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面神经垂直CT定位和解剖定位。方法15例开颅取脑后的颅底标本,对面神经管垂直至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颈静脉窝外侧壁与前壁水平之间距离进行直接测量,并与64层螺旋CT测量进行比较。结果尸骨直接测量与CT测量结果分别是(3.01±0.65)mm与(3.09±0.68)mm,(10.98±1.72)mm与(10.98±1.64)mm,(3.99±1.23)mm与(3.91±1.17)mm,(8.32±1.86)mm与(8.24±1.92)mm;种方法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测量方法可靠,测得值可信。CT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

  • 标签: 面神经管 计算机断层摄影 人体测量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干眼症患者睑板腺情况。方法:选取2015-11/2016-04就诊于我院的干眼症患者301例598眼,按年龄分为8组,分别为A~H组。应用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各组干眼症患者睑板腺腺体缺失情况、腺体形态变化、睑板腺开口阻塞及睑酯情况,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的睑板腺变化规律。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睑板腺腺体缺失,各组之间腺体缺失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P〈0.05)。A组腺体数目无减少,B~H各组之间腺体数目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357,P〈0.05)。腺体形态从40岁开始逐渐变细,其与年龄呈反相关。睑板腺开口阻塞情况及睑酯的性状,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眼表综合分析仪能客观精准地检查出干眼症患者的睑板腺情况,提供不同年龄干眼症患者睑板腺变化规律的量化结果,为干眼症的病因诊断提供判断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睑板腺 干眼症 眼表综合分析仪
  • 简介:目的探讨2种治疗萎缩性鼻炎手术方法的优劣.方法100例萎缩性鼻炎随机分为2组,56例行鼻腔黏骨膜下充填硅胶术(A组),44例行鼻前孔缩窄术(B组).结果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鼻前孔缩窄术高于鼻腔黏骨膜下填充术(P<0.05),并发症鼻前孔缩窄术明显少于鼻腔黏骨膜下充填术(P<0.05).结论鼻前孔缩窄术治疗萎缩性鼻炎安全有效,要优于鼻腔黏骨膜下填充术.

  • 标签: 骨膜 萎缩性鼻炎 鼻腔 手术治疗 并发症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比较压抑膜遮盖与眼罩遮盖治疗大龄儿童弱视的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采用种方法治疗的53例大龄儿童弱视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压抑膜遮盖法治愈率为15.6%,好转率为62.5%,眼罩遮盖法治愈率为9.5%,好转率为52.4%,种治疗方法治愈率和好转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压抑膜遮盖治疗大龄儿童弱视的依从性好,其实际应用效果优于眼罩。

  • 标签: 弱视 压抑膜 眼罩 遮盖疗法
  • 简介:目的方法比较显微镜下与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外路视网膜脱离(retinaldetachment,Rd)手术的疗效。随机选取孔源性RD患者48例(48眼),分别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A组)14例(14眼),与双目间接检眼镜直视下(B组)共34例(34眼)行裂孔及变性区定位,裂孔及裂孔周围行视网膜冷凝,释放视网膜下液体后硅胶块填压及环扎,确认裂孔位于巩膜嵴上,如术中眼压过低,则玻璃体腔内注入空气或C3F8。术后定期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视网膜下液体吸收情况及冷凝反应。结果组术后随访1-6个月,A组患者术后100%视网膜裂孔闭合,视网膜完全复位,视力提高12眼,矫正视力〈0.3者4眼(33.3%),≥0.3者8眼(66.7%),另外2眼视力不提高。其中,视网膜下液体吸收者缓慢者2眼(16.7%),6天后完全吸收。冷凝反应0级1眼(8.3%),Ⅰ级4眼(33.3%),Ⅱ级8眼(66.7%),Ⅲ级1眼(8.3%)。B组患者术后100%视网膜裂孔闭合,3例未复位,2次手术后成功复位,矫正视力〈0.3者12眼(35.3%),≥0.3者22眼(64.7%)。冷凝反应0级3眼(8.8%),Ⅰ级4眼(11.8%),Ⅱ级25眼(73.5%),Ⅲ级2眼(5.9%)。结论显微镜直视下视网膜脱离手术相对简单,手术效果好,安全性高,更值得推广。

  • 标签: 显微镜 双目间接检眼镜 视网膜脱离
  • 简介:目的比较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和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采用种术式治疗的134例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治愈率为89.9%,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愈率为94%,种治疗方法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4.7947,P<0.05).结论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效果优于胬肉切除联合白体结膜瓣移植术.

  • 标签: 翼状胬肉 自体结膜瓣移植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 简介:目的观察单纯性巩膜暴露术与自体角膜缘结膜瓣移植术对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将73例(73眼)单侧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分为A、B2组。A组进行单纯性巩膜暴露术,B组进行自体角膜缘结膜瓣移植术。比较2组术前翼状胬肉突入角膜缘长度,术后角结膜上皮愈合时间及术后3个月复发率。结果术前2组翼状胬肉突人角膜缘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比A组角结膜上皮愈合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后3个月复发率比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角膜缘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比单纯性巩膜暴露术更有效。

  • 标签: 翼状胬肉 单纯性巩膜暴露术 自体角膜缘结膜瓣移植术 复发率
  • 简介:目的:研究带有Ⅲ级以上硬核的复杂性白内障,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2眼带有Ⅲ级以上硬核的复杂性白内障患者,采取晶状体超声粉碎技术(A组)以及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B组)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提高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手术方式对中央角膜厚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中对角膜内皮的影响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带有Ⅲ级以上硬核的复杂性白内障,超声粉碎晶状体技术可以考虑应用。

  • 标签: 晶状体超声粉碎技术 小切口囊外摘除术 复杂性白内障
  • 简介:目的评价种显微手术方法吻合泪小管断裂的效果。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直接找出泪小管的断端,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组,即麻醉导管单路插管吻合组(30眼)和硅胶管双路环行插管吻合组(37眼)。结果所有病例均在手术显微镜下直接找到鼻侧泪小管断端并且一次手术成功吻合泪小管,随访6月~31月(平均11.5月),麻醉导管单路插管术30眼,治愈24例,好转3眼,失败3眼,治愈率80%;硅胶管双路环行插管术37眼,治愈32眼,好转3眼,失败2眼,治愈率86.5%。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明显提高治疗泪小管断裂的临床效果;硅胶管双路环行置入法是理想的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方法。

  • 标签: 泪小管断裂 硅胶管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眼压控制稳定的晚期青光眼术后1a内在不同血压时视野进展情况。方法:记录晚期青光眼眼压正常患者的舒张期血压及眼压值,并分别做视野检查,通过AGIS评分法判断病程的进展。结果:随访1a,各试验组平均随访眼压值比较无差异;各组视野受损进展率有差异,血压偏低组视野受损进展比较快。结论:低血压是晚期青光眼病程中的危险因素之一。晚期青光眼患者如舒张期血压过低,视野有恶化趋势。

  • 标签: 青光眼 舒张期血压 视野
  • 简介: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多见,虽经反复咽鼓管吹张、鼓膜置管等治疗,仍有复发的顽固病例。本研究发现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其咽鼓管鼓口直径较正常狭小,提示可能与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存在一定关系。本研究结果在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中没有发现咽鼓管骨性骨质增生现象。

  • 标签: 咽鼓管 测量 分泌性中耳炎
  • 简介:目的观察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泪小管断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住院治疗的泪小管断离共60例(60眼),随机分为组:A组30个病人(30只眼)硬膜外麻醉导管治疗泪小管断离;B组30个病人(30只眼)crawford管治疗泪小管断离。根据病情平均3-6个月拔管,拔出泪道硅胶管后,泪道冲洗通畅且无症状为治愈;泪道冲洗通畅,但有一定阻力且偶有流泪为好转;泪道冲洗不通畅为无效;拔管个月以上再次流泪冲洗不通畅为复发。结果拔管后,A组:治愈:18眼(60%);好转:6眼(20%);无效:4眼(13.33%);复发:2眼(6.67%)。B组:治愈:26眼(86.67%);好转:2眼(6.67%);无效:1眼(3.33%);复发:1眼(3.33%)。结论鼻内窥镜下crawford管置管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泪小管断离的办法。

  • 标签: 泪小管断离 crawford管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眼表观察比较种翼状胬肉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原发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成AB2组,各38人。A组采取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B组采取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移植。比较2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复发率,角膜修复时间、形态,术后不适症状的改善。结果2组患者角膜修复行为不同。2组患者于术后一周观察角膜上皮修复程度,B组好于A组(P〈0.05);2组患者BUT比较,A组术前与术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术前与术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A、B组术后6个月泪膜破裂时间,B组较A组更长(P〈0.05);2组术后6个月眼部干涩、异物感等症状改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移植术后角膜上皮修复快,泪膜稳定性有明显提高。

  • 标签: 翼状胬肉 角膜缘干细胞 丝裂霉素C 泪膜
  • 简介:目的:评价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结膜植片种缝合方法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试验,将48例48眼初发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24例24眼,A组术中结膜植片采用连续锁边缝合法;B组术中结膜植片采用间断缝合法。术中记录结膜缝合时间,术后随访6mo,记录拆线所用时间及眼部刺激评分情况。结果:术中平均植片缝合时间A组为14.05±2.30min,B组为19.34±2.12min,组差异有统计学(P〈0.01)。眼部刺激情况分值在术后第3d(1.32±0.60vs1.68±0.35)和第5d(0.87±0.24vs1.26±0.68),A组得分均明显低于B组(P均〈0.05)。A组拆线所用时间为9.15±3.36min,B组拆线所用时间为12.61±3.89m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连续锁边缝合法提高了手术效率,减轻了术后的刺激症状,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结膜植片缝合方法。

  • 标签: 连续锁边缝合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翼状胬肉
  • 简介:目的比较小梁切除术后激光断线和可调节缝线种不同方法调控眼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6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共47例(52眼),其中男性25例(28眼),女性22例(24眼)。将患者分为组,A组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固定缝线缝合术,B组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缝合术,观察术前术后眼压和术后并发症;比较这种不同方法调控眼压的疗效;结果小梁切除术前A组的眼压为29.5±6.8mmHg,B组眼压为30.5±7.1mmHg,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P〉0.05),术后6个月A组眼压为12.3±5.5mmHg(1kPa=7.5mmHg),B组眼压为13.7±6.3mmHg,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P〉0.05)。术后6个月2A组完全成功率为73.1%,B组完全成功率为84.6%,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P〉0.05)。术后浅前房、低眼压和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A组较多,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χ-2=0.02,χ-2=0.02,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激光断线和可调节缝线均能有效的调控术后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和低眼压等并发症,获得较理想的术后疗效。

  • 标签: 激光断线 可调节缝线 小梁切除术
  • 简介:目的:分析最小量节性外垫压手术治疗复杂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和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10/2008-10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住院的、接受最小量节性外垫压术治疗的连续的复杂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76例。复杂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限定为裂孔位于个及个以上象限,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分级在C1~C2。最小量节性外垫压术是指仅限于裂孔区的节性外垫压,联合前房穿刺放房水,术后裂孔周围激光凝固。分析其发病年龄、病程、手术前后视力、视网膜脱离范围、裂孔数目、裂孔形态、一次手术复位率、再次手术复位率、再次手术率及术后并发症,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患者发病年龄平均31.92(19~62)岁,平均病程为7.40(2.0~36.5)mo,视网膜脱离象限平均为3.33个,平均裂孔数量为3.43(2~7)个。手术后视力提高的患者为48例,一次手术复位率是84%(64/76);再次手术复位率是93%;再次手术率为38%。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短期复视3例,短期高眼压12例,黄斑水肿2例,共17例。结论:和文献资料比较,以最小量手术治疗复杂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可以取得与环扎手术同样的解剖及功能复位,但是再次手术率较高。强调手术适应证选择的重要性。

  • 标签: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复杂的 巩膜外手术 最小量
  • 简介: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对降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arane图书馆、PubMed(1966~2013)、Embase(1980~2013)、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13)中关于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术对降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RCT,7篇研究均显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比较,小梁切除术能提高患者术后眼压降低的水平和手术的成功率,但是8篇研究均显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能更有效的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论:与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相比,传统小梁切除术能够提高眼压的降低水平和手术成功率;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能较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小梁切除术 开角型青光眼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白内障冷冻囊内摘除术后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疗效.方法对134例134眼白内障冷冻囊内摘除术后元晶状体眼随机分为组,第一组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共70眼;第二组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组共66眼.结果组病例术后矫正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或超过,矫正视力0.5以上超过60%,组病例视力差异元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囊内摘除术无晶状体眼种类型人工晶状体二期植入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白内障冷冻摘除术 无晶状体眼 矫正方法 并发症 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
  • 简介:目的通过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不同年龄老年患者角膜内皮的影响的观察,探讨年龄和角膜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不同年龄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排除眼部其他疾患和糖尿病全身病)78例(83眼),分为66岁以下、66-73岁、74-84岁、85岁以上四个年龄组,给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治疗,以非接触眼科专用角膜内皮镜,测量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对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的减少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同组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因手术影响的减少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龄老年患者角膜内皮对手术损伤的敏感性高,术前应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功能评估应结合年龄重新评估。

  • 标签: 超声乳化吸除术 角膜内皮 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