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多学科合作的出院计划模式对海洛因海绵状白质病(HSLE)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9例HSLE病人按照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干预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个体化多学科合作的出院计划模式。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HSLE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价病人的社会支持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出院前24h、出院后1、6个月干预组Brthel指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出院后1、6个月干预组主观支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6个月干预组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学科合作的出院计划模式能有效提高HSLE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支持度。

  • 标签: 海洛因海绵状白质脑病 出院计划 日常生活活动 社会支持
  • 简介:目的:研究优化后的电闪光诱发(PSA)技术设备对功能鉴定的作用,为提高空军招飞选拔的效率提供技术和方法。方法:采用PSA技术检查3000名参加空军招飞的应征青年,观察新旧技术设备对功能的鉴定效果。结果:在PSA鉴定的4项EEG指标“节律同化”“倍数反应”“小数反应”“异常脑波”中,新技术设备对“EEG异常”和“EEG边缘异常者的“节律同化”指标的诱发效果均提高显著;“倍数反应”和“小数反应”指标仅在确定为“EEG异常”者中表现为显著提高;“节律同化”指标的持续时间可作为对功能分级的量化指标。结论:PSA技术设备是鉴定“边缘异常”功能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脑电图 闪光刺激 节律同化 飞行员选拔 脑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伴有肿胀的大脑梗死患者病情恶化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伴有肿胀的大脑中动脉闭塞病情恶化患者和同期大脑中动脉闭塞但是无病情恶化患者,比较入院24h内常用监测指标(血糖、血压、GCS评分)、颈部血管彩超、头部DWl、头部CT、脑血管造影(MRA、DSA)。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危险因素。结果纳入伴有肿胀的大脑中动脉闭塞病情恶化33例患者和同期32例大脑中动脉闭塞但是无病情恶化患者,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病情恶化危险因素有4个,分别是:高血糖(OR2.50;P=0.0446),DWI截断值〉145ml(OR6.98;P=0.0213),头部CT示低密度影〉50%MCA供血区且累及基底节、丘脑(OR2.49;P=0.0404),血管造影(MRA、DSA)示受累血管超过MCA(OR22.84;P=0.0119)。结论有肿胀的大脑梗死患者病情恶化存在4个有关危险因素:高血糖,DWI截断值〉145ml,头部CT示低密度影〉50%MCA供血区且累及基底节、丘脑,血管造影(MRA、DSA)示受累血管超过MCA,并且血管造影(MRA、DSA)示受累血管超过MCA在4个预测病情恶化因素中起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卒中 大脑中动脉闭塞 脑梗死恶化
  • 简介: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其呈浸润性生长和手术切除后易复发等生物学特性,预后较差,病死率高,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患者预后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微透析技术,自1972年Delgado发明第一根微透析探针以来,被用于多种研究领域,

  • 标签: 微透析 胶质瘤 神经递质 细胞因子类
  • 简介:目的探讨GlubranⅡ胶栓塞治疗动静脉畸形(AVM)的适应症、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使用GlubranⅡ胶进行栓塞治疗的AV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畸形血管团栓塞达70%以上21例,其中10例完全栓塞,70%~99%栓塞11例;70%以下栓塞6例。全部患者随访3~6个月无再出血,复发2例。结论GlubranⅡ胶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栓塞材料,特别对中小AVM及后循环AVM,但须注意手术技巧及如何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脑动静脉畸形 栓塞 GlubranⅡ胶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下调或过表达FOXR2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正常组织标本为模板,PCR法克隆FOXR2基因,并构建FOXR2过表达质粒;Westernblot法检测FOXR2在胶质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用慢病毒系统构建稳定下调及过表达FOXR2的胶质瘤细胞株;CCK8实验检测下调或过表达FOXR2对胶质瘤细胞增殖速率的影响。结果成功克隆FOXR2基因;WB检测结果显示稳定下调FOXR2的U251细胞株及过表达FOXR2的U87细胞株构建成功。CCK8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96h后下调FOXR2的胶质瘤细胞增殖速率减少45.13%;相反,过表达FOXR2后,胶质瘤细胞的增殖速率可增加43.98%。结论转录因子FOXR2可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 标签: 脑胶质瘤 FOXR2 增殖
  • 简介:RNA干扰技术(RNAi)的发展对治疗脑部疾病展现出可观前景,而血-屏障在发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同时,也阻碍各种药物运送到内。靶向运释系统研究开发实现了转运治疗性药物跨过血-屏障进入内。本文将对靶向运释系统的研究进展及靶向RNAi治疗脑部疾病的应用进行阐述,并结合靶向转运作用机制进行相关探讨,为靶向运释系统的设计研究和脑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RNA干扰 运释系统 血-脑屏障 纳米技术
  • 简介:一、概述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llouccerebralmalformations,CCM)属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的一种,文献提供的影像学检查资料统计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在0.4%~0.8%,占脑血管畸形的10%-25%,可发生于内任何部位,但幕上多见,占70%~90%,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25%发生在儿童,男女发病率相同。

  • 标签: 脑海绵状血管瘤 影像学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眼底照相技术在小血管病临床初筛中的应用价值,为小血管病在基层社区临床初筛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小血管病患者36例(72眼)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60眼)同期同年龄层非小血管病的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眼底血管改变和颈动脉斑块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眼底动静脉交叉征率(77.78%vs23.33%)、眼底血管改变总发生率(88.89%vs56.67%)、眼底动脉硬化3级比例(30.56%vs0)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03,P=0.00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眼底动静脉交叉征是小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ratio,OR)10.67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2.943~38.742,P〈0.001]。观察组中有眼底血管改变者32例,无眼底血管改变者4例,有眼底血管改变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斑块数均较无眼底血管改变者高(P=0.010,P=0.013)。结论本研究中半数以上小血管病患者出现眼底动静脉交叉征,数字眼底照相技术或可作为小血管病在基层社区临床初筛常规手段之一。

  • 标签: 脑小血管病 初筛 数字眼底照相 眼底血管改变 颈动脉斑块
  • 简介:目的研究多模态影像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保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语言区和55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功能磁共振定位功能区,弥散张量成像显示重要传导束,融合多模态影像构建功能神经导航,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定位中央沟,并运用皮层-皮层下电刺激技术监测语言区、运动区和皮层下重要神经传导束,在保护功能前提下尽可能切除病灶。术后评价肿瘤切除程度和神经功能。结果5例语言区胶质瘤和30例病变毗邻运动皮层胶质瘤患者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功定位功能区,通过弥散张量成像3例语言区胶质瘤和42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分别重建出弓状束和锥体束。术中电刺激语言区和运动区检出率分比为100%和92.7%;92.7%的运动区肿瘤患者可通过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定位中央沟。术中神经导航对手术具有指导作用。肿瘤影像全切率86.7%,术后功能保留率91.7%。结论运用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功能区,功能神经导航有助于术前规划、术中引导病灶切除,但需注意影像漂移。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是定位和保护功能结构的主要手段。

  • 标签: 多模态影像 功能区 电生理监测 功能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胶质瘤
  • 简介:目的:调查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延续护理在PICC带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例PICC带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按传统模式给予常规门诊维护和口头宣教。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实行网络化健康教育、多维度护患沟通、精细化门诊预约等新型延续护理模式,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PICC相关知识得分及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总得分(150.61±10.21)高于对照组(114.83±9.32),实验组PICC相关知识测评总得分(141.98±12.50)高于对照组(113.82±10.41),实验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7例)明显低于对照组(3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延续护理服务,方便、快捷、经济、实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微信公众平台 功能研发 延续护理 PICC
  • 简介:目的比较替莫唑胺联合依托泊苷与单用替莫唑胺在成人高级别胶质瘤术后综合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42例成人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行手术切除病灶,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单药组(单用替莫唑胺)和联合治疗组(替莫唑胺联合依托泊苷)。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结果单药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7.5周和24.4周,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1.8%和45.0%。联合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和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均要明显高于单药组(均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成人高级别胶质瘤术后综合治疗中,替莫唑胺联合依托泊苷的化疗疗效要优于单用替莫唑胺治疗,该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替莫唑胺 依托泊苷 成人 高级别脑胶质瘤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核仁纺锤体相关蛋白1(NUSAP1)在胶质瘤样本的高表达,以及沉默NUSAP1对胶质瘤细胞系LN229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科医院30例胶质瘤手术标本以及10例癫痫病灶手术样本,采用荧光实时定量(qRT-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40例样本中NUSAP1的表达情况,用lentivirus和siRNA干扰LN229细胞系中NUSAP1表达后,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仪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NUSAP1在胶质瘤组表达量明显高于癫痫组(对照)。NUSAP1表达被干扰后。胶质细胞LN229功能降低。结论NUSAP1在胶质瘤中高表达,干扰其在LN229细胞株表达后,LN229增殖能力下降,细胞G2/M期停滞。提示NUSAP1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胶质瘤治疗靶点。

  • 标签: NUSAP1 脑胶质瘤 LN229细胞
  • 简介:目的:评价手术室护士科研能力培训方法与管理效果。方法:成立手术室护理科研小组,应用“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对临床护士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能力进行调查分析,管理者采用有针对性的培训管理方法于2015年1-12月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培训,比较2014年培训前和2015年培训后护士的科研设计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以及护士科研论文达标率。结果:采用有针对性的培训管理方法后护士科研设计能力显著提升,撰写论文数量与质量、论文达标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对性的科研论文培训管理方法可有效地提高手术室护士临床科研设计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

  • 标签: 手术室护士 科研能力 培训 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持续引流患者内代谢物质的变化,评估腰大池持续引流对创伤所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将2012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除采用常规方法外,入院第3d行经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治疗,对照组患者只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后第3、8、14d行经颅多普勒检查血流变化和比较其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第14d行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额叶、基底节、枕叶NAA、Cho、Cr及NAA/Cr,Cho/Cr值的变化,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脑血管血流速度、临床疗效和主要症状消失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额叶、基底节区域、枕叶NAA/Cr较对照组明显上升,Cho/Cr数值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结论经腰大池持续引流可以缓解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H-MRS对评估临床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质子磁共振波谱 脑代谢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腰大池持续引流
  • 简介:目的结合整形外科临床工作中住院医师在医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案。方法根据整形外科的执业特点,分析目前住院医师在医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本科室多年的经验,探讨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方案。结果针对医患沟通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注意事项,并从住院医师、上级医师及科室制度层面等多角度提出一系列培养方案。结论整形外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在当代复杂的医疗环境下尤为重要,本文对培养方案的探讨是本科室多年经验的总结,为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并通过科学方法逐步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医患沟通培养方案,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 标签: 住院医师 医患沟通 医疗纠纷 整形外科
  • 简介:对国内外护理专业核心能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分析,综述了护理教学领域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策略与评价方法等不同层面“以核心能力为本”进行的研究与实践。

  • 标签: 护理专业 核心能力 护理教学
  • 简介:COMET职业能力测评模型是一个三维的跨职业领域的测评模型,其理论基础为新职业主义、情境学习理论、职业成长规律理论和行动导向学习理论等教育界的新理论。结构上,该模型包括“能力级别”“能力的内容结构”和“职业行动”3个维度,直观性等8项能力指标。与传统的职业能力测评形式相比,该模型具有理论基础先进、跨界及跨区域比较、评价内容全面和测评方式开放等特点。该模型应用于护理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应进一步推广COMET职业能力测评模型在护理领域的实证测评研究。

  • 标签: 职业能力 测评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