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上方先切断肠管裁剪系膜联合直肠残端腔内支撑牵引法完成减直肠癌NOSES手术(命名为孙氏减直肠癌NOSES手术)操作的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前景。方法2018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结直肠外科对4例术前评估均适合行NOSES手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采取肿瘤上方切断并裁剪系膜后直肠残端腔内支撑牵引的方法完成直肠癌减NOSES手术。结果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年龄46~71岁;肿瘤距离肛门5~10cm。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23.0±21.3)min,术中出血量(76.2±17.3)ml。术后恢复顺利,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于6日内康复出院。结论肿瘤上方先切断肠管裁剪系膜联合直肠残端腔内支撑牵引法完成减直肠癌NOSES手术安全可靠,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孙氏减孔手术 直肠癌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支撑牵引法
  • 简介:核桃,北方人称为胡桃,有补脑和滑润皮肤的功效。《食疗本草》中说,核桃“令人骨肉细腻”,《本草纲目》中说,核桃“补肾脑,有益智能”。凡患有长期失眠症或是神经衰弱的人,皆可常食。

  • 标签: 益智能 核桃 补脑 补肾 《食疗本草》 《本草纲目》
  • 简介:目的通过对患者在经椎间内镜术后不同时期回归社会生活的随访分析,对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的时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68例于我院接受经椎间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其中男42例,女27例,年龄28~53岁,平均38岁。其中7例(10.3%)4周内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为A组;31例(45.6%)在4~8周内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为B组;30例(44.1%)在术后8周后恢复日常工作及生活,为C组。随访三组术前、术后1.5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评分,利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前VAS评分5.78±0.14,术前ODI评分0.70±0.01,术后6个月VAS评分1.53±0.14,术后6个月ODI评分0.13±0.01,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VAS评分A组2.43±0.53,B组1.42±0.85,C组1.20±0.89,A组与B、C两组的术后6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ODI、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实施经椎间脊柱内镜手术的患者,4周后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及工作更有利于术后的恢复,并维持更好的生活质量及就医感受。

  • 标签: 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椎间盘移位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明确微创经椎间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invasive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MIS-TLIF)后对侧神经症状发生率,分析其是否与减压方式相关,探讨相关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10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MIS-TLIF(72例行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30例行单侧入路同侧椎管减压),其中男49例,女53例,年龄39-85岁,平均(58.5±12.9)岁。术后出现对侧神经症状或加重的患者均即刻复查腰椎CT并开始正规保守治疗,连续治疗4周以上无效者行翻修手术;计算并比较单侧入路双侧及同侧椎管减压后对侧神经症状发生率;分别于对侧神经症状出现或加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术后出现对侧神经症状或加重,其中9例行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3例行单侧入路同侧椎管减压;10例术后即刻出现对侧神经症状或加重,2例分别于术后3周及术后7个月出现对侧神经症状;MIS-TLIF术后对侧神经症状的发生率为11.8%;基于腰椎CT影像,9例主要病因为对侧神经根管和(或)椎间狭窄加重,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显著;3例对侧髓核突出和椎间隙高度无恢复,均行翻修手术;单侧入路双侧及同侧椎管减压后对侧神经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末次出院后平均随访27.9个月,术后对侧神经症状出现或加重时,患肢VAS评分为4-8分,平均(5.9±1.4)分,末次随访时患肢VAS评分为0-3分,平均(1.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术后对侧神经症状主要病因为髓核突出、椎间隙高度无恢复、神经根管及椎间狭窄加重,与术中椎管减压方式无关;出现此类并发症后须积极保守治疗,多数患者可痊愈,保守治疗无效可行翻修手术。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减压术 外科 神经根病
  • 简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目前最为常见的脊柱退变性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不断增加并趋向于年轻化。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内镜系统如腹腔镜和关节镜作为外科疾病治疗手段得到广泛应用。90年代,脊柱内镜技术和微创手术逐步发展,脊柱内镜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现实并逐渐成熟。Kambin等提出首先提出可经椎间部位的安全三角区域置入内镜行腰椎间盘切除和神经减压手术。1997年,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 椎间孔 脊柱退变性疾病 内镜技术 现代生活方式
  • 简介:目的:评价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行四法全腔镜下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和解剖性肺叶切除术(胸腔镜组)5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行左上肺叶切除16例,左下肺叶切除7例。右肺上叶切除20例,右肺中叶切除1例,右肺下叶切除1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中转开胸1例。手术时间70~250(130.2±35.8)min,术中出血量30~800(250.4±114.8)ml,淋巴结清扫数目7~24(12.5±4.8)枚。术后拔管时间3~11(4.5±2.6)天,术后住院时间6~14(8.3±3.6)天。肺部并发症3例(6.4%),胸部疼痛3~4分。术后病理结果:腺癌42例,鳞癌9例,小细胞肺癌1例,肺泡细胞癌2例,腺鳞癌2例。术后随访5~28个月,无复发转移病例。结论全腔镜肺叶切除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只要条件成熟即使在基层医院也能够安全开展。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胸腔镜手术 肺叶切除术 四孔法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残端神经瘤神经断端双骨骨内置入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截肢术后痛性残端神经瘤患者显微外科治疗的疗效。其中19例行神经断端双骨骨内置入(骨内置入组),术中用锐利的刀片将神经瘤近端锐性切断直至神经断端外露正常的神经纤维束为止,在邻近的骨质用电钻钻两个骨洞,两个骨洞之间用刮匙刮,游离神经主干使其神经残端能充分放入骨髓腔内,使神经断端从一个骨洞穿入,从另一个骨洞穿出,用8-0无创伤缝线缝合神经外膜与骨膜固定4~6针,可缝合穿出部位骨膜,闭合骨洞,保证神经残端在骨内增生,避免残端神经瘤外露。另外18例行肌内置入(肌内置入组),神经瘤处理及神经游离同骨内置入组,在周围邻近肌肉顺着肌肉纤维剥离形成肌肉盲袋,可行肌肉纤维缝合形成盲袋,将神经断端置入肌肉盲袋内,利用纤维外科技术缝合神经外膜与肌纤维固定4~6针。术后定期随访。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例平均随访25(16~40)个月;骨内置入组及肌内置入组术后的早期(术后1年内)手术优良率分别为93.75%和92.86%,中期(术后1~3年)手术优良率分别为87.50%和57.14%。两组的优良率比较以及骨内置入组早、中期的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内置入组早期与中期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神经断端双骨骨内置入治疗痛性神经瘤,可以取得中期稳定的疗效。

  • 标签: 神经瘤 显微外科手术 截肢残端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TESSYS技术与椎间盘镜下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骨科住院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TESSYS技术组)及对照组(椎间盘镜技术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卧床时间、是否存在并发症等情况;对比术前、术后1、3、6、12、24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于术后12个月根据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56.92±23.83)minvs.(71.88±20.11)min,t=1.658,P=0.045]、切口长度[(0.89±0.13)cmvs.(3.59±0.92)cm,t=15.784,P=0.000]、术中出血量[(17.74±5.63)mlvs.(93.92±40.55)ml,t=27.944,P=0.000]、术后下床时间[(24.88±1.95)hvs.(72.77±3.74)h,t=4.332,P=0.000]、卧床时间[(5.02±1.22)天vs.(14.78±3.86)天,t=4.332,P=0.001]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术后1个月ODI评分[(16.99±2.77)vs.(19.07±2.14)]、JOA评分[(18.44±1.52)vs.(17.78±1.59)]、下肢VAS评分[(6.48±1.34)vs.(7.15±1.42)]、腰部VAS评分[(3.11±1.02)vs.(3.56±1.24)]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24个月,两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试验组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67%vs.87.50%,P〉0.05)。结论与椎间盘镜治疗术相比较,经皮椎间镜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损伤小、出血量少、恢复速度快等优势,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腰椎 内窥镜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椎间盘移位
  • 简介:目的总结椎间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转开放手术的原因,探讨相应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8月,我科实施的80例椎间镜下髓核摘除术的病例资料,其中有3例失败,中转为开放性手术的患者,通过分析其失败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结果3例中转开放手术的原因分别为:出血、疼痛及硬膜外高压。结论通过分析中转开放的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 标签: 脊柱 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比较经皮椎间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transforaminalendoscopicdiscectomy,PTED)和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discectomy,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探讨PTED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我科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确诊为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8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皮椎间镜组(试验组)和常规椎板开窗组(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在局部麻醉、G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椎间入路TESSYS穿刺技术,内镜下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进行神经根的减压和松解。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单侧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神经根减压松解。术后随访13~29个月,平均19个月,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JOA评分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手术效果。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及随访。PTED组平均手术切口(0.7±0.2)cm,手术出血量(7.2±2.1)ml,手术时间(73.7±11.2)min,术后卧床时间(13.1±5.2)h,术后住院时间(3.5±0.7)天。FD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3.2±0.4)cm,手术出血量(47.5±11.3)ml,手术时间(52.4±8.5)min,术后卧床(98.7±19.6)h,术后住院时间(13.4±2.3)天。两组病例术后ODI、VAS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的MacNab法评定两组术后1年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和FD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PTED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PTED近期疗效与FD相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 标签: 椎间盘移位 腰椎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经皮椎间镜(transforaminalendoscopicspinesystem,TESSYS)技术与显微镜辅助下治疗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近期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采用TESSYS下经皮侧后路腰椎间神经根松解和减压术(TESSYS组)和显微镜辅助下后路椎管及间盘内减压术(显微镜组)治疗18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103例,女86例,年龄26~82岁,平均52.1岁;中央型42例,旁正中型85例,外侧型14例,极外侧型5例,椎间孔型43例;TESSYS组120例,显微镜组69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周、3个月、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TESSYS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85±15)min,平均卧床时间(8±2)h,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9±1.2)天;显微镜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123±14)min,平均卧床时间(2.3±0.5)天,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8±1.5)天。172例(91.0%)获得随访,TESSYS组109例(90.8%),显微镜手术组63例(91.3%)。随访6~10个月,平均7.5个月。TESSYS组术前VAS评分(8.9±1.8)分,术后3周(1.8±0.5)分,术后3个月(1.0±0.3)分,术后6个月(0.8±0.2)分;显微镜组术前VAS评分(8.5±2.2)分,术后3周(1.4±0.3)分,术后3个月(1.1±0.4)分,术后6个月(0.6±0.2)分。两组在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术前、术后3周、3个月、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cNab标准,术后6个月时随访TESSYS组优良率84.4%,显微镜手术组88.9%。两组均无永久性神经根损伤和硬脊膜囊撕裂等并发症。结论与显微镜手术相比,经TESSYS技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椎间狭窄症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在外侧及极外侧�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评估经椎板间入路椎间镜下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2008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采用后入路经椎板间入路治疗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56例,女46例,年龄17-65岁,平均35岁。2名骨科医师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前MRI影像独立进行分析,确认腰椎间盘椎管侵占率〉50%者,评估为巨大腰椎间盘突出,行经椎板间入路椎间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后进行MRI或者CT复查,和术前影像进行对比观察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对患者术前、术后1天、3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3个月进行MacNab评分,评价经椎板间入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每个节段6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ml,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MRI或CT显示突出椎间盘髓核被切除,硬膜囊、神经根未再受压。术后1天、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1.9±1.0)分、(1.8±1.4)分,均较术前(6.5±2.5)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时按照MacNab标准评定,优64例,良3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6.1%。结论经椎板间入路椎间镜下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可很好地解决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有效。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腰椎 椎间盘移位
  • 简介:目的评价采用安全环锯技术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入路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共9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行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入路腰椎侧隐窝减压术,85例获2年随访,其中男36例,女49例;年龄46~78岁,平均56.7岁;14例L3~4单侧,1例L3~4双侧,49例L4~5单侧,3例L4~5双侧,12例L5~S1单侧,1例L5~S1双侧,3例L3~5单侧和2例L4~S1单侧,共减压95个狭窄侧隐窝;56例合并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42例脱出型,14例游离型。术后第2天复查腰椎MRI及CT以评估减压的充分性。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随访,评估症状的缓解结果。腰痛及坐骨神经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腰椎功能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和改良MacNab评分。结果术前受累神经根功能障碍包括皮节感觉障碍56例(65.9%)、肌节肌力减弱25例(29.4%)和腱反射减弱14例(16.5%)。所有患者术后腰痛及坐骨神经痛明显缓解。3例L5~S1节段患者术后出现L5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减退,经中频脉冲理疗后1~2周缓解。术后MRI/CT显示减压充分。无术后感染、医源性神经根损伤和腰椎不稳定等并发症。2例术后突出椎间盘复发,但体质虚弱,未进一步翻修手术。85例全部获得完整随访数据,术后腰腿痛VAS及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年随访MacNab评分29例优,48例良,6例因术后腰痛加重判定为可,2例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判定为差。术后受累神经根感觉功能及肌力明显恢复(P〈0.01),但腱反射无明显改善(P=0.832)。结论采用安全环锯技术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入路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微创、高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减压术 外科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 简介: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在骨肉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10对骨肉瘤组织标本,利用qRT-PCR方法检测SNHG1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水平;采用CCK-8实验检测SNHG11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证明SNHG11对骨肉瘤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最后,利用westernblot筛选SNHG11可以调控的信号通路。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SNHG11在骨肉瘤组织中高表达(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n=10,t=3.16,P<0.01);沉默骨肉瘤细胞中SNHG11的表达,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scramble组第1天,(0.69±0.03),第6天(2.11±0.19);siRNA1组,第1天(0.72±0.03),第6天(1.41±0.15);siRNA2组,第1天(0.67±0.07),第6天(1.53±0.28);siRNA-1,P<0.01;siRNA-2,P<0.01],而过表达SNHG11,结果相反[NC组第1天(0.25±0.04),第7天(1.83±0.16),SNHG11组第1天(0.27±0.03),第7天(2.55±0.23),P<0.01];SNHG11可以通过诱导骨肉瘤细胞周期进展促进细胞增殖,并且其可以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加速骨肉瘤细胞的增殖。结论SNHG11在骨肉瘤组织中高表达,其可以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增殖。

  • 标签: SNHG11 WNT信号通路 骨肉瘤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应用全腹三维重建CT测定内镜下经椎间入路Half-Half技术治疗无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穿刺位点距离和穿刺水平角度范围,为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技术提供更全面精确的临床参考数据;通过术前测定的数据研究椎间入路PELD(transforaminal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TD)临床实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我院应用PETD治疗的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全腹三维重建CT、腰椎三维重建CT和腰椎MRI),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25-73岁,平均(37.58±7.14)岁。术前通过全腹三维重建CT测定和明确以下影像学指标:椎间盘突出节段、穿刺入针点距离棘突的体表水平距离(D1)、关节突腹侧缘水平连线与皮肤交点距离棘突中点距离(D2)、横断面上入针最大水平角度α、横断面上入针最小水平角度β(穿刺时既不受小关节突阻挡,也不损伤内脏)。应用术前测定的数值指导PETD临床实践,结合术中穿刺位置情况,来判定测定的数值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并计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比率大小。结果术前全腹CT测量D1距离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8.4-10.9cm、9.6-12.7cm、11.1-14.3cm、12.4-15.7cm、13.6-15.9cm,随目标节段的下降,旁开距离逐渐增大,且受患者体重指数的影响(P〈0.05)。D2距离同样受患者体重指数的影响(P〈0.05),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12.2-15.9cm、12.7-16.3cm、13.4-17.6cm、14.9-18.4cm、15.1-18.5cm。入针最大水平角度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17°-29°、14°-25°、11°-22°、6°-18°、6°-13°,不同体重指数患者入针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入针最小水平角度在L(1-2)至L(3-4)水平分别为13°-16°、7°-13°、2°-5°,在下腰椎L(4-5)和L5-S1节段则分别为2°-4°�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影像学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银尔漱口液对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和口臭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鼻咽癌放疗患者6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放疗期间实验组30例应用银尔漱口液漱口,30次/d;对照组30例应用生理盐水漱口,3-4次/d。在放射剂量达到3000cGy,5000cGy,7000cGy后,比较两组患者口腔黏膜感染和口臭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放射剂量达到3000cGy时两组的口腔黏膜感染和口臭的发生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当放射剂量达到5000cGy,7000cGy时实验组口腔黏膜感染和口臭的发生率分别为30.0%、36.7%和33.3%、40.0%;对照组分别为53.3%、60.0%和66.7%、80.0%,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银尔漱口液对鼻咽癌放疗患者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和口臭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 标签: 鼻咽癌 放疗 银尔通漱口液
  • 简介:目的探讨Notch/Dll4路中Notch1a和Dll4分子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对卵巢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qRT-PCR技术检测39例卵巢癌(观察组)及28例正常卵巢组织(对照组)中Notch1a和Dll4中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Notch1a在卵巢癌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中mRNA表达差异倍数为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l4在卵巢癌组织与正常卵巢组织中的mRNA表达差异倍数为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tch1a和Dll4可作为卵巢癌诊断的参考指标,亦可将Notch/Dll4路作为针对卵巢癌治疗的靶标。

  • 标签: 卵巢癌 QRT-PCR Notch/Dll4通路 肿瘤标志物 诊断 靶标
  • 简介:目的:探讨miRNA-1246(miR-1246)促进食管癌细胞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Realtime-PCR法检测miR-1246在癌旁组织、食管癌组织、正常食管上皮和食管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差异。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转染miR-1246mimics或inhibitors对食管癌细胞EC109转移能力的影响;裸鼠尾静脉转移实验观察稳定表达miR-1246对食管癌转移能力的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miR-1246的候选靶基因为GSK3β,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过表达miR-1246后EC109细胞中野生型和突变型GSK3β的荧光素酶活性。Westernblot检测miR-1246对GSK3β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食管癌组织中的miR-1246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多个食管癌细胞中miR-1246的表达比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明显增高(P〈0.05)。与阴性对照相比,miR-1246mimics显著促进EC109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反之,miR-1246inhibitors明显抑制EC109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体内实验发现稳定过表达miR-1246明显升高EC109细胞的肺转移能力。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证实miR-1246能够抑制GSK3β的3'-UTR区荧光素酶活性;转染miR-1246后,EC109细胞中的GSK3β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miR-1246过表达显著抑制GSK3β-wt,而不能抑制GSK3β-mut的蛋白表达。结论:miR-1246能够通过靶向GSK3β促进食管癌转移,抑制miR-1246的表达或增加GSK3β的表达可能是抑制食管癌转移的有效手段。

  • 标签: 食管癌 转移 微小RNA miR-1246 GSK3Β
  • 简介: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ofthefemoralhead,ONFH)病因多样,常导致股骨头血液供应破坏而引起软骨下骨变性、坏死,继而造成股骨头塌陷,最终发展为严重的骨性关节炎,是青壮年髋关节置换最常见的原因[1]。其中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最为多见,占0NFH的45.6%[2-3]。

  • 标签: TOLL样受体 股骨头坏死 综述
  • 简介: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在炎性肠病(IBD)患者的相关肿瘤组织和血清中均被异常激活,且患者的肿瘤大小、转移情况、预后及生存率均与IL-6水平有关,IBD及相关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与IL-6/STAT3路具有密切的关系。随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IL-6受体能够促进肿瘤转移灶的形成,其机制是调节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因此认为,在IBD的发生发展中,IL-6/STAT3信号通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预示其极有可能成为新的疾病治疗靶点。本文主要阐述了IL-6/STAT3路在炎症相关结肠癌中的作用及其在靶向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 标签: IL-6/STAT3通路 炎性肠病 结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