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针对重要水源地水环境和水安全问题,以福建为例系统分析了主要河流及水源地水质现状、污染程度以及水质变差的主要问题与动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应加强水源地水质污染影响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研究;科学规划、推广山地水土保持新技术,建设生态果园;加大投入,建立水源地补偿机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污染;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生态意识的综合治理体系与生态调控保护对策。

  • 标签: 重要水源地 水质问题 保护对策
  • 简介:水土流失与非点源污染及水质等问题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非点源污染是导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其涉及范围广,具有随机性、分散性、成因复杂、潜伏周期长及难以定点监测等特点,使非点源污染定量研究成为控制水污染的关键。本文针对目前研究现状,介绍了基于水质监测和径流过程的非点源污染研究;总结和评述了近年来常用的非点源污染模型;分析了GIS技术在非点源污染研究中的应用;指出了目前水源地非点源污染定量研究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水源地 非点源污染 定量研究
  • 简介:近年来一些水库库区周边及其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不仅使这一地区土地退化,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和严重的水库淤积,而且使坡地施用的化肥、农药、有机物随坡地径流流入河流最终流入水库之中,成为不可忽视的面源污染。水土流失使许多饮水水源地水质受到污染破坏,直接影响到供水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为了实现水生态安全保障,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者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分析水库库区重要水源地水土流失的特点,并提出治理的对策。

  • 标签: 水库 水源地 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 简介:东风水库是福建省浦城县城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重要的饮用水源地,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库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水质污染,已危及到县城用水安全,本文通过对库区流域内水土流失现状、水质污染原因分析,提出科学规划、实施生态修复、保护水源涵养林、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依法行政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标签: 生态环境问题 浦城县 保护对策 库区 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
  • 简介:山美水库是泉州市区和沿海县(市)的重要水源地,维护库区生态安全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指出水土保持是维护库区生态安全的需要,并针对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成因和危害,提出相应防治对策,以期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地表覆盖,把绿色留住,使生态秩序走向良性循环,让百姓能喝上更安全、更好的水。

  • 标签: 重要水源地 水土保持 对策 山美水库
  • 简介:对莆田市东圳水库自1997年以来出现的水体浑浊的异常现象与水土流失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存在的问题,为此提出了建议。

  • 标签: 水土保持 主要做法 东圳库区 莆田市
  • 简介:开展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动态监测,要科学地制定监测评价方案,选取监测区域。监测内容包括宏观监测和微观监测,主要有水土流失面积及侵蚀量,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其效果,土地利用类型、水质变化、生物多样性、林草生长量、土壤状况、区域小气候、社会经济状况等。要采用相应的监测方法并提交监测成果。

  • 标签: 上杭县 重要水源地 监测内容 监测方法
  • 简介:台湾地区地形、环境特殊,再加上气候等因素,导致灾害频繁,而发生灾害之主因以降雨为主,故针对年降水量、1d最大降水量及1h最大降水量进行频率分析。依台湾中央气象站所设21个气象站分北、中、南、东4区域为分析对象,采用常态分布法、对数常态分布法、极端值第一类分布、皮尔逊第三类分布及对数皮尔逊第三类分布5种分布进行分析。由研究结果得知:无论是年降雨量、1d最大降雨量或1h最大降雨量,台湾全区皆建议采用对数皮尔逊第三类分布作为频率分析之推估。

  • 标签: 频率分析 年降水量 1d最大降水量 1h最大降水量
  • 简介:江河入海口与河海划界是我国依法行政进程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在我国特别是一些自然情况比较复杂的中小河口,由于河口分界不明确,引发了系列争议和矛盾。当地政府和相关行业对河海划定普遍予以了关注。由于潮汐河口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这给河口海岸专家、地理专家、环境专家及管理人员对河口范围的划定提出了挑战,但由于缺乏实测水文潮汐资料对划定工作也带来挑战。本文对中小河流入海口划定提出划定的原则,对江河入海口与河海界定采用水文和潮汐资料分析法、江河入海口地形转折点法、入海口口门外拦门沙特性法等方法。

  • 标签: 中小流域 无资料地区 江河入海口 河海界定
  • 简介:针对苏北花岗片麻岩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状况,建立了6种径流小区,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对364次降雨径流与土壤流失量的相关分析,得出适合本地区降雨侵蚀力因子R值的简便算式,确定了USLE模型中其他诸因子的取值。运用USLE模型计算的土壤侵蚀量与实测值进行偏差分析,结果表明,准确率达90%以上。该项研究为本地区水土流失预报与监测提供了科学简便的方法,其研究成果为本地区或同类型地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标签: 江苏北部 花岗片麻岩区 土壤侵蚀 USLE模型 试验研究
  • 简介:西藏地区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主要受降水、大风、温度、地形地貌、地质、植被等自然因素及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掠取资源、破坏环境等人为因素影响。为防治西藏地区复杂多样的水土流失,结合西藏地区的自然属性和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将西藏地区分为藏东南水力侵蚀为主区、藏西风力侵蚀为主区、藏北冻融侵蚀为主区及藏中复合侵蚀区,并针对各区的自然属性及影响因素,提出在不同时期以防治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复合侵蚀为主的防治措施和发展方向,并提出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宣传、研究水土流失机制和防治对策、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等举措,以达到防治西藏地区水土流失、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目的。

  • 标签: 水土流失 现状 分区 防治对策 西藏
  • 简介:根据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特点,探讨喀斯特土地石漠化的本质特征。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地区为案例,根据研究区不同季节的影像特征,在概念上阐明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和石漠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在判断喀斯特石漠化时要考虑地表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特征;指出研究区的石漠化土地为全年植被盖度低于10%的植被贫瘠区灰色覆被,从生态演替的角度把单峰型季节性绿色覆被即草坡划归为潜在石漠化土地。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石漠化分类评价方法,能够使所划分的石漠化土地具有明确的含义,无疑会更为准确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对石漠化土地的治理更具有针对性。

  • 标签: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土地石漠化 后寨河地区
  • 简介:林地是水源林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的功能主体。以冀北地区丰宁县,4种不同类型水源林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层与枯落物层两方面,研究当地水源林地的水源涵养能力。研究发现:水源林地枯落物持水能力阔叶林地明显优于针叶林地,4种水源林地枯落物持水能力依次为杨树林地〉落叶松×山杏林地〉油松×山杏林地〉油松林地;其中,杨树林地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29.79t/hm2,有效持水量为4.01t/hm2。在土壤总孔隙度方面,水源林地土壤持水能力依次为杨树林地〉草地〉耕地〉落叶松×山杏林地〉油松×山杏林地〉油松林地,水源林地总孔隙度在43.49%~34.96%;在土壤密度方面,草地〉油松林〉耕地〉杨树林地〉油松×山杏林地〉落叶松×山杏林地;在土壤水分常数方面,在0~30cm的土层内,落叶松×山杏林地、油松×山杏林地、油松林地3种山地立地类型水源林地均是10~20cm土层土壤水分常数最大,杨树林地20~30cm土层的水分常数最大,草地和耕地内,0~10cm土层的水分常数最大。综合比较不同样地类型内,样地土壤和枯落物持水能力,杨树林地的水源涵养能力最强,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为1334.49和1167.41t/hm2,总体涵养水源能力为杨树林地〉落叶松×山杏林地〉油松×山杏林地〉油松林地。

  • 标签: 水源林地 枯落物 土壤 水源涵养 冀北地区
  • 简介:通过对新疆、甘肃、陕西3省水土流失现状与水土保持工作的调查,总结三点体会与建议:1.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研究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不断的实践和认识中做到与时俱进.新疆、甘肃都根据各自不同时期的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做足了引水、保水和节水、防风的各项措施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2.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水土保持工作.要认识南北方地理、自然条件的差异,北方是要解决水少的问题,南方是要解决水多的问题,因此,福建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是截水、保土、排水,同时要推行草灌乔与封山结合增加植被覆盖度的方法,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3.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加速推进水土保持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首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治理,在治理中保护;其次,要更新理念,把公益性的项目实行社会化管理.第三,需要建立融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及试验场地生产经营于一体的运行发展机制.

  • 标签: 水土保持 考察 思考
  • 简介:台湾西南部地区因气候、地形、环境特殊,使降雨在时间与空间上分布不均,易发生干旱,本研究利用标准化降雨指标衡量降雨丰缺情况,评估西南部地区干旱时空变动特性。以132个气象站为分析对象,以水文数据为主,干旱历史事件为辅进行整理,确认干旱的起始、延时状况及范围,并建立各项水文参数的干旱等级界限值,进而探讨该指标干旱监测能力。本文以2002年及2003年干旱惫为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标准化降雨指标可有效且准确地显示一场干旱的起始,具显著的干旱累积效应。利用累积4个月的标准化降雨作为评估指标,所预测出的干旱空间分布与历史干旱事件形态较为一致,因此以累积4个月的标准化降雨对西南部地区干旱事件进行描述是适当且合理的。

  • 标签: 时间尺度 标准化降雨指标 干旱时序
  • 简介: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景观变化过程及相应的生态效应,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黔中地区1995-2000年的景观格局与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以灌木林地、坡耕地、中覆盖度荒草地占据着景观中的优势地位。旱地、林地和荒草坡的转换关系复杂,退耕还林还草与毁林毁草开荒同时并存,植被恢复与退化并存,整体景观尚处于一种波动状态,区域土地利用生态价值并未有明显提高,而呈下降趋势。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是岩性、地貌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景观斑块的转化主要受人文因素的影响,耕地的变化主要是被建设用地占用。在1995-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中,研究区的生态既有恢复,又存在继续恶化的趋势。

  • 标签: 景观格局 生态效应 中山丘原区 喀斯特地貌
  • 简介: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后现存人工林群落2004年5-7月典型晴天净辐射在林冠内垂直分布的实测资料分析,研究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中国沙棘林、白桦林和青杨林5种林分类型的消光特性。根据BeerLambert方程,结合林分生长季内的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对5种林分日内不同时刻消光系数、日内最小消光系数、典型天的日均消光系数和不同林冠深度的叶面积指数及其对应的消光能力变化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日均消光系数与日内最小消光系数和叶面积指数相关性显著,并拟合出相应的关系表达式;各林分不同林冠深度的叶面积指数累积分布变化曲线均呈“S”型;华北落叶松林和青海云杉林冠2/3以上的中上部冠层消光能力明显高于下层。而白桦林和青杨林垂直消光能力各层差异不明显。

  • 标签: 人工林 净辐射 林冠结构 叶面积指数 消光系数
  • 简介:地处鲁南的枣庄市通过多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认识不足、管理不够规范、治理重点不明确、重建轻管等问题。从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快改革步伐、理顺管理关系、加大管理力度、强化监督执法、严格项目审批、突出开发治理重点,搞好规划设计,科学决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 标签: 规范管理 规划设计 科学决策
  • 简介: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4个准则层17项指标组成的简单、实用的岩溶地区石漠化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金沙县5条小流域(水井湾小流域、小洋溪小流域、楠木溪小流域、伍所河小流域、干沟小流域)为例,采用2010年统计数据,运用改进的阂值法进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运用线性加权评价模型计算可持续发展度,对岩溶地区石漠化小流域进行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结果表明5条小流域均未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指出石漠化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贡献指标,并分析各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以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促进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石漠化 小流域 可持续发展 评价
  • 简介:以煤矸石山的生态恢复为目的,将煤矸石粉粒作为改良煤矸石山绿化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添加土壤、保水剂、缓释肥和菌肥,作为基质组成的4个因素,各因素均设4个水平,选用L16(44)正交表安排每类基质中各组成部分的水平,在各基质中播种紫穗槐,通过分析紫穗槐的出苗率和壮苗指数,判定得到适合于煤矸石山绿化的基质为:煤矸石粉粒和土壤的体积比为2:1,每m3的煤矸石粉粒和土壤的混合物中添加保水剂和菌肥的质量分别为2kg和680g。采用这种基质配比方式,对于满足植物正常生长,降低煤矸石山改良的成本,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煤矸石 基质 壮苗指数 出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