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秋季发烧是院校门诊就医最常见的症状,肌注氨基林退热,可以快速退热及缓解发热时的头痛症状。由于个体差异,一些人使用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本文重点探讨复方氨基林肌注后产生的过敏及护理体会。

  • 标签: 发烧 氨基比林 过敏 体会
  • 简介:目的分析剖宫产采用不同剂量左布卡因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50例剖宫产产妇,将其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三组患者蛛网膜下腔1.5mL、2.0mL与2.5mL0.5%的布卡因,对其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乙组、丙组麻醉优良率均高于甲组,P<0.05;丙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甲、乙两组,P<0.05。结论剖宫产采用2.0mL布卡因的应用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剖宫产 不同剂量 左布比卡因 临床价值
  • 简介:目的:分析氟洛芬酯相关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风险因素。方法:利用“医疗机构ADE自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监测我院2017年使用氟洛芬酯的住院患者相关肝损害发生情况,自动筛选纳入病例,人工评价其关联性、ADR发生率、风险因素,总结发生特征。结果:氟洛芬酯致肝损害发生率为3.00%,损伤程度以轻度为主,损伤类型主要表现为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相关风险因素为性别及用药时长(P<0.05),男性发生率显著低于女性(OR=0.652,95%CI:0.465–0.915),用药时长与其正相关(≤1d:OR=0.353,95%CI:0.233–0.559;2~7d:OR=0.362,95%CI:0.235–0.556;>7d:OR=1),ADR平均发生时间为用药后的(5.40±4.06)d。结论:氟洛芬酯导致肝损害的发生率较为常见,多为轻度,临床用药中对于女性患者、用药时间较长的患者应更加关注其肝功能变化。利用专项软件实施ADR监测准确高效,以低成本付出实现高质量研究,可辅助药师开展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降低用药风险。

  • 标签: 氟比洛芬酯 肝损害 自动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评价替夫定(LDT)序贯疗法对干扰素-α(IFN-α)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耐药性及其对血清转换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经IFN-α治疗24周的HBV-DNA水平下降〈10~2U/mL、HBeAg持续阳性CHB患者43例资料(观察组),给予LDT序贯治疗120周;另选同期HBeAg阳性CHB患者43例资料(对照组),给予初始单用LDT治疗120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或血清转换率及耐药率的差异,并分析HBsAg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0周时ALT复常率、HBV-DNA及HBeAg阴转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BeAg阴转率和转换率的总发生率为62.79%高于对照组为34.88%(P〈0.05);两组HBeAg血清转换患者(观察组20例,对照组10例)治疗不同疗程后HBsAg水平与基线比较,HBsAg水平随着疗程延长逐渐下降;治疗48周与基线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周与基线比较其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患者在治疗96周后出现HBsAg阴转;两组患者中44例HBeAg持续阳性患者耐药10例(其耐药率为22.73%),其中对照组7例占16.28%,观察组3例占18.75%,经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FN-α疗效不佳患者,采用LDT序贯治疗120周的总有效率优于初始LDT单药治疗,HBeAg血清转换者长期抗病毒治疗有获得HBeAg阴转的可能;但对HBeAg持续阳性者,在后续LDT单药治疗中仍有发生耐药的风险,需考虑进一步优化治疗。

  • 标签: 替比夫定 序贯疗法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应答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