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标准对数视力表》与《低视力视力表》对用视力检查的临床意义及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本院验光部验光患者59例(118眼),每位患者分别进行两种视力表的用视力检查,然后记录裸眼视力以及矫正视力检查结果,再进行配对设计资料检验。结果:裸眼视力检查t=2.9944,矫正视力检查t=3.5564,P〈0.05,两种视力表无论是裸眼视力还是矫正视力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视力表的视力检查结果有所差异,裸眼视力相差19.953′视角,矫正视力相差15.849′视角,且低视力专用视力表的均值均小于标准对数视力表。

  • 标签: 标准对数视力表 低视力视力表 视力
  • 简介:目的:通过研究散光性屈光不正与注视距离之间的关系,探讨非老视患者近距离屈光矫正的必要性,并寻求可行的矫正方法。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序贯选取近视性散光受试者166例(右眼),检查各受试者注视不同距离(视眼前5m、眼前40cm、眼前20cm)的散光性屈光不正度、配戴静态屈光矫正眼镜时的近视力(distancecorrectednearvisionacuity,DCNVA)及散光修正后的近视力(accommodativeastigmatismcorrectednearvisionacuity,ACNVA)。视近状态下的散光在视单眼全矫基础上采用交叉柱镜进行修正,受检眼水平向前注视近视力表中其最佳视力的视标。对三个注视距离下(视5m、视近40cm、视近20cm)两两之间的散光度及轴位的差异、DCNVA与ACNVA的差异分别采用两两配对检验,若数据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否则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结果:三个不同注视距离,两两间散光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视近40cm与视5m:Z=-5.316,P<0.0167;视近20cm与视5m:Z=-5.672,P<0.0167;视近20cm与视近40cm:Z=-2.463,P<0.0167),且视近20cm散光度(0.83DC±0.52D)>视近40cm散光度(0.78DC±0.43D)>视5m散光度(0.63DC±0.47D);三个不同注视距离,两两间散光轴位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DCNVA与ACNVA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散光修正后视力呈提高的趋势(Z=-5.741,P<0.01;Z=-6.848,P<0.01)。结论:随注视距离移近,散光度呈增大的趋势且散光轴位朝着顺规散光的方向发展,然而这种改变对于个体来讲是随机的、个性化的,在散光改变量最大的距离处发生视疲劳的可能性较大,在该距离下进行屈光矫正可能是治疗该类视疲劳患者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调节 近视性散光 近距离工作 视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