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8 个结果
  • 简介: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结合公共大豆基因组数据库和大豆发育表达芯片数据获得大豆GST家族基因序列、蛋白序列和染色体位置等信息并进一步对基因组织表达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豆含94个GST家族基因,根据系统发育分析将这些GST基因分成5个亚家族;定位分析表明,94个GST基因分布于大豆16条染色体上。表达分析结果表明,14个不同发育阶段,大多成员至少一个组织中表达,11差异表达基因中有7根中表达,另外4在其它部位优势表达,基因表达具有一定特异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GST家族功能及其抗逆利用提供基础。

  • 标签: GST家族 全基因组筛选 分类分析 差异表达基因
  • 简介: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蓝型杂交油菜秦优11双亲及F1之间多态性进行了引物筛选和纯度检测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已筛选150对引物,有2对引物(BN12和BN1)表现为稳定共显性,即杂种表现为父母本互补带型。利用2对引物对4四个杂交油菜样品秦优11进行纯度鉴定,结果分别为79.1%、81.6%、85.5%和86.7%,对应样品田间正季鉴定结果为83.0%、84.8%、87.8%和89.5%,样本株数为200时,误差均在容许误差范围内,这表明筛选SSR分子标记可以用于秦优11杂交种纯度快速、准确鉴定。

  • 标签: 甘蓝型杂交油菜 秦优11号 育性转换 SSR标记
  • 简介:本文应用CTAB法从37种竹类植物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中发表5SrDNAITS和matK基因设计引物,通过PCR进行扩增。结果表明:37种竹子5SrDNAITS序列PCR产物大小约为450bp,刚竹属内部无长度上差异,但是舒竹(Phyllostachysshuchengensis)与其他刚竹属植物相比,有一个位点差异(由A变为C)。因此,5SrDNAITS属下水平上无法提供较大信息量,变异性较低,不适于刚竹属属下水平系统分类研究。同样,选取37种竹子3个竹种matK基因PCR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测序,结果显示matK基因在竹亚科属间长度上无差异,产物长度约为1500bp,将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比对,变异位点附近寻找多态性酶切位点,碱基序列上有一个位点差异(BstNⅠ)。PCR-RFLP结果显示,共有3种竹子在此位点发生变异分别为:浙江淡竹(Phyllostachysmeyeri)、安吉金竹(Phyllostachysparvifolia)和黄古竹(phyllostachysangusta)。刚竹属植物基因序列相当保守,片段刚竹属间绝对核苷酸差异不到1个,所提供信息量不够充分。因此,叶绿体5SrDNAITS和matK基因序列不适用于刚竹属植物系统分类研究,但其可能适合在属以上分类等级竹类植物系统分类应用

  • 标签: 竹亚科 刚竹属 5S RDNA ITS基因 MATK基因
  • 简介:对大豆花叶病毒SMV抗性遗传研究一直是大豆抗病遗传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哈91R3—301×黑农41组合构建了遗传群体,其F2分离单株SSR标记基因型基本符合1:2:1比例,说明这个群体没有偏分离。根据F3株系病情指数分布推测SMV3F2成株抗性似乎由多基因控制。根据SSR分子标记基因型和F2:3株系对SMV3抗病性表型结果连锁分析,推测Satt296是与大豆花叶病毒(SMV)3株系抗性主基因连锁分子标记,应用Joinmap作图软件将该标记定位在D1b连锁群上,这一结果与部分文献报道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获得与抗性基因连锁分子标记在其他RIL群体验证得到了初步证实,推测定位在D1b连锁群上抗性座位可能是控制SMV3主基因之一,该标记可望应用于大豆抗SMV3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标签: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SMV3抗性遗传 SSR标记
  • 简介:为了从蛋白质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白菜型冬油菜不同抗寒品种低温逆境及恢复条件下相关蛋白响应机制,揭示大田生产中冬油菜抵御突发骤变低温伤害抗寒机理,超强抗寒冬油菜品种陇油7和弱抗寒品种天油2为材料,培养箱培养至幼苗五叶期时,模拟北方寒旱区冬油菜返青期倒春寒环境,运用双向电泳结合质谱技术,分析其幼苗低温(4℃)-恢复(20℃)-低温(4℃)-恢复(20℃)过程存在蛋白及其差异表达量。研究表明低温胁迫与恢复过程,有2个蛋白点发生了显著差异丰度变化,它们分别是半胱氨酸型氧化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定义为1蛋白)和一种未知蛋白(2蛋白)。且不同抗寒性品种存在2不同蛋白差异表达机制,1蛋白抗寒性较弱天油2低温胁迫恢复过程表现出上调-下调-上调变化趋势,抗寒性较强陇油7此蛋白第一次低温胁迫后消失,而出现了另外一种未知蛋白(蛋白2),且低温胁迫恢复过程也表现出上调-下调-上调变化趋势,并且表达量高于天油2蛋白1,因此,这种未知蛋白2可能是陇油7抗寒性强于天油2原因之一。

  • 标签: 白菜型冬油菜 低温胁迫 双向电泳 蛋白质
  • 简介:用高感甘薯茎线虫病甘薯品种徐薯18和高抗茎线虫病徐78-1杂交,得到其F1分离群体。根据连续3年抗病鉴定结果,从中挑选出8个高抗和8个高感茎线虫病株系,构建抗病池和感病池。分别抗感池基因组DNA为模板,用225对SRAP引物组合进行PCR扩增,其中77对引物组合在抗、感池间表现出多态性。通过一组小群体进一步筛选,有4对引物组合被认为与甘薯茎线虫病抗性基因相关。这4对引物组合分别对2个亲本、抗感池和F1分离群体65个抗病株系和79个感病株系基因组DNA进行SRAP分析,有2对引物组合(a5b12和a9b11)各获得1个与甘薯茎线虫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SP1和SP2,它们与抗甘薯茎线虫病基因遗传距离分别为4.86cM和4.17cM。获得分子标记对克隆抗病基因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育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甘薯 茎线虫病 SRAP技术 分子标记
  • 简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植物研究已被广泛应用,它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一种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是将特定DNA序列定位在染色体染色质上一门新兴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该技术灵敏度和准确性较高并且安全、直观。本文简单介绍了该技术基本原理,重点从染色体制片、探针标记技术、染色质凝缩程度、与分带技术结合和单拷贝低拷贝基因检测等方面,阐述了近些年该技术发展状况,最后本文概述了该技术基因工程育种应用,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 标签: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 基因工程
  • 简介:应用AFLP、SRAP、RAPD、SSR及同工酶等5种标记构建326个标记位点白菜遗传图谱和81个DH株系群体,采用MapQTL5软件与MQM作图法对白菜叶片数与单株重进行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两个不同年份试验,10个连锁群上共检测到20个QTL,主要分布R5、R9连锁群上:控制叶片数有5个,控制单株重有15个;其中,获得两年稳定表达QTL共6个:控制叶片数有1个,控制单株重有5个;另外,估算了单个QTL遗传贡献率和加性效应,发现各QTL加性效应各不相等,各位点遗传贡献率介于9.4%~39.6%之间;控制叶片数和控制单株重QTL位点表现为紧密连锁相似的位置,主要集中R5连锁群上,这与二者性状表型值相关系数很高相一致。这将为白菜品种改良中产量等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大白菜 DH群体 白菜叶片数 单株重 QTL
  • 简介:水淹胁迫是植物遭受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等都会带来严重影响,全面解析植物耐涝机制,对选育耐涝品种具有重要意义。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以其数字化信息、高灵敏度、广泛检测范围及重复性好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生物体多种功能研究。目前水稻、玉米、油菜、黄瓜、大豆等多个物种,已有从转录水平分析植物对水淹胁迫分子响应机制相关研究报道,这对于深度解析植物耐涝分子响应机制和加快作物耐涝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尚未有转录组测序技术植物水淹胁迫应用方面的综述。因此,本研究着重综述了植物水淹胁迫测序组织及时间点选择、各阶段基因表达水平、GO功能富集、小RNA功能特征几个方面,并展望了新一代测序技术植物抗逆机理研究应用前景。

  • 标签: 植物水淹胁迫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GO功能富集
  • 简介:解析穗粒数、小穗数和粒重及其QTLs间遗传关联,有利于大麦穗发育遗传和标记辅助选择研究。本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了25份试验材料小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表型差异,以及不同性状及其QTLs间遗传关联性。结果表明小穗数等3个性状具有显著极显著差异,育种品种小穗数和穗粒数与地方品种没有明显差异,大多数育成品种千粒重显著极显著高于地方品种,二棱大麦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没有显著差异,但六棱大麦具有显著极显著差异;小穗数与穗粒数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835;试验材料中共检测到4个小穗数QTLs、6个穗粒数QTL和6个千粒重遗QTLs,16个QTLs分别位于1H、2H和4H等6条染色体上,其中QSn-4HS等8个QTLs具有增效作用、其余QTLs具有减效作用。与标记HVM40-258bp连锁QTL对小穗数和穗粒数具有一因多效特性性。小穗数等3个穗部性状分别受遗传效应不同QTLs控制,QTL多效性导致了小穗数与穗粒数关联遗传。

  • 标签: 大麦品种(或品系) 穗部性状差异 SSR标记 关联分析 QTLs检测
  • 简介:育种实践,叶色基因可作为标记性状,对提高杂交制种效率和降低杂交种子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xws是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大面积制种田中发现一株自然黄叶突变体,本研究比较了xws与野生型主要农艺性状,并对该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及育种利用。结果表明:xws比野生型始穗期推迟3d,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数、穗粒数均比野生型有所增加,而千粒重比野生型略有减少。遗传分析表明xws黄叶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暂时将其命名为XWS。xws与R华占杂交F2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将XWS基因定位在水稻第3染色体分子标记WY152到WY244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2cM和0.5cM。此外,通过xws开展相应育种利用研究,已选育出稳定带叶色标记性状两系不育系黄13S,其所配组合展示出极大应用潜力。

  • 标签: 水稻 黄叶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育种利用
  • 简介:本研究利用以0—153为父本和SGK9708为母本构建196个陆地棉重组自交系(F6:8)为材料对棉籽油分含量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遗传分析和QTL定位。通过四个环境下群体材料棉籽油分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析表明棉籽油分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为典型数量性状,其中棉籽油分含量存在超低亲本超亲分离,而其蛋白质含量呈现超高亲本超亲分离。相关性分析显示棉籽油分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同步提高两者棉籽含量较为困难。基于包含186个标记,总长827.84cM,标记间平均距离4.45cM,覆盖棉花基因组18.6%遗传连锁图谱,应用WinQTLcart2.5软件对四个环境下棉籽油分含量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QTL定位,共检测到8个油分含量QTLs,解释表型变异5.42%~13.15%,其中稳定QTL1个。4个蛋白质含量QTLs,解释表型变异4.35%~14.93%。本研究结果可为进行陆地棉种子营养品质性状分子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 标签: 陆地棉 重组自交系 棉籽油分 蛋白质 QTL
  • 简介:稻米蛋白质含量是水稻(OryzasativaL.)营养品质育种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珍汕97与南洋占杂交构建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结合其建立了由190个SSR标记组成遗传图谱,利用QTLmap-per1.6对糙米和精米蛋白质含量遗传基础进行了分析,共定位到4个控制糙米含量QTLs和2个控制精米含量QTLs。其中,控制精米蛋白质含量2个QTLs与控制糙米蛋白质含量2个QTLs位置一致,这2个QTL(qpc1和qpc2糙米和精米蛋白质含量均解释了较大表型变异,而且糙米和精米蛋白质含量相关系数为0.814,这表明糙米和精米蛋白质含量具有相似的遗传基础。研究还发现上位性糙米和精米蛋白质含量遗传中也起很重要作用。其中,糙米蛋白质含量,上位性QTLs可以解释42.2%表型变异;精米蛋白质含量,上位性QTLs共解释了27.8%表型变异。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稻米蛋白质含量遗传基础,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稻米品质及蛋白质含量基因克隆提供了有益信息。

  • 标签: 水稻 蛋白质含量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 简介:转录组连接基因组遗传信息与蛋白质组,也是基因功能研究基础和出发点。单分子测序技术是近年逐渐成熟新一代测序技术,也称为第三代测序技术,转录组学研究方面较前代测序技术具有独到优势,应用前景广阔。非模式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全长转录本获得可有力地推进相应基础研究水平,而第三代测序技术为此提供了较好解决方案。本研究就目前技术较为成熟且应用较广泛SMRT等单分子测序技术原理进行了介绍,综述了该技术非模式植物转录组学研究应用现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单分子测序 全长转录组 SMRT 非模式植物
  • 简介:珍汕97和武育粳2构建籼粳杂交DH群体及其双亲为材料,通过接种8种白叶枯病菌株(菲律宾菌系PX071、PX099、PX061,中国菌系GX325、Zhe173、LN44、KS-1—21和日本本菌系T7133),考察了该DH群体对白叶枯病抗性,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共检测到了26个QTL,分别位于除第7、第11染色体外其它10条染色体上,其中检测到有2个位点分别对4种不同菌株有抗性,有2个位点对3种不同菌株有抗性,3个位点对2种菌株有抗性。表明这些QTL对水稻白叶枯病均具有广谱抗性,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并聚合这些广谱抗性QTL可以较好地改良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

  • 标签: 水稻 加倍单倍体群体 数量性状位点 白叶枯病
  • 简介:本研究利用Wx基因微卫星特异性分子标记"484/485"对13份国内常用保持系进行PCR检测,筛选出具有中等AC含量、Ⅰ型带型优质保持系"宜香1B"作为优质供体。配制"协青早B/宜香1B",对其F1、F2代单株用"484/485"PCR分子检测,证明其带型符合一对基因分离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协青早B/宜香1B"杂交、回交和自交低世代群体(BC1F1、BC1F2进行"484/485"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再结合优质不育系其它性状选择,快速育成了中等AC含量、垩白率低、透明度高、不育特性和农艺性状稳定籼型优质三系不育系"浙农3A",并于2009年9月顺利通过了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专家现场鉴定。本文还就利用"484/485"分子标记有效改良稻米AC含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水稻 优质不育系 直链淀粉含量“ 484/485”分子标记
  • 简介:本研究高淀粉甘薯品种漯徐薯8(母本)和低淀粉甘薯品种郑薯20(父本)杂交得到F1分离群体,选择其中240个单株为材料,该群体所构建分子连锁图谱为基础,2008年和2009年所测定淀粉含量为指标,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并利用QTLMapper2.0软件分析了甘薯淀粉含量QTL。实验结果表明,检测到了1个主效位点,位于父本郑薯20Z31连锁群上a02b40.02ds**和a08b37.03fs*两个标记之间,QTL加性效应为-0.73,解释表型变异7.70%。定位甘薯淀粉含量相关QTL,将为发掘与淀粉含量相关基因奠定基础。

  • 标签: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 淀粉含量 QTL定位
  • 简介:启动子是调控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开关”。随着植物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人们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启动子来准确控制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使目的基因“开”和“关”、表达“多”和“少”、“何地”和“何时”表达等。能够听从人指挥,实现植物育种分子设计。因此,快速分离和鉴定植物体内各种特异启动子已经成为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互补末端连接反向PCR(CELI—PCR)技术基础上建立起…种快速分离目的基因全长cDNA和启动子序列新方法。该方法利用CELI—PCR进行染色体连续步移,获取足够长目的基因及其上游基因组DNA序列,再根据转录起始位点是目的基因转录本和启动子分界点,其下游转录本外显于可通过RT-PCR扩增,而上游启动子序列则不能被RT-PCR扩增这一特点,借助RT-PCR进行cDNA连续步移,直到获得全长cDNA,确定启动子基因5’非翻译区位置,进而精确定位转录起始位点。从而获取目的基因准确启动子序列和全长cDNA序列。因此,建立CELI,PCR基础上RITIS技术,可绕过繁琐构建cDNA库和5'-RACE等方法快速分离目的基因全长cDNA和启动子序列。

  • 标签: 启动子 全长CDNA 转录起始位点
  • 简介:本研究二倍体马铃薯C为母本,E为父本杂交F1群体共90个株系,构建了一张包含12个连锁群和78个SSR标记,总长度1141.99cM,标记间平均距离14.64cM遗传图谱。结合2015年和2016年鉴定与块茎建成相关性状表型数据,采用QTLIciMappingV4.1软件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进行QTL定位和效应估计。共检测14个与株高、根长、匍匐茎长、匍匐茎数、微型薯数相关QTL。表型变异解释率为3.05%~19.19%。有5个QTL2个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其中5染色体上有2个(qTN5-1,qTN5-2)与微型薯相关QTL,遗传贡献率为9.64%和9.67%。9染色上有3个(qSL9-1,qSL9-2,qSL9-3)与匍匐茎长相关QTL,遗传贡献率为3.05%~14.17%。

  • 标签: 二倍体马铃薯 雾培 块茎建成 QTL定位
  • 简介:生物芯片技术自上个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在生物科研方面该技术起到了越来重要作用并且得到了国内外广泛重视。本研究先对生物芯片各个主要分类进行详细介绍,说明相关原理,结合国内外近年来最新科研报道进行总结,根据该技术测序,基因表达,抗病机理等研究巨大作用,对生物芯片技术植物分子生物研究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实验技术方法以及研究策略进行阐述。

  • 标签: 生物芯片 实验技术方法 植物分子生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