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内镜辅助经颈前路松解后路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irreducibleatlantoaxialdislocation,IAAD)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7月,39例在我院接受内镜辅助经颈前路松解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I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23例,年龄5-65岁,平均(36.7±14.9)岁。合并寰枕融合8例,类风湿关节炎5例,原发性颅底凹陷症21例。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行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评分,测量寰齿前间距(anterioratlanto-odontoidinterval,AADI)和颈髓延髓角(cervicomedullaryangle,CMA),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0-79个月,平均(69.7±7.3)个月,颈痛VAS、JOA评分在术后3个月时和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和术后3个月比较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DI、CMA值术后3个月和术前比较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的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前平均JOA评分为(11.6±3.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6.2±2.3)分,无内固定失败、假关节等并发症发生,CT证实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内镜辅助经颈前路松解后路内固定治疗IAAD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并长期维持寰枢关节正常解剖结构。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颈椎 寰枢关节 脱位
  • 简介:目的观察合募配穴促进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食管癌手术患者70例。采用分层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治疗,针灸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合募穴,每日1次,每次30min,针方: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天枢、中脘。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恢复时间。结果针灸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针灸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募配穴明显促进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针灸 合募配穴 食管癌术后 胃肠功能恢复
  • 简介:随着生命科学和临床外科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国外逐渐兴起了一种新的外科治疗模式,称为快速康复外科并已应用于临床。腹部手术后的腹胀可致肠麻痹、肠坏死和吻合口瘘等并发症。通过研究腹部手术后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可为今后的外科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 标签: 腹部手术 快速康复外科 肠蠕动 恢复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并研究术后早期予以灌肠对肠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行胃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定义术后3日内肛门自主排气为早期肠功能恢复组,余为非早期肠功能恢复组。采用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逐步法)研究影响胃癌术后早期肠功能恢复的因素。按灌肠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及未灌肠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10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糖尿病、是否行腹腔镜手术、吻合方式、是否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和是否灌肠为早期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影响因素,结果证实是否行腹腔镜手术、吻合方式、是否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和是否灌肠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因素。比较三组不同灌肠情况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资料,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灌肠组、非早期灌肠组及未灌肠组患者术后自主排气时间分别为(3.61±0.83)d、(4.09±1.12)d、(4.58±0.91)d,P〈0.05,术后自主排便时间分别为(4.11±1.85)d、(4.96±1.52)d、(5.74±1.50)d,P〈0.05。而对三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总体并发症比较时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影响胃癌术后肠功能恢复因素为是否行腹腔镜手术、吻合方式、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和灌肠。灌肠有助于胃癌患者术后排气排便,但是否早期灌肠对肠道功恢复未见明显差异。

  • 标签: 胃癌术后 肠功能恢复 影响因素 灌肠
  • 简介:目的探讨外科手术脊髓松解减压在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患者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行外科手术脊髓松解减压治疗的SCI患者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23-61岁,平均(38.56±10.77)岁;随访3-24个月,平均(18.44±10.06)个月,损伤程度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评分分级。所有患者均纵行切开硬膜显露脊髓,探查确定脊髓浅表软化区或瘢痕区,纵切,清创,髓内减压。配合术后早期康复治疗。采用ASIA评分、Barthel指数及功能独立性测量(functionalindependencemeasurement,FIM)评定患者的功能状况。结果经过外科手术脊髓松解减压治疗后,SCI患者的ASIA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Barthel指数术后评分(45.00±29.72)分较术前(30.31±24.25)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M术后评分(79.69±16.42)分较术前(61.13±14.21)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CI患者经过外科手术脊髓松解减压治疗后,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促进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 标签: 脊髓损伤 外科手术 减压术 外科 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床上踩脚踏车活动对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于术后当天麻醉清醒后2h开始踩脚踏车活动,活动强度和时间由医生风险评估后实施;对照组行常规的术后活动。分别记录两组患首次出现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首次进食情况。结果踩脚踏车活动可缩短术后禁食时间,促进肠道蠕动,缩短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加速病人康复。结论踩脚踏车活动能明显加快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肠蠕动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脚踏车 肠癌 快速康复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开放性子宫切除手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淋巴结清扫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行子宫全切术的96例子宫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腹腔镜组),46例行开腹子宫全切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开放组),分别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淋巴结清扫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放组,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和开放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29.1±5.3)个和(20.3±4.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43,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71,P〈0.05)。两组疗效相比,腹腔镜组总有效率为92.0%,开放组总有效率为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增加淋巴结清扫数目,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腹腔镜 子宫全切术 临床效果 淋巴结清除 并发症
  • 简介:目的观察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2014年11月至2017年4月共4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神经症状的患者,分为A组240例、B组232例,其中A组加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B组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体征和症状,利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分进行评判,记录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计算总有效率。结果A组VAS、ODI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痊愈+显效率为79.17%,高于B组的6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比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患者的疼痛及神经功能更好。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椎间盘移位 神经康复
  • 简介: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hipreplacement,HR)与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femoralfracture,IFF)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IFF患者,平均年龄(71.26±5.27)岁。按照入院顺序分为HR组和PFNA组,每组50例,观察和记录两组手术、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和切口长度(其中PFNA组为主钉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随访12个月,评估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1)并发症:皮下血肿、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褥疮等;(2)髋关节功能: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评估,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85,效度系数为0.848,采用人工计分法,共9个条目合计100分,得分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恢复越良好。结果PFNA组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高于HR组,PFN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HR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HR组和PFNA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结论HR有利于老年IFF患者早期活动和髋关节功能恢复,PFNA内固定术有利于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但两种术式均具有良好的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应按临床需求选择。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折固定术 髋骨折 老年人 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