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我院2012–2016年临床各科室收集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共计718例ADR监测报告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结果:718例ADR中,临床医护人员填报率28.41%,药学人员填报率71.59%;发生ADR患者女性(54.04%)略高于男性(45.96%);患者平均年龄(63.4±1.1)岁,老年患者发生率高;涉及的药物分类中,抗感染药物所致ADR发生率高(315例,37.59%),其中头孢类抗感染药物最多(134例);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所致ADR发生率最高,占58.77%;ADR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占比最多(47.59%)。结论:我院ADR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临床提供了ADR方面的相关信息支持,进一步达到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分析
  • 简介:目的:阐述药源性肾损伤的病理机制和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生影响因素,以及此类病例的处理措施和药学监护重点,为预防和避免药源性肾损伤的发生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脏内科的典型药源性肾损害病例。结果:共发生6例典型的由药物引起的肾损伤案例,包括阿德福韦酯致范可尼综合征1例,阿托伐他汀钙致横纹肌溶解伴急性肾损伤1例,穿心莲内酯致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2例,别嘌醇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1例,非甾体抗炎药致急性肾损伤1例。结论:药源性肾损伤问题日益突出,需引起临床重视,以便及早进行预防和治疗。

  • 标签: 药源性肾损伤 阿德福韦酯 阿托伐他汀钙 穿心莲内酯 别嘌醇 非甾体抗炎药
  • 简介:目的为促进临床更合理地使用他汀类药品,为其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汇总徐州市2015年1月—2016年6月66例他汀类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60岁以上病人服用他汀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中以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使用辛伐他汀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结论他汀类药品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加强监测,确保病人用药安全、有效。

  • 标签: 他汀类药品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分析我院静脉滴注莫西沙星所致ADR报告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静脉滴注莫西沙星所致ADR报告,共计66例,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66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35例(53.03%),女性患者31例(46.97%),平均年龄(67.33±20.12)岁;不良反应累及神经系统最多(31.87%),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26.09%)、肝胆系统(14.49%)等;最早出现症状者为首次给药10min后,最迟为给药2周后;严重不良反应报告2例,表现为药物性肝损害(1例),谵妄、躁动、四肢抽搐(1例)。结论:静脉滴注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多轻微、可逆,但仍需警惕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引起广大医护人员足够重视,加强用药监护,保证用药安全

  • 标签: 莫西沙星 静脉滴注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征,加强药品的合理使用。方法对某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上报的16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上报人职业、不良反应的分类、病人性别、年龄、可疑药品的类别、不良反应影响到的系统及其主要的临床表现、药物的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1603例ADR报告中,男性797例,女性806例,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其中41~60岁年龄段发生ADR最多,为626例(39.05%);抗菌药物诱发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23.52%),其次为抗肿瘤药物(21.83%);消化系统是ADR最常见累及的系统(25.14%),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22.52%)。结论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41~60岁年龄段人群的抗菌药物和抗肿瘤药的合理使用与用药安全,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加强对医院医护人员ADR专业知识培训,提高ADR上报率。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分析 合理用药 上报率
  • 简介:目的:通过对军队医院喹诺酮类药物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报告的相关因素分析,了解喹诺酮类药物ADR/ADE发生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09–2015年军队ADR监测管理系统中喹诺酮类药物ADR/ADE报告9819例,对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给药途径、药品剂型,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ADR/ADE报告类型、关联性评价及转归情况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9819例喹诺酮类药物ADR/ADE中,男女比例为1.02:1,平均年龄为(45.67±22.73)岁,给药途径和药品剂型以静脉滴注和注射剂型为主,共涉及17个药物品种,单品种中左氧氟沙星4660例(47.46%)位于首位,其次为莫西沙星1681例(17.12%)、加替沙星1597例(16.26%)。9819例喹诺酮类药物ADR/ADE共累及多个系统/器官,14740例次,最常见的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731例次(38.88%),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2749例次(18.65%)和心外血管损害2162例次(14.67%)。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品种繁多,所致的ADR/ADE涉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累及多个系统/器官,在使用中应加强用药安全风险防范,及时识别并处理ADR/ADE。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事件
  • 简介:目的:通过总结和分析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发生的不良反应,探讨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的规律及临床表现,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临床药师收集上报的使用尖吻蝮蛇血凝酶发生不良反应的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对已报道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尖吻蝮蛇血凝酶发生不良反应多在用药后30min内,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系统,可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反应,其结果与文献总结一致。结论:通过对尖吻蝮蛇血凝酶不良反应分析与总结,提示医护人员应在使用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前做好评估,使用中做好监测,若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对症处理。

  • 标签: 尖吻蝮蛇血凝酶 不良反应 过敏性休克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了解安徽省立医院南区(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探讨相关对策,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6年1—10月我院上报的260例ADR报告中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及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0例ADR患者中,新的ADR44例(占16.92%),严重的ADR13例(占5.00%),一般的ADR207例(占79.62%);60~〈70岁者最多。静脉滴注致ADR病例数最多,其次为口服给药。引发ADR病例数排序居前3位的分别为抗肿瘤药、心脑血管系统用药及抗感染药。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其次为血液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应加强用药监测,医务人员及患者应增强ADR上报意识,以促进合理用药。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了解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三门峡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6年我院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318例报告中ADR的类型、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ADR的转归和ADR报告人类别等进行分析。结果:1318例ADR报告中,一般的ADR1023例(占77.62%),严重的ADR295例(占22.38%);2014—2016年严重的ADR病例数占同年ADR总病例数的比例均〉36%。我院女性ADR患者数多于男性;45~〈65者最多,且该类人群发生严重的ADR的病例数较多。引发ADR例次数排序居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抗感染药、抗肿瘤药和中成药;静脉滴注致ADR例次数最多,其次为口服给药。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胃肠道及全身;ADR及严重的ADR上报数最多者为临床药师,护士及临床医师上报数也较多。实施停药及对症处理等措施后,大部分ADR均痊愈或好转。结论:ADR的发生涉及用药的各个环节,医院应加强用药管理,医师、药师和护士应加强专业合作,保证合理用药。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用药安全 合理用药 个体化给药
  • 简介:目的:了解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314例ADR报告的类型、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及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ADR转归及ADR的关联性评价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4例ADR报告中,一般的ADR171例(占54.46%),严重的ADR41例(占13.06%),新的、严重的ADR102例(占32.48%);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3岁者最多;静脉滴注引发ADR病例数最多,其次为口服给药和静脉注射。314例ADR报告共涉及11类药物86个品种,引发ADR病例数排序居前3位的分别为抗菌药物、中药制剂和神经系统用药;致ADR病例数排序居前3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氟喹诺酮类。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ADR关联性评价中,"肯定"80例(占25.48%),"可能"52例(占16.56%),"很可能"182例(占57.96%)。所有患者均治愈或好转。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应提高ADR上报意识,加强用药监测;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临床治疗,促进合理用药。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分析 临床药师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了解厦门市仙岳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dversedrugreaction,ADR)的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管理平台,对我院2014年7月—2016年6月588例ADR报告中患者的年龄与性别、药物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8例ADR报告中,一般的ADR577例(占98.13%),其中新的一般的ADR89例(占15.14%);严重的ADR11例(占1.87%),无死亡病例。男性患者311例(占52.89%),女性患者277例(占47.11%),男性多发于21~40岁,女性则多发于41~50岁。神经系统用药引起的ADR为539例(占91.67%),其他药物为49例(抗菌药物4例)。引发ADR病例数排序居前20位的药品中,除丙泊酚外,其他均为神经系统用药,居前3位的药品分别为奥氮平、利培酮、氯氮平,三者均为非经典抗精神病药,此类药物所致ADR最为多见(408例,占69.39%),其中严重的ADR7例,主要累及外周神经系统。经典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所致ADR病例数较少。结论:精神专科医院应加强对ADR的监测,加强合理用药监管,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 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濮阳市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集到的168例ADR报告,从患者年龄与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类型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8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数明显多于男性,20~〈30岁患者较多;静脉滴注给药所致ADR病例数最多(124例,占73.81%),其次为肌内注射(19例,占11.31%)、口服给药(18例,占10.71%);抗菌药物引起的ADR病例数最多(44例,占26.19%),涉及22个品规;ADR共累及器官和(或)系统213例次,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106例次,占49.77%),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32例次,占15.02%)和全身性损害(22例次,占10.32%);新的ADR17例(占10.12%),严重的ADR12例(占7.14%)。及时停药或对症处理后,所有患者均好转或痊愈。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规范临床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安全用药
  • 简介:目的:了解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收集到的56例严重的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56例严重的ADR报告中,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07;〉40岁病例数最多(49例,占87.50%);静脉滴注引发的ADR病例数最多(45例,占80.36%);抗菌药物引发的严重的ADR病例数最多(20例,占34.48%),其次为中药制剂(10例,占17.24%);严重的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多见,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再次为呼吸系统、全身性。给予对症处理后,大部分患者痊愈或好转。结论:应加强对严重的ADR的监护,减少和避免严重的ADR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严重的 评价与分析
  • 简介:一、药物滥用监测情况逐项分析1.药物滥用总体情况2016年,全国31个省(区、市)1794家单位上报有效《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276980份,较2015年增长10.7%。

  • 标签: 药物滥用监测 年度报告 解读 监测情况 调查表
  • 简介:疫苗主动监测是20世纪末为弥补传统被动监测的不足而出现的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新模式。全球范围内,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含义理解和功能定位不尽一致,具体开展形式也多种多样。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疫苗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系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动监测在疫苗安全性监测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成为未来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模式的主要发展趋势。我国现有的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模式仍为被动监测,对开展主动监测的需求日益凸显。了解疫苗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的发展,认识其不同的含义和定位,比较不同的开展形式,借鉴现有的主动监测系统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我国今后构建切实可行的疫苗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体系。

  • 标签: 疫苗 安全性 上市后监测 主动监测 综述
  • 简介:目的:了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1990—2016年公开发表的关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致ADR的文献159篇,分析引起ADR的药品、患者性别及年龄、原发病、ADR发生时间、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临床转归等。结果:纳入文献159篇,共430例患者,涉及5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为主,其次为美罗培南;男性254例,女性158例,不详18例,〉60岁者多发;患者原发病主要涉及呼吸系统,其次为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ADR主要发生于患者用药后48~〈120h(156例,占36.28%),其次为24~〈48h(133例,占30.93%);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排序居前3位的分别为神经系统(214例,占49.77%)、消化系统(88例,占20.47%)以及皮肤及其附件(63例,占14.65%);死亡患者5例(占1.16%),余患者症状好转或消失。结论:临床应重视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用药监护,治疗过程中严格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文献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住院病人注射用兰索拉唑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及评估存在的安全风险,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查357例使用注射用兰索拉唑的住院病人的性别、年龄、用药目的、用药频次、疗程、有无适应证等资料,制定用药评价标准,分析其使用合理性、临床使用安全风险及注意点。结果:357例中存在不合理用药医嘱235例(65.8%),显示存在滥用、过度使用和不规范使用情况,主要问题为无适应证用药和超疗程用药,存在的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医嘱开具、医嘱审核、输注过程三个环节。结论:需通过培训教育、加强医嘱审核、提高质控强度等多种举措,消除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提高安全用药水平。

  • 标签: 注射用兰索拉唑 医嘱 用药评价
  • 简介:目的:探析胃间质瘤采用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胃间质瘤患者74例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开腹手术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腹腔镜、胃镜双镜联合治疗,比较分析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排气时间、手术时间均较短,且术中出血量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胃间质瘤患者胃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出血少等优点。

  • 标签: 胃间质瘤 腹腔镜 胃镜 治疗结果
  • 简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医疗机构管理者就对药物不良反应和用药错误造成的患者安全问题和经济损失进行了大量的统计研究.有关用药安全的文献在2000年后呈井喷式发表,2005年开始越来越多用药安全细则相继出台,大型医院(一般有400张床位)开始把用药安全管理任务放到有关管理人员的职能中.2010年美国中西部的大型医院开始有全职的用药安全总监.医疗集团旗下的大型医院一般有由药师领导的用药安全部.截至2013年,大型医院均有用药安全总监或者类似的岗位设置.本文对美国设立用药安全总监岗位的背景、资质要求、职责等做简要介绍.

  • 标签: 用药安全管理 大型医院 岗位设置 美国 药物不良反应 经济损失
  • 简介:目的探讨培门冬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方法90例新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使用培门冬酶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功能损害、凝血异常、血糖升高、胰腺炎、神经系统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有相同的疗效,可作为临床一线用药,但仍存在不良反应,需监测和及时干预。

  • 标签: 培门冬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左旋门冬酰胺酶 儿童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