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以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过渡带燕沟流域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6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应用LeBissonnais(LB)法测定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对比分析了LB法3种处理的测定结果与传统湿筛法(Yoder)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LB法3种湿润处理下,快速湿润处理(FW)对土壤团聚结构的破坏程度最大,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以0.05~0.5mm为主;慢速湿润处理(SW)对团聚的破坏程度最小,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主要以〉2mm团聚为主;而预湿后扰动处理(WS)对团聚的破坏程度介于FW和SW之间,处理后土壤团聚粒径分布比较均匀。说明该区土壤团聚破坏的主要机制是土壤孔隙中的气泡爆破产生的消散作用。退耕100a期间,植被群落由1年生草本(4a)-多年生灌草(16a)-半灌木(29a)-灌木(55a)-乔木(100a)方向演替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由小粒径向大粒径方向转变,土壤结构趋于稳定。LB法3种处理中,FW处理与SW处理所测得〉0.5mm团聚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WS处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主要影响消散和黏粒膨胀引起的崩解作用,而对机械干扰引起的团聚破坏无明显影响。LB法3种处理中,慢速湿润方法所获得土壤团聚稳定性特征更接近湿筛法,适宜于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的测定。

  • 标签: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LE Bissonnais法 黄土丘陵区
  • 简介:为研究培肥措施对红壤有机碳组成和团聚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有机碳与团聚稳定性的关系,通过长期定位实验,选取不同施肥措施(未培肥CK、化肥NPK、化肥+秸秆NPKS和粪肥AM)下的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组成和团聚稳定性差异,揭示3种施肥措施下不同层次的有机碳组成和团聚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施肥措施均可以提高土壤表层(0-25cm)有机碳质量分数(尤其是颗粒有机碳),其中AM效果最显著,NPKS次之。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不同层次的团聚稳定性顺序为AM〉NPKS〉NPK〉CK。与CK相比,AM处理对表下层(5-15cm)土壤的总有机碳和团聚稳定性的提高效果最显著。回归分析表明,颗粒有机碳(POC)与湿筛法平均质量直径以及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预湿润震荡(WS)3种处理的平均质量直径的相关性最好(R^2=0.79、0.80、0.66、0.81),说明相对于其他组分,颗粒有机碳更有利于降低消散作用以及抵抗机械破碎进而增强团聚稳定性,是间接评价土壤团聚稳定性的良好指标。

  • 标签: 培肥措施 颗粒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平均重量直径 团聚体稳定性 总有机碳
  • 简介:研究土壤团聚的组成及其有机碳的分布,有助于从微观角度理解土壤结构与功能的相互作用。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南方红壤退化地实施人工恢复30年后,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PB)、木荷+马尾松混交林(SP)和阔叶林(BF)3种典型林分在0~60cm土层的团聚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分析土壤团聚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恢复林分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质量分数,以>2mm粒径所占比例最大(均在60%以上),而在水稳性团聚中,以<0.05mm粒径占优势。不同林分土壤团聚结构破坏率顺序依次为BF(53.38%c~84.27%〇>SP(52.22%c~70.86%〇>PB(22.70%C~47郾83%〇。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有机碳质量分数均以PB最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林分土壤团聚有机碳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水稳性大团聚(>0.25mm粒径)有机碳质量分数总体髙于相应土层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而微团聚的(<0.25mm粒径)则低于后者,说明有机碳对于大团聚的形成和水稳性具有积极作用。土壤团聚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土壤团聚有机碳的增加,对总有机碳的积累具有正面影响。保留密度大、灌木(草)层盖度髙的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土壤团聚的数量和质量更髙;因此,在红壤侵蚀退化地森林恢复初期,可通过适当密植、增加林下灌草覆盖等措施,增加有机碳的输人,促进团聚的形成和稳定,从而加速了退化土地的土壤结构改善和功能恢复。该研究可为南方严重红壤退化地生态恢复中的林分类型选择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人工恢复林 机械稳定性团聚体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红壤
  • 简介:采用计算分形维数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土壤团聚的分形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植被恢复初期,土壤〉10mm粒级的团聚含量在0~20和20—40cm层次均较高,含量为331.4~525.6g/kg。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10—7、7~5、5~3、3~2、2—1mm粒级的团聚绝对含量下降差异不明显。1~0.5、0.5-0.25和〈0.25mm小粒级土壤团聚含量,在植被恢复初期(7a)较高。2)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5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含量相对下降很快,恢复7a之后,大粒级土壤团聚体表现为上层含量比下层含量低的趋势。相对于干筛结果而言,土壤水稳性团聚的粒径分布更为均匀、稳定,恢复7a之后的土壤〉0.25mm团聚含量占到40%~50%,而〉5mm的土壤团聚则占10%~2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由大的团块向小颗粒的土壤团聚转换,粒径分布更为均匀,土壤结构逐渐改善。3)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团聚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表层2.75~2.86,表下层2.77—2.89,变化范围小,20~40cm土层的分形维数大于0~20cm,恢复植被可使土壤分形维数降低,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 标签: 土壤团聚体 分形维数 植被恢复 黄土丘陵区
  • 简介:为探究不同复垦模式对排土场土壤团聚稳定性的影响,以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内灌木林地(紫穗槐)、榆树林地、刺槐林地、混交林地(刺槐和榆树混交)和荒草地5种复垦模式为研究对象,经干筛法和湿筛法测得土壤机械团聚和水稳性团聚组成,并以土壤大团聚稳定性为指标(R〉0.25即〉0.25mm团聚含量)和团聚破坏率(PAD)、土壤团聚直径指标(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土壤分形维数D)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复垦模式下土壤团聚稳定性的特征。结果表明:大团聚稳定性、团聚破坏率和土壤团聚直径指标在不同复垦模式表层土壤总体呈现出林地优于荒草地的趋势,其中灌木林地土壤团聚破坏率最低,刺槐林地和混交林地土壤团聚直径指标较好,林地表土层土壤稳定性更好。土壤团聚稳定性的指标MWD与GMD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分形维数D值呈正相关。土壤团聚从大团聚(〉5.00mm)到转化微团聚(〈0.25mm)的过程中,1.00mm和2.00mm土壤团聚转化过程中较为关键的节点。

  • 标签: 土壤团聚体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团聚体直径指标 分形维数 排土场 复垦模式
  • 简介: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内的大范家沟阴阳坡和拐沟阴坡坡面主要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向坡位的草本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关系。结果表明,阴坡草本群落的物种20多种,较阳坡高30%。阴阳坡面上草本群落生物量和盖度从坡下至坡上逐渐减小。在水分和养分条件好的地段均有灌木入侵。阳坡Margalef和Menhinick丰富度指数均随坡位升高而降低;而阴坡Mafgalef指数随坡位升高而降低,Menhinick指数却随坡位升高而增大;3个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阴阳坡均随坡位的升高而减小。不同坡位引起的植被盖度、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坡位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呈显著相关(P〈0.05),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相关(P〈0.01)。描述或评价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时,应多选几个指标参数,避免单一指标带来的片面性。掌握草本群落自身喜阴阳特性、生境特征、植被组成多样性特征,充分认识植被演替条件和演替规律,对指导该区植被和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坡向 坡位 草本群落 物种多样性 黄土丘陵区
  • 简介:选取1989、1999和2003年8月的TM遥感影像3景,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提取了植被覆盖等级图。通过对3时段不同植被盖度类型比较分析得出:盐池县植被盖度变化趋势明显,尤其是低盖度植被和中高盖度植被,2003年较1989年变化幅度分别为64.62%和72.04%。出现植被好转的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气候因素中的降雨和蒸发,二是荒漠化治理措施如退耕还林、全县禁牧封育等,而这些影响因素中尤其以降水和蒸发为主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盐池县植被覆盖度同降水、蒸发之间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中等盖度主要以半固定沙地、退化土地、退化草场为主,2003年占全县总面积的70.65%,是盐池县的主要植被覆盖类型,该类型面积大,生态脆弱,是未来荒漠化治理的重点区域。

  • 标签: 植被盖度 NDVI 降水 蒸发 盐池
  • 简介:城市水土保持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作为基础和重要内容,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有助于唤醒公众的环境权利意识、水土资源意识和资源法制意识。借鉴农村水土保持宣传方面取得的宝贵经验,围绕目标城市受众的潜在需求,从传达信息、内容形式和宣传渠道几方面入手,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并且注重加强宣传效果后评价,实现重点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宣传模式,希望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水土、保护资源的氛围,实现城市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城市水土保持 宣传策略 新媒体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从植物林冠层截留降水、枯枝落叶层的覆盖、根系的穿插、固结以及根的力学特性等方面分析了植被固土护岸的作用机理;利用水生植物自身的性状和抗性能力以及其可以吸收、富集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等方面来分析植物净化水质的机理。最后探讨了植被护岸的发展方向,分析了植物净水、护岸的优势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 标签: 植物 固土护岸 净化水质
  • 简介:宁化县农业生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森林植被屡遭破坏;耕地面积萎缩,地力下降;农业环境污染加重;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并针对此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业生态保护意识;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搞好水土保持;切实保护耕地,防治环境污染;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的对策.

  • 标签: 农业生态 森林资源 水土保持 保护耕地
  • 简介:本文立足土地整理的实践,对福建省土地整理建设和管理的成效进行了评价,全面分析了土地整理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福建省土地整理的对策。

  • 标签: 土地整理 建设 管理 问题 对策
  • 简介:近年来,随着点源污染得到逐步治理,面源污染已成为闽江流域的主要污染源,本文对闽江流域面源污染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控制面源污染、减轻其危害的对策.

  • 标签: 面源污染 水土流失 控制对策 闽江流域
  • 简介:自1998年以来,我市洪旱灾害交错频发,造成农业重大损失,制约了建瓯市的经济发展。尤其是2006年“6.6”全市城乡暴发洪灾,大小流域全局性受灾严重,灾后痛定思痛,进行认真的反思,本文试图通过洪旱灾害的成因分析,摸索成灾规律,寻求从根本上防治灾害之途径,并提出防治灾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措施,以达到防灾减灾之目的,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

  • 标签: 农业 生态环境 状况 对策
  • 简介:本文综合评述了国内外在农业化肥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在控制农业化肥面源污染源方面要大力推广测土平衡施肥,挖掘有机肥源,确保有机肥的施用比例;在控制农业化肥流失方面要针对化肥地表和土体内迁移流失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化肥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以期能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农业化肥 面源污染 现状 对策
  • 简介:为提高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的效率和准确性,依据水土保持概(估)算定额和相关规定,运用VisualBasic语言编写程序功能模块,采用Access构建程序数据库,开发了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软件。经测试,该软件能有效减少概(估)算编制的工作时间降低人为误差。这为进一步提高水土保工程概(估)算的效率和准确性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同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工程图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图的一化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水土保持 概(估)算 VISUAL Basic ACCESS
  • 简介:本文从闽北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出发,针对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稳定可靠的投入体系,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

  • 标签: 生态农业 现状 对策措施
  • 简介:本文就马尾松人工纯林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马尾松人工纯林存在不能有效发挥森林在水土保持上的作用,林分生物多样性下降,树种单一,松毛虫危害程度加大等弊端,主要对策:培育针阅混交异龄林提高林分的生物多样性,及时抚育间伐,降低林分的密度,加强马尾松松毛虫的防治,深翻改土,适当增施肥料。

  • 标签: 马尾松 纯林 问题 对策
  • 简介: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树种,也是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之一。本文针对福建省油茶产业现状,分析了当前油茶产业发展趋势、存在问题以及市场前景,并提出了油茶产业发展对策和保障措施。

  • 标签: 油茶 产业现状 发展对策
  • 简介:地表微地形测量是地表粗糙度定量化的基础,对地表形态动态监测、水文过程模拟以及土壤侵蚀过程模型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微地形测量方法主要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2大类,前者包括测针法、链条法、差分GPS法等,后者包括超声波测距法、红外线传感器法、结构光激光扫描法、激光测距扫描法、三维激光扫描仪法、近景摄影测量法等。在全面回顾各方法原理、优缺点及其应用的基础上,分析地表粗糙度定量化常用方法:统计方法指数、地统计学指数和分形多重分形模型。认为:1)差分GPS法、结构光激光扫描法、三维激光扫描仪法和近景摄影测量法将在亚毫米一,厘米级地表微地形测量地表粗糙度多尺度特征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简单、方便的测针法可能在野外测量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以地表微地形测量技术为基础,在土壤侵蚀过程模型中亟需形成一套完整的“测量一定量化一模型应用”范式,同时应加强对地表微地形空间异质性和各向异性的研究,发展新的统一的地表粗糙度定量化方法。

  • 标签: 地表微地形 地表粗糙度 定量化 接触式 非接触式
  • 简介:为探讨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造成的影响,通过在土表下20cm处铺设3cm厚秸秆隔层的土柱试验表明:在灌溉水分入渗时,秸秆隔层阻碍了土壤重力水入渗,降低了土壤重力水由土壤上层向下层入渗的速率;在土壤水分蒸发过程中,秸秆层隔断了土壤的毛细管,使秸秆层以下土壤水很难通过土壤毛细管作用而向地表运移并蒸发.秸秆深层覆盖可以使深层土壤水分的蒸散量减少2%~3%,对深层土壤的蓄水保墒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秸秆深层覆盖 土壤水分 入渗 蒸发 灌水 毛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