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混合Rosai-Dorfman病(RDD)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混合RDD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对其进行随访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结果光镜下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胞质苍白或呈嗜酸性淡染的特征性组织细胞,可见明显的淋巴吞噬现象(emperipolesis),免疫组化S-100和CD68染色阳性,CD1a阴性。本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伴有颌面骨破坏吸收,容易误诊。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等治疗后病情控制。结论头颈部混合RDD具有一定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但临床表现多样,诊断较困难。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效果不确定,应以保守治疗为主,密切随访。

  • 标签: ROSAI-DORFMAN病 组织细胞增多症 头颈部 诊断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影像扫描和重建技术、三维头影测量技术,比较骨Ⅰ类和Ⅱ类正畸患者口咽气道的三维结构差异.方法根据研究对象的骨面型分为骨Ⅰ类组和骨Ⅱ类组,年龄、性别严格匹配、均角研究对象共22对.将所有研究对象正畸初诊时拍摄的全头颅CBCT影像导入DolphinImaging3D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分别测量其口咽气道、腭咽气道、舌咽气道的气道容积、气道长度、最小横截面积、最小横截面矢状径、横径及其比例关系,对两组间的气道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骨Ⅱ类患者的舌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积[(144.27±68.30)mm^2]及口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矢状径[(8.28±2.58)mm]较骨Ⅰ类患者[(193.93±71.54)mm^2,(9.76±2.22)mm]小(P≤0.05).结论骨Ⅰ类和Ⅱ类患者口咽气道三维结构具有一定差异,矢状骨对口咽气道结构具有一定影响.

  • 标签: 口咽气道 CBCT 三维测量 骨型分类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高血循肌间血管瘤(IMH)的CT、MRI(包括磁共振动态增强)的表现特征与病理分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3年间1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口腔颌面部IMH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例,女15例,年龄5-57岁,平均年龄33.4岁.结果:CT、MR图像显示,6例患者累及多块肌肉,12例累及单块肌肉.好发于咬肌(6例)及舌体(6例).3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高血循病变,磁共振动态增强的SI-time曲线为Ⅱ:早期快速强化后出现平台期,病理分为毛细血管2例、混合1例.15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低血循病变,SI-time曲线为Ⅰ,病理分为海绵血管.4例发现静脉石.结论:IMH的CT、MR影像学表现及其SI-time曲线分,能进一步帮助诊断其病理分

  • 标签: 肌间血管瘤 磁共振 高血循病变 低血循病变
  • 简介:目的:探究两种fimA牙龈卟啉单胞菌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在厌氧条件下培养ⅠfimA、ⅣfimA牙龈卟啉单胞菌,并与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共同培养;在共培养2、8、24和48h时,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状况。结果:ⅠfimA牙龈卟啉单胞菌刺激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后8h,促增殖作用明显,但是24和48h平滑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ⅣfimA牙龈卟啉单胞菌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没有明显促细胞增殖或细胞毒性作用。结论:ⅠfimA和ⅣfimA牙龈卟啉单胞菌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的作用存在差异,ⅠfimA牙龈卟啉单胞菌有明显的促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作用。

  • 标签: 牙龈卟啉单胞菌 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 fimA CCK-8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分析Ⅱ糖尿病(typetwodiabetesmellitus,T2DM)患者唾液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oxidativeproteinproducts,AOPPs)与血浆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能否通过测量唾液晚期氧化蛋白产物的含量来间接反映血浆甘油三酯的水平,从而为预测T2DM患者心血管危害程度提供一种新的检测方法.方法:选取56例T2DM患者(女性32例,男性24例,平均年龄51.31±5.83岁),分别测量其血浆TG、血浆AOPPs、唾液AOPPs三者含量.分析T2DM患者血浆TG与血浆和唾液中AOPPs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性别间的差异.结果:T2DM患者血浆TG含量、血浆中AOPPs含量及唾液中AOPPs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血浆TG与血浆中AOPPs含量呈正性相关关系(r=0.686,P<0.001),与唾液中AOPPs含量也呈正相关关系(r=0.693,P<0.001).血浆中AOPPs含量与唾液中AOPPs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474,P<0.001).结论:Ⅱ糖尿病患者的血浆甘油三酯、血浆和唾液中的晚期氧化蛋白产物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Ⅱ糖尿病患者的血浆甘油三酯与血浆晚期氧化蛋白产物含量、唾液晚期氧化蛋白产物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Ⅱ糖尿病患者的唾液晚期氧化蛋白产物含量可间接反映血浆甘油三酯的水平.

  • 标签: Ⅱ型糖尿病 甘油三酯 血浆 唾液 晚期氧化蛋白产物
  • 简介:固定义齿修复过程中,为获得设计良好、制作精密的修复体,对牙体预备及印模制取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良好的排龈要求在获得清晰印模的同时保护龈沟底部的上皮附着,确保生物学宽度不被侵犯。因此,优良的固定修复离不开正确合理的排龈,对于平龈或龈下边缘的修复体而言,排龈操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作者就近年来排龈技术在固定修复中的发展及应用作一简要的综述。

  • 标签: 排龈技术 排龈 固定修复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显微超声技术行牙半切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择30例一侧基本完好,一侧病变严重的患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5颗。对照组行传统的牙半切术,实验组应用显微超声技术行牙半切术,术后1、3年后复诊评估其成功率以及边缘性牙龈炎的发生率。采用PearsonChi-Square检验统计牙半切术的疗效,当频数少于5时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结果两组术后1年和3年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1,P3=1),实验组术后3年边缘性牙龈炎发生率低(P=0.035)。结论显微超声技术行牙半切术可以有效的保存一侧基本完好,一侧病变严重的患牙,可有效降低术后边缘性牙龈炎的发生。

  • 标签: 牙半切术 显微根周手术 超声技术 边缘性牙龈炎
  • 简介:一、病历摘要患者,女,33岁,汉族.主诉:前牙不齐求隐形矫治.患者二十年前因“虎牙”固定正畸治疗,未认真保持发生复发.家族中母亲有类似错(牙合)情况,全身状况良好.二、临床检查患者正面观颜面部对称,侧面观凸面型,上颌前突,下颌正常.有偏侧咀嚼十余年至今.口内检查:恒牙(牙合),14、24、34、44、18、48口内未见,36烤瓷全冠不良修复体修复,26伸长,右侧尖牙、磨牙中性偏远中关系,左侧尖牙、磨牙远中关系。

  • 标签: 上颌磨牙远移 矫治技术 不良修复体 应用 病例 固定正畸治疗
  • 简介:3D打印及其相应计算机辅助医疗模拟技术能根据患者需要,快速制备适合不同患者个性化要求的生物医用材料,并能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精确控制,以精确修复病变组织或器官,并可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辅助进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模拟操作等,改进治疗方法,提高医疗质量。因此,这种新兴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尤其在生物医用材料开发、生物组织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口腔颌面修复领域中的相关文献,以综述3D打印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动态及其进展。

  • 标签: 3D打印 计算机辅助 颌面修复重建 个性化植入物
  • 简介:目的探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下两种不同拔牙模式治疗后下颌牙列变化的差异.方法选取采用亚历山大技术矫治完成的拔牙病例52例,分为拔除上下第一前磨牙组(A组)和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及下颌第二前磨牙组(B组),测量矫治前后下颌数字模型的牙弓宽度、长度、Spee曲深度及前牙不齐指数,并通过头影测量获取下切牙唇倾度.采用配对及成组f检验分别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治后两组病例的尖牙间宽度稍增大,第一磨牙间宽度、牙弓长度、Spee曲深度、IRR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下前牙唇倾度显著减小(P<0.05),B组变化不显著(P>0.05).B组治疗前后第一磨牙间宽度、Spee曲深度减小量均比A组大,下前牙倾斜度减少量较A组小(P<0.05).两组尖牙间宽度、牙弓长度及IRR等变化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亚历山大矫治技术有利于维持原有牙弓宽度的大小.下颌减数第一前磨牙有利于维持磨牙间宽度及回收下前牙;减数下颌第二前磨牙则更有利于磨牙前移调整磨牙关系并维持下切牙唇倾度.

  • 标签: 亚历山大矫治技术 拔牙矫治 数字化三维模型 头影测量
  • 简介:3D打印技术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是通过对三维数字模型的实体重建,应用于工业、医学等各个领域,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3D打印技术在口腔修复医学的应用将在未来逐渐代替传统修复工艺。文章综述了3D打印技术的原理,在口腔修复学领域的应用及优势。

  • 标签: 3D打印 快速成型技术 口腔修复学
  • 简介:目的:评估一种用于无牙颌患者种植即刻负载临时修复体制作的新型开窗式印模技术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在本回顾性研究中评估一种新型的开窗式印模技术.选择2006年3月到2009年10月之间接受治疗的患者。术前使用诊断义齿.并在该修复体上制作新型开窗式托盘.种植体植入后,使用该托盘同时进行印模和咬合记录,手术当天戴入由技工室制作的螺丝固位的丙烯酸树脂临时修复体.自种植术后到最终修复体戴八期间对该临时修复体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中21位患者(平均年龄645岁),总共植入125颗种植体.其中104颗种植体即刻负载.所有患者的临时修复体适合性良好,修复体最少由4颗种植体支持。一例患者在术后30d发生临时修复体第一磨牙位置的牙尖断裂.但是.修复体支架无大的断裂或修复体功能不良.术后随访无种植体失败。结论:该治疗方法由于在正中咬合下制取印模.而且能够重建出与诊断性修复体相同的咬合,故而能够制作出适合性良好的种植体即刻负载的丙烯酸树脂临时修复体。

  • 标签: 口腔种植 无牙颌 即刻负载 临时修复体
  • 简介:目的:探讨以临床数据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导板用于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术中的可行性。方法:上颌牙列缺失的患者共13例,对患者进行CBCT检查,采集数据,设计并制作CAD/CAM导板,导板辅助下不翻瓣植入92颗种植体,种植后CBCT再次检查,对比种植后种植实际位置和术前设计种植体位置偏倚。结果:CAD/CAM辅助下头部偏差(0.83±0.05)mm,根部平均偏差(0.88±0.13)mm,深度平均偏差(0.75±0.19)mm,角度平均偏差(1.13±0.03)°。结论:CAD/CAM种植导板辅助下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种植有一定位置偏倚,但尚在可接受程度内,在上颌牙列缺失需要种植修复的患者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CAD/CAM导板 上颌牙列缺失 偏倚
  • 简介:目的:基于光学定位跟踪系统和最小二乘误差算法建立数字化(牙合)架实验平台,评价其重复测量精度.方法:将位于牙尖交错位的一副上下颌牙列模型安装于半可调机械(牙合)架,在上颌中切牙唇侧,两侧磨牙颊侧各粘贴一个Mark球.用光学定位跟踪系统获取开闭口、前伸、左右侧方运动时3个定位球球心的实时空间坐标值.用牙颌模型三维扫描仪获取位于牙尖交错位的上下颌牙列及Mark球的三维数据,软件拟合Mark球球心点.基于最小二乘误差配准算法开发运动仿真算法,将两种来源的球心坐标实时配准,驱动牙列仿真上述咬合运动.获取开闭口运动终点一个定位球心的XYZ坐标值,重复10次,用单因素方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于光学定位跟踪技术和最小二乘误差配准算法,建立了一种机械(牙合)架咬合运动的数字化仿真方法,半可调机械(牙合)架多次开闭口运动终点各球心坐标重复测量误差为(0.5247±0.2399)mm.结论:用光学运动跟踪技术可快速、相对准确地获取机械(牙合)架引导的牙列模型三维运动轨迹.用最小二乘误差配准算法,可实现基于轨迹点的咬合运动计算机模拟.

  • 标签: 牙(牙合)架 计算机模拟 最小二乘法
  • 简介:目的研究采用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仪行上牙槽前、中神经阻滞麻醉(AMSA)在上颌牙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5例因牙周炎需要进行牙周治疗的患者,随机将上颌牙列左右两侧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AMSA及局部浸润麻醉,麻醉药物均为4%阿替卡因。注射后采用10点视觉模拟标尺表(VAS)比较注射疼痛,通过临床评估及问卷调查评估麻醉效果、并发症情况、麻醉后唇颊不适程度及麻醉时间,分别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VAS值为1.86±0.76,对照组为3.18±1.05,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9.487,P<0.001)。试验组成功率为82.2%,对照组为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71,P=0.198)。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对照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试验组患者均无唇颊麻木不适感,而对照组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麻木不适感,麻醉后舒适程度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Z=-8.857,P<0.001)。试验组麻醉时间均为30~90min,而对照组中83.3%为61~120min,试验组麻醉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Z=-5.748,P<0.001)。结论在上颌牙周治疗中,采用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仪进行AMSA具有一定优势,患者感觉舒适,更容易被接受。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上牙槽神经 浸润麻醉 局部 牙科刮治术 牙根平滑术
  • 简介:经中华口腔医学会批准,由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主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儿童咬合诱导实用新技术培训班"将于2015年10月24―27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项目编号(2015-08-05-047),学分:8学分。本次会议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包括理论授课和咬合诱导之活动翼矫治技术操作培训两个内容。现诚邀全国同仁积极参会。

  • 标签: 咬合诱导 实用新技术 矫治技术 中华口腔医学会 会议通知 理论授课
  • 简介:2015年1月17日,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第3类医疗技术研讨会暨网络平台管理培训会”在武汉举办。中华口腔医学会王兴会长、武汉大学口腔医院边专院长出席会议并致辞。口腔医学第3类医疗技术获准项目的代表及未获准项目的代表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武汉大学口腔医院 中华口腔医学会 医疗技术 管理培训 网络平台 会议
  • 简介:2015年6月9日,第2届“登士柏”杯可摘局部义齿制作技术展评活动在北京举行。本次大赛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工艺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杨兴强与邓振南组合斩获大赛一等奖与“达人奖”,王琳与李博磊组合获“二等奖”,充分展示了华西口腔医学院义齿制作工艺水平。

  • 标签: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 可摘局部义齿 口腔修复科 制作技术 中华口腔医学会 口腔修复工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