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体外培养小鼠皮层神经元机械损伤后微小核糖核酸-124(miR-124)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miR-124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轴突再生与修复可能的影响。方法孕15—18dC57BL/6种孕鼠胚胎脑皮质层神经元体外培养7d,以10μL移液器塑料滴头在培养皿内划割,造成机械性损伤,伤后不同时间点(1h,6h,12h,24h,72h,144h)分别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法(RT—PCR)检测miR-124和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Blot)检测神经纤毛蛋白(Nrp-1)、微管相关蛋白(Tau)、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水平。然后用miR-124模拟物和抑制剂分别对体外培养的皮层神经元进行干预,观察miR-124表达量的改变对实验的影响。结果神经元机械损伤后miR-124和Nrp-1、Tau、Gap-43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且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用miR-124模拟物和抑制剂分别显著升高和降低miR-124的表达后,Nrp-1、Tau、Gap-43表达显著下降,其中抑制剂组下降较模拟物组明显(P〈0.05)。结论创伤区miR-124的适度高表达可能与轴突再生有密切联系,这为本课题组今后尝试梯度调控miR-124以调节神经轴突再生与修复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机械损伤 微小核糖核酸-124 轴突再生修复
  • 简介:目的:评价超声检查膈肌增厚和活动度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54例成功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BT)的患者进行研究。SBT过程中,采用超声检查评估患者的膈肌活动度、吸气末和呼气末的膈肌厚度(Tdi)以及膈肌增厚分数(DTF%);同时记录常规的撤机参数。撤机后,追踪观察患者48小时。结果:54例患者中,14例(25.9%)患者撤机失败。撤机成功患者的膈肌活动度、吸气末和呼气末Tdi以及DTF%均高于撤机失败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撤机成功相关的膈肌指标的临界值为:膈肌活动度≥10.5mm;吸气末Tdi≥21mm;呼气末Tdi≥10.5mm;DTF%≥34.2%。各指标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性分别为87.5%、77.5%、80.0%和90.0%;特异性分别为71.5%、86.6%、50.0%和64.3%。将膈肌活动度≥10.5mm和吸气末Tdi≥21mm两者结合,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性降低至64.9%,但特异性升高至100%;浅快呼吸指数(RSBI)〈105用于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性达90.0%,但特异性仅有18.7%。结论:对通过SBT的患者,膈肌活动度和吸气末膈肌厚度的超声评估,是优质的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预测指标。因此,推荐考虑使用上述指标和RSBI,以改善撤机结局。

  • 标签: 超声膈肌 撤机 机械通气
  • 简介:目的对比机械取栓和支架植入两种血管内治疗方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可回收支架组使用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疗作为第一治疗措施合并或不合并其他补救措施,支架植入组采取支架植入作为血管再通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再通率、临床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共计6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可回收支架组48例,支架植入组16例。可回收支架组初次使用可回收支架取栓后再通率仅仅为18.75%,37例接受了补救性治疗措施,两组最终再通率未见明显差异(P=0.566)。与可回收支架组相比,支架植入组术中操作时间明显较短(P〈0.01),两组患者术后48h神经功能改善情况(P=0.885)、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P=0.817)未见差异,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P=0.884)以及死亡率(P=0.874)情况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单独使用可回收支架取栓效果欠佳,往往需要其他补救性治疗措施,直接支架植入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可回收支架 支架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