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眼眶肿瘤的组织来源、手术进路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开眶手术治疗的眼眶肿瘤101例。结果前十位的眼眶肿瘤分别是:海绵状血管瘤22例(21.78%),静脉性血管瘤10例(9.9%),(表)皮样囊肿泪腺10例(9.9%),泪腺混合瘤8例(7.92%),炎性假瘤7例(6.93%),脑膜瘤6例(5.94%),腺样囊性癌5例(4.95%),淋巴瘤4例(3.96%),肉瘤3例(2.97%),神经鞘瘤2例(1.98%)。手术方法包括前路入眶68例,外侧开眶27例,眶内容6例,术后复发4例。结论开眶手术的术式选择与肿瘤的性质、位置、粘连情况、病变范围密切相关。术前对肿瘤的性质、位置、粘连程度的正确判断和手术操作技巧可减少术后复发等并发症。术后复发病例主要为脑膜瘤及泪腺肿瘤。

  • 标签: 眼眶肿瘤 手术进路 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表麻下小切口手法劈核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大批量白内障复明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从2007年4月到2011年10月实施该手术的198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手术方式的适宜性,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状况。结果术后视力明显提高,0.3及其以上者1849眼,占93%,O.05及其以上者1963眼,占99%,且手术时问短,并发症少,麻醉效果好。结论该手术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大批量白内障手术

  • 标签: 表面麻醉 小切口 手法劈核术 白内障 大批量
  • 简介:目的探讨鼻内镜辅助下颈前小切121甲状腺手术的疗效、临床经验和手术注意事项,并与传统手术进行比较。方法我科术前确诊的单发甲状腺腺瘤患者26例,肿瘤最大直径〈4.0cm,均行鼻内镜辅助颈前小切口腺叶切除术,观察疗效,并与同期具有可比性的30例经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的肿块均完整切除,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无声音嘶哑、呛咳、继发血肿等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鼻内镜辅助下颈前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t=9.139,P〈0.05),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大(t=12.648,P〈0.05)。小切口组患者的瘢痕长度、患者满意度、住院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辅助下颈前小切口甲状腺手术安全、可靠,能有效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具有并发症少、微创、美容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鼻内镜 小切口 甲状腺腺瘤
  • 简介: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传统方法是小梁切除术,此种滤过性手术的并发症较多.如前房炎性反应、浅前房、脉络膜脱离、低眼压、眼内炎等[1].近几年开展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IS)联合透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术对开角型青光眼治疗,完全可能取代小梁切除术.但生物胶价格较高.本文对不能承受此费用患者进行了单纯性NPIS10例12眼,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单纯性非穿透小梁切除术 联合治疗 开角型青光眼 明质酸生物胶植入术 手术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完善小梁切除术,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途径.方法在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前房穿刺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3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4.5%,经治疗前房深度恢复正常.术后随访3~12月,眼压控制在10~17mmHg(1mmHg=0.133kpa).结论前房穿刺术在小梁切除手术中应用,能有效地控制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的发生,并有助于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前房穿刺术 小梁切除术 浅前房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斜视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斜视患者按入院单双日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比较两组患者遵医嘱的依从性、满意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遵医嘱的依从性和满意度明显提高,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视围手术期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科学、合理、高效、个性化的护理模式,值得推广。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斜视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临床效果。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6例(36眼)由同一术者进行外路手术,均在术中应用手术显微镜进行裂孔定位。冷凝封闭及巩膜外垫压。定期观察术后视力、眼内反应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经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手术患者,术后随访15d-167d,视网膜完全复位35眼(97.2%),视力较术前提高33只眼(91.7%),不变2只眼,下降1只眼。最好矫正视力0.3以上33只眼(91.7%)。术后所有患者视网膜冷凝反应I-Ⅱ级,无Ⅲ-Ⅳ级。轻度屈光介质浑浊不影响手术过程。结论经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简单可行,值得推广。

  • 标签: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手术显微镜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单切口与双切口青白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52例(5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切口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和小梁切除术经同一切口完成)和双切口组(上方巩膜切口行小梁切除术和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每组各26例(26眼)。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眼压控制情况及视力情况。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随、访资料47例,其中单切口组23例和双切口组24例纳入分析。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眼压下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0.38和0.47)。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9,x2=0.374;x2=0.007,x2=0.932;x2=0.537,P=0.464)。结论单切口与双切口青白联合术均可安全、有效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两种术式具有相似疗效。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切口 小梁切除超声乳化联合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对泪液功能的影响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患者40例(4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20个病人(2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B组20+病人(2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术前,术后1mo,术后3mo行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I)、角膜荧光素染色(CSF),评价翼状胬肉及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泪膜功能变化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两组病人术后lmoBUT缩短,角膜荧光素染色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SchirmerI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moBUT,SchirmerI,CFS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组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优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早期对泪膜功能有影响。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早期对泪膜的影响小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

  • 标签: 翼状胬肉 泪膜 翼状胬肉切除 角膜缘干细胞 羊膜
  • 简介:目的通过对白内障术前剪睫毛与不剪睫毛的分析,探讨更适于眼科患者术前眼部备皮的方法。方法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50只眼)。实验组不剪睫毛,同时应用粘贴手术巾,对照组术前剪睫毛,比较两组间眼部刺激症状及眼内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眼部刺激症状明显减轻,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均无眼内炎发生。结论白内障患者术前不剪睫毛同时联合用粘贴手术巾有利于减轻眼部刺激症状,无眼内炎的发生,较剪睫毛更适用于眼部备皮。

  • 标签: 白内障 剪睫毛 比较
  • 简介:目的评价甲基纤维素联合透明质酸钠制作软壳技术在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中的效果.方法白内障“复明工程”患者261例295眼.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术中单用透明质酸钠,B组术中联合使用甲基纤维素和透明质酸钠.手术方法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结果术后第ld裸眼视力大于0.3者,A组78.79%(104/132),B组87.1%(142/163),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术后第7d视力在0.3以上者,A组93.9%(124/132),B组94.5%(154/16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角膜水肿情况:术后第1天,A组17.42%(23/132),B组9.8%(16/16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A组2.27%(3/132),B组2.45%(4/16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基纤维素联合透明质酸钠制作软壳技术比单用透明质酸钠更安全.

  • 标签: 软壳技术 甲基纤维素 透明质酸钠 小切口 非超声乳化
  • 简介:目的观察并评估晚期青光眼手术表面麻醉下实施的效果。方法对34例(56眼)晚期青光眼在0.5%爱尔凯因眼液表面麻醉下行小梁切除术及虹膜周边切除术。结果本组52眼(92.86%)术中无疼痛感,4眼(7.14%)术中做上直肌牵引缝线时有疼痛感,所有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眼压在10±6mmHg范围。视力及视野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晚期青光眼手术在表面麻醉下施行较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缩短。

  • 标签: 表面麻醉 青光眼 晚期 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复发性翼状胬肉再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48例(54眼)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行胬肉切除、巩膜创面丝裂霉素贴敷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并观察胬肉再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54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再手术后,随访9月到2年,再复发5眼,结膜肉芽肿1眼,巩膜溶解1眼,其余病例均为痊愈.结论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再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复发性翼状胬肉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 简介: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18眼白内障青光眼患者在高眼压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眼压均比术前用降眼压药的情况下明显下降,11~22mmHg者17例,其中眼压26mmHg者1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不比小梁切除术或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高。结论:在高眼压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增多,但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联合手术

  • 标签: 高眼压 青光眼 白内障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小梁切除术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早期白内障三联手术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10眼患者实施了小梁切除加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并发症严重,主要是角膜水肿和眼内纤维膜形成;出院时全部病例眼压得到控制,矫正视力≥0.5者4例(40%)。结论: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早期白内障的三联手术应慎重实施。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三联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选取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60例(6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30个病人(3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B组30个病人(30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结果两组病人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组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36.7%和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治疗中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术相对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冻干羊膜移植术疗效更明确。

  • 标签: 复发性翼状胬肉 泪膜 翼状胬肉切除 角膜缘干细胞 羊膜
  • 简介: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泪小管断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住院治疗的泪小管断离共60例(60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个病人(30只眼)硬膜外麻醉导管治疗泪小管断离;B组30个病人(30只眼)crawford管治疗泪小管断离。根据病情平均3-6个月拔管,拔出泪道硅胶管后,泪道冲洗通畅且无症状为治愈;泪道冲洗通畅,但有一定阻力且偶有流泪为好转;泪道冲洗不通畅为无效;拔管两个月以上再次流泪冲洗不通畅为复发。结果拔管后,A组:治愈:18眼(60%);好转:6眼(20%);无效:4眼(13.33%);复发:2眼(6.67%)。B组:治愈:26眼(86.67%);好转:2眼(6.67%);无效:1眼(3.33%);复发:1眼(3.33%)。结论鼻内窥镜下crawford管置管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泪小管断离的办法。

  • 标签: 泪小管断离 crawford管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5~2000年完成随访的622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内窥镜手术进行临床分析.其中Ⅱ型508例:1期107例,2期304例,3期97例;Ⅲ型114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结果治愈率Ⅱ型:1期95.3%,2期84.9%,3期75.3%;Ⅲ型61.4%.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9%.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有效疗法,疗效与临床分型分期密切相关.

  • 标签: 慢性鼻窦炎 鼻息肉 鼻内窥镜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眼表观察比较两种翼状胬肉手术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原发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成AB2组,各38人。A组采取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B组采取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移植。比较2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复发率,角膜修复时间、形态,术后不适症状的改善。结果2组患者角膜修复行为不同。2组患者于术后一周观察角膜上皮修复程度,B组好于A组(P〈0.05);2组患者BUT比较,A组术前与术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术前与术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A、B两组术后6个月泪膜破裂时间,B组较A组更长(P〈0.05);2组术后6个月眼部干涩、异物感等症状改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移植术后角膜上皮修复快,泪膜稳定性有明显提高。

  • 标签: 翼状胬肉 角膜缘干细胞 丝裂霉素C 泪膜
  • 简介:目的:分析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5/2011—12我院40例52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历及随访资料,其中男15例20眼,女25例32眼,年龄31~78岁。全部患者术前均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检查、眼B超、角膜内皮镜等检查,术后1,2wk;1,2,3,6mo随访,观察患者的视力、眼压、人工晶状体、眼底情况,围手术期观察患者的血糖、血压、全身情况、不良事件等结果。全部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依据患者患有的与糖尿病相关的全身合并症的诊断进行评分,每种合并症记1分,无合并症记0分。手术方式为玻璃体切割十全视网膜光凝,合并黄斑水肿及黄斑前膜者行黄斑内界膜剥离,合并白内障者同期行自内障超声乳化吸出,I期植入或不植入人工晶状体,根据术中情况眼内填充长效气体/硅油/曲安奈德;术中常规进行心电监护,出现明显血压波动者在麻醉医师监护下行控制性降压。结果:所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I型5例,双眼手术者12例(30%),左右眼各14例(35%)。PDRIV期15眼(28.8%),V期16眼(30.8%),VI期21眼(40.4%)。术前视力低于0.02者38眼(73.1%),0.02~0.1者7眼(13.5%),0.1~0.3者5眼(9.6%),0.3以上者2眼(3.8%)。术后随访视力低于0.02者17眼(32.7%),0.02~0.1者9眼(17.3%),0.1~0.3者14眼(26.9%),0.3以上者12眼(23.1%)。1次手术治愈者47眼(90.4%),再次手术者5眼(9.6%);术后早期轻度玻璃体再出血者5眼(9.6%),晚期玻璃体再出血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者1眼(1.9%),感染性眼内炎者1眼(1.9%)。本组患者在我院内科确诊患有合并症的患者为17例(42.

  • 标签: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手术 围手术期 并发症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