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表面化学着色工艺和磁控溅射法两种方法制备的彩色不锈钢正畸托槽的口腔黏膜刺激性,为新材料在口腔临床中的安全应用提供依据。方法60~70d鼠龄的雄性金黄色地鼠20只,随机分为2组,将两种彩色正畸托槽分别缝合固定于两组动物的右侧颊囊,将阴性对照材料缝合固定于每组动物的左侧颊囊,14d后无痛处死动物,取与材料接触部位的颊部全层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价两种材料的口腔黏膜组织刺激反应。结果20只动物均未出现全身及口腔黏膜局部的不良刺激反应。结论两种彩色正畸托槽均无口腔黏膜刺激性。

  • 标签: 正畸托槽 口腔黏膜刺激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变形链球菌(S.mutans)密度感应系统信号蛋白的体外合成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化学合成法口腔S.mutans密度感应感受态刺激因子(CSP)信号蛋白,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纯化合成蛋白.质谱分析结构.通过扫描电镜对比观察CSP信号蛋白对S.mutans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分析CSP信号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化学合成纯化S.mutansCSP蛋白分子.加入CSP信号肽后.S.mutans生物膜呈团状密集分布.细菌之间存在厚实的黏性胞外分泌物.细菌黏连呈链团状。结论成功合成口腔S.mutansCSP信号蛋白.该蛋白肽具备促进S.mutans生物膜形成的生物活性。

  • 标签: 变形链球菌 密度感应 信号肽 化学合成
  • 简介:目的:克隆人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tumornecrosisfactorsuperfamily,TNFSF)成员4—1BBL基因,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4—1BBL基因在Tca8113中的表达。方法:从淋巴细胞中提取RNA,用RT—PCR方法将4—1BBL的编码序列cDNA扩增。然后将该基因的编码序列插入真核荧光蛋白载体pEGFP—C1质粒中,构建成最终的表达载体DEGFP—C1—4—1BBL。运用脂质体方法将pEGFP—C1—4—1BBL转染Tca8113细胞,转染24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RT—PCR和免疫印迹检测4—1BBL在该细胞中的表达。经G418筛选后。用有限稀释法建立稳定高表达的带有4—1BBL基因的Tca8113细胞系。结果:从淋巴细胞中提取的RNA经RT—PCR扩增出目的基因4—1BBL,其全长大小为768bD。测序鉴定该序列与GenBank中的序列相同。转染pEGFP—C1—4—1BBL载体的靶细胞Tca8113中.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RT—PCR方法检测到目的基因4—1BBL的768bp大小的cDNA扩增产物。裂解的4—1BBL/rca8113基因转染细胞膜蛋白中相对分子质量约27.5Kd的特异性条带。结论:转染4—1BBL基因细胞株的建立.为该基因功能的后续研究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TCA8113 4—1BBL 共刺激分子 质粒构建 基因转染
  • 简介:目的:研究miR-495-3p对脂多糖(LPS)刺激人牙周膜细胞(hPDLC)增殖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原代hPDLC,然后给予10μg/mL的LPS处理及miR-495-3p模拟物(mimic)转染。实时定量RT-PCR检测LPS处理后miR-495-3p及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MTT法检测hPDLC细胞增殖;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495-3p与TLR4的靶向关系;Westernblot法检测miR-495-3pmimic转染后TLR4及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p-IκBα)的表达。结果:LPS处理后,miR-495-3p的表达显著下降,TLR4的表达显著上升。过表达miR-495-3p可显著促进hPDLC细胞的增殖,抑制IL-6及TNF-α的产生;miR-495-3p可靶向结合到TLR4的3'UTR区,并下调TLR4的表达;过表达miR-495-3p可显著抑制p-IκBα的表达。结论:miR-495-3p可通过靶向下调TLR4的表达,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进而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促进hPDLC的增殖。

  • 标签: miR-495-3p TLR4 牙周膜细胞 增殖 炎性因子
  • 简介:目的:比较四种连续冲洗(气)条件下机用镍钛锉预备根管数情况,探讨何种方法可以增加预备根管数量。方法:建立透明树脂根管模型,在此模型上使用机用ProTaperUniversal(PTU)F1型锉进行根管预备,记录干钻、干气、水气与水流组四组不同冲洗(气)预备条件下预备根管的数量。结果:四组预备的根管数分别为:干钻组3.80±2.24;干气组3.77±1.73;水气组5.73±3.00;水流组7.71±2.07。结论:水流法最有助于增加预备根管的数量,其次是水气法,最后是干钻法和干气法。

  • 标签: 根管预备 机用镍钛锉 冲洗法 模拟根管 器械分离
  • 简介:目的:通过优化条件培养基用于非牙源性上皮细胞的体外扩增,为进一步开展组织工程牙提供上皮种子细胞来源奠定基础。方法:获取出生后1dC57BL鼠原代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接种于含有Y27632的上皮条件培养基的培养瓶内。细胞长满后,消化传代,采用条件培养基与3T3饲养层细胞共培养进行扩增并连续传代,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及连续传代后的生物学特性,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干细胞鉴定。结果:与传统上皮细胞培养方式相比,含Y27632的条件性培养基加3T3饲养层方式培养的上皮细胞生长迅速,细胞呈立方形或多角形,呈铺路石样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这些干细胞表达CK14,SOX2和LGR5。连续传代至第7代后,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和干细胞标志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含有Y27632的条件培养基可有效用于体外大量扩增非牙源性上皮细胞,并能保持干细胞生长特性,有望用于组织工程牙的种子细胞来源。

  • 标签: 上皮干细胞 3T3 细胞 条件性培养基 Y27632
  • 简介:目的:研究无牙颌固有条件对总义齿固位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31名无牙颌患者进行口腔混合唾液量及黏度测定,黏膜厚度测量,承托面积、牙槽嵴高度及总义齿固位力测定,并对影响下颌总义齿固位力的相关因素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上颌总义齿的固位力约为下颌的5.7倍以上.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自变量黏膜厚度被收入回归方程,在未收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中,唾液黏度与固位力相关性最大.结论:上颌总义齿固位力远大于下颌总义齿.黏膜厚度、唾液黏度是影响下颌总义齿固位力的主要因素.

  • 标签: 义齿 无牙颌 固位力 黏膜厚度 唾液黏度 牙槽嵴高度
  • 简介:牙源性干细胞的分化受其所处的局部微环境所调控。以往研究表明牙胚细胞条件培养基可诱导牙髓干细胞向成牙的细胞谱系分化。然而,采用人牙胚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行,所以推测异种的牙胚细胞条件培养基可能对人牙髓干细胞产生类似的效应。本研究采用猪的牙胚细胞条件培养基(pTGC-cM)来诱导人牙髓干细胞,评估其诱导前后的细胞形态学、集落形成、体外多向分化、与成牙相关的蛋白和基因表达、体内分化能力等。

  • 标签: 人牙髓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牙胚细胞 多向分化 局部微环境
  • 简介:目的:研究增龄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的增龄性改变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增龄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选用3月龄及18月龄的SD大鼠,双能X线检测股骨密度;分离培养BMSCs,SA-β-Gal染色分析3月龄组及18月龄组细胞衰老情况;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端粒酶(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TERT)mRNA表达;采用免疫酶联吸附试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6(IL-6)的分泌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Wnt信号通路核心蛋白β-catenin在细胞浆及细胞核中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Wnt通路关键基因LEF-1、TCF-4的表达。结果:18月龄组大鼠股骨密度显著低于3月龄组;SA-β-Gal阳性表达细胞随年龄增加而增加,TERT表达水平随年龄增加而显著降低;18月龄组BMSCsTNF-α及IL-6的分泌量显著高于3月龄BMSCs;18月龄组BMSCs细胞核及细胞浆中β-catenin表达量较3月龄BMSCs均呈增高趋势;18月龄组BMSCsLEF-1的基因表达水平较3月龄BMSCs上升1.6倍,TCF-4的基因表达水平也上升3.12倍。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BMSCs分泌的炎症因子含量增加,导致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进而影响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 标签: 增龄 WNT通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是否可以通过使用条件培养液(CM)和引导骨再生(GBR)技术加速骨再生。材料与方法:CM取自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CM被固定在聚乳酸一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膜上.该膜需用0,5mol/L氢氧化钠(NaOH)处理以提高亲水性。实验分为4个组:PLGA膜处理①磷酸盐缓冲液(PBS;PBS—M).②PBS和0.5mol/LNaOH(亲水性处理;PBS-HM),③CM(CM—M).④CM和0.5mol/LNaOH(CM—HM)。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这些实验性膜。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固定在PLGA膜上的来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的蛋白。细胞增殖实验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分析CM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影响。实验性膜被移植到大鼠颅骨骨缺损模型。移植4周和8周后进行显微CT和组织学分析。结果:来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CM可固定于PLGA膜上。PLGA膜的亲水处理可增强CM的固定。LC/MS/MS分析表明.在PLGA膜表面的固定化蛋白质属于细胞外基质蛋白.如胶原蛋白、核心蛋白多糖、纤连蛋白。CM里从PLGA膜释放出的蛋白质.可以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被CM—HM处理过的骨缺损区域新骨形成明显高于被其他组膜处理对应的骨缺损区域。结论:PLGA膜经0.5mol/LNaOH和CM处理后可促进此大鼠颅骨缺损模型的骨再生。

  • 标签: 条件培养液 引导骨组织再生 组织工程
  • 简介:随着生活水平及治疗技术的提高,上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选择。唇侧软硬组织轮廓欠丰满是前牙区种植治疗后临床常见的美学缺陷,解决此类缺陷往往需要通过多学科及数种手术方式联合治疗。文章中展示的病例在控制牙周炎症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治疗设计、手术导板确定植入位点、适当的三维植入方向,结合引导骨再生、结缔组织移植和个性化牙龈诱导成形技术,完成了上前牙的种植美学修复,取得了较好的功能和美学效果,且在修复后3年维持健康稳定的效果。本病例为临床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经验。

  • 标签: 引导骨再生 结缔组织移植 牙种植 前牙美学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内皮细胞(ECs)与自体BMSCs低氧条件下联合培养对B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BMSCs并向ECs诱导培养,用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内皮细胞表型;实验分组为BMSCs常氧成骨诱导培养组,BMSCs低氧成骨诱导培养组,BMSCs+ECs常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BMSCs+ECs低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持续培养7d,前6d应用PNPP法每天固定时间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作统计学分析;茜素红染色观察第7d矿化结节形成情况。低氧组为1.0%O2浓度。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BMSCs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诱导为ECs,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为阳性;统计学分析表明,BMSCs+ECs低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的ALP活性表达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只有BMSCs+ECs低氧成骨诱导联合培养组有钙化结节形成,茜素红染色呈橘红色。结论:在一定时间内,由BMSCs诱导来源的ECs与自体BM-SCs低氧条件下联合培养,BMSCs的成骨活性可显著提高。

  • 标签: 骨髓基质干细胞 内皮细胞 低氧 联合培养 体外成骨
  • 简介:目的:本试验目的是通过了解以口腔种植为例的骨结合种植过程,研究与触觉感知相关的大脑皮质神经元可塑性改变。本文通过横断面试验方法,有9名患者被列入试验组,10名年龄相仿志愿者为对照组。在每一名试验者上颌切牙区,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检测点状机械刺激自然牙或种植牙表面后大脑皮质相关改变。材料和方法:在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检测过程中,在上颌左侧中切牙、尖牙、种植体中切牙表面应用1HZ强度点状触觉刺激干预。分别在9名试验组患者上颌左侧种植体中切牙(I21-p),尖牙(T23-p),10名对照组上颌左侧中切牙,尖牙(T21-c、T23-c)表面应用-特别设计机械刺激进行试验干预,对于每个刺激牙位试验结果应用随机效应组间分析,而自然牙或种植牙刺激后大脑皮质激活变化结果行单因素方差统计分析。结果: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I21-p、T23-P)双侧S2躯体感觉大脑皮层区域被激活,对照组(T21、T23)双侧S1、S2区域均被激活。组内比较,9名试验组中有4名S1区域被激活,激活区域主要集中在工作侧,口腔种植体被刺激后能够激活双侧大脑躯体感觉皮层外围更大范围皮质网络区域:在大脑皮质顶叶、额叶和岛状脑叶,簇集激活区位于顶叶前脑回,试验组患者T23被刺激后大脑皮质激活范围介于天然牙和种植牙之间。结论:本试验结果表明,点状机械刺激口腔种植体能够激活大脑初级、二级皮质相关躯体感觉区域,而且显示,口内牙拔除区域被骨内种植体取代后能够产生大脑皮层可塑性变化,上述大脑皮质被激活现象可能和发生骨感知的潜在机制相关。

  • 标签: 牙齿 功能性磁共振 神经可塑性改变 口腔种植体 骨感知 牙周
  • 简介:牙种植学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修复上颌骨前部美学区域的2颗相邻牙齿缺失同时伴软硬组织的不足。在本文报道的病例里用牙槽骨牵引技术来增加上颌骨中切牙周围的软组织和硬组织而改善种植区域的初始条件。骨牵引后3个月,拔除2个中切牙的牙根,在拔牙窝里即刻种植上2颗螺纹型的种植体。然后临时即刻修复,在UCLA基台上制作丙烯酸树脂全冠。这样可以提供一个理想的外形来支持种植体周围的软组织。种植体植入后6个月修复全部完成,2个全瓷冠粘接到分别预备的氧化锆基台上。上述的修复方案似乎在美学区域有较大组织缺损的病例恢复牙齿天然美学效果中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 标签: 即刻牙种植 修复 初始条件 种植体 牙槽骨牵引 美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