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丘脑核(STN)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手术方法和脉冲发生器的程控调节.方法行STNDBS治疗PD61例,其中单侧30例,双侧31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1.3个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5.2%;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20.7%,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STNDBS能有效控制PD症状,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可调节参数,已成为治疗PD的重要手术方法.

  • 标签: 深部电刺激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 简介:目的研究丘脑核(STN)脑深部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抑郁障碍的长期疗效并探讨其神经机制。方法对15例合并抑郁障碍的PD患者实施STN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和临床评价。结果术后运动功能症状如肢体僵硬、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改善良好,停药后PD分级量表运动评分显著下降(P〈0.01)。术后抑郁障碍症状如焦虑、绝望和激越症状改善良好,停药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下降(P〈0.05)。结论STN-DBS能显著改善PD的抑郁障碍症状,STN在PD抑郁障碍神经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丘脑底核
  • 简介: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举办的“第二十四届颞骨及侧颅解剖训练班”将于2015年4月8~12日在上海新华医院举办,解剖班由新华医院吴皓教授、法国OlivierSterkers教授、意大利MarioSanna教授等做解剖指导并进行手术转播,欢迎各位有志于侧颅外科的医师参加。

  • 标签: 颅底解剖 训练班 颞骨 上海新华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 侧颅底外科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脑深部刺激术(DBS)作用丘脑核(STN)与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5年6月之前在PubMed、CochraneLibrary、Embase、CNKI及VIP等数据库中DBS作用STN或GPi治疗PD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资料的筛选和提取,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7个研究共613例患者,其中STN组331例,GPi组282例。Meta分析显示,STN-DBS与GPi-DBS治疗后,患者运动症状改善效果(SMD=0.36;95%CI为-0.07~0.78;P=0.10)及生活质量改善(SMD=-0.20,95%CI为-0.78~0.39;P=0.51)相似,且术后3年均效果稳定。STN组较GPi组能明显减少术后药物用量(SMD=0.37;95%CI为0.19~0.55;P〈0.0001);GPi组抑郁发生率较STN组明显减少(RR=1.71;95%CI为1.28~2.27;P=0.0003)。结论STN-DBS与GPi-DBS治疗PD后,患者运动症状改善效果与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相似,STN-DBS能有效减少术后用药量,GPi-DBS术后抑郁发生率更低。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术 丘脑底核 苍白球内侧部 META分析
  • 简介:介于头颅、颜面和五官之间,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通过.颅病变包括肿瘤、外伤、炎症、血管和先天性畸形及后天性变性疾病,因此颅外科是涉及神经外科、五官科、颌面外科、整形外科、头颈外科和肿瘤外科等学科的跨学科专业.

  • 标签: 颅底 神经外科(学)
  • 简介:1基本概念和由来俄浦斯情结为弗洛伊德在治疗癔症病人时发现的一个现象:在通过精神分析呈现出来的儿童早期的冲突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最为强烈的、约产生于4~5岁,与欲望及客体关系有密切关系的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弗洛伊德对之的主要描述为,男孩存在着想与其母亲性交,完全占有其母亲的欲望,并想以某种方式摆脱父亲,在不寻常情况下,少数儿童还有弑父的念头.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是一种男孩对父亲的爱,与害怕受其拒绝或身体受到其伤害特别是害怕因父亲的报复将其生殖器阉割的冲突,此称为'阉割性焦虑'(cas-trationanxiety).幼女也存在着类似的模式,只是将父母的角色进行了调换.据推测,上述两种相反的情结均在男孩或女孩身上同时存在,故我们也可发现男孩想占有父亲,摆脱母亲的欲望,此说明无论男女,每个人先天均具备双性倾向(San-dlerJ).

  • 标签: 俄底浦斯情结 中国 癔症 治疗 抑郁 哀伤
  • 简介:眼眶(orbit)为两个独立的四边形锥形骨腔,分别位于头颅前面正中线的两侧,介于颅骨与面骨之间.眼眶与颅关系密切,眶顶即颅的一部分,它将眶内容与颅前窝和额窦隔开.

  • 标签: 眼眶创伤 颅底创伤
  • 简介:目的探讨颅胆脂瘤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结合文献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手术治疗及其并发症给予讨论。结果本组全切6例,次全切23例。大部分病人术后均无异常,术后再出血、发热是常见并发症,经治疗后均好转。结论MRI检查是有效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完整切除肿瘤是胆脂瘤治疗的最终目标。手术不必刻意追求全切。术中利用显微解剖技巧、精细操作,生理盐水冲洗以及激素的应用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标签: 颅底 胆脂瘤 MRI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微侵袭手术(显微或神经内镜辅助)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PAs)的鞍修复技术与效果。方法对入院的458例PAs患者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微侵袭手术切除肿瘤,以不同的手术技术修复鞍。其中299例(65.3%)为PAs切除后鞍隔膜完好,无脑脊液(CSF)漏,仅有鞍骨质缺损而行“单纯鞍修复术”;159例(34.7%)因术中鞍隔膜破裂而有CSF漏液,行“严密鞍修复术”。结果432例(94.3%)鞍修复术后疗效良好,未出现CSF漏和其它并发症;26例(5.7%)经蝶术后发生CSF漏,其中18例行早期修补术,8例以腰椎穿刺CSF持续引流而治愈。结论对施行经蝶入路微侵袭手术切除PAs后的鞍修复很有必要,这是防止CSF漏和垂体脱位的重要方法。

  • 标签: 垂体腺瘤 经蝶入路 微侵袭神经外科 鞍底修复
  • 简介:脑膜瘤毗邻脑重要结构,瘤体血供丰富,术中有造成重要组织结构损伤和大出血的危险,尤以鞍区脑膜瘤为甚.尽管手术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本病仍有约3.1%的死亡率[1].自1988年以来作者手术治疗颅脑膜瘤32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颅底脑膜瘤 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肿瘤切除术
  • 简介:本书共14章,内含433张图片。主要简述内镜颅外科的发展概况,介绍内镜经鼻入路的解剖、历史沿革以及内镜颅外科基本技术,详述作者近20年在内镜经鼻颅前窝、鞍区、斜坡、岩尖、海绵窦、颞下窝、颈静脉孔区和颅颈交界区数千例手术的经验,内容涵盖几乎所有颅区域。

  • 标签: 颅底外科学 内镜 发行 出版 外科基本技术 经鼻入路
  • 简介:目的评价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丘核(STN)的显示价值。方法收集帕金森氏病患者1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3.0T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2W/FSE(T2-weightedfastspin-echo,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FSTIR(T2加权快速短时反转恢复)及SWI序列,分别测量不同序列STN与周围组织(脑白质)的对比度和对比噪声比,并进行比较。结果三组序列STN与脑白质的对比度及对比噪声比存在显著差异。结论SWI提高了STN与脑白质的对比度及对比噪声比,提高了对STN的显示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STN的可视化,对帕金森氏病患者脑深部刺激术(DPS)前定位评价、术中位置准确性的判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磁敏感加权成像 丘脑底核 帕金森氏病
  • 简介:内镜神经外科目前已经成为微创神经外科的最重要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其中,内镜经鼻颅外科运用天然腔道鼻腔、在不牵拉脑组织的情况下,能够充分暴露病变,最大限度的切除病变,以其微创、术后恢复快和费用低的优势造福于广大的患者,并获得越来越多的颅外科医生的重视,将成为未来颅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 标签: 内镜 经鼻入路 颅底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性前颅粉碎性骨折的手术处理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8例创伤性前颅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根据不同伤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术中行颅重建,其中15例患者同时行额骨Ⅰ期修复。术后定期临床随访及行CT、MRI检查。结果随访3个月至2年,25例存活者均愈合良好,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脑膜膨出和颅内感染征象。术后死亡3例。结论前颅粉碎性骨折造成前颅颅骨缺损及硬膜撕裂进行前颅重建,可有效防治脑脊液漏及脑膜膨出,避免颅内感染。

  • 标签: 前颅底骨折 颅底重建 脑脊液漏
  • 简介:目的探讨颅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颅原发性淋巴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肿瘤常见发生部位包括海绵窦、蝶岩斜区和颅中-颞下窝-翼腭窝区;受累海绵窦段颈内动脉被肿瘤包裹,而少有移位或狭窄是主要的影像学特点。8例病人均经鼻蝶或经唇下-上颌窦入路完成活检。结果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7例,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1例;术后行化疗和局部放疗。随访8例,时间6~112个月,病人中位生存时间52个月;完全缓解率为62.5%。结论颅原发性淋巴瘤是一类临床罕见的颅肿瘤,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多为中老年发病,常累及海绵窦、蝶岩斜区、颅中-颞下窝-翼腭窝区。手术活检、化疗和局部放疗联合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策略。

  • 标签: 淋巴瘤 原发性 颅底 淋巴瘤 非霍奇金 活组织检查 化疗 放疗 局部
  • 简介:目的探讨松药对面痉挛(HFS)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侧方扩散波(LSR)监测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MVD术中LSR监测的206例HFS病人,依据松药使用不同随机分为罗库溴铵(ROC)组(76例)、顺苯磺酸阿曲库铵(CIS)组(69例)和对照组(不使用松药,61例),对比分析3组病人LSR诱导成功率、出现时间和波幅大小。结果硬脑膜打开前,对照组LSR诱导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ROC组(75%;P〈0.01)和CIS组(56.5%;P〈0.01),而且,后两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LSR平均出现时间[(3.2±2.5)min]显著短于ROC组[(46.4±20.2)min,P〈0.01]和CIS组[(60.9±25.5)min,P〈0.01]。对照组LSR波幅亦明显高于ROC组(P〈0.05)和CIS组(P〈0.05)。此外,与CIS组相比,ROC组LSR出现时间更短(P〈0.05),且呈线性关系[LSR出现时间=-10.713+98.342×罗库溴铵(mg/kg),P〈0.05]。结论使用松药可导致LSR诱导成功率降低、延迟出现和波幅减小,因此,建议在MVD术中行LSR监测时尽量不使用松药或仅小剂量(≤0.6mg/kg)使用ROC。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术中电生理监测 肌松药 侧方扩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