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纳美芬对高血压伴脑肿瘤患者术后血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85例高血压伴脑肿瘤病人根据术前血压控制情况分为平稳控制组(98例)和非平稳控制组(87例)。按照投掷硬币法随机将两组又分为纳美芬治疗组(稳压治疗组52例,非稳压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稳压对照组46例,非稳压对照组45例),前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美芬治疗6d,后者术后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常规监测血压,在术后检测患者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术后第3、5、7、14、60天进行GCS评估。结果纳美芬治疗组的患者血清COR在治疗后4、6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6dACT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意识改善状况在术后一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非稳压治疗组血压控制有效率明显高于非稳压对照组(P〈0.01)。结论高血压伴脑肿瘤患者术后使用纳美芬能显著改善应激状态、血压与预后。

  • 标签: 脑肿瘤 纳美芬 高血压 应激
  • 简介:脑室外引流是治疗和缓解神经科一些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是,随之而来的并发症尤其是继发感染临床处理很棘手。因此,外引流后预防、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感染,是减少病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我科自1997年9月~2009年9月共行各种涉及脑室系统的手术145例,行脑室外引流28例,5例出现脑室系统感染,报道如下。

  • 标签: 脑室外引流 术后感染 脑室系统感染 有效治疗 2009年 临床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鞍区病变术后低钠血症的类型、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35例鞍区病变术后低钠血症患者,通过其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确立诊断,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33例低钠血症患者经过3~10d治疗血钠恢复正常,并维持正常血钠水平,痊愈出院;2例由于因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正确鉴别脑性耗盐综合征和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是治疗鞍区病变术后低钠血症的关键。试验性补液治疗对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鞍区病变 低钠血症 脑性盐耗综合征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 简介:脑积水是小儿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脑室一腹腔(ventriculo—peritonel,VP)分流术广泛应用于小儿脑积水的治疗。本文回顾分析了2007年6月至2011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VP分流术治疗的71例小儿脑积水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 标签: 小儿 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后去骨瓣减压的类型及是否二次手术对脑积水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87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病人。结果去骨瓣减压病人脑积水发生率为27.0%,保留骨瓣的病人脑积水发生率为3.8%,双侧开颅、二次手术增大脑积水的发生率,骨瓣距中线距离越近越容易发生脑积水结论去骨瓣减压手术和创伤后脑积水有明确的相关关系,骨瓣相对较大、二次手术及骨瓣距离中线近和脑积水的形成有关。

  • 标签: 去骨瓣减压手术 脑积水 骨瓣
  • 简介: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subduralhematoma,CSDH)是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常见疾病。好发于老年人,其起病隐袭,症状无明显特异性。但随着CT及MRI检查的逐步普及及应用,目前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并不困难。CSDH手术方法很多^[1],但Mckissock和Richardson的钻孔引流术^[2]简单有效,创伤小,被认为是CSDH首选的治疗方法。现统计分析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并发症
  • 简介:颅骨缺损伴外伤性脑积水是颅脑损伤病人术后常见的后遗症及并发症,主要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脑室-腹腔分流术及颅骨修补术是常用方法。单纯使用一种手术方法及分期手术虽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术后恢复时间长及并发症较多。2004年3月一2009年8月我科对28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患者,行一期颅骨修补+脑室一腹腔分流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外伤性脑积水 颅脑外伤术后 颅骨缺损 并发症 临床诊治 脑室-腹腔分流术
  • 简介:三叉神经痛(TN,trigeminalneuralgia)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的疼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上以原发性多见。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不明,WalterDandy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由三叉神经在脑桥被异行扭曲的微血管压迫(microvascularcompression,MVC)引起[1],

  • 标签: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术后复发 微血管压迫 反复发作 病因不明
  • 简介: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1],约有15%~20%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由于颅外颈内动脉狭窄导致[2]。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和支架置入术(percutanc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stenting,PTAS)均存在再狭窄的并发症,本文就其再狭窄的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术后再狭窄 外科治疗 颈动脉狭窄 基因 颅外颈内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HOT)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50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HOT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0d均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认知功能。结果HOT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分别为(23±4.1)分和(28±3.2)分,两者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分别为(22±2.3)分和(24±2.1)分,差异显著(P〈0.05)。HOT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分别为(47±2.3)分和(24±1.2)分,两者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分别为(46±4.23)分和(37±2.4)分,两者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HOT组MMSE、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HOT可有效改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 标签: 前交通动脉瘤 认知功能障碍 高压氧
  • 简介:探讨神经内科患者PICC导管围留置期间护理方法。回顾实践及文献,对神经内科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进行包括穿刺及拔管在内全程护理进行总结。PICC导管留置期间,为保证导管有效留置,应在留置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留置时尽量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期间及时处理并发症,导管固定妥善,做好维护工作以防堵管。拔管时注意速度,妥善处理伤口。

  • 标签: 神经内科 PICC导管 全程护理
  • 简介:作为公立医院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两年多以来,各医疗机构围绕“改模式,重临床,建机制”的指导思想,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持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专业内涵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是《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求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更加注重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和康复,拓展护理服务领域。

  • 标签: 服务模式 日间手术 患者 护理服务体系 医疗机构 医院改革
  • 简介:蛛网膜下腔出血约50%-70%是有脑动脉瘤破裂所致的,故其又称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aSAH)^[1]。aSAH后慢性脑积水是指蛛网膜下腔出血2w以后所发生的脑积水。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69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探讨终板造瘘对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影响。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慢性脑积水 终板造瘘
  • 简介:昏迷是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或大脑皮层神经元广泛受损引起的严重意识障碍,是多种疾病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随着我国重症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原来无法治疗的重症脑损伤患者得到及时救治,而相当大部分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后生命征平稳,

  • 标签: 脑损伤患者 昏迷患者 预后评估 大脑皮层神经元 疾病发展过程 医学技术水平
  • 简介: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脑外伤术后癫疒间复发后,添加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治疗外伤性癫疒间效果。方法以治疗前3个月癫疒间发作频度为对照,对治疗12个月后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进行自身对比观察。结果应用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12个月后,患者发作频率均较用药前明显减少;发作频率减少≥50%的患者分别为89.2%和89.7%,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两组间差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联合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9.3%,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1%,差异显著(P〈0.05)。结论奥卡西平或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外伤性癫疒间复发疗效确切,副作用拉莫三嗪组明显低于奥卡西平组。

  • 标签: 奥卡西平 拉莫三嗪 癫疒间
  • 简介:目的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高血压患者十年脑卒中发病风险概率。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徐州市中心医院1861例心内科门诊及住院高血压患者的病例资料,排除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及现在新发脑卒中者。将就诊时陛别、年龄、血压水平以及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房颤等指标,按照弗雷明汉风险评分(Framinghamriskscore,FRS),计算得出十年脑卒中风险概率,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1861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967例,女性894例,平均年龄(60.78±12.79)岁,平均收缩压(143.12±16.31)mmHg,平均舒张压(81.37±12.56)mmHg。十年脑卒中风险概率评估发现低危者为27.35%,中危者为21.60%,其中高危者为51.05%,所占比率最高(P〈0.05)。②年龄〈54岁时高血压发病率男性较女性高(P〈0.05),女性血压轻度升高者较男性比率高(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男女十年脑卒中风险概率均持续升高。男性高危者(64.53%)居多,而在女性人群中低危者(43.85%)比率最高。71岁之前男性十年脑卒中发生风险高于女性,但是71岁后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③高血压患者脑卒中一级预防相关危险因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房颤、左心室肥厚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结论在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中,综合评估并干预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针对性的预防卒中策略,其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 标签: 高血压 脑卒中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导致脑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根据Framingham研究资料,非瓣膜病房颤引起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是对照组的5.6倍,瓣膜病合并的房颤是对照组的17.6倍。

  • 标签: 房颤患者 脑卒中 二级预防 非瓣膜病房颤 长生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专业特色为神经学科,在医药分开试点工作中,神经内科作为重点科室,以“中国第一死亡原因”的脑血管病为试点,探讨科学规范施治、施教举措。

  • 标签: 医药分开 健康教育 卒中
  •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平均寿命得到显著地提高,我国人口寿命已从建国初期的近40岁增加到70多岁,大型城市,如上海,人口平均寿命已达80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迅速增加,我国已进入了老年社会。相应地,与老龄相关的脑卒中、心血管疾病也就日益增多,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脑卒中 人口平均寿命 预防 心血管疾病 人口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