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原邮箱digestiveoncology@yahoo.com.cn停止使用,新邮箱为:digestiveoncology@163.com特此声明。

  • 标签: 肿瘤杂志 特此声明
  • 简介:《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原邮箱digestiveoncology@yahoo.com.cn暂停使用,新邮箱为:digestiveoncology@163.com特此声明。

  • 标签: 肿瘤杂志 特此声明 暂停使用
  • 简介:肝尾状切除是治疗尾状恶性肿瘤的首要手段.由于尾状位于肝脏深面,显露困难,周围重要血管结构较多,因此曾被认为是外科手术的禁区.随着肝脏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尾状手术也得到了长足进步.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肝脏的质地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术中熟练处理和保护周围重要的血管结构是尾状手术主要的技术原则和难点.肿瘤外科无瘤技术原则在手术中也仍然不能忽视.

  • 标签: 叶切除术 尾状 状叶
  • 简介:生活方式决定健康忙碌的现代社会里,大多数人日常汲汲营营于追求金钱与名声,其他~切都变得次要,等到身体出了状况,才忙不迭地四处求医,仰赖各式各样所谓高科技医疗保健手段来拯救自己。然而人毕竞不是机器,身体损坏到某种程度之后,不是靠外力能够修补复原的。身体健康需要细水长流,持续地小心维护,也就是说系由日常生活方式所决定——清洁的居住环境、

  • 标签: 身体健康 日常生活方式 冷漠 医疗保健 居住环境 高科技
  • 简介:参与很多高级神经活动,如认知、情感、记忆、定时定向、语言等功能。颞依靠白质纤维束与大脑其它部位建立的广泛联系来完成其复杂的神经功能。临床上涉及颞的神经外科手术非常常见,因此,掌握颞内主要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和功能有利于更好的制定手术计划。尽可能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可以清楚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解剖结构。本文复习文献报道,结合我院DTI影像介绍颞重要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功能以及在颞肿瘤手术策略的参考。

  • 标签: 颞叶 白质纤维束 弥散张量成像 手术
  • 简介:目的探索及比较超声刀在腮腺浅功能性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手术治疗64例腮腺浅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刀片组、电刀组和超声刀组。均行腮腺浅功能性手术,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3天总引流量、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术后涎腺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3天总引流量、面神经损伤及术后涎腺漏发生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刀组明显优于传统刀片组和电刀组。结论在腮腺手术中应用超声刀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术后恢复好,并发症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刀 腮腺肿瘤 功能性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角蛋白19片(CYFRRA21.1)与癌胚抗原(CEA)的联合检测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40例恶性胸腔积液组、32例良性胸腔积液组,分别测定其血清及胸液中CYFRA21.1和CEA浓度。结果:恶性胸腔积液组血清及胸液CYFRA21.1和CEA浓度均显著高于良性胸腔积液组。结论:联合检测CYFRA21-与CEA有利于良恶性胸液的鉴别诊断。

  • 标签: 细胞角蛋白19片断 癌胚抗原 联合检测 良性胸腔积液 恶性胸腔积液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刀在小切口甲状腺腺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56例采用超声刀小切口行甲状腺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超声刀在小切口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56例手术顺利,术中平均出血量20mL,平均手术时间为54min。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声音嘶哑及继发出血或血肿等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6天。结论应用超声刀小切口切除甲状腺具有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 小切口 超声刀
  • 简介:近年胰岛素信号障碍一胰岛素抵抗与肿瘤的密切关系日渐引起关注。胰岛素抵抗不仅可促进肿瘤的发病,而且恶化肿瘤的预后,其病理机制涉及胰岛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增多、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1)减少、性激素活性增加以及炎症介质刺激等因素作用。改善胰岛素信号途径的措施可降低肿瘤的发病,改善肿瘤的预后。胰岛素信号途径是否可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值得关注。

  • 标签: 胰岛素信号途径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冷循环射频消融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治疗小肝癌合并严重门脉高压症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本院采用腹腔镜下冷循环射频消融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及脾切除治疗小肝癌合并有门静脉高压症消化道出血12例患者,同期行腹腔镜下贲门周围血管离术及脾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消化道出血2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36个月,两组有3例消化道再出血,保守治疗痊愈;1例肝肿瘤消融不完全,CT引导下再次消融治疗,无肝癌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冷循环射频消融对肝功能损伤小,具有微创的优点,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术是治疗小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消化道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肝癌 冷循环射频消融 腹腔镜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门脉高压症
  • 简介:脑肿瘤组织为非均质群体,其中存在少量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致瘤性的脑肿瘤干细胞(braintumorstemcells,BTSCs)。尽管它们的数量极少,却是脑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后复发的根源。目前,脑肿瘤干细胞相关分子标记及其致瘤机制是神经肿瘤研究的热点领域。针对BTSCs自我更新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是阐明BTSCs致瘤原理的关键环节,并将为开发有效治疗肿瘤的药物提供明确的切人和特异的靶标。

  • 标签: 干细胞 脑肿瘤 靶点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联合肝脏离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liverpartitionandportalveinligationforstagedhepatectomy,ALPPS)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一例巨块型肝癌患者以腹腔镜辅助ALPPS方法切除肿瘤的临床资料。第1步在腹腔镜下结扎门静脉右支并离左肝内外;第2步在第1次术后第8天,评估剩余肝脏体积能满足机体要求后行右半肝的扩大切除术,同时对患者围术期的临床指标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第1次手术出血50ml,手术时长225分钟。第2次手术出血700ml,手术时长335分钟。切除右肝三大小约24.0cm×22.0cm×15.0cm,重量2.7kg,肿瘤大小约18.0cm×16.0cm×14.0cm,残余肝大小约15.0cm×13.0cm×8.0cm。术后病理结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患者出现胆漏,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随访2个月,残余肝再生体积达约1200ml,AFP降至150ng/ml,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术后随访至32个月,再次评估残余肝再生体积达约1300ml,AFP16ng/ml,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无疾病生存期达32个月。结论腹腔镜辅助ALPPS手术可作为残肝体积不足的一些较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选择。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 肝再生 肝剩余体积
  • 简介:目的比较足乙甙软胶囊(VP-16)与拓扑替康(TPT)二线方案治疗晚期或复发食管小细胞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年收治的进展或复发食管小细胞癌患者共41例,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VP-16(n=21)和TPT组(n=20),VP-16组患者口服VP-16软胶囊100mg,连续14d,3周为一周期;TPT组静脉滴注TPT(1.25mg/m2),连续5d,每3周为1周期;每组患者均至少完成2周期化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VP-16组化疗客观有效率为23.8%,中位疾病进展时间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40周,1年生存率为42.9%;TPT组客观有效率为15.0%,中位疾病进展时间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38周,1年生存率35.0%;客观有效率及生存率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VP-16组不良反应贫血、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TP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VP-16组极少发生3~4级不良反应.结论口服VP-16软胶囊单药二线治疗晚期或复发食管小细胞癌疗效不低于TPT,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反应轻微.

  • 标签: 足叶乙甙 拓扑替康 化疗 食管小细胞癌
  • 简介:随着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与食管癌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相关的分子靶正在逐步为临床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主要集中在突变型p53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COX-2等靶

  • 标签: 食管癌 分子靶点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规则性肝切除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将采取腹腔镜规则性肝切除术的3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采取开腹手术的3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术后1年、3年、5年生存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血清AFP、Hcy水平及术前、术后1年生存质量评分(SF-36)。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92.1±37.5)ml,低于对照组的(368.2±48.7)ml,观察组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进食时间分别为(6.8±2.1)d、(2.7±1.3)d、(1.5±0.5)d,短于对照组的(11.5±2.7)d、(4.8±1.2)d、(3.0±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血清AFP、Hc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7%)与对照组(17.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SF-36分值为(65.3±7.0)分,高于对照组的(58.5±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生存率(86.5%)高于对照组(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予以腹腔镜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血清AFP、Hcy水平,减轻手术创伤,促进其术后恢复,延长其生存时间,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腹腔镜规则性肝叶切除术 开腹手术 甲胎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生存质量
  • 简介:脂筏是细胞膜上具有特殊功能的微区域,通过动态聚集、募集及靶向运输作用为蛋白分子提供功能平台,调节细胞功能,该过程受到脂筏结构、内在组分及动态定位分子的多重调节。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凋亡异常、侵袭转移力增强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脂筏可调节上述因素,因此成为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中的新靶

  • 标签: 脂筏 凋亡 治疗靶点
  • 简介:目的比较和分析足已甙软胶囊和拓扑替康对食管小细胞癌二线化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年收治的复发食管小细胞癌患者41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足乙甙软胶囊组21例,予口服足已甙软胶囊(Vp-16)化疗;拓扑替康组20例,予拓扑替康(TPT)化疗。两组均至少完成2周期化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足乙甙软胶囊(Vp-16)化疗有效率为23.7%,中位疾病进展时间3个月,中位生存期40周;拓扑替康(TPT)化疗有效率为15.0%,中位疾病进展时间3个月,中位生存期38周。1年生存率分别为42.9%和35.0%。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拓扑替康明显重于Vp-16。结论口服足乙甙软胶囊单药(Vp-16)二线化疗对晚期复发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患者的疗效不低于拓扑替康,且不良反应轻微。

  • 标签: 足叶已甙软胶囊(Vp-16) 拓扑替康 二线化疗 食管小细胞癌
  • 简介:目的:观察β-七皂苷钠注射液预防结直肠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作用及对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12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β-七皂苷钠注射液治疗。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手术前后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结果: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6%vs14.3%,P<0.05)。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进食时间缩短,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降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β-七皂苷钠注射液能够有效预防结直肠癌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并且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临床上值得应用。

  • 标签: 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 结直肠癌 粘连性肠梗阻 胃肠功能 分子标志物
  • 简介: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和PCNA的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量子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芯片中端粒酶和PCN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和非癌变乳腺组织相比,端粒酶和PCNA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与高的病理分级(x2=4.419,P=-0.041)、高的TNM分期(x2=6.4315,P=-0.012)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与淋巴结转移也呈正相关(x2=7.783,P=-0.005)。PCNA表达在病理分级的Ⅲ级组明显高于Ⅰ~Ⅱ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x2=10.606,P=0.001);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未转移组(x2=71636,P=-0.006)。而且在乳腺癌中端粒酶和PC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r=0.368,P=-0.002)。结论端粒酶与PCNA蛋白表达与乳腺癌的进展相关,且二者有协同作用。

  • 标签: 乳腺癌 端粒酶 增殖细胞核抗原 量子点 免疫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