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情护理对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5),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共情护理。干预3周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2组患者抑郁程度及睡眠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DS评分、PSQI评分分别为(49.63±4.98)分、(10.68±1.57)分,对照组患者SDS评分、PSQI评分分别为(53.54±5.23)分、(12.34±1.65)分,观察组SDS评分、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护理有助于缓解抑郁症患者抑郁程度,改善睡眠质量。

  • 标签: 共情护理 抑郁症 抑郁程度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额部锥颅斜行置管液化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下血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改良额部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的102例慢性硬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102例病人的症状术后1~4h均明显改善,术后48h复查CT显示血肿均大部分被清除,留管时间2~4d,术后7~10d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1例术后脑组织复位不完全形成硬下积液。术后1、3个月复查CT未见复发。结论CT定位下额部锥颅斜行深置单管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下血肿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经额锥颅 斜行单管 冲洗引流术
  • 简介:脊索样胶质瘤(chordoidglioma,CG)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第脑室下丘脑区的具有独特病理特征的肿瘤,临床较为罕见。近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例CG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脊索样胶质瘤 显微外科 磁共振成像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电针足里穴治疗对卒中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临床效果,发挥中医优势,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入住我院神经科并且病程超过2个月的卒中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的80例患者,随机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0例。给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而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侧足里穴电针治疗。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便、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两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足里穴电针治疗可有效促进卒中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胃肠动力,调节胃肠激素的分泌,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电针 足三里 卒中 胃肠功能紊乱
  • 简介:目的探讨叉神经责任血管的部位和微血管减压手术(MVD)短期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原发性典型叉神经痛患者MVD手术中责任血管的部位和手术后短期疗效。结果40例单纯背侧血管压迫患者MVD手术后全部缓解。6例单纯腹侧血管压迫患者MVD手术后,1例缓解。4例需服药1w左右缓解。1例出院后需继续服药。结论叉神经痛责任血管部位不同(背侧和腹侧),缓解率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血管压迫部位 微血管减压手术 短期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叉神经痛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叉神经痛患者68例,利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L)展开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睡眠质量,分析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结果:患者PSQI评分(6.92±1.53)明显高于全国常模的(3.23±3.12)分(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焦虑、抑郁、疼痛程度、发病部位均为叉神经痛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原发性叉神经痛患者睡眠质量下降,发病部位、疼痛情况、患者抑郁及焦虑情绪均可影响患者睡眠质量,临床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展开针对性疏导,改善患者睡眠情况。

  • 标签: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睡眠质量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维可视化模型指导显微手术切除中央区镰旁脑膜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维可视化模型指导下,显微手术切除的20例中央区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维可视化模型下,所有患者的肿瘤与颅内重要静脉的关系均能清晰显示;术中所见与术前检查结果相符合,术中对重要静脉的保护完全。20例患者的中央区镰旁脑膜瘤均SimpsonⅠ级切除。术后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肢体肌力下降,后恢复;无死亡病例。随访6~4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维可视化模型可清晰显示大脑镰旁脑膜瘤与周围静脉的关系。采用维可视化模型制订个体化手术入路,有利于肿瘤的全切,避免或减少重要引流静脉的损伤,减少并发症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三维可视化模型 容积重建技术 中央区镰旁脑膜瘤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在判断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程度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单侧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测量叉神经根入/出脑干区(REZ)的F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3例病人病侧FA平均值为0.34±0.07,明显低于健侧FA平均值(0.5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按压迫程度分组,重度压迫组病侧和健侧FA平均值为0.30±0.04、0.49±0.07,轻度压迫组病侧和健侧FA平均值为0.37±0.07、0.51±0.08,重度压迫组的病侧FA平均值较轻度压迫组病侧低(P=0.001),但是两组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结论FA值可以客观定量反映神经微结构的变化,与叉神经痛的神经血管压迫程度有关,对判断手术指征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神经血管压迫 REZ区
  • 简介:目的:探究埋藏式腔起搏器置入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的护理及对患者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丹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采用埋藏式腔起搏器置入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的患者122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生命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比较,护理后2组患者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埋藏式腔起搏器置入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护理满意度,且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及睡眠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埋藏式三腔起搏器 心力衰竭 护理 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