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无结膜切口的小梁切除进行改良,探讨其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倾斜巩膜隧道、楔状小梁切除、加大滤过内外口等措施对原式进行改良,临床应用于30例32眼青光眼.结果术后结膜反应轻微,前房开始时稍浅,术后7d恢复正常,术后随访12~37个月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滤过泡弥散、扁平、范围广,均为功能性滤过泡.结论该式操作安全、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 标签: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手术方式 倾斜巩膜隧道 滤过泡 眼压
  • 简介:目的探讨鼻腔扩容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H—UPPP)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有腭咽和鼻腔平面阻塞的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30例,按住院床位号分为:A组15例,先行鼻腔扩容,1周后评估疗效,再行H—UPPP;B组15例,先行H—UPPP,1个月后经多道睡眠监测(PSG)评估疗效,再行鼻腔扩容。所有结果采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打鼾、憋气、头痛及嗜睡等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A组鼻腔扩容术后和H—UPPP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和100%,B组H.UPPP后和鼻腔扩容术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100%。2组患者经2个平面手术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Epworth嗜睡评分(ESS)及鼾声评分4个指标与单平面手术后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单平面手术后及2个平面手术后,AHI、LSaO2、ESS及鼾声评分4个指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单平面手术后的AHI和LSaO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S和鼾声评分2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无腭咽关闭不全或闭锁发生。结论单独行H—UPPP或鼻腔扩容均能改善AHI和LSaO2,联合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先行鼻腔扩容能增加行H—UPPP时的麻醉方便和安全,提高了治疗有效率。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鼻腔扩容术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40例(48只眼)慢性泪囊炎采用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治疗,观察术后泪道通畅情况.结果术后完全通畅44只眼(91.67%);不全通畅3只眼(6.25%);不通畅1只眼(2.08%).讨论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泪囊鼻腔吻合术 慢性泪囊炎
  • 简介:目的探讨几种改良鼻腔泪囊吻合的手术方式。方法收集2007年2月-2010年6月28例29眼慢性泪囊炎,行改良鼻腔泪囊吻合的病例,分别行单纯吻合瓣悬吊,吻合口填充明胶海绵加前瓣悬吊,吻合口填充医用吸血海绵或导尿管。结果26例27眼治愈或好转,有效率93.1%。结论本文几种改良鼻腔泪囊吻合疗效确定,可针对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改良鼻腔泪囊吻合

  • 标签: 慢性泪囊炎 鼻腔泪囊吻合术 吻合瓣悬吊术 明胶海绵 吸血海绵 导尿管
  • 简介:过熟期白内障由于晶状体皮质液化,悬韧带发生退行性变,造成手术操作困难,中截囊易发生悬韧带断裂、囊袋口放射状撕裂等并发症。笔者对37例过熟期白内障中采用改良信封式前囊切开治疗,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过熟期白内障 前囊切开术 白内障术 信封式 改良 晶状体皮质
  • 简介:目的探讨下睑内翻倒睫,切除下睑皮肤、轮匝肌,皮内带睑板缝合矫正内翻倒睫,同时可以美容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47例(75眼)下睑内翻倒睫的病例采用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内带睑板缝合法矫正。结果对47例(75眼)下睑内翻倒睫的病例采用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内带睑板缝合法,倒睫全部矫正无双重睑出现。结论对下睑内翻倒睫的患者行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内带睑板缝合法下睑内翻倒睫可得到良好矫正,方法简单、可靠且同时起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 标签: 下睑内翻倒睫 皮内带睑板缝合 美容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式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改良式小梁切除治疗42例(64眼)各型青光眼,中一次性使用0.4mg/ml丝裂霉素C,术后随访6~12月,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结果术后1月检查,58眼(90.6%)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1周测眼压,所有病例眼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48眼(75.0%)眼压低于21mmHg,术后6月测眼压,54眼(84.6%)低于21mmHg;末次随访时,56眼(87.5%)形成弥散扁平的功能性滤过泡,8眼(12.5%)为非功能性滤过泡;总手术成功58眼(90.6%),其中完全成功54眼(84.4%),条件成功4眼(63%),失败6眼(9.4%)。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5眼,前房渗出4眼。讨论改良式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可有效地减少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的形成,充分降低眼压。该方法不需要特殊设备,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青光眼方法。

  • 标签: 青光眼 改良式小梁切除术 丝裂霉素C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式额肌腱膜瓣悬吊矫治儿童重度上睑下垂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1-12在我科收治的儿童重度上睑下垂患者83例114眼,采用改良式扇形额肌腱膜瓣悬吊进行矫治,分析术后上睑下垂矫正效果和上睑缘弧度、重睑形成及倒睫、结膜脱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5a。结果:术后第5a,矫正满意和基本矫正者共有84眼(73.7%),部分矫正30眼(26.3%),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包括倒睫4眼(3.5%),其中3例3眼上睑内侧1/3灰线处缝牵引缝线牵引lwk后消失,1例1眼行二次手术;结膜脱垂2眼(1.8%),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眼药水点眼,加压包扎lwk后结膜脱垂均消失;术后无1例发生暴露性角膜炎、眼睑外翻、睑球分离、眼睑成角畸形、血肿形成、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上睑回退和外侧重睑皱襞消失是长期随访最常见的问题。结论:改良式额肌腱膜瓣悬吊矫治儿童重度上睑下垂长期疗效满意,效果持久稳定,安全可靠。

  • 标签: 上睑下垂 额肌腱膜瓣悬吊术 长期随访
  • 简介:目的探讨用改良圈匙娩核并注重粘弹剂应用对防止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体植入并发症的作用。方法用改良圈匙娩核并注重粘弹剂应用对355例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结果术后三天矫正视力≥0.5者291眼达82%,脱残339眼(95.5%)脱盲315眼(98.9%)。术后角膜水肿39眼,占10.98%均在3~6天后恢复透明。后囊破裂7眼,占1.97%,前房出血4眼,占1.13%。瞳孔轻度变形10眼,占2.8%,暂时性高眼压4眼,占1.13%。结论在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时,应用改良后的圈匙娩核并注重粘弹剂应用,就会明显减少并发症,达到良好的效果。

  • 标签: 白内障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设计一种新型人工镫骨,防止镫骨部分切除术后常见的眩晕反应。方法在小窗技术镫骨部分切除中,将人工镫骨足端斜截45°,插深0.5mm。结果133耳耳硬化症用新型人工镫骨,92耳手术(85.2%)无眩晕出现。余例眩晕甚轻、时间短。在常规人工镫骨手术中出现术后眩晕有163耳(93.7%)。结论用新型人工镫骨代替常规人工镫骨可很大程度地预防镫骨部分切除的术后眩晕。

  • 标签: 眩晕 镫骨切除术 人工镫骨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型抗青光眼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01/2006-0l在我科住院的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0例40眼,每位患者一侧眼行传统的小粱切除虹膜周切(传统),另一侧行改良型抗青光眼手术(改良),将两组疗效对照,随访观察18mo以上。结果:改良组远期眼压控制与传统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筹异。结论:改良型抗青光眼手术是常刷抗青光眼手术的联合,较易掌握,且远期疗效较理想。

  • 标签: 传统型抗青光眼手术 改良犁抗青光眼手术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加压泪道冲洗对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门诊治疗中对3mo以上的新生儿泪囊炎280例340眼进行泪道冲洗,随机分为2组,A组140例164眼采用常规方法冲洗,B组140例176眼进行加压泪道冲洗,对比并观察冲洗治疗效果。结果:A组冲洗1~3次通畅9眼(5.5%);冲洗4次以上通畅14眼(8.5%);需加泪道探通141眼(86.0%)。B组冲洗1~3次通畅128眼(72.7%);冲洗4次以上通畅31眼(17.6%),需加泪道探通17眼(9.7%)。改良方法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方法。

  • 标签: 加压泪道冲洗 新生儿泪囊炎
  • 简介:目的分析85例泪囊鼻腔吻合患者围期护理的效果。方法对85例(87眼)行泪囊鼻腔吻合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积极的术前准备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87眼)未发生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精心的围期护理是泪囊鼻腔吻合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慢性泪囊炎 泪囊鼻腔吻合术 护理
  • 简介:30例杓状软骨移位应用于两侧喉返神经瘫痪的患者,使其有日常活动的足够呼吸量并保持一定的发声功能。采用颈侧途径声带移位式和喉裂开途径杓状软骨摘除式,成功率为83.3%。

  • 标签: 杓状软骨移位术 声带麻痹手术 喉返神经瘫痪
  • 简介:<正>鼓室成形手术的具体目标是:在清除病灶的基础上,建立含气鼓室和传声听骨。按病灶范围有不伴乳突切除和伴乳突切除,按中耳传声原理有卵圆窗优先和圆窗声保护,此外,必须保证中耳乳突气腔经咽鼓管与大气交通。以下介绍这三方面的技术和体会。

  • 标签: 鼓室成形术 中耳乳突 上鼓室 面神经骨管 后鼓室 清除病灶
  • 简介:目的探讨羊膜植入应用于小梁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随机选择40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对照组随机选择30例,行单纯小梁切除,随访6个月.结果手术成功率:羊膜组的累计成功率90%,对照组为60%,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滤过泡:随访至6个月末时,羊膜组与对照组的累计存活率分别为87.3%和52.3%,经U检验,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术后视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术后并发症:二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差异无明显性.结论羊膜应用于小梁切除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并能有效长期保留功能性滤泡,并发症较少.

  • 标签: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羊膜植入术 并发症 功能性滤泡 手术方法
  • 简介:目的:比较超声乳化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白内障患者355例393眼分成A、B两组,其中A组180例193眼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B组175例200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术后观察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结果:术后1d,患者视力恢复情况超声乳化手术组明显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组,但术后7d和30d两组无显著差异。术后7d,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超声乳化组,但术后30d无显著性差异。对核硬度在Ⅳ~Ⅴ级的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少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结论:应针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核硬度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 标签: 超声乳化术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 角膜散光 角膜内皮细胞
  • 简介:小梁切除是开角型青光眼中最常规的手术治疗方法。让病人在第一时间里对于小梁切除有足够的理解是十分困难的,但这一点很重要。患者常常没有眼科医生所关注的眼部症状,他的疾病往往是医生告之后才知道。小梁切除最好的结果也仅仅是维持视力,另外手术治疗的结果也可能使视力恶化。

  • 标签: 小梁切除术 外手术治疗 开角型青光眼 眼科医生 视力恶化 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