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是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实施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最初于1990年由美国的MichaelHammer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引入中国,逐渐被国内医疗机构所熟悉。BPR是对医疗机构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地再思考和彻底性地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的改善。BPR强调以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服务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功能整合和管理上职能的整合,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实现医疗机构在成本、质量、服务效果和效率等方面的巨大改善。

  • 标签: 业务流程重组 MICHAEL 管理思想 医疗机构 服务效果 组织结构
  • 简介: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老年群体体检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老年群体体检流程实行精细化管理,根据老年群体需求进行分组导检,通过实施岗前培训和优化体检流程,为老年群体提供全程人性化、亲情化服务。结果:精细化管理使体检流程快捷、有序、高效。结论:精细化管理有效调动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老年群体对体检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 标签: 精细化管理 老年群体 健康体检
  • 简介:流程再造理论源自于企业管理领域,它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目前流程再造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系统。本文对1990年1月至2013年11月中英文数据库收录文献进行相关内容的检索,通过分析流程再造策略在静脉输液流程改造过程中的应用,为我国临床护理管理者及研究者灵活应用流程再造理论提供参考。

  • 标签: 流程再造 静脉输液 应用
  • 简介:医学论文中描述研究对象(人或实验动物)的选择、基本情况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观察指标,常用的标题有“材料与方法”、“对象与方法”和“资料与方法”等。临床试验研究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或其亲属是否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对象为患者时,须注明病例和对照组来源、纳入标准及一般情况等,必要时还应说明排除标准。

  • 标签: 医学论文 知情同意书 写作 实验动物 试验程序 试验研究
  • 简介:目的:通过标本条形码管理流程的使用,提高了中央运输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方法:通过对采用条形码管理流程收集的住院病人的标本与采用传统管理工作收集的住院病人的标本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每次收取标本的时间从2004年传统管理的26分钟减少到条形码管理2007年的13分钟,每天负责标本运输的人员从7人减少到5人,差错发生率从13件减少到4件,标本投诉从19件减少到5件,报告查询从64件减少到2件。结论:中央运输工作中使用标本条形码管理流程,提高了中央运输工作效率及医务人员的满意率。

  • 标签: 中央运输 标本条形码 信息管理
  • 简介:目的: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批次决策中不合理的流程进行重组,提高PIVAS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方法:对原有流程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成立流程改进小组,主要改进措施包括对输液配送批次和时间进行重新界定,制定标准化的批次分配规范,加强质量监控、人员培训。结果:流程重组后,送药准时率、PIVAS服务科室批次设置合格率显著提高(P〈0.01),PIVAS各个输液批次配液量的分配更加合理。结论:流程重组后的PIVAS输液配送批次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满足临床需求。

  • 标签: 批次 静脉药物 配置 工作流程 重组
  • 简介:目的:规范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方法:运用调查法、观察法和试验法讨论、分析、修订除基础护理操作以外的各项专科护理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并进行临床培训和考核。结果:汇编了临床常用的70项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及图片说明和相关理论。结论:运用护理程序理论制定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充实了专科护理建设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护患沟通,杜绝无声操作,做到操作前起始评估、操作中持续评估、操作后效果评价,并将继续教育贯穿始终,提高病人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专科护理技术 操作流程 评分标准
  • 简介:目的;探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及其应用效果。方法;调查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后患儿120侧,并与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前患儿120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前后护理工作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流程管理模式前(P<0.05):结论:护理流程管理模式使儿科门诊静脉输液过程更加合理、科学,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工作效率,改进了护理服务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静脉输液 流程管理模式 效果
  • 简介:?目的:对网络共享课程《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2015春夏学期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教学效果和存在问题,以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方法:对全国选修《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共享课程春夏学期的学生18049人进行网上调查,包括课程整体满意度调查、课程运行测评情况和见面课运行测评等。结果:选课学生对课程整体满意度、课程运行测评情况和见面课运行测评的满意度较高(〉89%)。结论:网络共享课教学模式适合《急救知识与技术》课程的开展,总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完善课程建设。

  • 标签: 网络共享课程 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 教学 教学管理 课程建设
  • 简介:目的血管内治疗的效益具有时间依赖性,120急救系统(emergencymedicalservice,EMS)通过院前预通知卒中中心可以缩短起病到治疗的时间。本研究旨在观察EMS院前预通知流程(prehospitalnotificationprocedure,PNP)能否减少急性大血管闭塞(largevesselocclusion,LVO)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院内延误时间,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收集的行血管内治疗的LVO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通过EMS入院并提前通知溶栓小组为PNP组,通过EMS入院但未通知溶栓小组为Non-PNP组,通过其他方式入院为Non-EMS组。预后良好定义为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评分≤2分。比较PNP组、Non-PNP组和Non-EMS组入院到再灌注时间(doortoreperfusiontime,DRT)和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10例患者[平均年龄(68±12)岁,女性49例,占44.5%],91例(82.7%)通过EMS入院,其中21例(19.1%)为PNP组。与Non-PNP组相比,PNP组的DRT更短(145minvs180min,t=-2.065,P=0.043);与Non-EMS组相比,PNP组的DRT有更短的趋势(145minvs194min,t=2.260,P=0.055),而Non-PNP组与Non-EMS组的D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minvs194min,t=0.663,P=0.510)。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校正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基线收缩压、高血压病史后,PNP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oddsratio,OR)3.65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085-12.301,P=0.037)。若将DRT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DRT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81,95%CI0.968-0.994,P=0.005)。结论PNP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LVO患者血管内治疗的DRT,并改善预后。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大血管闭塞 院前流程 血管内治疗 急救医疗体系
  • 简介:目的探讨院前通知对取栓患者入院-再灌注时间(door-to-reperfusiontime,DRT)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取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院前通知定义为当地医院在患者转运之前向本中心卒中小组进行短信告知。对院前通知和非院前通知组的基线特点,以及两组DRT和预后进行比较。预后良好定义为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结果共纳入123例接受取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57例(46.3%)患者在转运到达前进行了院前通知。在术后达到再灌注的人群中(100例),与非院前通知组患者相比,院前通知组患者的DRT明显较短(P〈0.001)。术前静脉溶栓[优势比(oddsratio,OR)=2.774,P=0.023]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院前通知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OR=2.586,P=0.058)。但院前通知联合术前静脉溶栓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7.662,P=0.006)。结论院前通知可以缩短DRT。在取栓后达到再灌注的人群中,术前进行静脉溶栓能够使患者获益,而术前静脉溶栓联合院前通知将使获益概率增加2.7倍。

  • 标签: 血管内治疗 院前通知 急救网络 时间管理 预后
  • 简介:与传统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成像不同,宝石能谱CT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提供了多种定量分析方法与多参数成像的综合诊断模式,如单能量图像、能谱曲线、物质分离图像和有效原子序数等,它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定量评估和准确诊断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工具,也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了解和熟悉能谱CT的概念和成像原理,对于影像科医生乃至临床医生都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能谱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加强临床护理、改革护理管理,让病人放心、让护士满意。这是我国护理理念的一次深层次变革,是我国护理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安徽省立医院顺应医改潮流,成为全国首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

  • 标签: 护理工作 工作模式 改革 安徽省立医院 分配 绩效
  • 简介:目的:探讨护士长工作倦怠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福建省各级医院213名护士长进行有关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和工作倦怠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长工作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两个维度比未遭受者明显严重(P〈0.05);遭受心理暴力次数与情绪衰竭、去人格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研究显示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的影响因素是年龄和工作场所暴力,个人成就感丧失的影响因素是职称。结论: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可以导致护士长工作倦怠的产生,通过减少工作场所暴力事件,有可能减轻护士长的王作倦怠。

  • 标签: 暴力 医院场所 工作倦怠 护士长
  • 简介:目的:探究简化的静滴rt-PA治疗标准流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背景:静滴rt-PA治疗比例仍较低(1%~3%),其中一种解释归咎于既往治疗的合理标准。NINDS治疗标准的循证证据较少,而大多医疗中心甚至应用较原先研究更严格的标准。我们认为rt—PA治疗比例可通过简化治疗规范疗程而提高,并获得可观的获益。

  • 标签: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治疗标准 静滴 急性卒中 RT-PA 循证证据
  • 简介:目的:探讨护士工作压力、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抽取昆明市某综合医院的护士467人,采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工作倦怠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估。探讨护士工作压力源、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与工作倦怠的相互作用方式和途径。结果:工作倦怠可直接显著影响护士心理健康,而工作压力和生活质量都可通过工作倦怠对护士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结论:工作倦怠是护士工作压力、生活质量影响心理健康的中间环节。

  • 标签: 护士 工作倦怠 工作压力 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
  • 简介:目的:将护士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人文关怀作为护士工作的一项内容,形成制度,纳入护士工作,以保证此项工作的落实.方法:用制度规范护士访谈工作内容、方式、记录方法及谈话的要求,使访谈工作有所遵循,并在临床科室实行,护理部定期检查了解,及时收集反映进行修改,使之切实可行.结果:半年来全院共收住院人数4578,谈话次数9167人次,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体现,营造了人文关怀的氛围,达到深化整体护理,提高护理质最,推动护理改革的效果.

  • 标签: 护士 访谈工作 护理质量 谈话制度 护理观念 人文关怀
  • 简介:《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诚邀专家和学者参加《Stroke》杂志网站独家合作的视频栏目的听写、翻译和校对的工作。为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我们将:1.介绍所在临床科室和导师,可将您提供的科室宣传短片植入光盘。2.杂志上对您提供的支持特别鸣谢,包括100~200字的医生简历介绍,并将您提供的个人视频植入光盘。3.提供绿色通道,快速为您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一次。4.免费赠送2013年杂志6期。

  • 标签: 专家 编辑部 临床科室 脑血管病 绿色通道 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