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别利用胃蛋白、胰蛋白、胰凝乳蛋白、弹性蛋白对蜈蚣粉进行解并选取最佳用来制备抗肿瘤多肽。方法利用4种对蜈蚣粉进行解,采用MTT体外抗肿瘤实验方法,以蛋白质的水解度及解提取液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率为指标,同时以蜈蚣粉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为标准,评价4种对蜈蚣粉的解效果并筛选出最佳用。结果胃蛋白对蜈蚣粉的水解度为10.44%;胰蛋白对蜈蚣粉的水解度为28.29%,在0.125mg·mL~(-1)及0.25mg·mL~(-1)的较小浓度下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率低于对照组,但随浓度的增大抑制率逐渐增大,在0.5~2mg·mL~(-1)浓度时,胰蛋白在4种中达到最大抑瘤效果;胰凝乳蛋白和弹性蛋白的水解度分别为50.45%、44.16%,当浓度〉0.5mg·mL~(-1)时其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率高于对照组,在浓度为0.5mg·mL~(-1)时抑制率分别为2.86%、36.37%,且随浓度增大抑制率增大。结论蜈蚣粉解工艺最佳用为胰蛋白,其次是胰凝乳蛋白和弹性蛋白,而胃蛋白活性较低可以去除。

  • 标签: 蜈蚣粉 蛋白酶 水解度 乳腺癌MCF-7细胞株 细胞抑制率
  • 简介:目的建立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研究糖尿病早期时睾丸中睾酮合成关键的变化。方法雄性成年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糖尿病模型组10只。通过ip链脲佐菌素(150mg/kg)制备糖尿病模型,成功制备糖尿病模型后4周处死小鼠,取血清和睾丸组织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睾丸组织中促黄体生成素受体(LHR)、类固醇激素合成灵敏调节蛋白(StAR)、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P450scc)、3β-羟基类固醇脱氢VI型(3β-HSD6)、17a-羟基化/17,20-裂解I型(P450c17a1)及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III型(17β-HSD3)相应mRNA(Lhcgr、Star、Cyp11a1、Hsd3b6、Cyp17a1和Hsd17b3)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睾酮和黄体生成素(LH)含量、睾丸组织中3β-HSD1、P450c17a1及17β-HSD3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4周糖尿病小鼠血清中睾酮和LH含量显著降低(P〈0.05);睾丸组织的Lhcgr、Star、Cyp11a1、Hsd3b6、Cyp17a1和Hsd17b3mRNA含量显著降低(P〈0.05、0.001);3β-HSD1、P450c17及17β-HSD3活性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早期糖尿病小鼠睾丸中睾酮合成关键的表达显著降低。

  • 标签: 糖尿病 睾丸 睾酮 类固醇合成酶 黄体生成素
  • 简介:的提取与分离纯化章节是《酶工程》课程的重点部分,涉及60多种技术和方法。学生在初学时易出现理解困难和记忆混乱的情况。笔者经过几年的酶工程教学科研探索与实践,以A级和B级生物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传统方法教学为对照,采用"微课程"、"翻转课堂"与"模块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的提取与分离纯化章节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并开设分离纯化实验进行实践,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具有更好的纯化方案的设计思路、实验课效果更佳。

  • 标签: 酶工程 教学改革 微课 分离纯化
  • 简介:目的:通过总结和分析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发生的不良反应,探讨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的规律及临床表现,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临床药师收集上报的使用尖吻蝮蛇血凝发生不良反应的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对已报道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尖吻蝮蛇血凝发生不良反应多在用药后30min内,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系统,可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反应,其结果与文献总结一致。结论:通过对尖吻蝮蛇血凝不良反应分析与总结,提示医护人员应在使用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前做好评估,使用中做好监测,若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对症处理。

  • 标签: 尖吻蝮蛇血凝酶 不良反应 过敏性休克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观察一类新药尖吻蝮蛇凝血对大鼠生殖功能的毒性或干扰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一类新药尖吻蝮蛇凝血进行大鼠围产期生殖毒性试验:雌鼠从妊娠第15日至F1代大鼠离乳(出生后第21日)经静脉注射给予不同剂量的尖吻蝮蛇凝血(0.1、0.2、0.4U·kg~(-1))。结果未发现尖吻蝮蛇凝血对雌鼠妊娠、哺乳以及胚胎和F1代大鼠生长发育有明显毒性和干扰作用。结论尖吻蝮蛇凝血对围产期大鼠无生殖毒性,其大鼠围产期生殖毒性试验的安全剂量为0.4U·kg~(-1)。

  • 标签: 尖吻蝮蛇凝血酶 SD大鼠 围产期 生殖毒性
  • 简介:目的探讨培门冬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方法90例新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使用培门冬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功能损害、凝血异常、血糖升高、胰腺炎、神经系统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门冬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有相同的疗效,可作为临床一线用药,但仍存在不良反应,需监测和及时干预。

  • 标签: 培门冬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左旋门冬酰胺酶 儿童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研究巴曲注射液对大鼠血栓栓塞性脑卒中急性超早期的保护作用。方法自体血凝块闭塞左侧大脑中动脉法制备大鼠血栓栓塞性脑卒中模型,32只造模成功大鼠按神经缺陷程度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及巴曲注射液低、高剂量(0.3、1.0BU/kg)组和阿替普(rt-PA,9mg/kg)组,每组8只,另设假手术组8只。造模1h后尾iv给药,给药后6h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核磁共振(MIR)技术进行大鼠脑SE-T2WI序列扫描,测量脑病变范围;给药后24h评分后取脑进行TTC染色,测量脑梗死范围;给药后6、24h取血浆,测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巴曲注射液0.3BU/kg治疗24h(P〈0.05)、1BU/kg治疗6、24h(P〈0.05、0.01)显著改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给药后6hMRI结果显示,巴曲注射液0.3、1.0BU/kg显著缩小病变范围(P〈0.05、0.01);给药后24hTTC结果显示,巴曲注射液0.3、1.0BU/kg显著缩小梗死范围(P〈0.05);巴曲注射液0.3、1.0BU/kg于药后6、24h均可显著降低血浆FIB浓度(P〈0.05、0.01、0.001)。结论巴曲注射液能改善大鼠脑缺血急性期受损神经功能、缩小脑病变范围、降低血浆FIB浓度,具脑保护作用。

  • 标签: 巴曲酶注射液 大鼠 血栓栓塞性脑缺血 核磁共振 TTC染色
  • 简介:选取3种具有酚羟基的芳香类化合物,测定其对酪氨酸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1,5-二羟基萘在120~600μmol·L-1范围内对酪氨酸的激活活性〉450%,最高为537%;2,2′-联苯酚的激活活性最大为284%;2,2′-联吡啶-3,3′二醇无激活活性。动力学研究表明,1,5-二羟基萘表现为非竞争性激活;2,2′-联苯酚为混合性激活作用,在促反应体系中,既影响底物与的结合,又改变的空间构型,综合提高反应速度。

  • 标签: 酪氨酸酶 激活剂 1 5-二羟基萘 2 2′-联苯酚 动力学研究
  • 简介:目的总结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血浆分泌型白细胞蛋白抑制剂(SLPI)在治疗期间的变化。方法以152例MPP患儿为对象,分析患儿病例资料,并测定入院时和恢复期的血清学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hs-CRP)和SLPI。结果所有患儿胸部X线均可见片状阴影,临床以发热(92.11%),咳嗽(83.55%),肺部啰音(71.05%)为主要表现。患儿进入恢复期后,中性粒细胞数和hs-CRP分别为(3.7±1.6)×109/L、(6.8±2.4)mg/L,较入院时显著下降(t=3.973、7.482,P〈0.05)。恢复期WBC与入院时无显著差异(t=0.124,P〉0.05)。入院时SLPI为(9.2±4.6)ng/mL,恢复期SLPI为(12.7±6.3)ng/mL。恢复期SLPI较入院时显著升高(t=3.664,P〈0.05)。治疗7d后,治愈86例(56.58%),好转64例(42.10%),无效2例(1.32%),治疗有效率98.68%。住院时间4~18d,平均(10.2±3.6)d。所有患儿出院时,各项生理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临床体征消失。结论MPP患儿在发病期间,以咳嗽、高热、肺部啰音为主要症状,X线可见片状阴影,白细胞未见异常变化,但是中性粒细胞、hs-CRP和SLPI有异常表现。

  • 标签: MPP SLPI 血清学指标
  • 简介:目的评价分析复方消化、莫沙必利联合胃苏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复方消化、胃苏颗粒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症状积分、复发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不同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75%)高于对照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疾病预后复发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2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复方消化、莫沙必利联合胃苏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显著改善患者各类临床不良症状,治疗期间头晕、口干、皮疹、便秘等不良反应少,预后复发率低,与单独应用莫沙必利相比,临床效果更佳。

  • 标签: 复方消化酶 莫沙必利 胃苏颗粒 功能性消化不良
  • 简介:目的探讨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39例,给予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10%注射用阿替普(0.9mg/kg)iv,其余90%在1h内静脉滴注完毕,后给予生理盐水iv,24h后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试验组48例,在相同方法静脉溶栓后立刻给予银杏内酯注射液,6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14d,溶栓24h后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所有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90d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事件,治疗后14、90d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次、检测BI指数1次。按照TOAST分型将两组患者进行分类,并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用药后90d,试验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I指数显著升高;试验组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用药后90d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BI指数显著升高;而小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性高,且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脑卒中 静脉溶栓 银杏内酯 阿替普酶 大动脉粥样硬化 小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检测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肾组织M型磷脂A2受体1(PLA2R1)抗原,并判断该抗原与膜性肾病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5月我院经肾活检证实的IMN63例,排除继发性膜性肾病。使用新鲜冰冻组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IMN肾组织PLA2R1抗原。结果在63例IMN中,48例肾组织发现PLA2R1抗原沉积,阳性率为76.19%。PLA2R1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细颗粒状沉积。肾组织PLA2R1抗原阳性者与阴性者对比有较高的血肌酐、较高的24h尿蛋白,较低的血清白蛋白(P<0.05)。结论特发性膜性肾病肾组织PLA2R1抗原阳性率较高。对于该抗原阴性患者应积极寻找是否存在继发因素,以排除继发性膜性肾病。该抗原与临床严重性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及加强对该抗原阳性病例的随访。

  • 标签: 特发性膜性肾病 M型磷脂酶A2受体1 间接免疫荧光法
  • 简介:目的研究注射用瑞替普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湖北监利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A、B、C组,A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C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瑞替普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疗效相关指标,包括肌酸激酶同工(CKMB)、肌钙蛋白I(cTn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氧化应激相关,包括超氧物歧化(SOD)和谷胱甘肽过氧物(GSH-Px);不良反应,包括出血、再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结果C组患者首次治疗后2、6、12h血管再通率较A、B组显著提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相关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C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A、B组,差异显著(P〈0.05)。B、C组患者治疗后,SOD及GSH-Px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B、C组间无明显差异。C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A、B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注射用瑞替普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血管再通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注射用瑞替普酶 还原型谷胱甘肽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管再通 氧化应激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成釉细胞瘤中基质金属蛋白12(MMP-12)和细胞角蛋白7(CK-7)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39例成釉细胞瘤患者的手术标本,均经组织病理证实,设为观察组;同时,收集4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利用标本制作石蜡切片,实施苏木精-伊红染色,并利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测定MMP12和CK7的表达。结果:MMP-12在对照组中无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0),在观察组中呈现出一定的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74.36%(29/39)],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7在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50%(1/40),显著低于观察组的61.54%(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病理情况下的MMP-12与CK-7表达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随着肿瘤的复发与恶变,MMP-12与CK-7的阳性表达水平相应地不断升高,病理程度越高,相应的,MMP-12与CK-7的阳性表达率也越高,且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釉细胞瘤中MMP-12和CK7会呈现出明显的阳性表达,且与临床病理情况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随着肿瘤的复发与恶变,MMP-12与CK-7的阳性表达水平也不断升高。

  • 标签: 成釉细胞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 细胞角蛋白 病理学
  • 简介:目的探究热毒宁注射液联合脾氨肽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对机体心肌、免疫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9月期间开封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84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按照入院就诊顺序将184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2例,另选择2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热毒宁注射液联合脾氨肽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心肌、炎症因子、免疫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48%(86/92),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43%(74/92),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hs-cTnT、CK-MB、CK、TNF-α、IL-6、CRP、CD3~+、CD4~+、CD8~+、IgA、IgM、IgG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改善,然而与健康组比较,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热毒宁联合脾氨肽可有效控制手足口病患儿全身炎症反应,修复心肌损伤,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热毒宁 脾氨肽 小儿手足口病 机体免疫 心肌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