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中波高能紫外线联合泊三醇软膏治疗斑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2例局部斑块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1例采用中波高能紫外线照射联合泊三醇软膏治疗,B组30例外用泊三醇软膏治疗,C组31例予中波高能紫外线照射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三组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A、B、C三组有效率分别为96.8%、73.3%、77.4%,A组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B、C两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66、5.17,P值均〈0.05),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14,P〉0.05)。结论:中波高能紫外线联合泊三醇软膏治疗斑块银屑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波高能紫外线 卡泊三醇 银屑病
  • 简介: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简单有效而且易操作的外用药物治疗方法。方法283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随机分4组,分别进行糠酸莫米松乳膏外用、泊三醇软膏外用,以上两者联合外用,及两者联合外用后外涂凡士林软封包,4周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4周治疗结束后,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银屑病的有效率为70.6%,泊三醇软膏的有效率为69.9%,糠酸莫米松乳膏联合泊三醇软膏的有效率为79.2%,糠酸莫米松乳膏联合泊三醇软膏加凡士林软封包的有效率为87.1%。糠酸莫米松乳膏联合泊三醇软膏加凡士林软封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不封包或单用者(P〈0.05)。结论糠酸莫米松乳膏、泊三醇软膏联合用药的疗效明显好于其单独用药;而两者联合用药后,外加凡士林软封包患者的疗效,明显好于不软封包的患者。

  • 标签: 银屑病 糠酸莫米松乳膏 卡泊三醇软膏
  • 简介:目的:观察益母草联合孕栓预防自然分娩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6例自然分娩产妇,按入院时间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联合组于胎儿前肩娩出后立即肌注益母草注射液40mg,术者在胎儿娩出后将孕栓1粒(1mg)置入直肠内(深度4cm~5cm)保留30s,待其溶解后取出手指;对照组单用孕栓.比较两组第三产程时间,产后2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联合组第三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后2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益母草联合孕栓能增强子宫收缩,缩短第三产程,促进子宫创面血窦迅速关闭,从达到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且方法简易,适合临床应用.

  • 标签: 益母草 卡孕栓 产后出血 效果观察
  • 简介:背景:增殖天疱疮是寻常天疱疮的一种变异型,较为少见,常累及口腔。本病分为2个亚型,损害最初表现为松弛水疱和糜烂(Neumann)或脓疱(Hallopeau)。之后两亚型均发展为伴脓疱的色素沉着性增殖性斑块,边缘有肥大的肉芽组织增生。方法:作者报道3例仅有口腔损害的增殖天疱疮患者。其中2例分别为30岁和45岁男性,另1例为51岁女性。结论:3例患者的口腔损害均为覆白色膜的糜烂及增殖性斑块。组织病理学特征一致:棘层特征性肥厚,基底层与棘层间水疱形成。水疱内可见渗出,主要为嗜酸粒细胞。黏膜固有层上部可见严重的炎性反应。链霉素-生物素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显示所有病例表皮细胞间均有IgG和C3沉积。

  • 标签: 增殖型天疱疮 口腔损害 组织病理学特征 寻常型天疱疮 肉芽组织增生 水疱形成
  • 简介:寻常天疱疮(PV)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皮肤黏膜疾病,常首发于口腔并逐渐累及其他部位黏膜和皮肤。许多患者,特别是初期仅表现为口腔黏膜损害的患者,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并影响治疗和预后。本文报告1例。

  • 标签: 寻常型天疱疮 口腔黏膜 自身免疫性 黏膜损害 患者 皮肤
  • 简介:报告1例丘疹鳞屑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患者男,48岁。因头面部、躯干、四肢鳞屑斑丘疹7年,加重半年就诊。自身免疫抗体:抗核抗体(ANA):1∶320(+);核型:细颗粒,抗Ro/SSA(+),余自身抗体均阴性。左上肢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部分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组织细胞。免疫荧光:基底膜带IgG、C3沉积。诊断: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丘疹鳞屑)。

  • 标签: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丘疹鳞屑型
  • 简介:患者男,39岁,因"反复面部、四肢红斑伴感觉减退3年,水肿性红斑1周"就诊。体检:面部肿胀,额部、眉间、两颊部、唇部可见水肿性红斑;右胸部亦见相似皮损;右臀股部可见直径约15cm的环形红斑,中央浅白色,外周红色,浸润明显;左侧尺神经轻度粗大,余浅神经未触及。组织病理支持"界线类偏结核样麻风伴Ⅰ麻风反应"。

  • 标签: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 麻风反应
  • 简介:目的制备一种以波姆(carbomer)胶为基质的载体用于黑素细胞涂布法移植。方法体外培养正常人的黑素细胞,配制波姆胶半固体培养基;分别采用台盼蓝染色、噻唑蓝比色法[3-(4,5-Dimethyl-2-Thiazolyl)-2,5-DiphenylTetrazoliumBromide,MTT]检测1%波姆胶对黑素细胞毒性和增殖的影响;用Transwell培养板检测1%波姆胶对黑素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1%波姆胶作用0~36h对黑素细胞活性和增殖无影响;1%波姆胶作用12h后对黑素细胞迁移无影响(P〉0.05)。结论采用波姆胶混合黑素细胞,不影响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功能,可以作为新型黑素细胞涂布法移植载体。

  • 标签: 黑素细胞 卡波姆胶 移植 载体
  • 简介:带状疱疹为皮肤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尤其早期在基层医院就诊多,历年来解决此疼痛是皮肤科的一难题。目前我们仍未见到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于操作的治疗方法。关于治疗此病疼痛的方法很多,如针灸疗法、音频疗法、激光照射、磁穴疗法、外用中西药物等虽有一定的效果但仍不理想。麻醉药及地塞米松用于此病有许多方法,如硬膜外置接管镇痛泵、神经根直接注射、皮下注射等,缺点是操作复杂、要求高、

  • 标签: 带状疱疹 早期疼痛 利多卡因 地塞米松
  • 简介:背景: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以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为特征,并由CD8+活化淋巴细胞与基底层细胞表面表达的未知抗原接触而触发。基底膜带(BM)降解,淋巴细胞可移行通过,包括蛋白水解酶中已知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OLP患者活检标本中MMPs系列的表达,以揭示不同OLP临床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26例确诊为OLP的患者(14例网状和12例糜烂),还有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显示糜烂扁平苔藓(E-OLP)的所有患者MMPmRNAs表达水平都高于网状扁平苔藓(R-OLP)。而且,MMP-1和MMP-3可能主要与糜烂的发展有关。本研究还评估了特异性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结论:OLP不同的临床表现与MMPmRNA水平显著相关。糜烂与网状口腔扁平苔藓基质金属蛋白基因表达@MazzarellaN@FemianoF.@GombosF.@M.Guiliano$DepartmentofExperimentalM...

  • 标签: 口腔扁平苔藓 型口腔 型网状
  • 简介:患者男,78岁。左胫前皮下肿块2个月。皮肤科情况:左胫前可见一直径约3.5cm的球形皮下肿物,肤色,界清,表面光滑,质轫,活动度差,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不典型梭形细胞在真皮层弥漫分布,瘤细胞核仁明显,见病理性核分裂像,未排列成典型的'鱼骨'状。免疫组织化学示:波形蛋白(3+),Ki-67约15%(+),CD34和结蛋白(-)。诊断:成人纤维肉瘤。予手术完全切除皮损,随访1年,未见复发。

  • 标签: 纤维肉瘤 鱼骨状模式 梭形细胞 成人
  • 简介:患者女,93岁。主诉:面部黑色丘疹2年。现病史:2年前无诱因鼻旁出现芝麻大褐色丘疹,无自觉症状。2年内皮损缓慢扩大,色素稍加深,现呈黄豆大小,无破溃史。起病以来,无其他不适。

  • 标签: 结节型 基底细胞癌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泊芬净联合克林霉素治疗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PubMed,CochraneLibrary和Embase等数据库,收集从建库到2018年8月前已发表的卡泊芬净联合克林霉素治疗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资料。对泊芬净联合克林霉素治疗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疗效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5项,样本总数38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泊芬净联合克林霉素可以提高肺孢子菌肺炎治疗的有效率[RR=1.28,95%CI(1.17,1.39),P<0.00001];泊芬净联合克林霉素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用泊芬净治疗[RR=0.50,95%CI(0.45,0.83),P=0.01]。结论泊芬净联合克林霉素治疗肺孢子菌肺炎疗效优于单纯使用泊芬净的疗效,且联合用药安全性良好。

  • 标签: 卡泊芬净 克林霉素 肺炎 肺孢子菌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因面部、躯干皮疹伴轻度瘙痒20年,于2013年8月26日来我院就诊。20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眼睑、额部出现粟粒大小肤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偶有瘙痒,皮疹逐渐增多,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激光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81岁。主因右面颊部红斑痂皮伴刺痛、瘙痒5月余,周身多发红斑、水疱伴痒10d,于2013年1月8日就诊。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先于右侧颞部出现散在肉色丘疹,无痛痒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颞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考虑鲍恩病。遂给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3次,治疗期间皮损无好转,渐往外扩展,转为粉红色、黄褐色结痂,累及整个右侧面颊,局部有刺痛、瘙痒不适感。10d前患者前胸、背部开始出现多发红斑、水疱、大疱,渐发展至四肢等部位,再次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样皮炎,给予抗感染、抗过敏及地塞米松注射液5mg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5d后部分水疱渐干涸,局部遗留红斑、脱屑,但未痊愈。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否认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体格检查:一般状态良好,整个右侧面颊红斑基础上黄色及少量血性痂皮(图1a),颈部、前胸、背部、外阴、四肢等部位见多发红斑、干涸的水疱及红褐色斑疹,伴脱屑(图1b)。面部痂皮及躯干部皮损真菌镜检阴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分别取面部皮损及右下肢较新鲜皮损):①右面颊部皮损组织病理示部分表皮缺失,表皮棘层松解,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图2a,2b);②右下肢皮损组织病理示角质层水疱形成,真皮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图2c,2d)。右下肢皮损直接免疫荧光(DIF)示:IgG、IgA、C3棘细胞间网状沉积,IgM阴性。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诊断:落叶天疱疮。治疗:丙种球蛋白20g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3d后皮损明显好转停药,甲泼尼龙琥珀酸钠6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辅助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半年后患者复诊,周身皮损已消退,遗留少量暗红色斑,右侧面颊部皮损明显消�

  • 标签: 天疱疮 落叶型 误诊
  • 简介:患者男,31岁。全身斑丘疹伴感觉减退十年,全身结节、眉毛、睫毛脱落7年,再发加重7d。曾在本院以'脂膜炎'给予激素、雷公藤等治疗后部分好转,此后多次复发并加重。7d前皮损复发、加重,诊断为'蕈样肉芽肿?淋巴瘤样丘疹病?'。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见大量泡沫状组织细胞,伴肉芽肿形成,抗酸染色可见大量阳性杆菌。最终诊断:麻风伴Ⅱ麻风反应。转至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

  • 标签: 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 麻风反应
  • 简介:发疹汗管瘤在临床中相对少见。本病例为青年女性(22岁),全身泛发黄褐色扁平丘疹,密集成片,部分融合,质较硬,对称分布,部分浸润,缓慢进行性发展,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组织病理符合发疹汗管瘤诊断。予维A酸类药物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 标签: 汗管瘤 发疹型 维A酸 治疗
  • 简介:由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北大学、广东省皮肤病医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岭南-北性传播疾病国际学术论坛”将于2014年7月16日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来自美国及英国的MyronCohen、SenaArlene、SparlingFred、KevinFenton、DavidMabey等国际知名性病艾滋病领域著名教授,及国内相关领域知名教授,围绕性传播疾病临床治疗中的新方法、新理念以及研究中的热点难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临床治疗 高级研修班 岭南 论坛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