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进一步认识2型糖尿合并皮肤病变类型及特点,以早期发现及诊断糖尿,减少漏诊。方法:对我院门诊250例2型糖尿患者进行皮肤病变调查,对其中162例合并皮肤病变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糖尿患者中合并皮肤病变者占64.8%,其中感染性皮肤居首位,各种皮肤病变中位居前三的为甲真菌38.9%,湿疹19.7%,瘙痒症14.8%。42.5%患者合并多种皮肤病变。结论:糖尿患者易发生合并皮肤病变。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的皮肤病患者应注意监测血糖,做到对糖尿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2型糖尿病 皮肤病 真菌感染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患者性激素的改变与糖尿性ED的关系.方法:将ADA标准诊断为糖尿的男性患者,根据其有无ED分为糖尿ED组与糖尿ED组,所有患者均排除了同时有肝、肾、甲状腺疾病,并停用了各种影响勃起功能和性激素的药物,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睾酮(T)、催乳素(PRL)和雌二醇(E2)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糖尿ED组睾酮明显低于ED组[(1.95±0.23vs4.01±0.38)ng/ml,P<0.01],两组的PRL、E2、血糖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3.5±2vs13.1±2.1).ng/L,P>0.05][(38.9±8.5vs39.3±8.6)ng/ml,P>0.05].[(10.3±3.7vs9.9±3.5)mmol/L,P>0.05].ED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ED组[(52.4±8.1vs42.1±5.4)岁,P<0.05].两组患者糖尿病程分别为33.4±10.6、12.9±4.1月,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糖尿致睾酮的下降是糖尿性ED产生的原因之一,患者的年龄及糖尿病程也与糖尿性ED相关.

  • 标签: 糖尿病性 性激素 ED患者 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 催乳素(PRL) 雌二醇(E2)
  • 简介:l临床资料患苦男,6l岁,l周前无叫显诱因双胫前出现片状水肿性硬皮病样红斑,伴疼痛,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丹毒”,给予静脉点滴抗生素(具体用药不详)治疗,皮损无明显好转于是到我院求诊,门诊查血精12.5mmol/L,以“糖尿、哑急性湿疹”收入院一患者3年前凶舣胫前起疹破溃渗液曾以“湿疹”住院,

  • 标签: 糖尿病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病例报告
  • 简介:糖尿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大幅上升,相当多的患者体内需要植入医疗器械。但是排异反应和继发感染常导致伤口愈合不良,植入失败。糖尿影响愈合的各个时程。初期伤口中趋化因子表达不足会引起生长因子分泌缺乏和炎症细胞浸润延迟,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降低,进而会影响血管新生、基质形成和表皮细胞再生。后期释放的细胞因子会导致不断地损伤和修复。糖尿固有免疫缺陷和并发症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索,感染会进一步影响愈合。研究者进一步进行了动物模型研究并改进了植入物,试图促进愈合。

  • 标签: 糖尿病 植入 愈合不良
  • 简介:目的:探讨温补肾阳,填精止遗为治则的中药治疗糖尿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糖尿性ED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均用西药控制血糖,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右归胶囊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口服,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国际勃起功能问卷表(IIEF-5)评分变化,比较疗效。结果:两组组内分别比较,治疗第2、4、8周末IIEF-5评分治疗组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评分有所提高(P〈0.05),而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37/38),对照组为63.2%(24/3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补肾阳,填精止遗为治则的中药右归胶囊治疗糖尿性ED有确切疗效。

  • 标签: 右归胶囊 糖尿病 勃起功能障碍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足溃疡的疗效。方法:将56例糖尿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应用湿润烧伤膏换药,对照组(28例)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创面愈合面积百分比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P〉0.05),第14、21、28天治疗组创面愈合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t=5.86、6.79、5.32;P值均〈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41.02±5.42)天,少于对照组的(56.31±7.65)天(t=2.87,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体有效率82.15%,高于对照组的57.14%(x2=4.14,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足溃疡具有良好的疗效。

  • 标签: 湿润烧伤膏 糖尿病足溃疡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糖尿性勃起功能障碍(DED)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DED与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根据国际勃起功能指数一5,分别对90例男性2型糖尿患者进行评分,同时测定睾酮(T)、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空腹血糖(rPG)、餐后2h血糖(PBG2h)、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与ED组相比,ED组存在年龄大、病程长,长期血糖控制欠佳、低睾酮水平的特点。年龄、病程和HbA1c是DED的危险因素,T是DED的保护因素。结论:2型糖尿有较高的DED患病率,睾酮水平降低是DE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2型糖尿病 性激素 勃起功能障碍 国际勃起功能指数
  • 简介:目的:观察自拟方滋肾通络方对阴阳两虚型糖尿ED患者IEF-5的影响。方法:纳入阴阳两虚型糖尿ED患者6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控制血糖药物的基础上,治疗组应用滋肾通络方,对照组应用金匮肾气丸,两组均服药8周,统计药物干预后阴阳两虚型糖尿ED患者IEF-5的积分变化。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治疗组IEF-5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并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滋肾通络方可提高阴阳两虚型糖尿ED患者IEF-5积分。

  • 标签: 糖尿病ED 滋肾通络 IEF-5积分
  • 简介:甲疾病种类繁多,其中甲感染性疾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上最常见甲感染性疾病是甲真菌感染,但临床上甲感染性疾病还包括病毒、细菌、梅毒螺旋体和疥螨等感染,临床工作中容易漏诊或误诊。

  • 标签: 感染性甲病 病毒 细菌 梅毒 疥疮
  • 简介:甲真菌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皮肤癣菌的霉菌等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主要表现为甲的外形损害和色泽改变。其治疗方案与真菌性甲治疗方案迥异。如对真菌性甲认识不足,则容易简单地将甲损害等同于甲真菌从而导致误诊,因此鉴别两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两者的诊断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甲真菌病 非真菌性甲病 诊断
  • 简介:甲是皮肤的重要附属器之一。除黑素细胞性甲外,甲的病理改变还见于外伤、感染、严重全身疾病或其他皮肤等。皮肤镜的应用有利于甲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本文主要对黑素甲如感染性、炎症性、外伤性甲、甲下肿瘤等的皮肤镜表现进行综述。

  • 标签: 皮肤镜 甲病
  • 简介: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mycobacteria,NTM)以前被称为非典型分枝杆菌,是一种环境生长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农村或城市的湿土壤、沼泽地及河流中,属于条件致病菌,是一种具有抗酸染色特性却有别于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的细菌,目前全世界已发现NTM约154种,但大部分为腐生菌,真正致病者仅占少数。近年来,国内NTM发病率不断增长,主要见于免疫损伤者,如HIV感染者、AIDS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者、癌症患者以及儿童等。

  • 标签: 非结核分枝杆菌 皮肤
  • 简介:背景:增殖型天疱疮是寻常型天疱疮的一种变异型,较为少见,常累及口腔。本分为2个亚型,损害最初表现为松弛型水疱和糜烂(Neumann型)或脓疱(Hallopeau型)。之后两亚型均发展为伴脓疱的色素沉着性增殖性斑块,边缘有肥大的肉芽组织增生。方法:作者报道3例仅有口腔损害的增殖型天疱疮患者。其中2例分别为30岁和45岁男性,另1例为51岁女性。结论:3例患者的口腔损害均为覆白色膜的糜烂及增殖性斑块。组织病理学特征一致:棘层特征性肥厚,基底层与棘层间水疱形成。水疱内可见渗出,主要为嗜酸粒细胞。黏膜固有层上部可见严重的炎性反应。链霉素-生物素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显示所有病例表皮细胞间均有IgG和C3沉积。

  • 标签: 增殖型天疱疮 口腔损害 组织病理学特征 寻常型天疱疮 肉芽组织增生 水疱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