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咽鼓管囊扩张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类疾病手术方法。它主要针对咽鼓管软骨部进行扩张,具有创伤小,易于操作,有效率高且无严重并发症等特点,正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咽鼓管囊扩张术的工作原理、手术方法、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 标签: 球囊 咽鼓管 手术
  • 简介:对于慢性咽鼓管功能障碍(Eustachiantubedysfunction,ETD)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经咽鼓管咽口的咽鼓管囊扩张术(balloondilationeustachiantuboplasty,BET)目前已成为治疗阻塞性ETD的新技术。目前的资料显示BET应用简单可行、安全,已使很多患者受益。BET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今后应开展多中心的研究,统一手术适应证及疗效评估的标准,建立随机对照,并进行长期观察,才能较为全面的评价BET对ETD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咽鼓管 球囊扩张
  • 简介:咽鼓管功能障碍为耳科常见疾病之一,多表现为耳闷胀感、耳鸣、眩晕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等疾病。临床治疗方法繁多,疗效不一,特别是慢性咽鼓管功能障碍疗效较差。咽鼓管囊扩术作为新方法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取得了一定疗效。本文就咽鼓管囊扩张术相关解剖生理、手术操作、适应证、疗效评估标准等方面予以综述。

  • 标签: 咽鼓管 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适应证 咽鼓管功能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咽鼓管囊扩张术(ballooneustachiantuboplasty,BET)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1例咽鼓管功能性闭塞(均为单侧)患者,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成对照组(咽鼓管导管吹张法治疗,20例)和治疗组(BET治疗,21例)。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采用χ2检验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不适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产生的不适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BET操作简便、术后效果好、反应轻、复发率低、给临床治疗咽鼓管功能性闭塞提供了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咽鼓管 咽鼓管功能性闭塞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咽鼓管导管吹张法
  • 简介:在社会及行为科学.乃至于生物学的研究领域,针对有机体进行实验研究是一种备受重视的研究方法。当实验者把相当多的被试编成一个或更多的集体进行实验及对相关集体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时,这种类型的实验研究手法是集体实验设计(groupexperimentaldesign)。这是一种在教育、心理领域经常采用的传统的实验与统计方法。

  • 标签: 实验研究法 个案 行为科学 实验设计 统计方法 生物学
  • 简介:在标准化测验受到诸多指责后,替代性的评价系统应运而生,避免了标准化测验存在的问题。替代性评价系统所蕴含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或者展示自己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的一些实际工作。档案袋评价(portfolioassessment)是替代性评价的一种常见形式。

  • 标签: 档案袋评价 评价法 评价系统 替代性 标准化 测验
  • 简介:目的:探讨咽鼓管囊扩张术(ballooneustachiantuboplasty,BET)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处理注意事项。方法收集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39例(56耳),所有患者均曾接受过药物治疗、鼓膜穿刺及至少1次鼓膜置管治疗等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耳内镜检查确定中耳积液,声导抗B型图或C型图,咽鼓管测压(techniqueoftubomanometry,TMM)显示咽鼓管不通。所有患者均行BET,根据术中及术后情况确定是否行进一步的鼓膜穿刺或鼓膜置管。术后予随访6个月,观察鼓室积液、鼓室图及咽鼓管功能测试的变化情况及记录术后处理的情况。结果54耳行BET顺利,2耳扩张不顺利术中行鼓膜置管。其中,8耳(14.3%)单纯行BET,6耳(75.0%)术后无积液再出现,2耳(25.0%)术后2周内仍有积液,各行鼓膜穿刺1次后无复发;46耳(82.1%)术中同时行鼓膜穿刺,20耳(43.4%)术后随访未见积液复发,23(50%)术后再行鼓膜穿刺后积液消失,3耳(6.5%)穿刺2次以上仍反复,再次置管。治疗有效率为91.1%(51/56)。术后半年,鼓室图及TMM测试提示患者咽鼓管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对传统方法治疗无效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BET可改善咽鼓管功能且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分泌性中耳炎 咽鼓管功能不良 鼓膜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囊扩张术结合运动训练对环咽肌失弛缓吞咽障碍的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3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造影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囊扩张术结合运动训练,对照组仪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终点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进食功能评价进行测评。结果治疗组患者经囊扩张术治疗lO一25次后,15例患者中有13例进食功能改善,对照组5例进食功能有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分析发现,治疗组13例环咽肌开放情况改善,而对照组中仅5例有所改善;视频吞咽造影检查中咽通过时间比较,治疗组中治疗前平均0.24s,治疗后为0.1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囊扩张术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咽期及食管期症状。

  • 标签: 球囊扩张术 运动训练 环咽肌失弛缓症 吞咽障碍
  • 简介:目的研究用耳后皮下脂肪组织压片修补鼓膜穿孔的适应症、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05例新鲜外伤性鼓膜穿孔、31例单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在显微镜或耳内镜下采用耳后皮下脂肪压片外植、内植行手术修补。术后用抗生素7~10天,第10~14天之间取出耳道填塞物。结果术后鼓膜穿孔闭合率在外伤组和中耳炎组分别为97.14%(102/105)和96.8%(30/31),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14.2天和18.4天。随访0.5~3.5年,无再穿孔者。术后1~3个月纯音测听显示语频(取0.5、1、2、4kHz)两组气导听力平均提高分别为16.3dB和18.2dB,气骨导差缩至20dB以内者分别为83.8%(88/105)和83.9%(26/31)。结论用耳后皮下脂肪组织压片修补鼓膜穿孔可很好地克服嵌塞不能修补鼓膜大穿孔、移植物较厚的缺点,扩大了手术适应症,优于脂肪嵌塞

  • 标签: 脂肪组织 脂肪嵌塞法 脂肪组织压片 鼓膜穿孔 内植法鼓膜修补术 外植法鼓膜修补术
  • 简介:目的通过对全耳再造术后支架外露的部位、时间及原因的统计分析,探讨预防及处理支架外露的方法。方法对32例支架外露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采用带颞浅动、静脉的皮下组织筋膜瓣转移加中厚植皮、带颞浅动脉的耳前头皮瓣及局部皮瓣转移等方法修复支架外露部位。结果全耳再造术后支架外露多出现在术后一个月内,以耳轮后上缘交界处的外露多见,其次是耳轮缘再造耳与残耳连接处。外露部位张力较大,包扎时压力过大,软骨支架边缘不平滑及扩张皮瓣受损是支架外露的原因。经过上述方法处理,所有采用软骨支架行耳再造的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及皮片全部成活,未出现再造耳感染及支架再次外露的情况,效果满意。采用Medpor支架行耳再造者6例,其中有2例经两次修复仍出现支架外露,将支架取出后创面愈合,其余4例均一期愈合。结论术中需要特别注意容易出现支架外露部位的处理,术后1月内应对再造耳进行严密的观察,出现支架外露后因地制宜地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修复,可以很好地预防并处理再造耳支架的外露。Medpor支架外露的发生率高,处理困难,在肋软骨未钙化的患者中多不主张采用该材料。

  • 标签: 全耳再造术 支架外露 防治
  • 简介:鼻腔通气功能检查是一种用于定量测量鼻腔通气程度的方法,因其在鼻阻塞性疾病的诊治及疗效判定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直是耳鼻咽喉学科中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该方法多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希望能对该领域的认识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鼻腔测压(Rhinomanometry) 鼻塞(NasalObstruction) 鼻测量 声学(Rhinometry Acoustic)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超顺磁性壳聚糖质粒(pDsVEGF165Red1-N1)明胶微(SPCPGM)与磷酸钙骨水泥的复合支架在外加振荡磁场下修复颅骨缺损的作用,探讨其成骨效果。方法将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并制成颅内颅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超顺磁性壳聚糖质粒明胶微(SPCPGM-VEGF165)/多孔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支架、超顺磁性壳聚糖明胶微((SPCPG)/多孔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支架、多孔磷酸妈骨水泥(CPC)支架,经振荡磁场处理。于术后2周、4周、8周、12周时通过大体、X线检测、组织切片观察血管化及成骨情况,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求积仪测量对骨缺损处成骨情况进行测定,评估各组成骨的情况。结果在振荡磁场下超顺磁性壳聚糖质粒明胶微(SPCPGM-VEGF165)/多孔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支架组支架开始降解吸收速度、血管化、成骨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振荡磁场下超顺磁性壳聚糖质粒明胶控释微球局部控释增加了持续作用时间,同时促进了质粒VEGF165细胞转染,从而促进新生骨血管化及成骨的作用,可用于颅骨缺损修复。

  • 标签: 颅骨缺损 超顺磁性纳米微球 振荡磁场 质粒VEGF165
  • 简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是引起眩晕最常见的外周前庭疾病之一.Barany在1921年首次描述了位置性眩晕的概念,1952年Dix和Hallpike将其命名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并提出典型的位置性眩晕发生在头位变动时,患者感觉到剧烈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通常短于40s,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典型的位置性眼震(positiOnalnystagmus)[1].BPPV在两次发作之间有长短不同的间歇期(数周到数年甚至数十年).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耳石复位法 CRP BPPV 乳突振荡
  • 简介:目的:探讨语调听觉对听障儿童听觉能力与语言能力发展的效果。方法对1例语调异常的听障儿童实施针对性训练,从单字调、双字调、三音字调组合等方面对比分析个案干预前后的康复效果分析。结果个案从研究初期语调异常到训练6个月后单字调正确率到91%,双字调达到90%,三字调达到83%,句子正确率达到75%。结论语调听觉强调情境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偏重语音超语段特质的辨识与模仿,训练时同时注重听说练习,该方法是语音矫正简便且有效的方法之一。

  • 标签: 语调听觉法 听障儿童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医院就诊患者HIV抗体阳性情况,为医院院内感染与医护人员防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分别用北京科美生物,北京万泰,采用化学发光(CLIA)与胶体金对2013年~2015年入院患者输血前HIV抗体筛查检测,筛查阳性标本送陕西省疾病控制中心用重组免疫印迹(WB)进行确诊,结果,化学发光HIV筛查阳性标本85例,胶体金筛查阳性标本47例,经重组免疫印迹最终确证59例,CLIA阳性符合率69.4%(59/85)胶体金的阳性符合率79.6%(47/59),用CLIA,样本测定值/临界值(S/CO)在1.1~5.0之间的标本13例,经WB确证1例,不确定5例,S/CO在5.1~10.0之间的23例,确证9例,不确定4例,S/CO值在10.1~29.5的49例,则经过WB确证49例,研究发现随着S/CO值的升高胶体金的阳性率随之升高反之阳性率越低。

  • 标签: HIV 抗体 CLIA法 胶体金法 免疫印迹
  • 简介:摘要目的学习应用根本原因分析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护士长进行根本原因分析的应用培训,并通过对2013年上报的100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讨论、制定防范措施和改进工作流程,实施一年后与2014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2014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明显低于2013年的例数。结论根本原因分析应用于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并根据存在的根本原因完善护理制度和流程对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根本原因分析法 不良事件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双扩张器重叠埋置瘢痕皮肤扩张在烧伤后耳廓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月烧伤后全耳廓缺损患者18例,采用双扩张器重叠埋置瘢痕皮肤扩张进行全耳廓再造术,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于耳后行扩张器埋置术,在患侧乳突区植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80mL和50mL各一个;二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在不牵拉耳后皮瓣的情况下适当切除颈部瘢痕,取自体肋软骨雕刻成耳支架,自耳后上方取颞浅筋膜瓣覆盖耳支架后方,耳后创面植以中厚皮片。结果18例患者术后皮瓣血运良好,无坏死,植皮均成活。随访8~24个月,再造耳廓外形良好,双侧耳基本对称,皮肤色泽红润、感觉正常;移植肋软骨支架无排出、吸收和变形。结论双扩张器重叠埋置瘢痕皮肤扩张修复烧伤后耳廓全缺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无明显并发症,是可以作为烧伤后耳廓缺损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瘢痕皮肤扩张法 耳廓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用自制刮匙刮除鼓膜穿孔缘鳞状上皮行内植鼓膜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共对386例(398耳)用自制的鼓膜内层上皮刮匙刮除鼓膜穿孔缘残留鳞状上皮或掀起耳道深部皮肤,取颞肌筋膜行内植鼓膜修补术。结果经2年以上随访,11耳再度穿孔,387耳穿孔修补成功。术后1至3个月纯音测听示听力改善率达97.2%。结论用自制刮匙刮除鼓膜穿孔缘残留鳞状上皮行内植鼓膜修补术效果满意。

  • 标签: 鼓膜穿孔 鼓膜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的手术方法及优点。方法10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均经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伴鼻窦炎鼻息肉及下鼻甲病变者同期手术。结果一期治愈率为94.2%,好转率为5%,术后鼻中隔穿孔1例。结论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视野清晰,手术易操作,切除骨及软骨组织少,矫正彻底,并发症少,其临床价值得肯定。

  • 标签: 鼻内镜 鼻中隔 三线减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