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慢性粒细胞白血患者BCR-ABL和PTENmRNA表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观察43例慢性慢性粒细胞白血患者,基于6个月BCR-ABL是否下降≥10%分为两组,比较组内及组间PTEN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有效组患者初治时和伊马替尼治疗6个月后PTEN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无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5)。两组患者6个月后PTEN表达水平较初治时升高倍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有效组BCR-ABL与PTEN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3.174,P〈0.01)。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中,PTEN表达量随着BCR-ABL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治疗有效组PTEN与BCR-ABL水平呈负相关。

  • 标签: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BCR-ABL阳性 伊马替尼 PTEN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BMT)联合外周血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在白血治疗中所产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59例于我院行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患者,29例进行BMT治疗(对照组),另30例行BMT+PBSCT联合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造血重建效果、移植物抗宿主(GVHD)的发病情况,以及1年后患者生存情况。结果造血重建速度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于(11.6±5.7)d、(19.7±5.9)d后,满足中性粒细胞≥×/L,(13.7±3.5)d、(21.4±4.2)d后,满足血小板≥×/L,组间差异显著(P<0.05);GVHD发病率、1年后复发率、生存率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BMT+PBSCT联合治疗白血,造血重建效果更为显著,GVHD发病率相对降低,1后生存率明显提高,复发白血几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外周血 骨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白血大剂量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白血患者,均为大剂量化疗后骨髓抑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如心理护理、化疗后感染护理、外周静脉置管护理及高热护理等。结果经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使患者顺利度过骨髓抑制期,患者粒细胞缺乏状态的改善,降低不良症状的发生,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协助患者达到治疗效果。结论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心理状态,值得推广。

  • 标签: 白血病 大剂量化疗 骨髓抑制 护理观察
  • 简介:比较伊达比星联合阿糖胞苷(IA组)与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DA组)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的效果、住院总费用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选取了102例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患者,分别给予伊达比星联合阿糖胞苷和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的一疗程(3+7)模式治疗,统计治疗效果和住院期间各项费用,结果IA组完全缓解率和有效率均高于DA组(60.00%vs.30.56%,86.67%vs.69.44%),虽然伊达比星的费用远高于柔红霉素,IA组患者住院总费用显著高于DA组(P〈0.05),但成本效果分析显示IA方案优于DA方案,也就是说在与阿糖胞苷联用时,伊达比星与柔红霉素相比更为有效、经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伊达比星 柔红霉素 成本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性化护理在白血患者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50例白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间为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进行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观察组给予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日常生活及物质功能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在白血患者化疗中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白血病 化疗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评价伏立康唑对患儿白血伴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白血伴有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儿30例,患儿经诊断为白血伴有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后给予伏立康唑治疗,临床症状较轻的患儿给予口服伏立康唑治疗,临床症状较重的患儿给予伏立康唑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治疗时间为2周~3月不等;评价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30例患儿给予伏立康唑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5.33%,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症状较轻,具有良好的难受性。结论:采用伏立康唑治疗儿童白血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较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伏立康唑 儿童 白血病 侵袭性 肺部真菌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白血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的致病菌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5年1--12月间收治的急性白血患者54例资料,分析化疗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其治疗对策。结果:54例急性白血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人数为42例,其感染率为77.78%;直接死于感染的患者12例,感染病死率为22.22%;大于60岁患者感染率大于〈60岁患者(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VL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组(P〈0.05);采用氟康唑加G—CSF的联用组患者的发热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至〉1.5×10^9/的时间优于单用氟康唑组(P〈0.05)。结论:患者年龄〉60岁,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是医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采用氟康唑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是合理的,能够降低急性白血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缩短发热时间。

  • 标签: 白血病 急性 医院感染 易感因素
  • 简介:目的:对急性白血患者不同时期行PICC置管的效果进行观察,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某医院2013年1月-2015年5月接收的急性白血患者8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PICC置管时期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在入院后第一次化疗方案出来后立即给予PICC置管,观察组42例患者在接受化疗2疗程后,外周血与骨髓细胞形态以及临床症状等均达到正常后再行PICC置管,观察2组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炎、感染、出血、静脉血栓形成、导管堵塞、非计划性拔管等并发症的机率分别为9.52%,2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红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期行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机率不同,接受2疗程化疗后给予血小板、白细胞以及红细胞计数进行纠正后行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患者,并发症发生机率较小。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PICC置管 不同时期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青海地区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月医院诊治的青海地区慢性乙型病毒感染患者41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入院的健康体检者39例,设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组血清中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HBVDNA水平。结果观察组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与CD3+、CD4+、CD8+及CD4+/CD8+无相关性(P>0.05);HBV携带者与CD4+、CD8+及CD4+/CD8+无相关性(P>0.05),与CD3+呈正相关(P<0.05)。结论青海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调节异常和免疫功能障碍。

  • 标签: 青海地区 慢性乙型病毒肝炎 淋巴细胞亚群 变化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糖尿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白内障术后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眼科自2011年8月至2015年6月间曾在院进行治疗的糖尿性白内障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与人工晶体植入联合进行治疗,并且于术前以及术后3个月对其角膜中央区以及手术切口区的角膜内皮细胞进行观察,主要观测其密度的改变以及六角形细胞的比例和变异系数的改变。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后角膜细胞的密度和六角形细胞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其变异系数增加,并且手术切口区域的内皮细胞密度以及六角形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角膜中央区,变异系数较中央区高。结论研究表明,白内障术后,超声以及机械因素严重损伤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手术切口区域的内皮细胞的缺损情况明显较中央区严重,因此,在对糖尿性白内障患者超声因素损伤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机械因素的损伤作用,这种损伤可能对角膜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 标签: 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除术 角膜内皮细胞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HFMD)患儿C反应蛋白和心肌酶谱、白细胞检测的特点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以来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按照病情严重情况,将120例患儿分为60例重型组,60例轻型组,同时选择120例健康体检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儿C反应蛋白(CRP)、心肌酶谱和白细胞(WBC)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各个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重症型患儿心肌酶谱各个指标明显高于轻症型患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CRP、WB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P、WBC、心肌酶谱和是检测患儿HFMD的主要临床指标,为HFMD疗效和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手足口病 C反应蛋白 心肌酶谱 白细胞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CD4+T淋巴细胞基线值的艾滋HAART后免疫重建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46例艾滋病患者予以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CD4+T淋巴细胞基线值的不同分为对照组(75例)与研究组(71例),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3、6、12、24个月CD4+T淋巴细胞数值均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3、6、12、24个月CD4+T淋巴细胞数值增幅幅度均比对照组大(P〈0.05)。结论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低将对免疫重建的速率产生直接直接影响,且后期相对较平缓,有利于促进患者免疫系统重建,进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 CD4+T淋巴细胞 免疫重建 艾滋病
  • 简介: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更加有效的抗病毒疗法。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α-干扰素500万U,隔天1次肌内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治疗,每2周1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8+’、CD4+/CD8+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除CD4+外,其余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2组间治疗后CD3+、CD8+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治疗后CD4+、CD4+/CD8+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经穴位埋线联合叶干扰素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穴位埋线 Α-干扰素 T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2型糖尿住院患糖脂代谢、慢性并发症及临床用药的现状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6月~2015年8月来我院进行住院治疗并已经确诊2型糖尿(年龄大于60岁)480例作为观察组,将观察组根据体质指数的大小平均分为三组,选取2014年5月~2015年7月来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群体共480例编为正常组,选取小于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340例编为对照组。所有的患者在空腹状态下静脉抽血,对患者血液中的HbA1c、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肌酐水平进行测定。对患者的留尿样本检测其BUN、UA以及尿总蛋白含量进行检测。比较三组和观察组组内的各指标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平均体质指数、HbA1C、甘油三脂、低压、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BUN、肾小球透过率等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观察组的高密度脂蛋白、UA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观察组的HbA1C、血肌酐、BUN等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高压、低压、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UA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观察A组的高压、UA显著低于肥胖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观察B组(P<0.05),观察B组的UA水平显著低于观察C组(P<0.05)。察组所有的4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症状出现最多的为心血管类疾病患者,共有437例(91.0%),甲状腺结节患者312例(65%),高血压患者326例(68.0%),骨量减少211(45%)。结论2型糖尿的诊断主要根据健康体检和并发症的表现确定,且可以看出主要的因素和肥胖相关。慢性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年龄、UA。

  • 标签: 2型糖尿病 糖脂代谢 慢性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测在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同年龄段的7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别对两个组别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实验室检测数据。结果实验组的白细胞(WBC)、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诊断中,由于部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存在临床症状表现缺乏典型性的现象,导致在早期诊断中其EB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不高、特异性值不高,及时联合检测患儿的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涂片异常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误诊率存在重要意义。

  • 标签: 实验室检测 早期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33例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患者近期生存率为93.94%,没有出现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对于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来说,采用层流病房全环境保护隔离以及干细胞移植护理措施可以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T细胞淋巴瘤患者 干细胞移植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并分析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学特征和病因,为该类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其骨髓细胞进行检验,分析其骨髓细胞学特征和病因。结果92例患者中,65例患者的病因是造血系统疾病,所占比例为70.7%,27例患者的病因是非造血系统疾病,所占比例为29.3%。其中3例患者的病因尚未明确,所占比例为3.3%,经过其他检查后,诊断其为免疫相关性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均出现异常,中性粒细胞、红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均出现病态造血情况。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均呈感染骨髓象。结论引起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因素主要为造血系统疾病,但在进行诊断时不能忽略非造血系统疾病因素。骨髓细胞学检验对诊断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为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 骨髓细胞学 病因 诊断 检验 造血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诱导NG108-15细胞创建老年痴呆(Alzheimerdisease,AD)模型。方法将NG108-15细胞在37℃饱和湿度下培养,用不同浓度的Aβ25-35诱导NG108-15细胞,在不同时间内利用Fura-2/AM荧光分析法检测细胞内Ca2+浓度,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利用碘化丙啶及Hoechst33258染色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Aβ25-35诱导NG108-15细胞后,细胞内Ca2+浓度上升;细胞活力下降,不同时间及不同浓度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Aβ25-35诱导NG108-15细胞后,NG108-15细胞在Ca2+浓度上升后5.5~12.1h,不同时间显现出凋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结论经过β-淀粉样蛋白(Aβ25-35)诱导NG108-15细胞能够建立理想的老年性痴呆细胞模型,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beta -淀粉样蛋白 NG108-15细胞 老年性痴呆细胞模型
  • 简介:我今年49岁,喉咙有痰好几个月了,医生说是慢性咽炎。一直服用药物,也打过点滴,症状依旧。请问该怎么治疗?

  • 标签: 慢性咽炎 治疗 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