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面神经垂直段CT定位和解剖定位。方法15例开颅取脑后的颅底标本,对面神经管垂直段至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颈静脉窝外侧壁与前壁水平之间距离进行直接测量,并与64层螺旋CT测量进行比较。结果尸骨直接测量与CT测量结果分别是(3.01±0.65)mm与(3.09±0.68)mm,(10.98±1.72)mm与(10.98±1.64)mm,(3.99±1.23)mm与(3.91±1.17)mm,(8.32±1.86)mm与(8.24±1.92)mm;两种方法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测量方法可靠,测得值可信。CT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

  • 标签: 面神经管 计算机断层摄影 人体测量
  • 简介:目的回顾性研究中央角膜厚度(CCT)、眼长度对眼压的影响。方法155例310只眼行LASIK手术前检查,角膜厚度和眼长度由A超测量获得,眼压由Cannon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非接触式眼压IOP数值明显依赖于CCT(r=0.405,=0.000),IOP与眼长度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r=0.137,〈0.01)。结论CCT对Cannon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的眼压值有明显影响,眼长度与IOP之间有相关性。

  • 标签: 眼压 近视 眼轴长度
  • 简介:前哨淋巴结(SLN)是否转移能够反映和预测整个淋巴引流区域的肿瘤转移情况,它与肿瘤的诊治和预后密切相关。SLN活检(SLNB)是临床上确定SLN是否转移最准确的方法,而SLNB成功的关键是定位SLN。目前用于定位SLN的方法主要有蓝染料示踪法、放射性核素示踪法、蓝染料联合放射性核素示踪法、间接淋巴造影法、近红外荧光成像法和光声成像法等。本文就SLN的定位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前哨淋巴结定位 放射性核素示踪法 SLNB 淋巴引流区 定位方法 蓝染料
  • 简介:目的:在高度性近视眼与正常眼眼之间作对比分析,观察眼长度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植入手术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2/2013-02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加IOL植入术的连续病例843例1042眼。正常眼组(21~24mm)853眼,高度性近视组(≥26mm)189眼。对比分析两组的眼内并发症,包括玻璃体脱失,后囊膜破裂,晶状体核掉入玻璃体腔和IOL位置异常。结果:年龄在两个组中都是眼内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年龄的增长与眼内并发症的发生呈正相关,眼长度与眼内并发症的发生呈正相关,尤其对于后囊膜破裂和玻璃体脱失两个并发症。结论:此项研究结果提示,年龄和眼长度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发症发生的两个风险因素,了解这些风险并提前做好准备可能会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年龄 眼轴长度 白内障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传入神经物质-谷氨酸在小鼠耳蜗Corti器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简洁而又成功地在光镜下对小鼠游离耳蜗Corti器中谷氨酸进行定位。结果显示小鼠耳蜗内,外毛细胞染色阳性,染色颗粒细而均匀。克服了谷氨酸神经递质用传统常规前包埋染色技术电镜下不能显示的缺点。结论证实谷氨酸是毛细胞的传入性神经递质。

  • 标签: 谷氨酸 免疫组化技术 耳蜗游离Corti器
  • 简介:目的分析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患眼眼长度的相关。方法以本院眼科2011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经筛选后的116眼高度近视白内障为研究对象,按照眼长度分为2个对照组,统计各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取其平均值作为对比。结果眼长度≥26mm、〈29mm组50例(79眼),术后3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58±0.07;眼长度≥29mm组32例(37眼),术后3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15±0.06。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通过统计处理,t=4.05,P〈0.05,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别。说明高度近视白内障眼白内障摘除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随眼长度增长而相应下降。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其眼长度成负相关性。

  • 标签: 白内障 高度近视 眼轴长度
  • 简介:近10年来,聋病相关基因定位克隆取得迅猛发展。耳聋作为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基于聋病大家系应用位置候选基因策略是首选的定位克隆方法。连锁分析是定位单基因疾病的一种遗传统计学方法,其依据是重组和交换原理。在定位区域内,根据基因的表达模式或编码蛋白的功能,选择候选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探寻导致耳聋的分子病理机制。

  • 标签: 定位克隆 致病基因 耳聋 单基因遗传病 分子病理机制 候选基因
  • 简介:目的:为了寻求安全、简便、经济、有效切除结膜松弛症的手术方法,评价结膜松弛症定量定位切除术和新月形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方法,将2008-01/2009-05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眼科按照结膜松弛症诊断标准入选手术治疗患者30例30眼按患者入选编号末位数的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奇数组行结膜定量定位切除术15例15眼;偶数组行结膜新月形切除术手术15例15眼。手术后第2,4,8wk分别随访患者症状改善程度,裂隙灯观察结膜松弛症变化情况,测量泪河、BUT,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结果:结膜松弛症定量定位切除仪和结膜新月形切除术组术后4wk,两组症状改善有效率均为87%,无差异。结膜定量定位切除术松弛结膜完全消除,占87%;结膜新月形切除术组松弛结膜完全消除,占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3,P=0.361)。结膜定量定位切除术后4wk泪河恢复正常者,占87%,BUT≥10s者,占73%,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阳性者,占53%。结膜新月形切除术后4wk泪河恢复正常者,占73%(χ^2=0.833,P=0.361),BUT≥10s者,占67%(χ^2=0.159,P=0.690),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阳性者,占60%(χ^2=0.136,P=0.7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膜松弛症定量定位切除术安全、简便、准确、有效,更适合手术经验不足的医师开展。

  • 标签: 结膜松弛症 定量定位切除术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喉癌前哨淋巴结定位和活检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对颈淋巴结转移癌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1%专利兰(PatentblueVdye),对31例颈淋巴结N0的喉癌患者进行术中前哨淋巴结定位研究,且对术中前哨淋巴结及颈清扫术切除淋巴结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对比,观察前哨淋巴结对颈淋巴结转移癌的预测值.结果3l例中21例找到前哨淋巴结,成功率67.7%,前哨淋巴结对颈淋巴结转移癌的预测值为95.2%.结论喉癌前哨淋巴结的定位和活检技术切实可行,且前哨淋巴结检测能够准确预测颈淋巴结转移癌的状况.

  • 标签: 喉癌 前哨淋巴结 颈淋巴结清扫术 定位 活检
  • 简介:目的分析剥脱综合征(ES)患者和正常人眼及中央前房深度与眼压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来本院就诊的Es患者106例(106眼)、正常人69例(69眼),均为维吾尔族。观察Es眼和非ES眼眼长度、中央前房深度及眼压有无差异,分析眼及中央前房深度与眼压的相关性。结果ES患者眼长度为(22.89±0.91)mm,正常人眼长度为(23.12±0.9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ES患者前房深度为(2.84±0.41)mm,正常人前房深度为(2.93±0.3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ES患者眼压为(26.72±15.70)mmHg(1mmHg=0.133kPa),正常人眼压为(14.39±2.1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Es患者眼与眼压具有相关性(r=-0.412,P=0.00);正常人眼与眼压不具有相关性(r=-0.102,P=0.405)。ES患者中央前房深度与眼压具有相关性(r=-0.33,P=0.001);正常人中央前房深度与眼压不具有相关性(r=-0.102,P=0.406)。结论维吾尔族ES患者的眼压较正常人高,其眼及中央前房深度与眼压具有负相关性。(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170—172)

  • 标签: 剥脱综合征 眼压 中央前房深度 眼轴
  • 简介:目的探讨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研究,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常规LASIK手术患者40例(80只眼)和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患者51例(102只眼),对二组术后6个月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6个月二组所有患者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波前组与常规组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BCVA)提高≥1行分别为:42只眼(41.2%)和20只眼(25%),波前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1).术后6个月等效球镜≤0.5D的波前组46只眼(45.1%),常规组19只眼(23.8%),波前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1).术后6个月采用术前与瞳孔直径基本相同时测量数据,波前组与常规组高阶像差的RMS值分别是0.573±0.51μm和0.775±0.57μm,波前组小于常规组(P<0.05),两组RMS值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幅度分别为:20.6%与39.4%,波前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1).结论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近视安全、有效,术后视力提高理想,残余屈光度较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虹膜定位 波前像差 LASIK 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