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双能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血管成像(DE.CTA)诊断颈内动脉狭窄与闭塞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自2008年8月至2010年5月行DE-CTA检查的怀疑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2例,在DE—CTA检查前或后1d至1月内行DSA检查。依据Fischer分段法将颈内动脉分为6段,采用4分评分系统评价头颈部DE—CTA图像质量,对于DE—CTA不显示为闭塞,以及评分≥3分的血管节段进行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比较DE—CTA与DSA对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的一致性。结果本组32例患者384段血管,除去闭塞血管19段及带支架血管4段,对361段血管进行图像质量评价,显示评分≥3分血管344段(95%),1分血管17段;DE—CTA诊断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血管节段数分别为322、10、12及19。DSA诊断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血管节段数328、8、8及19。DE—CTA与DSA评价不一致血管6段.DE—CTA显示的狭窄程度均大于DSA。结论DE.CTA能较好去除骨骼与钙化对颈内动脉的影响,与DSA相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标签: 颈内动脉 双能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颅锥细孔颅置管低位持续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并分析40例临床病例资料:其中20例为对照组,即常规钻孔引流组:常规于顶结节下方颅,置8号导尿管于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外接无菌瓶,术后2~3日拨管.另20例为颅锥细孔颅治疗组:顶结节下方颅锥颅,置入细硅胶管,深入颅内3cm左右,管全长15cm,内径1.5mm,外径2.4mm,管前端为盲端,其后0.5~1.0cm处有四个小侧孔.本组10例用生理盐水及庆大霉素盐水反复冲洗,另10例不予冲洗,均接无菌瓶,悬挂于钻孔点下方30~50cm处持续引流,1~2日拨管,创口不予缝合,加压包扎.结果术后48h头颅CT扫描显示:颅锥细孔颅治疗组20例患者无颅内积气,硬膜下积液较少,脑中线结构基本复位,术后临床证状迅速改善,无感染发生,住院时间短,冲洗组与非冲洗组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此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50天复查头颅CT所有患者均临床治愈.结论应用颅锥细孔颅持续低位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创伤小,头部伤口不需缝合,患者痛苦小,住院费用低、时间短,临床症状改善迅速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亦可应用于床边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但需注意钻孔位置、引流充分、无菌瓶位置等.

  • 标签: 颅锥细孔钻颅低位引流 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
  • 简介:1对象与方法我科2000年11月~2008年2月,采用颅置管引流联合纤溶疗法治疗硬膜外血肿109例,其中男82例,女27例;年龄8~82岁,平均45岁。无症状2例,轻微头痛25例,头痛伴轻偏瘫或精神症状68例,昏迷14例。单纯性硬膜外血肿59例,合并

  • 标签: 血肿 硬膜外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我科1993~2002年对12例双侧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患者采用双侧颅置管持续闭式引流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双侧外伤性 外伤性硬膜 引流治疗
  • 简介:我们介绍一种经皮细孔颅微创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供同道们参考。1材料主要包括直径为0.3cm扁形钻头.18号硬脊膜外麻醉穿刺针.引入硬脑膜下引流管的导丝(英国产,经皮气管切开套装导丝),头皮硬脑膜穿刺扩张器,脑室引流管(外直径0.25cm,内直径0.2cm)等(附图)。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微创手术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后去骨瓣减压的类型及是否二次手术对脑积水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87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病人。结果骨瓣减压病人脑积水发生率为27.0%,保留骨瓣的病人脑积水发生率为3.8%,双侧开颅、二次手术增大脑积水的发生率,骨瓣距中线距离越近越容易发生脑积水结论骨瓣减压手术和创伤后脑积水有明确的相关关系,骨瓣相对较大、二次手术及骨瓣距离中线近和脑积水的形成有关。

  • 标签: 去骨瓣减压手术 脑积水 骨瓣
  • 简介:目的:研究小孔颅血肿抽吸引流辅助尿激酶纤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经小孔颅血肿抽吸引流辅助尿激酶纤溶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比较治疗后患者的血肿清除率/d、住院时间、病死率与预后及生存质量。结果手术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治疗组的血肿清除/吸收时间为(7±2)d、平均住院时间(15±5)d,保守治疗组的血肿清除/吸收时间为(18±5)d、平均住院时间(21±7)d;手术治疗组均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均P<0.05)。结论颅引流辅助尿激酶纤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小孔钻颅 尿激酶纤溶
  • 简介:目的探讨咬肌神经对大鼠下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24只28日龄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组(n=9)、假手术组(n=9)、对照组(n=6),手术组切断大鼠右侧咬肌神经,假手术组仅解剖暴露出咬肌神经,不切除,对照组仅将大鼠麻醉。大鼠75日龄时行头颅CT平扫+三维重建.测量重建下颌骨相关线距:CT扫描完成后处死大鼠,切取双侧咬肌称其质量。结果手术组大鼠手术侧咬肌质量小于非手术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下颌骨长度Ⅰ、下颌骨长度Ⅱ、下颌骨长度Ⅲ、下颌骨高度Ⅰ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大鼠的下颌骨高度Ⅱ、下颌间距较低,手术组、假手术组大鼠的下颌骨高度Ⅲ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咬肌神经使下颌骨高度Ⅱ和下颌间距减小,对下颌骨长度发育无明显影响。

  • 标签: 下颌骨 神经切除术 生长发育 咬肌
  • 简介: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中持续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明确的符合急诊骨瓣减压手术指征的24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治疗组)进行术中全程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法。并与同期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的25例患者(对照组),比较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骨瓣减压术中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法。有助于术中精确控制性减压,减少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术中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对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去骨瓣减压术 术中颅内压监测 重型颅脑创伤 控制减压
  • 简介:目的探讨环池在骨瓣减压术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94例患者手术前后CT扫描变化,分析环池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环池受压减轻组中62例死亡9例,无改变或加重组中32例死亡19例.结论骨瓣减压术后的环池改变对预后有重要意义,动态观察环池的变化是必要的.

  • 标签: 环池 去骨瓣减压
  • 简介:目的探讨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点下血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34例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点下血肿,分别采用微创颅穿刺引流+尿激酶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0d时微创手术组生活自理26例,保守治疗组14例,微创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微创组生活自理38例,保守治疗组21例,微创组ADL评分亦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微创手术组再出血6例,保守治疗组再出血5例,微创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再出血率无显著差异。两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对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临界点下20~30ml血肿,采用微创钻孔引流+尿激酶治疗优于保守治疗。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疗效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颅行脑室外引流和腰椎置管脑脊液引流治疗破入脑室高血压脑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局麻下采用自制的颅锥于床边行单侧脑室或双侧脑室前角锥孔后穿刺置管引流术,在术后5~6h将尿激酶1~2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中稀释至4~5ml注入脑室并夹闭引流管,头部抬高30°,2~4h后开放引流管,每日2次。双侧引流则采用交替开放与夹闭引流。侧脑室引流3~7d后,腰椎置管引流脑脊液。结果患者恢复良好19例,中残14例,重残9例,死亡14例,死亡率25%。结论采用床边锥颅脑室引流和腰椎置管脑脊液引流抢救治疗破入脑室内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具有微创、快捷、方便、安全、有效等特点,可在基层医院开展。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脑室引流 尿激酶
  • 简介:目的探讨去甲基药5-氮杂胞苷、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化疗药联合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H-SYSY(SYSY)凋亡的作用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氮杂胞苷作用前后SYSY细胞caspase-8的表达;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TRAIL、5-氮杂胞苷+TRAIL、5-氮杂胞苷+caspase-8抑制剂zIETD-FMK+TRAIL及5-氮杂胞苷+化疗药+TRAIL对SYSY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结果SYSY细胞不表达caspase-8,5-氮杂胞苷作用1、3、5、7d的SY5Y细胞caspase-8表达逐渐增加。SY5Y细胞对TRAIL不敏感,经5-氮杂胞苷诱导表达caspase-8的SY5Y细胞对TRAIL敏感;化疗药可增强SYSY细胞对TRAIL的敏感性。结论5-氮杂胞苷可通过上调SYSY细胞caspase-8表达而逆转SYSY细胞对TRAIL诱导凋亡的耐受,化疗药可进一步增强TRAIL对SYSY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5-氮杂胞苷 化疗药 TRAIL caspase-8
  • 简介:目的评估铁离子螯合剂铁胺对老年颅脑损伤病人颅内血肿和水肿吸收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经CT证实的老年创伤性颅内出血病人,经倾向评分匹配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病人除常规治疗外,还接受连续5d铁胺静脉注射,剂量20mg/kg,不超过2000mg/d。治疗当天及治疗后第3、7、14天分别评估铁胺对脑水肿和血肿吸收的影响。结果治疗后第7天,实验组血肿体积为(5.50±3.60)ml,明显小于对照组的(9.10±6.3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当天及之后第3、14天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14天,实验组的水肿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两组病人治疗后6个月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铁胺能加速老年颅脑损伤病人颅内血肿的吸收并抑制脑水肿,安全有效。

  • 标签: 颅脑损伤 去铁胺 血肿 颅内 脑水肿 老年人
  • 简介:目的对比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中基于搏动指数(PI)评估颅内压(nICP—PI)和基于舒张期脑血流流速(FVd)评估颅内压(nICP—FVd)两种参数的准确度。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行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TCD相关参数(55条记录)。结果把每一条TCD记录作为一个独立事件,nICP—FVd显示了与有创颅内压(ICP)更好的相关性与评估能力:r=0.61,P〈0.05;偏倚为-2.20mmHg,95%预测置信区间(cI)=(-23.1mmHg,18.7mmHg);曲线下面积(AUC)=0.73,P〈0.05。而nICP—PI则与有创ICP无明显相关性:r=0.1,P〉0.05;偏倚为2.10mmHg,95%CI=(-16.0mmHg,20.1mmHg);AUC=0.53,P〉0.05。结论骨瓣减压术后基于TCD的参数nICP_FVd与参数nICP—PI相比较,前者能更准确地评估患者颅内压变化,具有更为可靠的参考价值。

  • 标签: 颅内压 经颅多普勒超声 去骨瓣减压术
  • 简介: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国内应用双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冲性颅脑外伤的病例,分析此手术方式对患者颅内压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关键词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由两位工作人员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提取本研究所需的数据,用Stata14.0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双侧骨瓣减压术的有效率差值比(RD)为0.22,其95%置信区间(CI)为0.16~0.28,病死率的相对风险比(RR)为0.48,其95%CI为0.35~0.67。结论双侧骨瓣减压术能够显著性增加治疗有效率和降低术后病死率,有效改善手术治疗的预后。

  • 标签: 去骨瓣减压术 对冲性颅脑外伤 颅内压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