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铣刀椎截骨、钛固定在棘突椎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间18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术中采用铣刀椎后路切开,处理完椎管内肿瘤后再将棘突椎复合体原位回植,钛固定,完成椎管成形。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因铣刀椎管开窗、钛置入所致的硬脊膜破损、脊髓和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3~8个月,未见回植组织移位、塌陷、畸形愈合及椎管狭窄症。结论椎管内肿瘤术中采用铣刀椎管后路开窗,钛固定棘突椎复合体的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有利于脊柱的完整性及稳定性。

  • 标签: 铣刀 钛板固定 椎管内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替莫唑胺(TMZ)和甲泼尼龙(MP)对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放射治疗敏感性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经体外传代培养的U251细胞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放射治疗(R)组、放射治疗+替莫唑胺(R+TMZ)组、放射治疗+甲泼尼龙(R+MP)组、放射治疗+替莫唑胺+甲泼尼龙(R+TMZ+MP)组,分别予以放射治疗(2Gy/24h)、替莫唑胺、甲泼尼龙及三者联合治疗。采用磺酰罗丹明B(SRB)比色法、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blotting法分析U251细胞增殖率和凋亡率,观察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表达变化。结果放射线照射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后,U251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均P=0.000);但经体外培养24和48h后,三者联合治疗组(R+TMZ+MP组)U251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组(P=0.000)。除对照组外,不同抗肿瘤治疗组U251细胞凋亡率均呈现升高趋势(P=0.000),但放射治疗联合甲泼尼龙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均P=0.000)。经放射线照射联合替莫唑胺和三者联合治疗后,U251细胞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00),而放射线照射联合甲泼尼龙和三者联合治疗,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其中以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组Bax/Bcl-2比值最高(P=0.000),放射治疗联合甲泼尼龙组最低(P=0.000)。结论甲泼尼龙可以诱导人胶质瘤细胞产生放射抵抗,而替莫唑胺对甲泼尼龙诱导的放射抵抗具有增敏作用。提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在应用甲泼尼龙减轻放射治疗不良反应过程中所诱导的放射治疗抵抗可通过同时应用替莫唑胺而抵消。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替莫唑胺 甲泼尼龙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细胞凋亡 流式细
  • 简介:我院自1999年始,应用微型磨钻及气动铣刀,对15例椎管内良性肿瘤患者,采用半侧椎切开切除椎管内肿瘤,然后再将切下的椎回植,术后对病人的病情转归、回植的椎X线表现进行了研究,以探讨椎管内良性肿瘤最佳手术入路.

  • 标签: 良性肿瘤 椎管内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棘突椎回植椎管成形术在椎管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先截取棘突椎复合体,切除肿瘤后再将复合体原位回植并固定,恢复脊柱后柱解剖结构。结果14例患者平均随访20个月,回植棘突椎获得骨性融合,脊柱稳定性得到有效的保持,未发现椎管狭窄及椎管瘢痕粘连压迫硬膜等手术后并发症。结论棘突椎回植椎管成形既可满足手术显露的要求,又保持了椎管的完整性,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还可以有效预防椎管内肿瘤手术后瘢痕增生粘连对椎管内脊髓神经的压迫。

  • 标签: 棘突椎板回植 椎管成形 椎管肿瘤 脊柱稳定性
  • 简介:目的探讨经后正中入路切除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同时行腰椎动态稳定重建系统(Dynesys)置入对重建脊柱生理性稳定的作用。方法对采用后正中入路全椎切除上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的6例患者,术后应用腰椎Dynesys进行脊柱稳定性重建。结果神经鞘瘤均完整切除。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时X线片复查示腰椎过伸、过屈位各椎体活动度良好,椎间隙等宽;内置物位置良好,无临近节段退变、脊柱失稳、椎体滑脱现象。结论对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采用全椎切除后置入Dynesys能够充分暴露肿瘤所在区域的视野,完整切除神经鞘瘤,有效避免损伤脊髓神经。Dynesys既能达到传统强直融合的脊柱稳定性,还能够有效重建生理性稳定,防止临近节段脊椎发生退变。

  • 标签: 脊柱稳定性 椎管内神经鞘瘤 全椎板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