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角膜塑镜试戴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屈光参数,以期提高试戴成功率,并分析试戴失败原因。方法回顾分析45例(89只眼)进行角膜塑镜试戴近视眼患者的资料。结果45例患者中,41例(91.1%)试戴成功,其中37例(82.2%)定制了镜片;4例(8.9%)试戴失败。通过对达到良好适配时的K值与平坦K值比较,得出角膜越平坦,两者的差值越小;而角膜越陡峭,两者的差值越大。4例试戴失败病例中,3例E值较试戴成功者E值明显偏低(P〈0.01),1例存在逆规散光。结论严格掌握好角膜塑镜试戴者人选标准、规范验配流程,才能提高角膜塑镜试戴成功率。对于E值偏低及存在逆规散光的患者试戴须谨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221.223)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试戴 近视 角膜曲率
  • 简介:目的:观察角膜塑镜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方面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423例789眼使用角膜塑镜验配和定期的跟踪复查,观察使用角膜塑镜后的角膜健康状况以及视力、屈光度等变化;同时针对15岁以下戴镜人群,观察戴镜1a后近视度数增长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了满意的矫正视力;针对以控制近视增长为目的戴镜者,1a后对戴镜结果基本满意。结论:在使用合格的产品、规范的流程、合格的验配技术和严格的复查的前提保障下,角膜塑型镜是青少年阶段一种安全、有效地矫正视力和控制近视增长的方法,是眼视光技术针对青少年近视治疗的重要补充。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近视 矫正
  • 简介:<正>经咽喉部的各种插管操作如气管插管、食管镜检查、食管异物取出、插胃管等,如操作方法不当,易引起杓关节脱位,若被误诊、漏诊,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永久性声音嘶哑。自1994年1月以来,我们治疗了此类患者13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环杓关节脱位 气管插管 咽喉部 插胃管 食管异物 软骨
  • 作者: 吴大海
  • 学科: 医药卫生 > 眼科
  • 创建时间:2023-06-22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第5期
  • 机构:南京市鼓楼区挹江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南京210003
  • 简介:目的:分析角膜塑镜治疗青少年近视近期疗效。方法:以2021年1月~2021年8月为限,对我院52例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研究,对其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n=26)采用佩戴框架眼镜进行治疗,实验组(n=26)采用角膜塑镜治疗,对比治疗后视力及屈光度改善情况和治疗满意度。结果:实验组青少年患者的视力及屈光度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角膜塑镜对青少年近视的治疗有积极影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角膜塑形镜;青少年近视;屈光度;治疗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讨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镜(orthokeratology,Ortho-K镜)前后视觉质量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江苏省溧阳市中医院眼科验配角膜塑镜55例11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在戴镜前、戴镜后7d,1、3、6mo五个时间点利用OQASTMⅡ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和Topolyzer角膜地形图进行检测,分别获得各参数:眼散射指数(opticalscatteringindex,OSI)、MTF截止频率(MTFcutoff)、斯特列尔比(Strehlratio)、OQAS值(OV100%、OV20%、OV9%)、高度不对称性指数(indexofhighestasymmetry,IHA)、高度离心指数(indexofhighestdecentration,IHD)和不规则指数(aberrationcoefficient,ABR)。结果:角膜塑镜戴镜前裸眼视力为0.21±0.13,戴镜后7d,1、3、6mo分别为0.48±0.15、0.72±0.14、0.93±0.13、1.0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I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TFcutoff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trehlratio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OV9%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HA配戴前与配戴后1、3、6mo分别为4.13±3.59、19.11±15.38、17.78±17.12、34.18±23.34,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HD配戴前与配戴后7d,1、3、6mo分别为0、0.02±0.01、0.02±0.02、0.03±0.02、0.03±0.01,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R配戴前与配戴后7d,6mo分别为0.29±0.51、1.23±0.71、2.10±0.59,与配戴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夜戴型角膜塑镜可引起视觉质量的下降,但下降程度轻微。角膜塑镜治疗青少年初发性近视效果确切,角膜塑镜能快速、有效地提高裸眼视力,在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 标签: 角膜塑形镜 裸眼视力 视觉质量 OQASTMⅡ
  • 简介:目的探讨带虹膜隔张力植入手术治疗虹膜缺损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所诊治的虹膜缺损患者24例,24例患者均行带虹膜隔张力植入的手术,针对性的对该手术不同类型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根据虹膜缺损的范围和程度选择并放置合适型号的带虹膜隔张力,术后随访3个月,均未发现张力、人工晶状体偏位、移位,晶状体囊袋损伤及瞳孔阻滞等现象。结论囊袋内植入带人工虹膜的张力治疗部分或完全虹膜缺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开辟了该类疾病治疗的新思路,手术期间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术后的密切观察,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 标签: 带虹膜隔张力环 虹膜缺损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目的:观察和分析角膜塑镜治疗后角膜形态的变化,评估角膜塑镜治疗后光学区偏离中心对控制近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对134例134眼近视患儿配戴角膜塑镜矫治近视,平均年龄10.66±1.79岁,均取右眼数据进行研究。分别在戴镜前及戴镜后3、6、12、18、24mo检查视力、眼轴和角膜地形图。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戴镜后3、6、12、18、24mo的光学区偏瞳孔中心距离分别为0.84±0.45、0.77±0.40、0.79±0.41、0.78±0.41、0.79±0.4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7,P=0.319)。戴镜24mo后平均光学区偏中心距离为0.79±0.35mm,眼轴增长均值为0.32±0.30mm。戴镜24mo后平均偏中心距离轻度(<0.5mm)、中度(0.5~1.0mm)、重度(>1.0mm)的眼轴增长分别为0.45±0.34、0.32±0.28、0.23±0.2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25,P=0.024)。戴镜后的平均偏中心距离和眼轴增长经线性回归分析,其线性关系有统计学意义(F=7.246,P=0.008),线性回归方程Y=0.478-0.194X。戴镜24mo后,18眼有重影,其偏中心距离均值1.18±0.36mm;116眼无重影,其偏中心距离均值0.73±0.31mm,偏中心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1)。结论:光学区偏中心距离在角膜塑镜治疗3mo后趋于稳定,且对控制近视的效果和视觉质量有影响。

  • 标签: 近视 角膜塑形镜 眼轴
  • 简介:目的探讨囊袋张力植入下的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晶状体半脱位患者26例(28眼)。做透明角膜切口,连续撕前囊,水分离后,将张力植入晶状体囊袋内,使囊袋稳定居中,以行晶状体乳化抽吸,然后囊袋内置人人工晶状体。结果26例(28眼)全部成功行超声乳化手术并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O.05),23只眼人工晶状体位置良好,3只眼人工晶状体轻度倾斜但无明显偏中心,2只眼人工晶状体轻度偏中心。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囊袋内张力植入可稳定晶状体囊袋,保证超声乳化手术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的顺利进行,并可维持人工晶状体的长期稳定性,该手术方式安全有效。

  • 标签: 晶状体半脱位 超声乳化 囊袋内张力环
  • 简介: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扎术后玻璃体腔径改变及屈光度变化,揭示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自动角膜曲率计,眼A超及电脑验光仪对我院46例患者于巩膜扎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进行角膜屈光力,眼轴及屈光度的测量.结果(1)术后1周角膜屈光力,散光值较术前稍增加,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屈光力,散光值与术前检查基本相同.(2)术后眼轴明显延长,主要表现在玻璃体腔径的改变,近视度亦增加.随时间推移,眼轴(玻璃体腔径)逐渐缩短,近视度减少.但术后1个月,3个月眼轴长度(表现在玻璃体腔径),近视度较术前明显增加.结论巩膜扎术后玻璃体腔径的改变是导致服轴延长的主要原因,进而引起眼屈光度的改变.

  • 标签: 巩膜环扎术 玻璃体腔径 屈光度 影响 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后,局部应用1g/L孢霉素A对胬肉复发的抑制效果。方法:对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58例58眼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入选眼均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根据术后是否应用1g/L孢霉素A滴眼液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追踪随访1a,观察患者的胬肉复发率。结果:术后试验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9.93±1.59vs8.47±1.53mm/5min);SⅠt结果也显示1g/L孢霉素A使患眼术后的泪液分泌量较术前有所增加。术后1a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胬肉复发率分别为10%和39%。对照组并发症的出现率要高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局部应用1g/L孢霉素A滴眼液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胬肉的复发率。

  • 标签: 环孢霉素A 翼状胬肉切除术 复发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直视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6例(16眼)由同一术者进行外路手术,术前三面镜下,间接检眼镜下仔细严格定位裂孔,术中肉眼下大致定位,全部行扎并裂孔变性区外垫压,根据裂孔大小冷凝或非冷凝,尽可能安全放液,根据眼压,裂孔形态,部位选择注入气体填充物,定期观察术后视力、眼内反应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16例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术后随访半年,视网膜完全复位14眼(87.5%),视力较术前提高12只眼(75%),不变3只眼(18.75%),不完全复位少量视网膜下液吸收缓慢1眼,再次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视网膜复位1眼(6.25%)。最好矫正视力0.1以上10只眼(62.5%)。结论手术前的仔细检查定位裂孔,扎术避免遗漏裂孔及变性区均为直视下外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提供安全有效的保证,为眼科医师提供新的视网膜脱离手术方式的选择,且手术时间较短,操作相对简单,疗效有明确的保证。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直视下手术
  • 简介:<正>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目前严重影响视力的常见眼病之一,在角膜盲中居首位。既往采用局部应用抗病毒药物对于浅层单瘤病毒性角膜炎有较好的疗效,对于深层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则疗效不佳,并且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在抑制病毒的同时宿主细胞也受到损伤。无鸟苷(Acyclovir或Acycloguanosine,简称

  • 标签: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应用治疗 抗病毒药物 虹膜睫状体炎 无环鸟苷 局部应用
  • 简介:目的:观察多西素对碱烧伤大鼠角膜炎症细胞浸润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多西素组,每组16只大鼠。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后,多西素组予3g/L多西素眼液点眼,对照组予眼液溶媒点眼。分别于碱烧伤后第3,7,14,21d观察计算炎症指数,角膜取材后进行病理切片及炎症细胞计数,行ICAM-1的ELISA检测。结果:多西素组各时间点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较对照组轻,炎症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西素组各时间点炎症细胞计数少于对照组(P〈0.05)。多西素组各时间点大鼠角膜的ICAM-1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西素可以抑制碱烧伤大鼠角膜的炎症细胞浸润,其机制可能是抑制ICAM-1的表达。

  • 标签: 多西环素 碱烧伤 角膜 炎症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结膜瓣下"C"浸润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0例翼状胬肉行逆行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结膜瓣下"C"浸润术,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156只眼中148只眼治愈,8只眼复发,复发率5.13%。结论翼状胬肉逆行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结膜瓣下"C"浸润术操作简便,疗效佳,复发率低。

  • 标签: 翼状胬肉 逆行切除 丝裂霉素C
  • 简介:目的比较巩膜外局部加压术与巩膜扎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将30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随机分A,B两组,A组16眼,采用巩膜外局部加压术;B组14眼采用巩膜扎手术,术后随访半年至一年,观其视网膜复位和视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A组13眼视网膜复位顺利,一次手术成功率为81.25%;术后视力提高13眼,不变2眼,下降1眼,出现并发症8眼。B组11眼视网膜一次手术复位,一次手术成功率为78.57%;术后视力提高9眼,不变2眼,下降3眼,出现并发症9眼。两组一次手术成功率、术后视力提高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巩膜外局部加压术手术治疗RRD是经济,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的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巩膜外局部加压术 环扎手术 视网膜脱离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