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0 个结果
  • 简介:运用荷兰开发PEARL(PesticideEmissionAssessmentofRegionalandLocalArea)模型,模拟农药在作物-土壤中运动情况,评价在不同浓度标准要求下,哪些农药会对地下造成威胁,哪些地下是安全.针对我国农药施用现状,提出了关于农药污染地下研究,在农药登记中加入农药在地下限量指标等建议.

  • 标签: 农药登记 作物 农药施用 利用 土壤 地下水
  • 简介:Co,Ni,CrandVin25typicalsoilsofChinawerefractionatedintoexchangeable,carbonatebound(calcareoussoils),Mnoxidebound,organicallybound,amorphousFeoxidebound,crystallineFeoxideboundandresidualformsusingaseven-stepsequentialextractionprocedure,soastostudythedistributionofchemicalformsofthesemetalsaswellastheeffectsofsoilproipertiesonthedistribution.TheresultsshowedthatmostofsoilCo,Ni,CrandVwerepresentinresidualforms,andthedistributionratioaveraged48.2%forCo,53.0%forNi,81.5%forCrand68.7%forV.Thespeciationofheavymetalswasgreatlyinfluencedbysoil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andthechemistryofelements.Theresultsalsoindicatedthattherecoveryofmetalelementsbythesequentialextractionprocedurewassatisfactory,withtherelativedifferencebetweenthesumofsevenformsandthetotalcontentinsoilsaveraging9.5%forCo,12.8%forNi,6.6%forCrand7.2%forV.

  • 标签: 中国 土壤 金属元素形态 化学形态
  • 简介:AdsorptionofCr(VI)andp-chloroanilineonthreetypicalsoilcolloidsandpHinfluencewerestudiedusingbatchequilibriummethod.BothofCr(VI)andp-chloroanilineadsorptiononthecolloidscouldbewelldescribedbygeneraladsorptionsimulationequations,TheadsorptionprocesseschangedwithmediapH.WhenCr(VI)andp-chloroanilinecoexistedonsoilcolloids,theirinteractionscouldbeobservedinacertainpHrangetobeaccompaniedwithCr(VI)reduction,whichclearlysuggestedthatasurfacecatalyticreactionoccurredinthissystem.SoilcolloidactedasaneffcientcatalystfortheinteractionofCr(VI)andp-chloroaniline.ThepHvaluesatwhichnointeractionwasobservedwere4.0,4.5and5.0forthecolloidsofindigoticblacksoil,yellow-brownsoilandlatosol,respectively,Capillaryelectrophoresisusedtoanalyzep-chloroanilineprovidedahighseparationefficiencyandshortseparationtime,andneedednomoreextensivepretreatmentofsamples.

  • 标签: 土壤胶体 污染物相互作用 铬离子 P-氯苯胺
  • 简介:台湾地狭人稠,平地开发趋于饱和。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山坡地陆续开发,破坏原有之水土保持,且台湾岛之山脉地质大多属沉积岩及变质岩,性质脆弱且易断裂,再加上年平均雨量高达2500mm,其中78%降雨集中于5—10月台风季节,因此台湾地区土石流频繁。为了解台湾地区土石流之研究沿革,搜集相关土石流之研究成果,并配合台湾地区重大灾害,分析土石流特性、土石流成分分析、危险评估与重建、抑制工程及现场调查仿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土石流 天然灾害 台湾省
  • 简介:植物枝条生物力学特性是研究植物地上部分防风抗蚀作用基础。以内蒙古准格尔露天煤矿排土场平台和边坡上栽植柠条、沙棘、紫花苜蓿、沙打旺、杨柴、草木犀6种常见水土保持植物地上部分枝条为研究对象,研究枝条数量特征,确定其代表枝,从而为几种植物枝条生物力学性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相关参数。代表枝的确定将枝条以0.5mm为一个径级进行分级,分别计算每个径级组累计枝数量比例、累计枝长比例、累计枝表面积比例和累计枝干质量比例,取这4个值相对较大径级组作为各自代表枝。结果表明:柠条代表枝径级为0.5~11~1.5mm,沙棘为1~1.5和1.5~2mm,杨柴为0~0.5和0.5~1mm,紫花苜蓿为0.5~1mm,沙打旺为0.5~11~1.5mm,草木犀为1~1.5mm。因此,在内蒙古准格尔采煤矿区及相似地区,在植物防风抗蚀生物力学性质研究中,建议以上述6种水土保持植物作代表枝径级为主要研究范围。

  • 标签: 枝条 代表枝 径级
  • 简介:土壤氮素是直接反映土壤肥力重要部分,是生态系统循环中重要环节之一。土壤氮素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密不可分,动植物残体、生物固氮、降雨及施肥均对土壤氮素含量有直接或间接影响。近年来,研究者采用了与其他学科结合、模型预测、~(15)N同位素示踪等一些先进方法对土壤氮素进行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由于土壤氮素结构复杂,长期以来对土壤氮素结构、反应及其转化仍未能完全认识清楚。

  • 标签: 土壤氮素 研究方法 综述
  • 简介:优先流是一种较为常见土壤水分运动形式,与土壤入渗、地表及地下质密切相关,是土壤水运动机制研究由均质走向非均质领域标志。本文介绍优先流基本概念及特征,介绍优先流几种分类方法并重点介绍了管流。农业非点源磷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现象非常突出,通过优先流路径迁移非点源磷潜力非常巨大。结合当今优先流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非点源磷污染优先流模拟和分析模型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标签: 非点源磷污染 优先流 优先流路径 模型
  • 简介:水土流失既是一种非点源污染形式,同时又是其他非点源污染物流失载体。本文以大亚湾流域为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获取基础资料,通过类比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而获得输出系数模型参数,采用输出系数模型法估算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负荷,探讨快速评估大尺度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负荷方法。

  • 标签: 水土流失 非点源 数字高程模型(DEM) 输出系数模型
  • 简介:进入土壤或水体中非点源污染物一般可分为化肥、农药和重金属3大类。这3大类污染物在土壤或水体中通过植物吸收、土壤胶体吸附、微生物降解、径流淋失与挥发等途径进行迁移转化。系统阐述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3大措施对化肥、农药和重金属3大污染各种迁移转化途径所具有的促进与抑制作用,可为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有效防治非点源污染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标签: 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流失 非点源污染 化肥 农药 重金属
  • 简介: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日趋严重,缓冲带是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最佳措施之一。缓冲带是指建立在河湖、溪流沿岸各类植被带,包括林地、草地等。本文综述了缓冲带三种主要类型及其作用机理,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对缓冲带研究起步晚,存在“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单因素分析较多、多因素分析较少,理论试验研究较多、应用性示范研究较少”问题。因此,需要扩展和加深这几方面的研究,取得相应试验研究数据,以利于这一生态技术在我国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农业面源污染 缓冲带 机理 现状
  • 简介:农村生活污水是农村面源污染重要来源。通过为期1农村污水水质监测,研究松花坝水源区建立池塘系统对农村污水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池塘系统对铵氮、总氮、总磷输出具有较好控制效果,最高去除速率分别为3.78、4.20、1.06g/(m^2·d),最大去除率分别为88.35%、79.28%、86.49%;2)由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同时存在,硝态氮含量变化不能准确地反映池塘对硝态氮去除效果;3)池塘系统对污染去除效果与污染输入速率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松华坝水源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 标签: 池塘系统 农村面源污染 控制 松花坝水源区 昆明市
  • 简介:随着《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出台,6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有了新定义,本文根据新定义,结合输变电工程实际情况,分别从水保方案编制和水保竣工验收角度探讨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不同标准值理解,并指出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在某些输变电工程中难以达到标准原因。

  • 标签: 输变电 水土流失 新标准 6项指标 水保方案 水保验收
  • 简介:在对北京怀沙河水质进行调查基础上提出相应防治对策.结果表明:怀沙河水质已重度富营养化,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大部分河段总氮质量浓度严重超过Ⅴ类水环境标准,总磷质量浓度超过Ⅲ类水环境标准,综合评价整个流域,水环境为劣Ⅴ类,水资源质量属重富营型,远未达到规划要求Ⅱ类水环境标准.提出相应治理对策有:继续加大水环境保护及治理措施;加大清洁小流域建设力度;对潜在污染因素及早发现,及早治理;采取严格管理措施;加大水环境保护法规宣传,提高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违法水案件进行严查;加强水质监测和管护工作.该成果对建设清洁型小流域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水质监测 水质污染 防治对策 怀沙河
  • 简介:概括了福建长汀县河田镇水土流失具有:面积广、强度大、类型多样、土壤贫瘠、生境恶化等特点,分析认为降雨强度大、地质构造运动频繁,节理裂隙发育、土壤抗冲抗蚀性能差、植被破坏严重等自然因素以及历史上战争不断、建国后文革干扰等社会历史因素是造成河田水土流失严重主要因素。对长汀河田水土流失治理,汀江流域以及我省其他江河流域生态建设,具有普遍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水土流失 特点 成因 河田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从植物林冠层截留降水、枯枝落叶层覆盖、根系穿插、固结以及根力学特性等方面分析了植被固土护岸作用机理;利用水生植物自身性状和抗性能力以及其可以吸收、富集水中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等方面来分析植物净化水质机理。最后探讨了植被护岸发展方向,分析了植物净水、护岸优势并提出了今后发展方向。

  • 标签: 植物 固土护岸 净化水质
  • 简介:近年来,随着点源污染得到逐步治理,面源污染已成为闽江流域主要污染源,本文对闽江流域面源污染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控制面源污染、减轻其危害对策.

  • 标签: 面源污染 水土流失 控制对策 闽江流域
  • 简介:本文综合评述了国内外在农业化肥面源污染产生原因及其控制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在控制农业化肥面源污染源方面要大力推广测土平衡施肥,挖掘有机肥源,确保有机肥施用比例;在控制农业化肥流失方面要针对化肥地表和土体内迁移流失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化肥对地表水和地下污染,以期能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农业生产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 标签: 农业化肥 面源污染 现状 对策
  • 简介: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它发生机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降雨径流过程;第二是土壤侵蚀过程;第三是污染迁移转化,而其模型研究能够定量描述整个面源污染发生连续过程,但是各种模型也存在各自局限。从农业面源污染发生及其产生后果来看,有三种途径可以进行控制,分别是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而这些对策还须从宏观着手,需多种学科间相互渗透研究、充分考虑治理对策对整个生态系统利弊、结合实际应用情况来进一步探讨。

  • 标签: 农业面源污染 机理 模型 防治对策
  • 简介:人工湿地是基于自然生态原理,以节能、污水资源化为指导思想,使污水处理达到工程化和实用化一项新技术,近年来这种经济高效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受到日益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概况、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存在问题。提出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发展方向。

  • 标签: 人工湿地 污水 处理技术 进展
  • 简介:地表微地形测量是地表粗糙度定量化基础,对地表形态动态监测、水文过程模拟以及土壤侵蚀过程模型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微地形测量方法主要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2大类,前者包括测针法、链条法、差分GPS法等,后者包括超声波测距法、红外线传感器法、结构光激光扫描法、激光测距扫描法、三维激光扫描仪法、近景摄影测量法等。在全面回顾各方法原理、优缺点及其应用基础上,分析地表粗糙度定量化常用方法:统计方法指数、地统计学指数和分形及多重分形模型。认为:1)差分GPS法、结构光激光扫描法、三维激光扫描仪法和近景摄影测量法将在亚毫米一,厘米级地表微地形测量及地表粗糙度多尺度特征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简单、方便测针法可能在野外测量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以地表微地形测量技术为基础,在土壤侵蚀过程模型中亟需形成一套完整“测量一定量化一模型应用”范式,同时应加强对地表微地形空间异质性和各向异性研究,发展新统一地表粗糙度定量化方法。

  • 标签: 地表微地形 地表粗糙度 定量化 接触式 非接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