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以脑脊液鼻漏为首发症状的斜坡脊索瘤的诊断及镜外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以脑脊液鼻漏为首发症状的斜坡脊索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内镜下确诊,并行内镜经鼻入路肿瘤切除术及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结果肿瘤全切除2例,脑脊液鼻漏均修补成功。随防17~22个月,无肿瘤及脑脊液鼻漏复发。结论对于斜坡脑脊液鼻漏应高度警惕脊索瘤的存在,镜下经鼻入路既是术中发现病变的手段,又是切除斜坡病变及行脑脊液鼻漏修补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脊索瘤 脑脊液鼻漏 神经内镜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2011年中华国际腔镜-镜外大会暨第九届北京国际微创外科论坛,将于2011年5月20至23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同时将召开编委会。此次大会由《中华腔镜外杂志(电子版)》主办,本刊编辑部及组委会诚邀各位同道参加。

  • 标签: 腔镜外科 微创外科 内镜外科 国际 北京 中华
  • 简介:本书共14章,内含433张图片。主要简述镜颅底外科的发展概况,介绍镜经鼻入路的解剖、历史沿革以及镜颅底外科基本技术,详述作者近20年在内镜经鼻颅前窝底、鞍区、斜坡、岩尖、海绵窦、颞下窝、颈静脉孔区和颅颈交界区数千例手术的经验,内容涵盖几乎所有颅底区域。

  • 标签: 颅底外科学 内镜 发行 出版 外科基本技术 经鼻入路
  • 简介:镜神经外科目前已经成为微创神经外科的最重要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其中,镜经鼻颅底外科运用天然腔道鼻腔、在不牵拉脑组织的情况下,能够充分暴露病变,最大限度的切除病变,以其微创、术后恢复快和费用低的优势造福于广大的患者,并获得越来越多的颅底外科医生的重视,将成为未来颅底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 标签: 内镜 经鼻入路 颅底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颅多发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0例多发性动脉瘤,共44个动脉瘤中颈内一后交通动脉瘤24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8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3个,其他部位3个。一期手术处理2个动脉瘤13例(其中微创手术7例,栓塞手术6例),二期手术者7例。结果优良13例,轻残4例,重残2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DSA显示动脉瘤消失。结论微创手术治疗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和可行的。手术夹闭与栓塞治疗相辅相成。尽可能一期处理所有动脉瘤,预后良好。

  • 标签: 颅内多发动脉瘤 微创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颅多发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3例颅多发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将出院时的GOS评分作为预后良好(4—5级),差(1—3级),分别评价了年龄、性别、治疗手段、术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动脉瘤部位、侧别、大小、数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GOS评分预后良好49例,差1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因素与预后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会影响颅多发动脉瘤病人的疗效,治疗方案的选择会提高其疗效。手术和介入的治疗效果未见明显差异。

  • 标签: 颅内多发动脉瘤 手术 介入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颅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5月手术治疗的39例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资料,其中囊肿切除+脑池开放术22例,囊肿-腹腔分流术17例。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开颅术治疗22例中,21例(95.5%)术后囊肿消失或明显缩小,19例(86.4%)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分流术治疗17例中,12例(70.6%)术后囊肿消失或明显缩小,13例(76.5%)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开颅术治疗22中,2例(9%)术后发生并发症。分流术治疗17例中,9例(52.9%)术后出现并发症。结论对于颅蛛网膜囊肿,把握好手术适应证,根据囊肿的大小、位置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无论是囊肿切除+脑池开放术,还是囊肿-腹腔分流术,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 标签: 颅内蛛网膜囊肿 囊肿切除+脑池开放术 囊肿-腹腔分流术
  • 简介:随着颅底肿瘤手术技术的重大进步,颅底外科学亦日趋成熟.成像技术的发展,如磁共振和具有三维重建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多颅底解剖学的理解,并能精确的描绘肿瘤的轮廓.导航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提高了接近肿瘤的精确度,使安全切除变的更加容易.光纤和镜的发展又为医师提供了不同解剖区域的视野.与开放颅底手术技术发展的同时,镜手术也开始出现,并在过去的25年里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今,大多数的鼻腔和鼻旁窦的良性炎性疾病均采取镜方法这里,对经由鼻腔可到达的的中央颅底肿瘤也可采用镜切除手术,它们的生理特性允许这样的镜切除.从这个意义上说,镜颅底外科是颅底外科的新的前沿.

  • 标签: 神经内镜 颅底外科 手术
  • 简介:压(intracranialpressure,ICP)监测是利用传感器和监护仪对ICP连续监测并记录的方法。ICP测量首先由德国人Leydene于1866年阐述,1951年Guillaume和Janny开始在实验中对脑室的脑脊液压力进行连续监测,1960年以后由Lundberg等应用于临床。

  • 标签: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增高 临床应用
  • 简介:2012全国微侵袭神经外科和神经镜技术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微侵袭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神经镜专家委员会联合年会)将于6月1~3日在美丽的海滨花园城市福建厦门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承办。大会主席张亚卓教授、于春江教授,田新华教授担任执行主任。

  • 标签: 微侵袭神经外科 神经内镜技术 学术研讨会 专家委员会 神经外科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颅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24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伴有脑血肿患者,术前急诊行CTA检查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均在发病6h内经扩大额颞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行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术。术后4h复查头部CT及CTA,了解血肿清除情况和载瘤动脉及其分支通畅与否。结果本组患者术后CT及CTA复查证实,血肿清除率在90%~100%;所有的动脉瘤均被完全夹闭,载瘤动脉均通畅,无误夹血管。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6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outcomescale,GOS)评分:5分者2例,4分者17例,3分者5例。结论对于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脑血肿患者的治疗,采用扩大额颞入路早期手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颅内血肿 显微手术
  • 简介: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五医院2005年6月-2012年6月采用翼点小骨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116例,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护理 围手术期
  • 简介:上海市新华医院神经外科拟定于2005年5月18—21日在上海举办神经镜临床应用学习班暨神经外科进展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美国密西根大学Garton教授、威斯康幸大学Badie教授、世界神经外科联谊会副主席Choi教授、汉城大学神经科学学会主席Yoo—HunSuh教授以及周良辅教授、罗其中教授、张亚卓教授和江涛教授等国内外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及现场手术演示。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临床应用 神经内镜 学习班 神经科学学会 神经外科专家
  • 简介:目的研究神经外科术后颅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脑脊液和血清炎性标志物在神经外科术后颅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1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感染患者70例,非颅感染患者251例。分析颅感染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手术时间、有无输血、有无外引流;归纳所有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清炎性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乳酸水平、降钙素原水平以及脑脊液糖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神经外科术后保留外引流是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6)。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乳酸、血清乳酸、脑脊液糖含量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鉴别神经外科术后是否出现颅感染具有指导意义;血清及脑脊液降钙素原水平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脑脊液糖含量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96.4%和75.7%。结论脑脊液乳酸、血清乳酸、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糖含量在神经外科术后颅感染的诊断中均有意义;未发现血清及脑脊液降钙素原水平对颅感染有明显的诊断价值。

  • 标签: 颅内感染 危险因素 血清和脑脊液 降钙素原 乳酸 白细胞计数
  • 简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难治性癫痫早有报道,具有定位精确,对周围组织损伤小,疗效好,安全、无创等优点.但对致痫灶的定位,照射剂量的选择及机理的研究目前尚无定论.近年来,采用PET、MEG等综合定位,低剂量照射靶区的治疗方法得到肯定.

  • 标签: 癫痫 放射外科 治疗 神经元 脑组织
  • 简介:脊柱脊髓外科历来是神经外科的重要领域.近20年来,由于影像学的进展、手术入路的创新和显微外科技术的普及、微侵袭技术的介入、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以及相关基础研究的逐步深化,脊柱脊髓疾病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遗憾的是,国内神经外科界尽管在该领域也取得了不少成就,对某些疾病(如脊髓内肿瘤等)的外科治疗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就总体而言,神经外科医师对脊柱脊髓外科还缺乏足够的重视.笔者就脊柱脊髓外科研究进展作一简要回顾,希望引起神经外科同道更多的关注.

  • 标签: 外科医师 脊髓损伤 脊髓内肿瘤 椎管内血管畸形 脊柱脊髓外科
  • 简介:目的介绍颅碰撞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6年7月13日收治的1例碰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神经病理学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头痛、发作性意识丧失、抽搐;头部MRI检查显示左侧额叶占位;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肿瘤组织中的主要成分为胶质母细胞瘤,次要成分为细胞角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表达阳性的癌组织。结论对于常见肿瘤组织中出现的异常成分应考虑由其他系统转移而来,须详细追问病史并对患者做进一步的体格检查,以避免误诊。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肺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