疗后并发鼻窦炎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在放疗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鼻窦炎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6.7%、29.2%、50.0%、62.5%和7.7%、11.5%、19.2%、26.9%。试验组发生率在放疗后各月均少于对照组,其中在第6个月(P=0.0218)和12个月(P=0.0113)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鼻朗生理性海水可作为预防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发生的有效手段。

  • 标签: 鼻咽癌 放射治疗 生理性海水
  • 简介:目的评价经动脉导管灌注高温生理盐水肝段热凝固的效果。方法实验猪12头,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实验组选用球囊导管阻断肝段动脉血流进行热灌注,对照组高热灌注时不阻断肝动脉血流。根据热灌注的温度每组再随机均等分为45℃、50℃、55℃(导管流出温度)3个亚组,每亚组各2头。热灌注14d,将实验猪全部处死,取出肝脏进行病检。结果热灌注后2wk,12头实验猪均存活,处死实验猪,取出肝脏,实验组共取得四个热凝固灶,50℃、55℃亚组各两个。病灶局限于目标肝段,呈契形,尖端指向肝门,基底远高肝门,邻近肝段分界清楚,由内向外见三层结构,分别为凝固坏死区、炎性反应区和纤维化区。对照组和试验组45℃亚组肝脏未见典型热凝固坏死。结论经球囊导管阻断肝动脉血流,高温灌注高于50℃生理盐水,并维持10min,可使目标肝段发生彻底凝固性坏死。

  • 标签: 热灌注 肝癌 热凝固坏死 病理学 经动脉导管灌注
  • 简介: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对胃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干预作用。方法胃镜活检经病理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人97例(男51例,女46例,男女比例1.11:1)。随机分为两组:塞来昔布组(接受塞来昔布0.2,1次/d,po)和空白对照组(不接受特异性治疗),疗程均为6mo。治疗前,治疗3mo及疗程结束各行胃镜检查1次。活检组织行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OX-2的表达。结果治疗3mo时,塞来昔布组cox-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胃粘膜萎缩程度无明显差异;疗程结束后,塞来昔布组cox-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且胃粘膜萎缩程度有所减轻,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塞来昔布可以明显抑制胃粘膜cox-2蛋白的表达,提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逆转作用。

  • 标签: 癌前病变 萎缩性胃炎 塞来昔布 COX-2 慢性萎缩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