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人类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儿童期出现的攻击行为较多表现为打人、咬人、骂人、说脏话、叫别人的绰号,以及用表情、手势和其他体态语言引起他人气恼。另外.还有一些不明显的攻击行为.例如,暗中给别人下绊,告诉别人不要和某某人玩自己生闷气、有意伤害自己的身体等等。攻击行为不仅可能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身体,而且会影响儿童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并对儿童的人格和品德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青少年期或成年期的犯罪行为。

  • 标签: 儿童攻击行为 攻击性行为 社会化过程 体态语言 有意伤害 伤害他人
  • 简介:目的探讨阿卡星对幼年大鼠内耳的毒性作用。方法实验组9天龄sD大鼠皮下注射500mg·k^-1·d^-1阿卡星连续1周,对照组皮下注射0.9%生理盐水连续1周。分别于用药后l天、1周和3周行听觉脑干反应测听(ABR)仪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耳蜗听功能,并对耳蜗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常规切片观察。结果实验组大鼠ABR阈值,用药后1天与对照组比较、用药后1周与用药后1天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用药后3周和用药后1周比较,差异尢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观察,随用药后时间延长,何替器细胞损伤从感觉毛细胞到非感觉支持细胞,用药后3周出现立方上皮样结构。实验组大鼠无前庭功能障碍。结论阿卡星连续用药可导致幼年大鼠耳蜗毛细胞的严重损伤,而对前庭功能影响较小。

  • 标签: 大鼠 阿米卡星 耳蜗 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波联合甲氨蝶呤、非司酮对异位妊娠临床症状和血β-HCG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02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氨甲蝶呤、非司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微波联合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成功率及治疗后β-HCG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血β-HCG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0.19%明显高于对照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波联合甲氨蝶呤、非司酮有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β-HCG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米非司酮 氨甲蝶呤 微波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