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托槽粘着位置对于正畸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最初粘着固定矫正器的过程中,常常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保证将每一个托槽都粘着到牙冠的正确位置上,对于不良位置的托槽需要及时重新粘着到正确的位置以利于正畸治疗。本研究对于100例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并采用标准方丝弓治疗病例的不良位置托槽重新粘着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牙位出现托槽位置不良而需要重新进行托槽粘着的比例不同,上颌第二双尖牙和尖牙需要重新进行托槽粘着的发生率最高,应该在开始粘着托槽时倍加注意。下切牙的托槽粘着位置最好。本文还就托槽粘着位置不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方丝弓 托槽 粘着位置
  • 简介:本文描述了一位接受垂直牙槽嵴增高术治疗的患者,其牙槽嵴增高术在下牙槽神经移位术前施行。术前CT检查显示患者左下颌磨牙区的下牙槽神经管上方仅有2~3mm厚的骨质。从颏区获得的自体骨移植物与钛网一起应用于该区的垂直牙槽嵴增高术。骨移植后的CT检查显示垂直牙槽嵴增高了5mm。骨移植术后的下牙槽神经上方的骨厚度为7~8mm。为了便于下牙槽神经移位,要施行骨切除术以得到一个侧窗。该窗位于沿下颌外侧且低于牙槽嵴顶4mm的部位。然后将2个圆柱状的、有羟磷灰石涂层的种植体植入。形成侧窗时除去的自体骨被制成颗粒状后置于种植体的周围。由于事先已经施行了垂直牙槽嵴增高术。所以在下牙槽神经移位后,种植体的冠部没有暴露。这表明:下牙槽神经管上方仅有最低骨厚度存在的情况下,仍可以考虑在下牙槽神经移位术前施行垂直牙槽嵴增高术。然而,这还需要长期的临床调查来加以证实。

  • 标签: 牙槽嵴增高术 下牙槽神经 术前CT检查 自体骨移植物 种植体植入 下颌磨牙区
  • 简介:目的:通过构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3D共培养体系,探讨自噬与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使用蛋白酶和胶原酶消化法及胶原酶消化法提取hAMSCs和hUVECs。通过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及多向分化实验鉴定hAMSCs和hUVECs。通过3D成管实验观察0、3、6、12、24、48、72hhAMSCs-hUVECs(共培养)组及hUVECs(单培养)组中hUVECs出芽的长度及面积,检测各时间点中反应自噬水平的蛋白ATG5、Beclin-1、LC3Ⅱ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hAMSCs中间充质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呈阳性表达,造血干细胞及血管细胞相关的表面分子标志呈阴性表达;hUVECs中CD34呈阳性表达,CD45呈阴性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发现,hUVECs细胞膜上表达CD31,胞浆中表达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多向分化实验证实hAMSCs具有向成骨细胞、成脂细胞及成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3D成管实验中共培养组在12h以后出芽的长度及面积均高于单培养组,共培养组ATG5表达水平在3、6h高于单培养组,共培养组Beclin-1表达水平在0、3、6h高于单培养组,共培养组LC3Ⅱ表达水平在0、3、6、12h高于单培养组。结论:本研究发现hAMSCs可以促进血管新生,并证明其促进作用与共培养体系建立早期的胞内自噬水平增高密切相关。

  • 标签: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自噬 血管新生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方法:利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与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和牛脱细胞真皮基质(B-ADM)共培养,以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和空白组作对照,ELISA法分别检测细胞接种4、6、12、24、48、96h共培物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GFP慢病毒转染于HUVEC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共培物上细胞管型的数目。结果:在细胞接种24h时,ADM组与Bio-Gide组和空白组比较VEGF的浓度更高(P〈0.05);48h时P-ADM组VEGF的浓度高于与Bio-Gide组和空白组(P〈0.05)。转染GFP慢病毒的HUVEC与生物膜共培养6~48h时,B-ADM组细胞管型多于P-ADM组和Bio-Gide组;24h内,P-ADM组多于Bio-Gide组;空白组未见明显管型。结论:P-ADM与B-ADM比Bio-Gide具有更好的成血管作用,且B-ADM效果更明显,提示异种ADM有较好的促新生血管的作用,可作为替代物应用于膜龈手术。

  • 标签: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管型
  • 简介:透明质酸寡糖(oligosaccharidesofhyaluronan,o-HA)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进而引起血管新生,单位数量不同的o-HA促血管新生效应存在差异,近年来研究发现了o-HA促血管新生的主要作用路径以及相关的重要细胞因子,本文就o-HA促进血管新生作用及其相应机理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透明质酸寡糖 血管新生
  • 简介:本文的目的是回顾一些生物力学原理和骀学原理,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实现采用粘接修复方法来最佳程度地对重度磨耗的前牙进行保守治疗。实践结果表明(在前牙腭侧)联合使用釉质、牙本质粘接和树脂直接修复以及(在唇面和切端)使用瓷贴面间接修复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美观效果和功能/生物力学效果。前牙深覆验合并腭侧磨损的病例是较难处理的。本文提出了简化的修复方法,就是联合重新确定正中关系和应用Dahl方法的咬合治疗来创造上下前牙之间的修复间隙,减少对腭面牙体组织的磨除,这是修复前牙磨损和磨耗的极端保守的方法。

  • 标签: 鉴别诊断 牙源性角化囊肿 牙周病 影像学
  • 简介:由中华口腔医学会与美国微笑列车唇腭裂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承办的微笑列车临床技能与麻醉区域培训于2010年3月9日在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举行。来自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5省项目合作医院的50名口腔专业医师、麻醉医师全程免费参加培训。

  • 标签: 口腔医学院 合作医院 微笑列车 中山大学 唇腭裂 培训
  • 简介:目的观察黄芪多糖载人Ⅰ型胶原促血管新牛作崩,探讨黄芪多糖与Ⅰ型胶原的协同作用。方法通过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s,HUVEC)增殖实验测定不同浓度黄芪多糖和胶原对细胞的增殖作用,并测量细胞迁移率;WesternBlot方法验证血管生成素-1(angiogenin-1,Ang-1)、整合素α1β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c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黄芪多糖浓度20μg/ml时促进HUVEC生长作用最明显,此后随着浓度的升高,促生长的作用逐渐降低,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黄芪和胶原合用,对细胞的促生长有协同作用,显著高于20μg/ml胶原组(P〈0.05).20μg/ml黄芪多糖+20μg/ml胶原时HUVEC迁移能力最强;WesternBlot结果提示Ang-1和整合素α1β3的表达随着黄芪和胶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20μg/ml黄芪多糖+胶原组达到最高。结论黄芪多糖能促进HUVEC的增殖和迁移,并上调Ang-1和整合素α1β3的表达,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且黄芪多糖和胶原具有协同作用。

  • 标签: 黄芪多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胶原 血管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