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明确益母草毒性特点、毒性物质基础和毒性作用机制,探讨药物功效与毒性相关性,为今后安全标准制订和进行功效物质基础下益母草的毒性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近十几年来益母草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结果常用中药益母草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的功效,是传统的妇科圣药。但关于益母草及含益母草的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有大量文献报道,现代毒理学实验亦表明益母草有毒性,并初步探讨了其毒性产生剂量、物质基础、作用部位及其产生机制。结论应在益母草功效表达和功效物质基础分离与控制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药物功效、毒性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提出切合益母草临床使用过程中药品不良反应的预警方案和早期诊疗措施,制定益母草毒性物质基础的安全限度和药效物质基础的含量标准,为临床使用益母草提供安全保障。

  • 标签: 益母草 毒性特点 物质基础 毒性机制
  • 简介:目的观察Beagle犬连续6个月pD单硝酸异山梨酯、缬沙坦、螺内酯复方(ISMN.V-S)降压药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比较3种药物联合应用后,毒性是否增加或产生新的毒性。方法健康Beagle犬40只,雌雄各半,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单缬螺复方15、50、150mg/(kg·d)及缬沙坦对照组,每组8只动物。给药体积为5mL/kg,每日ig给药1次,每周给药6d,连续给药26周,停药观察4周。实验期间,每日进行一般状态观察,每周测定1次体质量及摄食量,并于给药前、给药第13、26周及停药恢复期第4周,分别对眼科、体温、尿常规、心电图、血液学及血液生化学进行检查,在给药期结束前及恢复期结束前测量动物血压,末次给药后及恢复期结束后分两批对动物剖检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各组动物行为活动、饮食、饮水正常。动物体质量、摄食量组间无差异。试验进行过程中进行的眼科、体温、尿常规、心电图、血液学及血液生化学等指标的检查,未见异常。各给药组动物血压同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停药后恢复正常。组织病理学检查,除个别动物肾脏发生自发性病变,其他动物未见明显病理器官改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单缬螺复方降压药物除药理作用延伸引起的血压降低外,未出现药物的蓄积现象,同各成分单独使用相比,未见毒性增加或产生新的毒性

  • 标签: 单缬螺复方 长期毒性 单硝酸异山梨酯 缬沙坦 螺内酯
  • 简介:目的研究甘草和大戟配伍的体外肝毒性。方法采用显微观察法和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甘草单煎液、大戟单煎液、甘草一大戟合煎液和甘草一大戟单煎混合液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并比较大戟单煎液、甘草一大戟合煎液和甘草.大戟单煎混合液相当浓度下细胞毒性的大小。结果大戟单用及大戟与甘草配伍均有细胞毒性,且呈剂量相关性;与大戟单煎液相比,甘草一大戟单煎混合液细胞毒性无明显差异,甘草一大戟合煎液细胞毒性减小。结论甘草和大戟配伍导致大戟的体外肝毒性减小。

  • 标签: 甘草 大戟 肝毒性 MTT
  • 简介:围绕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体系下生殖发育毒性评价所使用仪器确认展开讨论,提供开展仪器确认所需要的关键事项:根据研究目的,选取合适种属的实验动物;动物数量应满足统计学需求;准确选取实验受试物,购入标准品或阳性药物;确定实用性强、干扰因素少的确认方法;把握实验关键点、排除其他因素对确认的干扰;建立准确度高可重现性好的评价标准;根据实验室基本情况以及研究目的,在标准作业程序(SOP)中规定不同仪器确认所需要的周期。现有生殖毒性仪器确认规范性、标准化成为实验室管理的新难点,需要努力推进其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 标签: 新药评价 仪器验证 生殖毒性 发育毒性
  • 简介:目的研究连续静脉给予参丹芎注射液对SD大鼠产生的毒性反应。方法参丹芎注射液342、228、152mg生药·kg^-1(高、中、低剂量)连续尾静脉注射给药30天,整个实验期间观察动物的一般状态、测定体重和摄食量,分别于给药30天及停药后14天取部分大鼠进行血液学指标、血清生化学指标、脏器系数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大鼠未发生因给药而引起的异常症状,各给药组大鼠体重增长和摄食正常。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在给药30天时,高剂量组导致大鼠WBC、GR%、Urea、CR、TBIL和肝脏系数、肾脏系数、肾上腺系数明显增高,中剂量组GR%、CR、TBIL显著增高和LY%显著降低(P〈0.05),停药恢复14天后,除CR和肾系数之外,高剂量组其他指标均恢复正常,中剂量组所有指标恢复正常。高剂量组大鼠肾脏组织出现不可逆性病变,中剂量组大鼠肾脏组织出现可逆性病变。结论中剂量静脉注射参丹芎注射液30天,可导致SD大鼠出现肾脏功能及病理组织学可逆性改变。

  • 标签: 参丹芎注射液 长期毒性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柴胡皂苷d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经典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方法,进行柴胡皂苷d对小鼠灌胃给药最大给药量和腹腔给药半数致死量的急性毒性研究,均连续观察14天。结果按柴胡皂苷d重量计算,柴胡皂苷d灌胃给药的最大给药量为770.47mg·kg^-1·d^-1,腹腔给药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62.338mg·kg^-1·d^-1,95%可信限为53.703-70.966mg·kg^-1·d^-1。柴胡皂苷d对小鼠灌胃给药,小鼠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安静、伏卧不动,即而出现呼吸急促、眼睑下垂、毛发乍起现象,但未见死亡。柴胡皂苷d对小鼠腹腔注射给药,死亡小鼠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安静怠动,即而出现走路不稳、呼吸急促、眼睑下垂、毛发乍起、间歇性抽搐、神经抑制而死亡。存活小鼠在14天观察期内体重增长缓慢,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死亡小鼠解剖观察,有肝脏病变,余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腹腔注射柴胡皂苷d的小鼠急性毒性大,毒性反应强烈,证实了柴胡皂苷d是柴胡总皂苷和柴胡产生毒性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其体内蓄积毒性的"量-时-毒"关系以及在体内、外的生物转化过程,毒性作用部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柴胡皂苷D 小鼠 急性毒性 半数致死量
  • 简介:目的调查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心理状况,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00例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乙肝病毒携带孕妇组)和100例正常孕妇(正常孕妇组)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结果乙肝病毒携带孕妇组和正常孕妇组的9个症状群评分进行比较,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症状5个症状群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应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保证母婴安全。

  • 标签: 乙肝病毒 孕妇 心理状况
  • 简介:目的:介绍抗HIV/HBV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工作者早发现、早处理.方法:总结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近10年来35篇有关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章.结果:依非韦伦(efavirenz,EFV)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皮疹、脂代谢异常.替诺福韦(tenofovir,TDF)具有潜在肾毒性,主要导致肾小管损伤.阿德福韦酯(adefovirdipivoxil,ADV)的结构与TDF相似,均可导致肾毒性.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inhibitors,PIs)主要不良反应为代谢综合征.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的不良反应事件少见,少数发生严重皮疹.结论:不同类型抗病毒药物具有不同的不良反应.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乙肝病毒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移植受者CYP3A基因多态性与环孢素(CsA)所致肾毒性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66例CsA免疫抑制治疗发生肾毒性(20例)和未发生肾毒性(46例)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的CYP3A基因多态性,并通过统计学分析CYP3A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基因型与CsA所致肾毒性之间的关系。结果:筛选出8个标签位点的等位基因在肾毒性和非肾毒性组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非条件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在AIC定义的共显性和显性遗传模型下,未发现CYP3A基因8个SNP位点与CsA肾毒性的发生有显著性关联。结论:本研究显示心脏移植受者本次调查的CYP3A基因位点与CsA所致肾毒性无显著性关联。

  • 标签: 飞行时间质谱技术 心脏移植 环孢素 肾毒性 CYP3A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波普瑞韦(boceprevir,BOC)和替拉瑞韦(telaprevir,TVR)均为丙型肝炎病毒NS3/4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用于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病毒肝炎(chronichepatitisC,CHC)。与现行的CHC的标准治疗方案比较,BOC或TVR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的三联疗法可大大提高初治病人的持久病毒应答率,且对既往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无效的病人也有较好的疗效。BOC和TVR的三联疗法比现行的标准治疗方案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说,BOC和TVR的临床应用,使基因1型CHC的治疗进入新纪元。

  • 标签: 波普瑞韦 替拉瑞韦 药物疗法 药动学 临床试验 安全性
  • 简介:患儿女。因“生后哭声不畅10余min”入院。系G1P1,母孕36“周,臀位助产娩出,出生体重2340g,羊水I度污染、量适中,无脐带绕颈,生后哭声弱伴有四肢青紫,Apgar评分1min7分,给予清理呼吸道、按摩背部、刺激足底后改善,但哭声弱、不顺畅,偶有口吐泡沫,5min评8分,父母亲否认孕期疱疹病史,母亲儿时有疱疹病史。入院查体:神志清,反应欠佳,哭声弱、刺激后哭声稍尖,口周青紫,面色红润,前囟门平坦,肛周6~8枚疱疹、大小约4~6.0mm,疱液澄清、周围有红晕,部分破溃,时有口吐泡沫,心脏听诊阴性,双肺可闻及少许粗湿哕音,腹部未见异常,大阴唇未遮盖小阴唇,会阴部青紫、有瘀斑,双足淤青肿胀、右足明显,四肢肌张力偏低,拥抱反射减弱。见图1。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早产儿
  • 简介:目的对益母草的总生物碱含量和急性毒性大小进行研究,探讨不同配伍对益母草的总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含量与急性毒性的影响。方法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经典急性毒性实验法,进行不同配伍方式中益母草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及急性毒性比较研究。结果益母草、益母草+当归、益母草+川芎、益母草+木香和益母丸全方样品中,益母草总生物碱的含量依次为0.51%,0.34%,0.37%,0.37%,0.36%。益母草组无法做出LD舶值,其MTD值为2.34g·kg^-1,相当于临床70蝇人每埏体重日用量的218.8倍,其中2只小鼠死亡;益母草+当归、益母草+川芎、益母草+木香和益母丸全方的MLD值相当于含益母草生药量分别为2.34,3.52,3.23,3.60,3.32g·kg^-1,分别相当于临床70蝇人每埏体重日用量的328.8,301.6,336.3,310.0倍,连续观察14d,小鼠一般状况良好,无死亡。结论不同配伍对益母草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和毒性各不相同,其最大耐受量提示益母草毒性较小,可通过与当归、川芎、木香等中药配伍降低益母草中总生物碱的含量达到减毒的目的。

  • 标签: 益母草 配伍 总生物碱 急性毒性
  • 简介: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02年根据病例报告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大约934000人被确诊为胃癌[1],是第二大最常见的导致死亡的恶性肿瘤。胃癌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不到20%[2]。当前胃癌的最佳治疗方法仍然是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并清扫周围淋巴结,相比手术而言,激素治疗、放疗以及化学药物治疗的效果仍然有限。因此急需找到新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最佳治疗方法 腺病毒介导 基因疾病 相关统计数据 基因治疗 腺病毒载体
  • 简介:目的探讨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IgA肾病的相关性.方法该院自2009年2月-2011年2月共收治IgA肾病患者88例,选取同期来该院进行治疗的非IgA肾病患者92例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血清中及肾组织中的HBV感染进行检测.结果IgA肾病患者血清中及肾组织中的HBV感染率明显均高于对照组(P〈0.01);88例患者中A类中Ⅳ~Ⅴ级的患者、MsPGN+FSGS的发病率均高于B、C两类(P〈0.01).结论IgA肾病患者的HBV感染率高于健康人群,HBV不仅参与了IgA肾病的发病,且伴HBV感染者的肾脏病变更为严重.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IGA肾病 相关性
  • 简介: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副司长王辰在8月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艾滋病毒检测窗口期已由之前的3至4周缩短至2周以内,这将有效减少在没有抗体产生的窗口期造成艾滋病传播的可能性。王辰表示,目前,我国通过对艾滋病感染者实施早期抗病毒治疗可使新发感染率降低67%;联合治疗研究使艾滋病实现功能性治愈目标成为可能。部分艾滋病二线治疗药物防治创新进展顺利,一批创新药物已进入临床研究。

  • 标签: 病毒检测 窗口期 艾滋病传播 中国 艾滋病感染者 新闻发布会
  • 简介:目的:评价喜炎平注射液佐治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观察患儿临床有效率、体征、消化道症状持续时间、住院时间、费用及治疗5d后的神经功能指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儿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鸣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NT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喜炎平注射液佐治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能够更快速改善消化道症状、降低体温、保护神经功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 标签: 喜炎平注射液 利巴韦林 轮状病毒肠炎
  • 简介:目的对流感病毒H7N9型裂解疫苗进行动物局部安全性评价.方法家兔肌肉刺激试验:家兔后肢股四头肌im0.5mL流感病毒H7N9型裂解疫苗,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2d,末次给药后48h和第25天对注射部位进行肉眼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豚鼠全身主动过敏试验:豚鼠后肢隔日im0.5mL流感病毒H7N9型裂解疫苗,连续注射3次,于末次致敏后第14天iv给予1.0mL的流感病毒H7N9型裂解疫苗进行激发,观察豚鼠30min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急性毒性试验:小鼠后肢im0.2mL流感病毒H7N9型裂解疫苗,给药1次后观察小鼠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流感病毒H7N9型裂解疫苗可导致注射部位肌肉出现局灶性炎细胞浸润,肌间质细胞增生,条索状化脓灶,停药25d后,上述病变消失.流感病毒H7N9型裂解疫苗豚鼠过敏反应发生率为67%,25min内恢复正常,过敏反应评价为弱阳性到阳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未见异常.结论流感病毒H7N9型裂解疫苗安全性良好,不影响其临床使用.

  • 标签: 流感病毒H7N9型裂解疫苗 肌肉刺激 过敏 急性毒性 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