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矢量竞争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评价存在相同资源竞争的两种植物种之间的生长和营养交互作用的图形分析方法.它基于矢量分析和线性分析,将代表生物量和营养吸收值的参数相对于无种间竞争的对照在一个两维的坐标系内表达为矢量并进行定位比较.应用该方法对北京西山地区的44年生人工混交林中油松和侧柏树种间生长和营养(N,P和K)吸收状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表明虽然混交有利于侧柏生物量的相对增加,但伴随有植物体内营养元素的相对亏缺.相反,混交对油松生物量和高、径生长的抑制作用却伴随有营养元素吸收相对过剩.以上结果表明矢量竞争分析可用于正确地揭示混交林树种之间营养交互作用

  • 标签: 矢量竞争分析 营养交互作用 混交林
  • 简介:现代生态科学富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哲学的整体转换意蕴,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交叉、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吸纳融合、协调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特殊使命、生态学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内在契合等学科特质.对现代生态科学的成果进行哲学概括,可以为解决困扰当今人类的诸多重大环境问题提供新观念和新方法,推动一种以保护地球和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为标志的人类新文明的建立.

  • 标签: 生态科学 思维方式 生态思维
  • 简介:在对一千六百余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引发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内在动机及外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止对策。

  • 标签: 大学生 考试作弊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东北蕨类植物计24科51属140余种、变种,是中国北方蕨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根据属的现代地理分布,东北蕨类植物可划分成7种地理成分,其中以北温带成分和东亚成分所占比例最大,反映了本区系的温带性质。区系中包含了东北亚蕨类植物区系的2个特有属,30个特有种,是东北亚蕨类植物区系的中心区域。本区系与周围蕨类植物区系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与朝鲜的共有种多达104种,与日本的共有种达100种,与俄罗斯远东的共有种为81种,与华北地区的共有种72种,与秦岭地区的共有种70种,与蒙古的共有种53种,与西伯利亚的共有种46种,与北美洲及欧洲的共有种各为39种。根据蕨类植物的分布特点和种类组成,将东北蕨类植物区系划分成4个区,即长白、大兴安岭、蒙古、华北蕨类植物区。长白区有蔬类植物124种,东北亚特有成分主要分布于本区,是东北蕨类植物区系的中心区域;华北区有蕨类植物87种,喜温喜热成分较多,反映了东北蕨类植物一定的热带、亚热带亲缘;大兴安岭区有蕨类植物43种;蒙古区有蕨类植物近30种,多耐寒、耐旱种类。东北蕨类植物的垂直分布带谱是很明显的,以长白山为例,海拔500m以下为落叶林蕨类植物带,海拔500—1000m为暗针叶林?

  • 标签: 蕨类 丰富 区域性 中国东北
  • 简介:当前,我国林业建设正处在“六大工程”、“五大转变”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小康,林业必须大发展。然而,目前有关森林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和健全,少数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不惜以身试法,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为此对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林区社会治安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

  • 标签: 新特征 暴利 林业建设 小康 六大工程 森林
  • 简介:论述了东北东部地区主要植物种子的特征,以及具有这些特征的种子所特有的扩散方式、特点与类型.

  • 标签: 种子 扩散 影响因素
  • 简介:对一些福建省常见且造林效果好的壳斗科树种的种苗形态特征进行研究,记录幼株及从种子(果实)到幼苗的整个发展过程,同时对种子和苗木的生产技术做了细致的探索和研究,以期为壳斗科树种的繁殖、保护和开发利用等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壳斗科 种子 苗木 形态特征
  • 简介:本研究在弄清韩国桂坊山(374030N,128301E)天然落叶阔叶林斜坡和山谷中鸟类群落间的特征差异。调查结果表明:两地鸟类群落的种类组成、丰富度、鸟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都有不同。森林的垂直结构特别是林下覆被度及胸高直径分布多显不同。两地生境结构的不同必然影响着鸟类对可利用生境的选择。表6图2参19。

  • 标签: 鸟类群落 天然落叶林 斜坡 山谷
  • 简介:通过对芭蕉溪小流域2003年降雨特征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芭蕉溪小流域2003年降雨131次,降雨量为1388.5mm,汛期降雨量占年降水量的78.37%;根据降雨类型划分,流域内全年小雨出现的次数为83次,中雨为37次,大雨为12次,暴雨和特大暴雨均为0次,大暴雨出现的次数为1次;次降水时间以6~12h频率出现最多;相当暴雨日为12个,主要集中在4-9月份;各月日平均降雨量以8月份最大,降水强度以9月份最大;流域内月降雨量与其月降雨侵蚀力呈逻辑斯蒂函数关系,次降雨侵蚀力与次降雨量呈现为幂函数关系。

  • 标签: 三峡库区 小流域 降雨特征
  • 简介:根据神农架南坡6800m抽样区的调查结果,珍稀植物群落中有维管束植物126种,隶属于108属64科。其中,第一批珍稀保护植物9种,占神农架地区珍稀植物总数的27.3%,珍稀植物群落具温带特性。群落外貌以高位芽为主,占65.9%;叶以中型叶占优势,达62.7%;叶质以纸质为主,占84.1%;叶型以单型叶为主,为83.3%;叶缘以非全缘为主,占69.8%。群落垂直分层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根据重要值,珍稀植物群落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连香树+涓毛绸李群落、珙桐+木姜子群落、涓毛绸李+地锦槭群落。不同珍稀植物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变化较小,均匀度较高,表明珍稀植物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和群落发展的相对稳定性。表5参8。

  • 标签: 植物区系 珍稀植物群落 生态特征 神农架南坡
  • 简介:通过2004的9月至2005年9月对紫竹院公园鸟类资源的调查,结合公园所持有的地理位置及人为创建的生态环境,分析了紫竹院公园作为鸟类栖息地的特征,公园鸟类群落的分布特征以及鸟类对公园的适应性,根据公园鸟类群落调查结果对公园生态建设提出几点设想。

  • 标签: 公园 鸟类 群落特征 适应性
  • 简介:本文系在海南岛尖峰岭半落叶季雨林带,对泛行的“刀耕火种”制进行对比观测阶段总结的一部分。根据三年观测结果,对地表迳流水的化学特征、变化规律以及森林和烧垦措施的影响等,作了初步的分析,论证了毁林开荒加剧了迳流水化学侵蚀的事实,为热带地区森林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海南岛尖峰岭半落叶季雨林“刀耕火种”的生态后果,经过1979—1981年三年耕垦的对比观测,以地表迳流而言,“刀耕火种”地(简称林外)年平均迳流量为半落叶季雨林地(简称林内)的26倍;泥沙流失量为林地的588倍。随水土流失而产生的化学迁移和损失,相当明显。本文拟就此将三年的观测资料作一总结。更多还原

  • 标签: 尖峰岭 季雨林 迳流 化学特征 对比观测 林外
  • 简介:在74条样带436.872hm2面积上进行野外调查,对黑龙江穆棱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内天然东北红豆杉种群数量、种群分布与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护区34544hm^2范围内天然东北红豆杉种群数量庞大,而且天然东北红豆杉种群的分布对海拔、坡向、坡位和坡度等生态因子具有选择性.700m-800m是种群的最适海拔范围;分布在阴坡的天然种群数量明显高于阳坡;山地的中部和上部更适合东北红豆杉生长;东北红豆杉种群多数分布在坡度15度以下的山地,随着坡度的增加,天然种群的数量明显减少.

  • 标签: 东北红豆杉 自然保护区 种群数量 黑龙江