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2004年、2009年和2014年3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为主要依据,采用森林蓄积量、森林自然度、森林群落结构、树种结构、植被总覆盖度、郁闭度、平均树高和枯枝落叶厚度等级以及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等9项指标,分析了上海市森林生态功能综合指数现状及变化情况、变化原因,提出了进一步扩大林地面积、努力提高林地稳定性、积极开展森林抚育经营和科学优化森林空间布局等提高全市林业生态建设水平的建议,对于上海市林业生态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生态功能综合指数 林地面积 森林结构 林地生产力
  • 简介:为了解褐煤基材料对土壤复合体铅形态的影响和污染退化修复机制,将褐煤以及褐煤基改性材料,混入铅污染的土壤中培养4个月,提取其中的土壤复合体,测定各组复合体中的各形态铅。结果表明:施用褐煤基有机材料后,水稳合体增加。1)6种铅化学形态在各复合体中分布状况不同。各改良剂处理的离子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铅在复合体中分布的大小顺序均为:G0〉G1〉G2,各处理从G0到G1,交换态铅质量分数下降了8.74%-32.22%,从G1到G2各处理下降了2.73%-26.74%;弱有机态和强有机态、残渣态铅分布顺序为:G0〈G1、G2。2)施用有机材料均引起了3组复合体中交换态铅质量分数的下降,各处理交换态铅质量分数平均下降了2.73%~32.22%;普遍提高了弱有机态和强有机态铅质量分数,弱有机态铅最高提高51.23%,强有机态铅最高提高67.65%,对残渣态铅没有显著影响。3)所有改性材料改性后均提高了G2组中的交换态铅,普遍降低强有机态铅质量分数,碳酸盐态铅质量分数未有显著变化。因此,施用褐煤基有机改良剂,促进了水稳合体的形成,降低了复合体中交换态铅质量分数,对土壤铅起到了钝化作用。褐煤有机材料对交换态和有机态铅影响较大,对铁锰氧化物态、碳酸盐态和残渣态影响较小。

  • 标签: 褐煤基改良剂 土壤修复 铅形态 胶散复合体 石灰性土壤
  • 简介:对浙江省桐庐县生态公益林中主要森林类型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评价。选取林冠截留率、枯落物层蓄积量、枯落物层最大持水率、土壤稳渗速率、土层厚度、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为评价指标,构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方法。结合实测数据,对研究区各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为青冈林〉杉木林〉毛竹林〉香樟林〉马尾松林〉板栗林;青冈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属较好等级,杉木林、毛竹林、香樟林为中等,马尾松林、板栗林较差。

  • 标签: 生态公益林 水源涵养功能 森林类型 评价 桐庐
  • 简介: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产品提供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系统功能。小流域生态系统的产品提供功能包括提供农业产品(包括种植业产品、牧业产品和渔业产品)、提供原材料和提供淡水资源;小流域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包括涵养水源、固定CO2、释放O2、净化环境、净化水源和洪水控制;小流域生态系统文化功能包括旅游价值、文化和科研价值;小流域生态系统的支持功能包括土壤保持、营养物质循环和提供生物环境价值。该文系统阐述上述小流域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与价值的估算方法,对于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小流域 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价值评估
  • 简介:为了解山西省不同水土保持主导功能区生态脆弱性状况,利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成果及相关数据,采用主导因子分析、专家评判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山西省不同行政县(市)生态脆弱度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区生态脆弱的分布特征,讨论山西省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及措施。结果表明:1)山西省不同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区的生态脆弱性具有明显的差别,其脆弱程度表现为拦沙减沙区(强度脆弱)〉土壤保持区(中强度脆弱)〉防风固沙区(中度脆弱)〉蓄水保水区(轻中度脆弱)〉水源涵养区(轻度脆弱);2)山西省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土壤保持-中强度脆弱区、拦沙减沙-强度脆弱区和防风固沙-中度脆弱区应以做好综合治理工作为重点;在蓄水保水-轻中度脆弱区和水源涵养-轻度脆弱区应重点做好预防保护和监督工作。

  • 标签: 水土保持区划 水土保持功能区 生态脆弱性评价 山西省
  • 简介:云南省是全国石漠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石漠严重影响了云南省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以后,云南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林业产权改革,结合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对云南省的石漠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云南省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云南省 石漠化 土地 治理 可持续发展
  • 简介:针对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中确定的22个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基本功能区,利用第1次全国水利普查获取的水力侵蚀数据,分析这些区域的水力侵蚀现状.结果表明:1)水源涵养基本功能区水力侵蚀以轻中度侵蚀为主,超过80%,强烈、极强烈、剧烈面积分布较少,与全国基本状况相似;2)与第2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相比,水源涵养基本功能区水力侵蚀整体上有所好转,水力侵蚀总面积减少3.75%,轻中度侵蚀面积大幅减少,减幅超过20%;3)水源涵养基本功能区局部地区水力侵蚀形势严峻,极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虽然不大,但是与第2次遥感调查成果相比,面积均有所增加,相对增幅较大,说明局部地区存在水力侵蚀恶化的现象.

  • 标签: 水土保持 基本功能区 水力侵蚀
  • 简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目前仍然处于不统一阶段。利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基于福建省2007年森林资源2类调查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对福建省9个地市的主要植被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07年,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7012.73亿元,其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涵养水源、生物多样保护、固碳制氧、净化大气环境、保育土壤、森林游憩、积累营养物质、森林防护,其中涵养水源、生物多样保护和固碳制氧价值合计占总价值的81.55%;2)福建省各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宁德市、漳州市、福州市、泉州市、莆田市、厦门市;3)不同林分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马尾松、阔叶林、杉木、竹林、经济林、灌木林、桉树、木麻黄;4)不同龄组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中龄林、成过熟林、幼龄林、近熟林。

  • 标签: 森林生态系统 价值 测算 福建省
  • 简介:以2005年在滇、黔、桂岩溶石漠区科学考察活动取得的成果和近年来水土流失与石漠的遥感解译资料为依据,分析西南岩溶石漠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揭示了西南岩溶石漠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与过程的特殊。根据西南岩溶石漠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与当前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 标签: 岩溶 石漠化 水土流失 中国西南
  • 简介:石漠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开始的同时,其监测工作也同时展开。贵州省发改委组织协调水利、林业、农业各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工将监测工作开展起来,在全省上下形成了一个系统、有序的石漠监测组织实施及监测成果的管理、监督网络,从而保障监测工作全面有序地展开,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亟待我们探索解决。

  • 标签: 石漠化 水土保持 监测 贵州
  • 简介:利用极点排序法对宁夏盐池县四儿滩湿地交错带的边界进行确定,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植物的生物多样.结果表明:1)沿湿生带-交错带-旱生带的生境梯度,交错带划分结果为北样线交错带样方为N8~N13,南样线为S15~S24,东样线为E13~E22,西样线为W23~W30.2)4条样线多样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交错带>旱生带>湿生带,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旱生带>交错带>湿生带,优势集中性指数均表现为湿生带>交错带>旱生带.3)受人为干扰和地形差异的影响,不同方向植物群落差异较大,北样线和东样线丰富度指数、多样指数、均匀指数较高,优势集中性指数较低.

  • 标签: 极点排序 生物多样性 湿地 交错带
  • 简介:石漠是喀斯特石山地区土地退化的最终结果,贵州省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在3S平台上获取了研究区喀斯特石漠图,分析了贵州省“十一五”期间石漠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项目区石漠总面积3130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33%。空间分布上,石漠严重的土地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而东、北部地区面积相对较小,呈零星分布。通过实施石漠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石漠扩张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石漠面积减少,强度有朝着轻度石漠转移的趋势,石漠等级程度降低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有一定的相关,标志着石漠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 标签: 石漠化 治理成效 贵州
  • 简介:采用实地调查与遥感材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土地荒漠程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系数,在确定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荒漠程度和分布格局的基础上,分析土地荒漠对赤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赤峰市荒漠区域内,荒漠土地面积比例达到76.66%,其中草地荒漠面积比例最大,未利用地和草地荒漠程度最高,而林地和耕地荒漠面积比例和程度相对较小而低;轻度、中度荒漠土地主要分布于耕地、林地和大部分草地中,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土地主要分布于未利用地和少部分草地中;土地荒漠面积比例较大且程度较高的地区为林西县、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敖汉旗和阿鲁科尔沁旗,土地荒漠面积比例最小且程度最低的地区为红山区。2)土地荒漠使赤峰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降低了79.9241亿元/a,其中敖汉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和阿鲁科尔沁旗降低量较大,分别为16.6394亿、16.3974亿、15.3927亿和13.6589亿元/a,林西县降低率最大,为23.47%,红山区降低量和降低率都最小,分别为0.0411亿元/a和2.63%;全市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降低量最大,为17.8677亿元/a,食物生产价值降低率最多,为20.65%,娱乐休闲价值降低量和降低率都最小,分别为2.3139亿元/a和13.34%。

  • 标签: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荒漠化 赤峰市
  • 简介:退耕坡地是近年来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但对于如何退耕,学术界存在多种不同观点,实践方面存在多种不同模式。以延安燕沟流域坡改梯为例,利用2005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燕沟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借助WIN-YIELD软件,对不同地形坡度条件下坡改梯在作物增产、保水减沙效益以及燕沟流域坡改梯实践效果进行模拟、对比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坡度越大,坡改梯作物增产、保水和减沙效益越显著;坡度小于5°的坡耕地可以不进行梯田改造,坡度大于15°的坡耕地应及早实施坡改梯或退耕还林(草)。

  • 标签: 坡改梯 综合效益 燕沟流域 黄土高原
  • 简介:以水土保持学、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提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的概念。认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估算是在特定尺度和区域范围内,将水土保持措施为人类和社会提供的服务进行货币值计量的研究,具体评价内容包括保持和涵养水源价值、保持和改良土壤价值、固碳供氧价值、净化空气价值、防风固沙价值、维持生物多样价值等6个方面。针对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不同表现形式,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生产成本法、机会成本法等多种价值评估方法,以2004年全国水土流失新增综合治理面积为例,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的功能价值量进行估算。初步估算出水土保持措施带来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为2117.8亿元,其中,保持与涵养水源价值为406.0亿元,保持与改良土壤价值为889.9亿元,固碳供氧价值为106.9亿元,净化空气价值为183.2亿元,防风固沙价值为172.0亿元,维持生物多样价值为359.8亿元。在各项价值中,保持与改良土壤和保持与涵养水源的价值最为突出。

  • 标签: 生态服务 价值 水土保持 经济评价
  • 简介:台湾地区地形、环境特殊,再加上气候等因素,导致灾害频繁,而发生灾害之主因以降雨为主,故针对年降水量、1d最大降水量及1h最大降水量进行频率分析。依台湾中央气象站所设21个气象站分北、中、南、东4区域为分析对象,采用常态分布法、对数常态分布法、极端值第一类分布、皮尔逊第三类分布及对数皮尔逊第三类分布5种分布进行分析。由研究结果得知:无论是年降雨量、1d最大降雨量或1h最大降雨量,台湾全区皆建议采用对数皮尔逊第三类分布作为频率分析之推估。

  • 标签: 频率分析 年降水量 1d最大降水量 1h最大降水量
  • 简介:分析不同荒漠治理措施下植物多样变化,可以为制定防沙治沙对策和措施提供基础数据.采用α-多样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Jsw和Js)和β-多样指数(相似系数Cs),研究宁夏盐池县草原群落在不同荒漠治理措施(人工封育、退耕还林、撂荒地)固定样地植物多样变化.对比2002和2003年不同类型固定样地植物多样观测数据表明,到2003年,各实验样地的α-多样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β-多样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不同治理措施实验样地的种类组成,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引起植物多样变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样地 荒漠化治理 植物多样性 多样性指数 防沙治沙对策 群落
  • 简介:长汀县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由于近年无序开采小稀土矿,造成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流失,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使长汀稀土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规范稀土矿的开采,实行产业经营势在必行,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

  • 标签: 长汀县 水土流失 福建 小稀土矿 矿产资源 产业化经营
  • 简介:为北京市山区生态环境建设、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以蒲洼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适用的、可操作的、简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类目指标层、项目指标层和指标变量层构成.目标层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类目指标层为社会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项目指标层为物质需求度、核心发展度、经济富强度、资源丰富度和环境容忍度,指标变量层由16个具体的指标构成.按照从低层到高层的次序,逐层计算各项指标值,最终得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的指标值.对不同年度蒲洼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与分析.

  • 标签: 可持续发展 指标 经济发展 项目 社会发展能力 资源丰富
  • 简介:本文从我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信息技术在水土保持监测的应用程度出发,以解决我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出现的现实困难和促进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信息化为切入点,分析并设计适应我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信息系统方案,为我省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的实施和部署打好理论基础。

  • 标签: 水土保持 监测 信息系统 分析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